文学五一

汉世祖 第828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刘旸笑了笑,问:“可有中意人家?”
    刘煦顿了下,道:“听闻海宁侯刘光义家的小女才貌俱佳,品性纯良,可为良缘。只是,不知本人如何,也不知海宁侯家是否愿意出嫁,此事以我思量,还得求到坤明殿,让娘娘费些心了!”
    刘旸点头:“这是喜事,想来娘娘也乐意之至,这可是皇室长孙成婚,当操办得隆重些。”
    刘煦仍旧摇头:“如今国家不甚安宁,朝廷提倡节俭,还是不适合大操大办,礼节至即可!”
    兄弟俩又聊了几句,刘煦主动告辞,毕竟太子国事繁忙,他也不好占据太多时间。不过,在刘煦离开之后,刘旸嘴角的笑意不再矜持地挂着,逐渐消失,面上取而代之的是深沉的思索。
    对于自己这个大哥,要说一点都不忌惮,那就完全是在骗自己,但是,每一次会面,刘煦给刘旸的感觉都在变化。如今,刘煦看起来已有释然放下之态,那等轻松从容,言行举止,很难装出来,但同样的,刘旸这心头的异样感,也不可遏止地增加了。
    “殿下!”慕容德丰的声音把刘旸从深沉的思绪中拽了回来。
    抬眼之间慕容德丰正恭恭敬敬地侍立在案前,手上拿着一道奏章,稳住心神,刘旸问道:“陛下有何示谕?”
    慕容德丰应道:“陛下有谕,榆林最新消息,平叛战果,可着宣慰司公告宣扬,至于榆林,暂且维持当前局势,行营奏报,一概同意,对西北平叛的支持,不能减少!”
    刘旸接过手谕看了看,放下,沉默几许,叹道:“就照陛下谕旨办理吧!”
    慕容德丰颔首,看了太子一眼,有些郑重道:“殿下,陛下还有一言,榆林平叛,袁、李二贼虽先后落败,但平叛只完成了一半,不能半途而废!”
    这话里自然有提醒的意味,看着慕容德丰,刘旸轻笑两声,道:“我明白!”
    由于去岁冬的两场剿贼战役,官军获得了决定性胜利,对此,东京这边的朝廷上层,自然免不了喜悦,就是刘皇帝也在新年贺词中对赵王刘昉的工作予以夸奖肯定。
    但同样,免不了杂声,尤其是财政司的大臣,便起心思。他们的想法也很简单,既然榆林大乱已定,剩下的小乱,不足为虑,朝廷也当因时制宜,及时调整。
    说到底,还是舍不得那大股的钱粮资源,无穷无尽地投向西北。过去的几个月,为榆林平叛,朝廷可是花钱如流水。
    到如今,枢密院的平叛计划已然完全铺开了,别的不提,就那十几万军队,人吃马嚼,每日的消耗都是海量,再加上难民问题,也是大包大揽。
    西北那边,交通条件恶劣,尤其在关内的北部高原上,沟壑纵横,虽然过去修建了几条主路,但都十分原始,运输承载能力有限。
    而大部分兵员、粮械的输送,都是在冬季里完成的,严酷的气候,更加剧了损耗,运输过程中造成的损耗浪费也极其严重。
    在朝廷大规模的封锁平叛政策下,其背后最主要的支撑,就在于各项军需物资,没有充足的保障,也就无法执行下去。
    仅仅是一个冬季,那巨大的开支,已经让朝廷这边感到肉痛了,尤其主管财政的王著、沈义伦这些大臣了。
    此前,平叛是政治正确,没人敢反对,咬着牙也要坚持。而刘昉那边,也没有辜负朝廷的信任与支持,两场与叛军的决战,直接打垮了袁、李二叛,榆林的形势,肉眼可见地转好。
    在这样的情况下,对榆林平叛适当的调整,在很多人看来,是势在必行了,再不济,削减一下榆林兵力,减轻压力,并非不可成行。有些人,甚至直接考虑起善后事宜,在这方面,过去朝廷也积累了足够的经验。
    当然,除了财政方面的压力,还有一些大臣,更加在意榆林叛乱造成的影响,尤其是关内道的民生状况,越发恶劣,不得不防。
    这些声音汇聚到一起,还是比较响亮的,而是都是有的放矢,为国为民。对此,刘旸心中也有所权衡,不过虽与大臣们廷议商讨过,并没有贸然表态,而是收集意见,上报给刘皇帝,听从圣断。
    在此事上,下面人再积极,闹腾得再厉害,刘皇帝那里通不过,都是白搭。如今,答复来了,刘旸表现倒也还算平静,或者说他早有预料。
    “这场榆林之乱,即便平定了,朝廷损耗怕是也超乎想象!”刘旸轻叹一声。
    慕容德丰默然,想了想,道:“赵王殿下的奏报,既然说三到六月,可彻底平定榆林,解决西北之患,臣以为,可相信其的判断。”
    “四弟的判断,我自然相信!”刘旸很干脆地点点头,随后苦笑道:“朝中臣工,只能尽量安抚了!”
    当然,这也是如今刘旸最主要的职责,和协群僚,共治国家。
    “殿下明鉴!”
    “适才臣在殿外见到了秦王殿下!”本欲告退,慕容德丰踌躇几许,还是忍不住开口道。
    一听这话,刘旸便深深地看了他一眼,平和地道:“我们兄弟之间,叙叙话罢了!”
    然而,叙话何必要到政事堂中来?就好像听到了慕容德丰心声一般,刘旸道:“安东缺人,秦王希望朝廷能把榆林难民,迁徙一部分到安东,定边屯垦,我已经同意了!”
    闻言,慕容德丰反应过来,沉吟了下,有些言不由衷地道:“秦王殿下为安东发展,真是呕心沥血,不肯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啊!”
    就好像没有听懂慕容德丰的暗示一般,刘旸扬扬手,道:“此事于国有利,当为必为!”
    慕容德丰点点头,没有再说什么。
    慕容德丰告退,刘旸又沉思几许,冲贴身内侍王约道:“去请赵相来!”
    “是!”
    这个赵相,指的自然是赵匡义了。很快,赵匡义求见,刘旸也毫不啰嗦,语气严厉地道:“榆林乱事已然控制住,那边局势暂时不必朝廷忧心,但关内这数月以来的乱象,该进行整顿了!”
    此言一出,赵匡义当即明白刘旸的心思了,显然,还记挂着关内那些不和谐的现象,不过,对于这些,赵匡义也同样看不惯,盘算了下,也觉可以动手了,拱手道:“关内的禁制,确实可以适当放宽,那些乱象,也理当整顿!”
    见赵匡义表态,刘旸露出了笑容:“此事,可由赵相牵头操办!”
    “是!”
    第200章 见微知著
    和煦的春光笼罩在东京街头,春风中尚带有丝丝寒意,洁白的柳絮四处飘飞,撩拨着行人的鼻腔,街市间不时发出几声爽快的喷嚏声。
    气候回暖,万物复苏,上一个严酷的寒冬似乎正在不断远去,东京城内的活力,也重新爆发出来。街道之上,人流如潮,一派热闹的景象。
    长杆支起的幌子在微风中摇动,起一个灶台,架几张桌椅,一个东京市内最普通的食肆就搭起来了。刘旸坐在条凳上,慢条斯理地吃着炊饼,目光却始终关注着街市上的景象,川流而过的马车,挑担的货郎,抗包的苦力,沿街铺开的摊贩,游荡的吏卒,还有不时巡逻而过的巡卫。
    城市之中,也是有阶级之分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东京城内的聚居界限也越发清晰起来,早有南贫北富、内贵外贱之分。当然,如论热闹,还得属南城,南市。城市繁荣与否,除了看那些富贵云集之地,还需看这些小民黔首的生活。
    “阿嚏!”
    脆响吸引了刘旸的注意,低头一看,只见二子刘文济一手掌着粥碗,一手拿着汤匙,正不知所措,小脸上沾着水饭,见这场景,刘旸哪里不知怎么回事。
    脸上露出点温和的笑容,刘旸掏出一方手帕,递给他:“自己把脸擦干净!”
    “嗯!”刘文济乖巧地应道。
    看着少了一半的粥碗,刘旸问:“吃饱了吗?”
    “饱了。”
    “好吃吗?”
    “好吃!”
    “带你去其他地方逛逛!”刘旸轻笑道。
    闻言,刘文济灵动的两眼顿时放光,小脸上也露出雀跃之色,直接站了起来,一副积极的样子。虽然被太子妃、萧妃教育得乖巧听话,但对于宫外的世界,仍旧充满了好奇与幻想。
    “店家,结账!”刘旸抚了抚刘文济脑袋,扭头冲街边忙碌着的商贩喊道。
    这是个夫妻档,听到招呼,男主人赶忙小跑上来,面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憨厚的糙脸上也明显带有小市民的精明,目光一扫,搓了搓手,小心道:“客官,一共五十二文!”
    对于这样一个小摊贩来说,刘旸可算是大主顾了,且不提那精致的穿着,就那一盘鹿肉就值二十文,平常可少有人点。
    “五十二文。”刘旸嘀咕了下。
    见其反应,店家赶忙把菜价给介绍了一遍,而后咬咬牙,做出一副大方的模样:“您给五十十文即可!”
    注意到其表情,刘旸笑了笑:“你们生计经营,也不容易,我又岂能占你这两文钱的便宜。”
    “掏钱!”说完,刘旸冲一旁候着的王约道。
    见状,店家立时眉开眼笑,连赞刘旸大气。找完钱之后,刘旸扫了眼这小贩,冲其招招手,道:“你若是不忙,可否坐下,我有几个问题想讨教一二。”
    店家一愣,有些为难,不过刘旸的气度摆在那里,也不敢拒绝,蹑手蹑脚地坐下,小心道:“客官要问什么,小人可什么都不懂。”
    刘旸本就是兴之所致,见他这样的反应,反而上了心,温和道:“你不用紧张,只是简单聊聊。”
    “听你的口音,是京城人氏?”
    “正是!小人家从祖父起,便一直在东京,如今也有几十年了!”店家答道。
    刘旸露出点笑容:“如此说来,你们一家,算是陪着大汉,陪着东京,一起成长到如今啊!”
    “您说得真好!”店家露出点朴实的笑容,语气中也生出几许自豪:“小人祖父两代,都曾参军,跟着陛下打天下。您知道昭烈庙吧,里面供奉的灵牌,就有我祖、父二人的名字,小人每年还会去祭拜!”
    “哦?”听他这么说,刘旸兴趣更浓,表情也更显温和:“还是英烈之后啊!不知牺牲在何处?”
    “祖父阵亡在淮南寿州,我父亲则亡于乾祐北伐,殁于南口大战中!”其人叹了口气。
    闻言,刘旸微微颔首:“正有你祖父这样舍生忘死的英烈,方有大汉今日之盛世啊!”
    说着,刘旸又扫了眼这个临街摊贩以及倚靠的铺面,好奇道:“据我所知,战场牺牲将士,朝廷都会以军阶、功劳,发放抚恤,赐与田土,有你祖父两代人,你们所得抚恤,应当不少,足以养家才是,怎会做起这辛苦的小本买卖?”
    提及此,店家的话匣子算是打开了,应道:“祖父二人,都没能做上军官,即便祖父,也只是一什长。当然,也给我们这些子孙留下了两百多亩地。
    只是,我家还有叔侄兄弟,分家之后,每家的土地,也就摊薄下来了。小人有四个儿子,长子已然成婚,还要为剩下三个儿子置办采纳之礼,如今,土地都由儿子们料理,念及东京尚有这处房产,小人也有些烹饪的手艺,这才拾掇拾掇,经营这处买卖。
    毕竟,东京食客颇多,赚的钱也更多些,比起那几亩地,收益更高!”
    刘旸眉头下意识地蹙起:“几亩田!你祖父二人,不是留下了两百多亩地吗?你家叔侄兄弟有多少人,即便分家分产,还不能养活一家?”
    店家有些犹豫,此时也回过神了。见状,刘旸脸一板:“但讲无妨!”
    被吓了一跳,踟蹰几许,还是支支吾吾道:“小人家本分得三十五亩地,都是五丈河边的良田,若善加经营,养活一家自不成问题,甚至还有富余。只是,朝廷税收不低,劳役也颇多,前些年粮价也始终上不去,何况,有二十多亩田都变卖了……”
    “寻常农家,都恨不得守着田土一辈子,你家又是五丈河流过的沃土,怎会变卖,家里遇到什么困难?”刘旸一副寻根究底的模样。
    “官人,小人不能再多说了!”店家连连摇头,脸上已然带有少许惶恐。
    深深地看了此人一眼,小民之艰,这四个字突然在脑海中盘旋,这还是英烈之后的有产者,那些真正的普通黎民黔首呢?
    想了想,刘旸又露出点笑容,语气更加温和:“我本就随口问之,你有顾忌,我也不勉强。再说说看,经营这食档,有多久了?”
    “大概有五年了!”
    “这一日能获利多少,得有五六百钱吧!”刘旸笑道。
    店家连连摇头:“没有那么多,像官人这样的大主顾,还是少见的。寻常食客,花几文钱点些水饭、炊饼也就够了,即便点鸡、羊肉片,也用不了二十文!”
    听他这么说,刘旸点点头,指着桌上那剩下一半多鹿肉道:“你们的鹿肉,味道不错!”
    “不瞒官人,我们这小摊,比不得那些大食馆,这些鹿肉,都是乡里人自己打猎所得,肉不多,但做得也更用心些。”
    “不错!”刘旸轻笑道:“不过,味道可有些淡,没放多少盐吧!”
    闻言,店家有些不好意思,低声道:“近来盐贵……”
    “如今东京,盐价多少?”刘旸当即追问道。
    “哎!”说着便叹了口气,道:“如今已然攀至八十文一斗,比十年前涨了一倍,就是半年前,也才六十七文一斗。”
    “为何?”刘旸的脸色眼瞧着不好看了。
    “据说,是因为西北叛乱,当地的青白盐运不出来,因而盐价也跟着上涨。”
    刘旸闻言,稍一思忖,不由有些恼怒地道:“西北叛乱,与东京何干?东京城内,有多少人是吃青白盐的?”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