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汉世祖 第827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因此,当李、袁二贼先后出击,汉军也随之而动。李继迁一路,以孟玄喆为主将,代郡公折御卿、温末骑将潘罗支等副之,率步骑一万五千北上,寻李继迁而击之。
    孟玄喆、潘罗支不需再多说,折御卿的身份显然要特殊一些,这可是刘昉的表叔,现年二十六岁,也是折氏如今的当家人。
    大汉诸多功臣爵位,二十四公,三世而降,代国公爵,从折从阮开始,先传折德扆,再传折御勋,折御勋盛年早亡,因其无子,在刘皇帝的恩旨之下,以年轻的折御卿继兄之爵。
    事实上,若纯以血脉传承,按照大汉爵位继承体系,折御勋无后,收回代公爵也是说得通的。但是,凡事总有例外,且不提折家在军界的影响力,就冲折贤妃的面子,刘皇帝也得开个特例。
    不过,到折御卿之时,代国公爵已无法保持,降等世袭,改封代郡公。除了本身特例属性,也另具意义,那就是成为了大汉最顶级贵族承袭降等世袭的开端。
    毕竟,二十四功臣,除了王章、王竣这样传无可传者,其他家族,一、二代大多还在,折家,只是走得有些快……
    当然,折御卿并不只是靠着一个身份才得重用,人虽年轻,但军事才干十分突出,此前担任太原兵马都指挥使,此番榆林平叛,也在调兵遣将之列。
    袁恪那一路,则以田重进为主将,率领以禁军为主的三万多官军西进,辅以灵盐地方军队,合击袁恪叛军,不只是为了阻止袁恪渡黄河,蹿入河西,更是打算将之彻底消灭在灵州境内。
    这样规模的军事行动,可以说是榆林生乱以来,官军第一次真正发力,动辄数万之众,当然,这也是刘昉准备了数月之久的结果,动则成霹雳之势。
    这还是在保证榆林“大戒严”以及城镇守备、后勤保障的基础上,为何区区一个榆林叛乱,要调动十几万大军进剿,就是为了保证完全的控制,不论你如何闹腾,局势都稳稳地置于官军掌握之下。
    隆冬动兵,固然不是一个好时节,但恶劣的天气是同样的,即便叛军属于“主场作战”,但他们的日子,实在难过,否则也不会急着做困兽之斗,都是官军逼的。
    相比之下,官军除了与严寒的天气做斗争之外,衣食是得到充分保障的,衣食足,则军心稳,杀贼有战功,伤亡有抚恤,这就是绝对实力的碾压。
    李继迁之北上,也暗怀狡猾心思,有调动官军,寻机歼灭一部,打一场胜仗,收取缴获,为来年开春的作战,争取空间。
    而从结果来看,他的目的达成了一部分,官军确实出动了,但在孟玄喆的率领下,突出一个苟字,没有搞分进合击之类的花哨战术,就是集中兵力,踵迹而行。
    斥候哨骑撒得很广,军队骡马化,随军物资充沛,随时可战,随时保持着战斗力,绝不冒进。遇到叛军的突袭骚扰,便坚决反击,却不急于分散阵型,寻求扩大战果。
    两军一路纠缠着北上,在沙漠戈壁、烈风寒地之间比拼厮杀,但是,不论李继迁筹划什么阴谋,实行什么战术,骚扰迟滞也好,佯装败退也好,官军始终不动如山。
    到最后,李继迁被逼得实在没办法,不得不拿出一些实际性的诱惑,率军北上,越过早已冰封的黄河,去进攻丰州。
    丰州作为榆林道最北端的辖区,在榆林动乱的这一年多,就像个局外人一般,始终没有受到太大的波及,因为李继迁的作乱热区,始终在南部相对富庶且党项聚集地带。
    直到今年秋冬之际,榆林叛乱大爆发,在朝廷的整体平叛策略下,丰州当地官军方才真正戒备起来。丰州此地,人口不多,军队不多,但是有着大汉边境城镇最基本的特点,那就是坚固牢靠。
    叛军之来,也不急不忙,坚壁清野,据城死守而已。而叛军在丰州当地搜掠一番,没有太大收获后,逼向州城,并且迅速展开进攻。
    李继迁所率这支叛军,足有三万余众,基本都是党项人,哪怕靠人命去堆,丰州也未必坚持得了多久。不过,当丰州的求援传到北上的汉军大营后,孟玄喆仍旧没有轻动。
    因为李继迁在丰州摆出来的阵势,他太熟悉了,几个月前,镇安堡之败,可是记忆犹新,围点打援这种战法,汉军也并不陌生。
    不过,这一套之所以屡试不爽,关键就在于攻敌所必救。自榆林举叛以来,叛军其势猖獗,但从来没有攻克过榆林任何一城市。
    即便丰州只是一座边陲小城,如若失陷,背后的政治代价,也不是孟玄喆所能承受的。因此,丰州有险,求援急来,他还是得伸出援手,不能坐看李继迁攻破丰州而无动于衷。
    李继迁,也恰恰存着围点打援的想法,丰州只是一诱饵,然而,孟玄喆的稳重,最终还是让他失望了。汉军有救援的动作,但并不急躁,还是稳扎稳打,缓进慎行。
    在李继迁的率领下,叛军的突袭,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或者说就等着他们出招,双方的纠缠,在黄河沿岸,终于有了一个结果。
    论硬实力的,即便叛军倍于官军,也是弱上不止一筹的,党项人虽然凶悍,但在组织训练上,远逊于官军。
    此前纠缠不休,固然是孟玄喆保守稳妥,叛军又何尝不是小心翼翼,不愿来一场利落的赌博。当然左右战场胜负的,却不是交战的双方,李继迁在丰州设了个圈套,却忽视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道理。
    致命的威胁来自背后,当然不是丰州,驸马都尉、山阳都指挥使李继隆,率领五千山阳铁骑,神兵天降,痛击叛军,联合孟玄喆,将李继迁叛军彻底击溃。
    三万多叛军,一朝丧尽,李继迁狼狈逃窜,不知所终。官军只俘获了千余人,在官军的穷追猛打之下,逃脱者则不足千人,至于这样的战果是如何实现的,观者自明。
    因此,在开宝二十一年还没结束的时候,夏州党项叛乱的主要力量,就已经被消灭了,李继迁这个贼首虽仍在逃亡,但朝廷又何尝真正在意过这么个人。
    没有党项叛众支持的李继迁,说到底,也只是个流寇。而以榆林当下的形势,李继迁想要再像过去的一年多那样,屡扑屡起,更是难上加难了。
    李继迁兵败,其势一跌到底,西进灵州的袁恪,也是个难兄难弟,他面对的是包括禁军在内的朝廷精锐,又是田重进这样的沙场宿将,还完全暴露汉军的视野之中。
    与夏州平乱的纠缠不休不同,对袁恪叛军,则是完全的围剿。在袁恪叛军还没出盐州之时,就已经被田重进军逮住了,接连三战,叛军三战三败,等袁恪叛军逃入灵州境内之时,其众已然崩溃,而境地则更为险恶,在灵州官军的配合之下,被彻底困住,上天无路,下地无门,直到被斩杀殆尽。
    由“反正”的叛将王屾供出了袁恪下属那一干叛军贼将,有一个算一个,或被战场斩杀,或被俘虏后杀头。
    就是袁恪这个盐州叛乱大首领,也没能逃脱一个惨淡的下场,他似乎并没有点上李继迁的逃避属性,在战场上被踏成肉泥。
    袁恪此人,做宋江尚可,真让他领兵作战,当面锣对面鼓,与朝廷正面厮杀,也实在力有不足。这终究只是一个认不清自我,怀有不切实际野望的野心家罢了,借势而起,兴也勃焉,亡也忽焉。甚至于,比李继迁败亡得更早。
    事实上,进入开宝二十二年之后,整个榆林,已不存在大规模的叛军了,袁李二贼的迅速失败,也基本宣告了这场榆林大叛乱的最终结局。
    不过,两场决定性的胜利之后,榆林并未平静下来,不是那些造反作乱的党项人不愿妥协,而是朝廷的封锁仍在继续……
    开春之后,官军再度出击,放开手脚,攻杀有叛军嫌疑的贼寇,而榆林境内,从贼与否,早已定性了。当然,在此事上,除了一部分官军之外,承担屠刀角色的,乃是那些附属的杂胡部众。
    在行营的放任乃至鼓励下,不论是为了生存还是财富,这些杂胡仆从,都毫不犹豫朝那些“叛贼”举起屠刀,肆意杀戮,提人头向朝廷请赏。
    整个榆林,在开宝二十二年之初,就逐渐成为了一座斗兽场,所有被官府排斥在外的人,都不得不化身禽兽,互相啃咬,互相厮杀,直到血流尽,人死光。
    第198章 秦王的请求
    上元节刚过,东京士民尚沉浸在佳节喜悦的氛围中,京师各处的花灯彩带尚且鲜艳,官员职吏们仍旧享受着难得的休沐时光。
    当然,这些与太子刘旸以及高官重臣们无关,崇元殿御宴后,刘旸只得到了一日的歇息,便再度收拾心情、鼓足精神,投入到繁重的国事当中。一年之计在于春,也正当忙碌之际。
    这数月来,朝廷的重心虽然在榆林叛乱上,但偌大的帝国,不只一个榆林,一个榆林叛乱真正牵扯的精力,只怕不十一,尤其在榆林局面彻底扭转,形成掌控之后。
    刘旸这个太子,大概是历朝历代,掌握实权最重的一人了,虽无监国之名,却早有秉政之实。尤其在赵普卸任的这几个月间,更是忙得脚不沾地。
    帝国太大了,事务太多了,千头万绪,即便刘旸勤奋,也难以面面兼顾。当然,中枢新的领导班子,也基本磨合好了,在宋琪、赵匡义、王著这些老臣的辅助下,还是能够把各项政务工作顺利推进的。
    政事堂内,刘旸特地留出一些时间,接见秦王刘煦。这个新年,刘煦一家子,再度回京,共贺佳节。当然,不只是秦王一家子,晋王刘晞亦然,诸皇子中,除了在西北的刘昉、刘旻、刘晔,以及不知游到哪里的刘昀之外,基本都汇集京师。
    刘煦如今也三十六岁了,主政安东也有近十年了,长年与东北艰苦恶劣的环境做着斗争,比起当初的风华正茂,哪怕不刻意营造,身上也多了几分沧桑之色。
    或许是从小培养得到,经历过丰富的磨砺,刘皇帝这几个年长的儿子,性格上或有不同,但都具备一些相似的特质。
    那就是忍得寂寞,受得艰苦,办事也都不惜力,有决心,有毅力,人人如龙,这已经在朝野之中形成了共识。并不是吹捧,而是十几二十年的表现,所有人都看在眼里。
    兄弟俩对面而坐,饮着热茶,刘旸注意到刘煦鬓脚染上的少许白色,心头不免触动,温言道:“安东恶劣,大哥又坚持朴素,还需保重身体啊!”
    这么多年了,兄弟俩的关系,已经完全不能用亲密来形容了,有些芥蒂一旦形成了,就再难消除了。不过,相处之时,倒也能维持着基本的体面,甚至是坦诚,只是这种坦诚,用在兄弟之间,难免带有几分疏离的意思。
    不过,此时听刘旸这么说,刘煦倒也不认为刘旸是虚情假意,他也知道太子的性情,如今,兄弟俩之间同样也不需要太多虚伪。
    刘煦下意识地抬手抚了抚自己的鬓脚,露出点笑容,冲刘旸道:“治安东固然辛苦,但终究只安东一隅之地,太子监国理政,却要顾及天下,为亿兆苍生劳神伤体,你才当多多保重啊!”
    刘旸脸色平静,轻叹一声:“爹以万钧重担加身,我能做的不多,只能竭尽全力,不负所托,如此而已!”
    这话里的意思,很明显,见刘旸这副坦荡从容的模样,刘煦有刹那的愣神,他这还是头一次见刘旸宣示主权,还是以如此平静、如此理所应当的语气。
    一股莫名的苦涩,悄然袭上心头,刘煦迅速地压制住这股情绪,与刘旸对视了下,有些言不由衷地叹道:“爹看人一向很准,所托是人啊!”
    不咸不淡寒暄两句,沉默几许,刘旸打起精神,以一种轻松的语气道:“大哥,安东这些年的发展,甚是喜人,我在东京听了,也分外欣喜。东北之固,也得益于大哥安东之功啊!”
    闻言,刘煦摇了摇头,道:“安东的情形就摆在那里,纵使我苦心孤诣,终有上限,还需朝廷支持,否则,别说有进一步的发展,过去一切努力,能否守住都成问题!”
    听刘煦这么说,刘旸眉头略微蹙了下,啜了口茶,道:“难道安东的情况,另有隐情?”
    刘旸话里有试探之意,刘煦也摆出一副坦荡的模样,悠悠说道:“穷十年之力,开拓安东,固然有所建树成就,然而,时至今日,已不免陷入瓶颈。
    境内的蛮夷土著,经过不懈清理,虽已经基本控制住,但始终未能根治,骚扰袭击,始终不绝。北部室韦,也不断南下,尤其是近几年,更是迁徙到那河流域,屡起冲突,都督府也派军驱逐,但并未能将之赶到岭北……”
    听刘煦的叙述,就仿佛眼下的安东形势很困难一般,当然,这些问题固然存在,但情节轻重与否,却值得思量了。
    而刘旸自然不会全信,他也有自己的判断,至少,他相信刘煦的能力,以刘煦的手腕,岂能为区区蛮夷所制,说这些,不过是另有目的罢了。
    想了想,刘旸道:“大哥在安东,实在不易啊!不过这两年,大汉多事,纷扰不断,六弟在西征,榆林在平叛,想要兼顾全局,也实有里不能及之处,我也时有力不从心之感。安东之事,还需大哥辛苦了!”
    听刘旸这么说,刘煦笑出了声,甚至笑得有些灿烂,摆摆手道:“保土戍疆,既是职责,也是使命。我此番回京,倒不是向朝廷求援,朝廷也有自己的困难与麻烦,我明白。不过,话说到这个份上,我还是得厚颜向朝廷请求……”
    刘旸注视着刘煦,心中暗自琢磨了下,脸上不动声色,道:“大哥直言无妨,力所能及之处,我必然尽力推动!”
    刘旸这话好像应承了,又好像没有。刘煦闻言,也不在藏着掖着,缓缓道:“安东最大的缺陷,还在于地广人稀,这些年,吸引人口,也始终是坚持在做的。
    不过,到如今,效果也越发不明显,到如今,整个安东治下,汉民人口,也不足四十万。至于那些归化的蛮夷,我也并不信任,榆林之乱,足以警惕。
    因此,我的请求,还在人口上,希望朝廷能量情施以援手!”
    刘旸若有所思地看着刘煦,心中也默默思量着。刘煦则自顾自地说道:“安东虽然偏僻苦寒,然不论是耕地还牧场,都有大量未开辟的地方,只是欠缺开发的劳力罢了。
    过去的移民政策,这十年下来,也越发不足了,对内地百姓的吸引也在不断下降。我听说榆林叛乱,关内接收了大量南逃的难民,朝廷打算将他们转移到安西安置……”
    听到这儿,刘旸顿时了然,心中也有了底,轻笑道:“看来大哥是看上那些榆林难民了?”
    “不错!”刘煦颔首:“比起内地的移民,这些边民,才是更符合安东要求的人,他们有开疆垦殖的经验,也更能吃苦,经过榆林之乱,对于迁徙也不会有更多抵触,安东方面,也会全力安置他们。
    我的要求也不高,两三万人可以,四五万人也不嫌多……”
    刘煦讲完,刘旸顿时摇头道:“到目前为止,根据关内道的上报,前后所收容的难民,也不过五万余人,大哥要是把他们全部接收了,只怕六弟那边也不好交代了。”
    “那就一半!”刘煦当即道,一副我已经妥协的模样。
    刘旸想了想,迎着刘煦的目光,还是点头道:“大哥既然开了口,自无不允,此事就这么定了,我会差人安排的。安东这边,也可差人,前往关内,组织迁徙!”
    这件事,刘旸本就有决策权,他既然拍板了,问题显然就不大了。
    得到刘旸应承,刘煦再度露出了笑容,拱手道:“多谢!”
    刘旸摆摆手,叹道:“都是为了江山社稷,安东稳了,东北方能安定!”
    “还有一事!”刘煦又道:“爹说过,要想富,先修路,东北的道路条件十分恶劣,我有意从安东修建一条连通辽东的直道,加强内外联系与交流!”
    对此,刘旸又沉吟了下:“这是好事,只是朝廷财政方面怕是难以协调……”
    刘煦道:“人财力方面,安东可以分担一半,只是需要朝廷政策,需要辽东方面的配合!”
    显然,对此事,刘煦心中怕是主意早定。刘旸稍微犹豫片刻,还是点头:“此事,我会让财政司与工部商议一番,尽快给大哥一个答复。”
    “那我就静候佳音了!”虽然没有让刘旸直接拍板决定,刘煦还是笑应道。他心里也清楚,筑路修桥之事,对东北,对国家,都有利处,他也提出主动分担压力,刘旸若因为其他什么原因拒绝了,那在刘皇帝那里就未必是什么结果了。
    第199章 叛贼虽败,封锁继续
    “大哥久在安东,爹也时时挂念,多有提及,此番回京,便多逗留一些时日,多陪陪他老人家!”刘旸一副大方的姿态,冲刘煦道。
    大概是事情谈妥的缘故,刘煦心情显然极佳,闻言颔首,轻松道:“此番回朝,除了榆林难民之事,也为一些家事。
    安东那边,一切已然走上正轨,不需我时时盯着,多待一些时日也无妨,待嘉庆节过后,再行返回。另一事,便是文渊的婚事了,也该给他选个良配!”
    听刘煦提及此,刘旸有些意外,旋即反应过来,不免感慨:“这一晃,文渊也快弱冠之年,谈及婚嫁了。这几年,东京都曾传扬过文渊的名声,少年英雄啊,听说曾亲自领兵镇压东海女真,斩获上千!”
    刘煦轻轻摇头,但嘴角明显带着少许笑意,谦虚道:“战果是真的,只不过领军指挥的乃是侯仁矩,仅仅从军罢了,这些传言呀,以讹传讹,当不得真,否则让侯仁将军知道了,心里如何能够痛快……”
    显然,刘煦这话,也只是嘴上说说罢了,侯仁矩如今也算是东北宿将,地位不断抬升,但也不敢得罪秦王,与刘文渊这个皇长孙争功争名,再者,也早就得了实惠了。据传,安守忠若卸任,侯仁矩便会接替其掌安东戍卒。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