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73章 六国封相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又经过多少往返、几度磋商。
    与六国约定于周显王三十六年冬在洹水(今河南省境内又名安阳河)召开“合纵”结盟大会。
    赵肃侯已封苏秦为武安君。
    二人提前来到洹水画地布位安排会址,筑坛建房以待诸侯。
    燕文公第一个来报到。
    他之所以这么积极自有目的。
    燕在六国中最小,为了提高自己的在各国的地位,他想在排座位时争取一个比较靠前的名次。
    这就需要事前做些“院外”工作。
    苏秦在穷途末路时是燕最先支持他,不敢说有恩,交情也不一般,就让相国子之私下里去找他帮忙。
    苏秦知道这事不好办,因为各国向来对“名分”都非常敏感。
    弄不好会影响“盟约”的签订。
    但又不好意思拒绝燕王,就答应子之:
    “各国到齐后先把各位相国请来开个预备会,在会上您可以……
    这么说,我再帮着敲边鼓。”
    说着话各国陆续到齐,这预备会不为燕国也必须召开。
    会上,先讨论大会程序,研究“结盟”草稿条款。
    几经推敲修订,才达到各国都能接受、比较满意的程度。
    完成这件大事后,接下来自然就是安排各位国君入场就座的前后顺序,子之抢先发言:
    “按礼制,燕、楚受周王之封最早,燕的爵位又最高,所以燕君应该居首位。”
    漫天讨价、就地还钱,先要个“高价”。
    最后轮不着第一、第二,也有望三、四、五。
    尽管子之没有挑明,但言外之意齐与“三晋”都是以臣篡位当上国君的,品味要比燕低。
    齐相田婴听了心里不舒服便冷笑一声:
    “若遵礼制,就不必结这‘合纵’之盟了,只到周天子御前请他约束秦子(秦封子爵),岂不便天下太平?”
    苏秦刚想给子之帮腔,听田婴这种表态,惟恐毁了“合纵”,连忙打圆场:
    “虽然礼不可废,但在战国纷争之时,人心不古,只靠‘礼’已难以服人。
    今日六国结盟,便成兄弟,谁前谁后,序齿而已,不示尊卑。
    所以苏秦以为,就无须在座位名次上计较啦。”
    楚相昭阳也有打算:
    “虽是兄弟,也有长幼,就以国的大小来排列最公正!”
    他显然是在为楚争第一,但凡平民结伙,也是推身高力强的当“龙头老大”。
    昭阳的建议,确是符合这个最原始的游戏规则,居然得到大家的同意。
    议定的结果是楚最大、齐次之,然后赵、魏,韩主动居末,把“老五”让给燕。
    其实韩相本来就是苏秦,能够做主,韩的实力也确是最弱,韩国的代表只得接受这个事实。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就是谁来担任这个“从约长”?
    他虽然不是高踞于六国之上的统治者,但握有召集、协调、统一组织联合行动的权利,当然成为各国盯紧的目标。
    楚、齐是大国,当然志在必得。
    但正如苏秦所预料的:
    韩、魏、燕自知抢不到,便以赵为首,集四国之力并不弱于齐楚。
    于是六国内又形成三强相争的局面,而且是各位国君亲自上阵,苏秦根本左右不了局势。
    “内战”打到白热化,他再能言善辩也无法解决这个矛盾。
    眼看“合纵”之盟就要破裂,他的头发都快愁白了!
    为了这个“从约长”,六国君相各抒己见,争得口干舌燥、相持不下,一连十天没有结果。
    之所以没有“不欢而散”。
    多亏大家都舍不得放弃这个“宝座”,又都尽力维护“合纵”,以保证自己能争到手。
    争得太累了,决定暂时休会,调整心态喘口气,同时做些私下交易。
    就在这时,有人给赵肃侯送来一封信:
    “……‘合纵’之盟,实由苏秦首倡,何不先让他任‘从约长’?
    以后各国之君,五年一任,轮流坐庄,则无争矣!”
    信尾署名是“张仪”。
    秦的谋士竟给“合纵”支招解难?
    但赵肃侯并不奇怪,他知道张仪与苏秦的关系,而且据苏秦密报,张仪赴秦是为赵工作。
    张仪的这个建议,能把苏秦的个人地位提的很高,高得举世景仰,但也确为“合纵”走出怪圈提供了良策。
    而且,苏秦是赵相,由他出任“从约长”对赵有利无害,所以赵肃侯决定采纳这个建议。
    复会后,赵肃侯果然提议:
    “‘合纵’虽是由我提倡,但真正提出此议的实是苏秦。
    如今‘合纵’新立,草创规模,还有许多需要完善之处。
    所以我建议这第一任‘从约长’由苏秦担任。
    既酬谢他为‘合纵’奔波之劳,也让他从工作中摸索经验,制定出一套具体的工作方案。
    以后嘛,这‘从约长’就由各国轮流执掌,不知各位意下如何?”
    韩、魏、燕本就无望,忽听以后可以轮流执掌,不禁喜出望外,立刻一齐鼓掌;
    齐、楚二国都想执牛耳,却又僵持不下,让苏秦去当,总比被对方争去有面子。
    而且他终是臣下,做一些努力,未必不倾向于自己,便也同意。
    但楚王又提出一个问题:
    “苏秦目前还是赵、韩之相,为避免他日后执行政策有倾向性,应该辞去兼相的职务。”
    齐宣王的观点正和他相反:
    “我看他任国相更便于在各国之间协调,干脆,咱们各国都给他一个相国的头衔。
    国内自有副相处理日常事务,这样就可以保证让他不偏不倚了!”
    这个意见,得到全票通过,从而生出一个“六国封相”的故事。
    一介书生而佩六国相印,居“合纵”之首号令天下。
    苏秦恐怕不仅是“战国”第一人吧?
    一切安排就绪,择了黄道吉日,苏秦、六国之君鱼贯登台,刳白马、杀黑牛、歃血为盟。
    因为这是六国国君的聚会,为确保安全,各带二十万精兵保护。
    这一天,天高云淡、风和日丽。
    一百二十万大军,分成六个方阵,把祭坛团团围住。
    盔甲鲜明、刀枪耀目、旗帜飘扬,却又肃穆无声,静听苏秦宣读誓词:
    “自今伊始,六国结为兄弟,敬告神明及六国宗祖:
    同荣辱、共患难,一国背盟,五国击之……”
    苏秦身着礼服,昂立台上,口齿清楚,听声朗朗。
    外表庄严肃穆,内中却心潮澎湃。
    历尽八十一难,“合纵”终于“合拢”!
    《誓书》六份各盖六国之玺,六国各收藏一份,并把副本派人送到咸阳。
    仪式完毕,各君回国之前,苏秦向六君请假:
    “想回家看看”。
    富贵还乡,人之常情。
    六国各赠彩车十乘,黄金千镒,并派“仪仗之兵”护送,不保安全,只显威风。
    于是,“苏约长”的探亲队伍浩浩荡荡,前后迤逦十余里,直奔洛阳。
    虽然那时的长度仅为现代的百分之六十多,气势也很可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