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黄大姐
张清之说:“我瞅着好像也没什么事儿,我媳妇儿非得叫来,说六七天了吃了就吐也没有耙耙肯定不对劲儿。”
张大夫抬手扶了扶眼镜,看着孩子皱起眉头:“确实不对劲儿,七天没有耙耙这根本就不正常。尿有?”
张清之点点头:“有,尿了几次。”
张大夫缓缓点了点头:“说明消化系统没问题,消化吸收是正常的。那可就怪了。除非,也不可能。要不你去趟南山吧,做个透视看看。”
张清之说:“能不能是干燥了?”
张大夫摇了摇头:“怎么可能,才生七天,吃的是奶水,上哪干燥去。上火那都是孩子懂点事儿才可能。”
张清之问:“用点什么药试试能行不?他妈月子动不了,我这也没那些功夫,还得上班呢。”
张大夫看了张清之一眼:“再上班孩子也得管哪,去趟医院能用多会儿?包起来吧,屋里凉。这孩子瞅着真乖巧,这眼睛又黑又亮的,也不闹。赶紧去趟南山,别真有事给耽误了。”
张清之把孩子包好抱起来,给张大夫道了谢出来,又给外面的大姐大嫂道了谢,抱着孩子回了家里。
“回来啦,怎么说的?”
张清之把孩子放到炕上摘下帽子:“咋也没说,没看出来,说是让去南山透视看看。要我说没事儿,哪哪都是好好的,能有什么事儿?”
刘桂新扭头看了看炕上睁着大眼睛的孩子有点儿懵。
“要不,去一趟吧,我总感觉不正常,去看看要是没事儿心里也安,你说呢?”
张清之在头上抓了抓,有点儿不想去,不过还是说:“行,那我抽空再去一趟。”
刘桂新箱子上的座钟:“现在才十点多,你这就去得了,正好回来能赶上吃午饭。”
张清之看了看孩子:“那就去呗,我感觉也没什么好看的。”
房门一开,街道的黄大姐站在门口:“都在家呢呀?”
刘桂新笑着说:“都在家。你怎么来了黄姐?快进来。”
黄大姐笑呵呵的进来,把手里提着的鸡蛋放到炕边:“你这做月子能不来嘛,咋也得来坐一会儿。”
刘桂新说:“来就来呗,还拿什么东西呀,都不容易的。坐。这几天事儿多不?”
黄大姐拢了拢头发:“没啥事儿,一个居委会能有什么事儿,你就放心在家养着,有事儿我来告诉你。清之这,没上班啊?”
张清之去倒水,说:“请假了。这孩子吐奶,桂新这就慌了,非得让我抱着去医院看看。”把水缸递给黄大姐:“喝几口暖暖。要我说什么事儿也没有,张大夫看了说哪都没毛病。”
黄大姐接过水缸捧在手里:“也不能轻心哪,孩子是大事儿。说不听的,反正也不花钱,还是看看放心点儿。怎么回事儿啊?”
刘桂新说:“从生回来没拉过耙耙,吃点儿就吐,刚开始觉得是漾奶,后面这越来越严重了,感觉是有毛病。你看看,都七八天了,感觉不但没长肉反到是瘦了。”
伸手把孩子拽到炕边。
黄大姐凑过去仔细看了看,挑着眉毛打了几个舌响,孩子乌黑的大眼睛马上盯着她看。
“这孩子真俊,这大眼睛,太有神了。瞅着到是不像有毛病。还是去看看吧,咱们都不懂别给耽误了。”
孙家大嫂走进来:“这孩子也是怪,光吃不拉,真还是头回见。恒是站着生的格路呢。”
刘桂新叫了声嫂子,黄大姐扭头问:“这孩子站着生的呀?”
刘桂新点点头:“可不是嘛,大夫都吓一身汗,那会儿都通知清之做难产准备了,谁知道还挺顺溜。冯大夫说肯定是条龙,给起的名叫小龙。”
黄大姐说:“那可真了不得,坐生娘娘站生官,不能是你家压不住啊?咱小老百姓福气薄。”
孙家大嫂瞅了瞅孩子:“背不住。还是得想想招儿,这么挺着也不是个事儿。”
黄大姐对张清之说:“金坑,有个老徐婆子,知道不?那是个大神,可灵了,要不你抱过去给她看看吧,也不用多少钱,块儿八毛的就答对了。”
刘桂新问:“在哪?”
黄大姐说:“就在后坡,黄岭子这一面,你从吊桥过去插到西沟那块儿,顺西沟沟口那过去,别过河,顺着河边一直走,到那一打听都知道。”
刘桂新想了想,问:“能有用啊?”
黄大姐说:“不知道你们信不信,我是信。不少人家什么事儿的都去跳呢,鬼神的东西谁能说明白了。”
刘桂新看了看孩子:“那就去一趟吧,万一看出来啥了呢。”
黄大姐说:“我觉摸着呀,就是孩子太旺,你家压不住啊,可不就得遭点罪。去看看吧。”
孙家大嫂是个糊涂的,谁说什么都感觉有道理,她这一辈子,屋都不出,最远就是到副食,一天到晚窝在家里,到死连郭家堡都没出过,离家二里地之处什么样儿就不知道了。
张景义带着孩子在孙家屋里,听着声也过来听,老太太从旧社会过来,对鬼啊神啊是深信不疑的,就催着张清之快去。
于是张清之连坐都没坐,又重新把孩子包好出了家门。
开更阴了,雪花夹着雨星洒落下来,风也跟着做势,呜呜的吹起来。
从家里顺着厂子正门前面的土路下去到下河套,穿过一大片平房到细河边,过吊桥,然后顶着风雨雪前行。
这边比较空旷,人家不多,大部分地方都是菜地,又是在河边,风比堡子里更猛烈了几分,雨夹着雪打在脸上生疼生疼的。
单程五公里多。
雨雪越下越大,天地之间渐渐朦胧起来混成一色,抬眼看去白茫茫一片,你就像一个小不点儿,在风雪世界里挣扎。张清之把孩子紧紧的搂在怀里,深一脚浅一脚的踩着雪窝子往前走。
徐婆子在这边确实是名人,张清之顺着河边拐到后坡随便打听了一下就被领到了徐婆子家门口。
普普通通的农家院儿,柴垛堆在院门上方。院子不大,屋也不大,但人且不少,站在院子里抽烟的,在屋里听大神念念叨叨说话的,都是慕名而来的客户。
张清之抱着孩子进了屋。
屋里站着坐着的几个人都看过来,一个盘腿坐在炕头的老太太问:“有事儿啊?”
张清之单手摘下棉帽子在腿上摔打了几下:“孩子不知道是什么毛病,听人说这能看,过来看看。”
老太太指了指面前的炕席:“放这吧,抱了一道也喘口气儿。从哪过来?”
张清之把孩子放下:“郭家堡子。听老黄大姐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