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70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宁又把在北京见领导的事重述了一遍,满足了大家的好奇心。
    领导们对这件事非常重视,凤宁这几乎等于是奉旨做彩灯了,所以当凤宁提出来想打造一个专门的彩灯公园和博物馆的时候,领导敲着桌子说:“这想法很好!你觉得哪儿合适?”
    凤宁说:“六一路那边不是有个小公园,后边有一大片荒地,我觉得那边就很合适。地点也不算偏,面积够大,那边还有池塘,可以把池塘挖宽一点,做成湖泊,湖中心弄个小岛,岛上弄些凉亭之类的,也可以扎花灯。那附近还有个小山坡,有些花灯可以借地势扎,会很有特色。”
    领导们听到凤宁的安排,知道这小姑娘是早就有预谋了:“可以考虑,我们领导班子开会讨论,同意就可以建了。”
    这事差不多就算是确定下来了,凤宁没有说自己出资的事,毕竟钱还没到位,领导也没说缺钱,到时候真弄了,自己再捐一部分费用吧。
    接下来凤宁开始设计沈阳的灯会,结合辽宁和沈阳的特色,设计一些符合本地特色的花灯。
    北京那边的款是四月中旬才打过来的,一共是42万,光汇款费就花了4200元,说不肉疼那是假的,可也是没办法的事,凤宁没那个胆子提着几十万现金从北京跑回南安。没有银行转账可真不方便啊。
    拿到钱的第一件事,凤宁就赶紧给把工人的工资给结了。然后又去邮电局报备装电话,有了电话,把名片一印,以后拓展业务就方便多了。
    市政府也批了地修建彩灯公园,凤宁找到市领导,捐了十万元用作修建公园和博物馆。这大手笔把市领导都惊着了,凤宁这人真能处,不光是动嘴皮子,人家还真出钱出力。
    第74章
    凤宁回到南安的时候, 盛世安的信早就寄到家了。这次寄的不是信,而是邮政包裹。
    里面除了信,还有厚厚一沓子照片, 足有好几十张。除了十几张是灯会的灯笼, 余下的都是凤宁的单人照与两人的合照。
    凤宁翻看照片的时候感到很惊讶,盛世安居然给自己拍了这么多照片, 有不少是抓拍的。不知道是他照相技术高, 还是自己上相,拍得很漂亮。
    凤宁以前对照片能反映出摄影师对拍摄对象的感情这种说法有些存疑,照片不就是记录瞬间影像么,怎么就能体现摄影师的感情呢?现在看到盛世安拍的这些照片,凤宁似乎有那么一点相信了。
    她并非不谙世事,当然察觉出了盛世安对自己的感情, 但她对爱情与婚姻都有些抵触,所以并不打算回应。
    而且,她觉得自己心理太过沧桑,不配拥有这么单纯炽烈的情感。可盛世安不挑明,她也就无从拒绝。
    真正心态产生变化的, 是上次盛世安去北京找她。一个男人, 倾尽所有, 坐了五十几个小时的车,跑到北京来看自己,这份真诚与热烈,触动了她冰封已久的心。
    如果这个时候盛世安跟她表白, 凤宁还真不敢说自己会一口回绝, 她怕辜负这腔热情,更不忍心往这份热烈上浇冷水。
    好在盛重远夫妇都是特别有分寸感的长辈, 凤宁去看他们时,他们只字不提盛世安去北京找她的事,孩子的事就让孩子自己去解决。
    从表面上看,凤宁是个体户,没有稳定工作,农村户口,高中没读完,还有她的家庭状况,哪儿都配不上盛世安。
    可感情并不是简单的等式。如果盛世安要追求凤宁,他们做父母,没办法说出反驳的话,不仅仅因为她是儿子的救命恩人,而是这个姑娘的自身条件与个人能力实在是太出挑了。
    谁在她这么大的年纪就能独当一面,工作能得到国家领导人的夸赞?就他们那丰富的人生阅历来说,绝无仅有!
    凤宁因为在盛家夫妇面前得到了足够的尊重,所以她才敢毫无心理负担地出入盛家。但凡他们过问一句她跟盛世安的关系,她都要敬而远之,尽量不出现在对方跟前。
    盛世安不挑明,凤宁就没有什么心理负担,还是像从前那样一来一回地写信联系。
    凤宁拿出十万元捐给彩灯公园办博物馆,结结实实把盛重远夫妇吓了一跳。虽然凤宁捐赠的时候再三强调,不要对外公开自己的捐赠,但市政府内部还是很快就传遍了,只是没说名字。
    盛重远听到有人捐款给彩灯公园的时候,并没有想到是凤宁,他不觉得凤宁能有那么多钱。他跟肖达闲聊起来的时候,肖达才告诉他是凤宁捐的。
    盛重远听完,震惊得无以复加,过了许久才开口:“她捐的?她有那么多钱吗?她不会把挣的钱都给捐了吧?”
    肖达说:“全捐应该没有。不过这孩子的魄力和度量真让我一个大老爷们都自愧不如。”
    盛重远忍不住说:“我是真没想到过她竟那么能挣钱。十万啊,那是我们干一辈子都挣不到的钱!”他不禁有些担心大儿子了,要是娶个那么能挣钱的媳妇,他压力不会大吗?
    肖达也摇头感慨:“我知道个体户能挣,但是没想到竟那么能挣!”
    盛重远说:“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一个问题,花灯这个行业利润颇高,所以市里要重点打造彩灯这个产业是正确的,可以带动不少人就业。”
    “这倒是真的!”肖达说。
    晚上回去和妻子聊起这个事,贺志华直接给吓呆了:“她做灯笼这么挣钱呢?”
    盛重远点头:“对,咱们全家都赶不上她一个人能挣。”
    “世安那孩子还能追到人家么?”贺志华也担心起儿子。
    盛重远说:“依我看,世安如果追不上,也肯定不会是因为收入的问题。凤宁挣的虽然多,但似乎也并不太把钱当回事,随便一下就拿了十万块,这种魄力一般人能有?”
    贺志华点头赞同:“对。而且依世安平时与她相处所了解的,那孩子胸中有丘壑,并不是个看重物质的人,所以咱们那傻儿子才那么死心塌地地只认准她。咱们也活了这么一把岁数了,也知道这个世界上,真正能精神契合的伴侣有几个?”
    “是啊,所以世安还得加油才行。”盛重远说。
    凤宁捐钱的事并没有告诉太多的人,只跟师父师娘和自己父亲说了。
    师父倒是相当支持她,因为她想要建造彩灯博物馆,而彩灯是他家世代相传的事业,要是把博物馆建立起来,那以后这个手艺就不会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凤金宝听说他捐了十万块,吓了一跳之余,倒是松了口气:“捐了也好,你拿着那么多钱,我总感觉不踏实。”
    凤宁很意外父亲的反应,她以为他会怪自己乱花钱,没想到他竟会觉得钱多了压力大。不过想想也是人之常情,这年头大家都穷,没有谁特别富,要是自己突然富了,就会感觉自己成了靶子,特别没有安全感,把钱捐出去,心里就踏实了。
    四月底,凤宁带着谢俊伟一起飞到沈阳,她是过去签合同的。沈阳文旅的领导看完设计稿,又看了盛世安拍的北京灯会的照片,非常满意,当即便签了合同。
    凤宁和谢俊伟熟悉了一下沈阳当地的环境,找到了材料市场。两人将材料采购得差不多的时候,凤宁留下谢俊伟继续采买,自己则飞了回去。她回村叫了二十名熟练工人,又带了十个新人,跟随自己一起去沈阳扎花灯。
    很多没被叫到的人很着急,跑来找凤宁,说自己也想去沈阳扎花灯。
    凤宁说:“大家别着急,中秋节的时候,西安还有一场花灯,这次没去的人下次去西安。到过年的时候,有很多地方需要办灯会,到时候大家就都能去了。”
    凤宁这么一说,才把那些这次没被选去的人安抚住。
    带十个新人,是凤宁想培养更多的花灯工人,因为年底的时候会有几个城市需要同时开工,人手要是不够,就会影
    响到灯会布置速度和效率。
    这次凤宁依旧带上了师父和师娘,而且还是给二老买的飞机票,她把其他人安排坐上火车之后,自己陪着师父和师娘坐飞机去沈阳。
    拿到北京灯会的结算款时,凤宁给师父也发了工资,戴师傅死活不肯要,说是凤宁给他们买了车票和机票,又安排北京的食宿,都没要过他们的钱,他怎么能要凤宁的工资。
    凤宁知道他们不缺钱花,便把钱收了回去,打算还是带师父和师娘出去玩。
    师娘特别骄傲,他们没享到儿孙的福,却能享到徒弟的福,这是隔壁那些老头老太太们羡慕不来的,毕竟他们的子女再孝顺,谁带他们去坐火车坐飞机去北京沈阳玩了?
    以前师娘特别不爱出门,因为别的老太太嘴边挂着的不是儿女,就是孙子,她插不上嘴,跟大家坐在一起就是折磨。
    现在不同了,她敢出门和那群老太太唠嗑了,因为她有个有本事的徒弟,还上过电视和报纸,这点谁比得上?关键是徒弟还孝顺,买吃的穿的还不算,还买机票带她出门旅游。所以老太太腰杆都直了不少,肉眼可见年轻了不少。
    凤宁坐飞机出发要比火车晚,但到得更早,她到了之后,便去火车站接人。
    南安的五月已经有夏天的气息了,但沈阳还是温暖宜人的春天,这种天气最适合干活,也适合出去游玩。
    凤宁没让师父帮忙扎灯笼,让他陪师娘到处游玩。戴师傅也知道现在用不上自己,凤宁自己能搞定,便也不坚持,带着老伴到处去走走看看,去看沈阳故宫,去丹东看对岸的朝鲜,去大连看海。
    等转完一圈回来,凤宁这边也才忙了一半。戴师傅捋起袖子要来帮忙,凤宁说:“师父,不用你帮忙,辽宁玩遍了,可以去吉林看长白山,还可以去哈尔滨玩啊,要是不想去吉林和哈尔滨,那就去北京玩。”
    戴师傅说:“那些以后再去吧。”
    “这么好的机会,干嘛等以后?长白山要爬山,现在去也有点冷,你们去不太合适,要不去哈尔滨吧,现在这个季节去挺不错的。哈尔滨最有名的还是冰雕和雾凇,但冬天零下二十几度,比北京还冷,你们二老身体恐怕受不住。现在去看最好。”凤宁给他们买了卧铺票,把师父师娘劝到哈尔滨去了。
    二老年纪大了,还能去多少地方呢?所以趁着还能走,就多走走。
    沈阳的灯会是6月18日完工的,一共是四十组花灯,20日正式开幕,到7月31日闭幕,一共是41天,主要是为了吸引假期的学生游客。
    凤宁和沈阳这边签的合同是收入五五分,门票卖5角一张,票价不算便宜。作为共和国的长子,东三省的工业基础是最好的,自建国后,这里就一直是中国的重工业基地,经济的龙头,当地人的经济条件也非常好。
    现在是八十年代末,东三省的经济还没有衰退,人们兜里还拿得出钱来。等再过几年,受到改革开放的冲击,东三省的经济才会出现断崖式下跌。
    开幕的时间非常近,凤宁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和工人们一起在这里参加了灯会的开幕式,他们布置了这么多次灯会,很多人都没有参加过自己布置的灯会,她想让大家也感受一下游客对花灯的喜爱,让大家也享受一下自己的劳动成果。
    沈阳很少举行这种大型灯会,所以一开幕,客似云来,把整个灯会挤得是水泄不通,人们拿着相机疯狂地咔咔拍照,进从这点就可以看出沈阳和南安的差距。在南安,极少有人家能够买得起相机,但在沈阳,相机似乎非常普遍。
    感受过沈阳人民的热情,工人师傅们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凤宁把赵玉琴留了下来,负责沈阳灯会的维护工作。赵玉琴是从年初开始来凤宁这儿上班的,她的儿子上小学了,平时上班就她待在自己身边照顾,出差的时候就交给了赵玉琴母亲照顾。
    现在她有了稳定收入,比以前在厂里上班挣的还多,她母亲也愿意帮她照顾孩子。说起来很现实,可这就是成人世界的一面。
    虽然不能回家陪孩子,可出差工资高,补贴多,她也愿意留下来维护花灯。
    凤宁陪着从哈尔滨回来的师父师娘一起乘车去了北京,陪着二老把上次来北京没好好看的景点给补全了,这才买机票飞回蓉城。
    回到南安之后,凤宁从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国家出台了《私营企业暂行条例》,从7月1日起施行,意味着可以申办企业了。
    所以凤宁一回来,就忙着准备材料,去商业局登记注册公司,她的公司注册资金是十万元,为一人有限公司。从此以后,华灯公司就正式挂牌营业了,再也不是个体户。
    注册为企业,意味着她可以招收更多的工人。还可以名正言顺地上学校去招聘,也不怕被大中专生嫌弃是个体户了。当然,就算是公司,现在也未必会有多少大中专生愿意来就是了,毕竟还没被打破的铁饭碗吸引力要大得多,但总算是提高了一个层次不是。
    大中小学这个时候开始放暑假了,凤宁惦记着弟弟入学的事,便去找学校办理转学的事。
    然而好学校很难进,凤宁也不认识什么人,不得已,凤宁便只好去找贺志华帮忙。
    贺志华很高兴她愿意来找自己,便说:“放心吧,包我身上了。等我办好了,我再告诉你。”
    “谢谢贺阿姨!”凤宁道谢。
    贺志华拍拍她的手:“跟阿姨还客气什么。”
    贺志华说到做到,她很快就帮凤松和凤柏的转学手续办好了,凤松去一中初中部念初二,凤柏去红星小学读五年级,都是非常好的学校。
    凤宁不担心凤松,大弟的成绩一向不错,在班上是前几名,就算是去一中,应该也能跟得上。就是凤柏成绩不太稳定,忽上忽下的,总体来说维持在中等偏上的水准,不知道来了市里能不能跟上。
    找好学校后,凤宁就催促父亲准备搬家。
    搬家的事凤宁早就说了,凤金宝也早有心理准备,然而真到要搬的时候,他又觉得什么都放不下,不舍得离开。
    第75章
    猪还没长大, 鱼塘没人打草,鸡鸭都杀了怪可惜的,晚稻刚插上不久, 山上的竹林以后也没人打理了。
    凤金宝说:“宁宁, 要不我等到年底的时候再去吧。你不是还要在村里收篾条,我走了, 谁来帮你收?”
    “我都安排好了, 这你不用担心。”凤宁已经跟梅香的父亲梅建国说好了,以后就由他帮忙收篾条,凤宁给他开点工钱。
    “我怕去了城里不习惯。”凤金宝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也要进城生活。
    “有什么不习惯的?我大姑也在啊,慢慢就习惯了。”凤宁无奈地叹气,她知道父亲是个害怕改变的人,他没什么野心, 就想守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安稳度日。
    凤宁问:“家里事情都安排好了吗?”
    凤金宝嗫嚅一下:“还没有。”
    凤宁说:“那还是尽快安排吧。我下个月就要去西安布置灯会了,到时候弟弟开学我都不在家,你们得早点过去熟悉环境。我领你们去看看他们的学校,等开学的时候,你们好知道去哪儿报到。”
    凤金宝听说要去给两个儿子办入学, 陌生的环境里跟陌生人打交道, 就有些为难:“我去啊?”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