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117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朱允炆见马恩慧又抬起头,便说道:“书坊之人,称这段话为识语。”
    “可这本书真的请了名士,再三校正吗?”
    马恩慧询问道。
    朱允炆一摊手,道:“这个便需要询问二王了,此书出自书局。依我看,不过是夸赞溢美之言,招徕顾客罢了。”
    马恩慧默默点头,看着店内购书者众,眼神中流露出了一抹笑意,说道:“之前臣妾还埋怨,耗费如此多银钱置办书局,如今看来,你是对的。”
    “那是。”
    朱允炆自信地笑道。
    走出中华书局,马恩慧看着隔壁竟也有不少文人,手持书籍在排队,不由好奇,问道:“这是作甚?”
    朱允炆看了一眼,轻轻说道:“这是朱桂的生意,听说中华书局的事之后,非要参与其中,最后二王无奈,便给他出了个主意,售卖精致书柜、书架与书袋。”
    “短短时日,他竟做得如此迅速?”
    马恩慧有些惊讶。
    朱允炆笑道:“有利可图,自是不愿落于人后。现在看来,他是做对了。”
    “可是,你不是安排他回去……”
    马恩慧有些忧虑。
    朱允炆的安排马恩慧是知道一些的,朱桂上交封地,甘愿从商,自然需要一个稳定的营生,而朱允炆给他的营生,便是挖煤。
    煤炭,多产于山西、陕西等地,说不得朱桂还得回山西。
    朱允炆摇了摇头,道:“山东峄县有个大型煤矿,可交他营生。那里水运或海运,都方便一些。只是当下北地有些水道尚不通畅,只能走小船,这倒是一个问题。”
    马恩慧心头一惊,拉着朱允炆的胳膊,不安地说道:“修河乃是天下大事,不可任心而为。”
    修河,绝对不是后世,一台挖掘机便抗住了所有。
    在封建王朝,修河是关联着国本的事,
    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隋朝灭了。
    元朝修了修黄河,天下反了。
    若朱允炆再来一次大动作,这天下……
    马恩慧很清楚,修河不是一条鞭法,也不是遏田产兼并,不是下达政策,执行政策这么简单的事。
    修河,需要征用数万乃至数十万的民工,而这,才是最危险的地方。
    第一百五十三章 大运河不太通
    疏通河道,是朱允炆一直思考的事。
    南京不适合建都,那最合适的地方,便只能是北平了。
    可是北平附近的产粮区太少,所产粮食根本就不够吃的,一旦迁都,迁移过去的人口可不在少数。
    那位说了,没粮,就运粮呗,多简单的事。
    大哥,这是古代,不是你拿着两块钱,出门右转一百米,去超市买一斤面就能解决肚子问题。
    主产粮区,在江浙一带。
    从这里运粮到北京,二千多里路,怎么运?
    手推车?
    你试试推两千里路有多难,有多辛苦?
    再说了,推车的人也是需要吃饭的,运了三袋米,去的路上吃了一袋,到北京扔下一袋,剩下一袋子还得留车上,就指望这袋子米回去路上换点大饼吃了,全给了北平,咋活着回去?
    哦,给钱也行。
    啥?
    一两银子?
    坑人也不至于这样坑的吧?
    两千里路,你就给我们一两银子?
    欺负老实人不是?
    那位也为难,你们总共就运来两石米,你还想要多少?
    两石米,一两银子,就这价,总不能让我贴本买吧。
    官员苦涩,农夫苦涩,大明也苦涩。
    陆路运输短时间输输血还行,要是天天输血的话,能长久也是医学奇迹了……
    陆运搞不定,那就水运吧。
    古人经常提的漕运,便是水运。
    漕运用大船走,一船一船的拉粮食,载货量高,速度快,用工少,多好。
    可关键是:
    不通。
    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不太通。
    说起大运河,不能不提隋唐宋元。
    隋炀帝被人骂了几千年,但只凭着开凿京杭大运河的功绩,也应该给他发个奖状。
    正是因为京杭大运河的存在,才有了南方经济中心服务于北方政治中心的格局,才有了中国大一统,南北并联,无法切分的版图。
    隋炀帝上位后,迁都洛阳,为加强对江南地区的控制,同时为转运江南物产于洛阳,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下令开凿洛阳到江苏清江约两千里的“通济渠”,通济渠的开通,直接沟通了黄河与淮河。
    大业四年(608年)开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长约两千里的“永济渠”,永济渠与广通渠贯通。
    大业六年(610年),开凿江苏镇江至浙江杭州长约八百里的“江南运河”。
    至此,洛阳至杭州长达三千四百余里的河道贯通。
    唐宋时期,运河各段的名称虽然变来变去,但总归是起名字的爱好问题,总体上来说,大运河的主要河段、格局、走向,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加上唐宋皇帝都懒,觉得大运河能用就行,偶尔拨点款,疏浚、维护下就够了。
    但在北宋晚期,随着宋金之间的对峙,战乱不断,都没钱打仗交保护费了,哪里还有钱去修河?
    在这个时期,大运河的河道维护已然难以为继,巷道不断淤积,航运出现了中断。再加上黄河数次泛滥,淮河以北的大运河河道会冲断,一些河道更是堵塞无法使用。
    到了元代,这些蒙古人选择大都(北京)为首都,他们虽然是游牧民族,可毕竟来到了中原,总不能将所有地都种上草,天天牵着羊去放牧吧?
    再说了,总吃羊肉也不是个办法,米饭多好吃,把南方的大米运过来,供应朝廷。
    可运着运着,元政府发现不对劲了,总这样运,累死人也跟不上吃的,必须重开河运。
    于是在元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元政府开凿了会通河,北接卫河,南接泗水与黄河。
    元政府的开凿运河,彻底改变了原来大运河“y”字型的走势,大运河自此之后,不再经过洛阳,河南与安徽北部河段被废,大运河形成了南北直行的走势,南北航程缩短了一千多里。
    按理说,到了明代朱允炆时期,这条水路应该还是畅通的,可现实情况是真的不通畅。
    根子还是出在元朝,修个河道,也不找点有水平的水利专家,随便指派个人便算了事了。
    就以会通河中的济州河来论,其以汶河、泗水河为水源,将两河水源引至任城,然后在任城这里,进行南北分流。
    可是任城这个地,它并不是济州河的最高点,真正的最高点在任城北面的南旺。
    就因为这个缺陷的存在,任城分水时,总是南面河道水流多,北面河流水流少,所以北段河道又浅又堵,走走小木筏,抓条鱼,洗个澡什么的还可以,想要走大船,那是不可能的。
    总不能大船到了这地,将粮食丢岸边,又转陆路运输吧?
    来回折腾,也不是个事。
    朱允炆可以不在乎朱桂的煤能不能运到南京,却很在乎南京的粮食能不能运到北平。
    派遣朱桂去山东挖煤,顺带调查下河道状况也是好的。
    诚如马恩慧所言,修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总需要一步步来,至少今年是不能考虑如此大动作了。
    这一日,朱允炆没有办公,只带着马恩慧在京师城中逛着,直至夜幕垂落,才返回宫中。
    一入后宫,马恩慧便从一个任性调皮的女子,成为了威严端庄的皇后。
    十天之后的一个深夜,朱允炆早已熟睡,朦胧中感觉到有动静,惺忪地睁开眼。
    马恩慧坐在一旁,轻轻喊着:“皇上,解缙求见。”
    朱允炆摇晃了下头,皱眉道:“什么时辰了?”
    “寅时初。”
    马恩慧轻轻说着。
    朱允炆坐了起来,寅时初可是凌晨三点,若不是出现了紧急事件或紧急情报,解缙绝不会惊扰自己。
    “解缙可说什么了?”
    朱允炆看向不远处的跪着太监,问道。
    “回皇上,解大人说,郑副总兵来信了。”
    朱允炆听闻之后,顿时来了精神,吩咐道:“让他至武英殿,朕稍后便到。”
    马恩慧帮着朱允炆穿好衣裳,轻声说道;“皇上,早去早回。”
    朱允炆听出了马恩慧声音中的不安,自信地说道:“皇后无需担忧,郑和来信,绝不会是报忧的,朕相信他。”
    马恩慧见朱允炆如此相信郑和,便也放心下来。
    武英殿。
    解缙见礼之后,连忙拿出了八百里加急信件,交给太监转呈,道:“臣深夜惊扰皇上清梦,还请皇上降罪。”
    “按宫廷令,遇紧急军情、奏报,需立即通禀,你又无错,何罪之有?”
    朱允炆接过信件,看着信封之上龙飞凤舞的“郑和奏报”四个字,不由沉声道:“此乃是一封捷报。”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