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清太子今天作死了吗 第377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于是,京中为红带子举人状告黄带子辱母一事闹得沸沸扬扬,宗室、勋贵、汉军旗以及汉人们全部卷入其中,朝堂中天天为这件事吵架的时候,翰林大学悄悄挂牌。
    翰林大学只是俗称,这翰林大学中并非只有翰林上学,还包括官员再教育,自然需要一个新名字。
    胤礽非常损的道:“官员应该如水般清廉,才能让国家如巨木一般繁华,水清木华,水木清华,不如就叫清华?”
    有了北京大学,怎么能没有清华大学?
    打起来!打起来!
    康熙对这个学校名字非常满意。
    于是康熙提笔,重重写下“清华”二字。
    木匠们雕刻时发现,康熙写字力道之大,居然入木三分,纷纷惊叹不已。
    此事也成为清华建校史上一桩笑谈。
    之后,清华与北大褪去旧时代的官学气息,引领了新时代的潮流,成为支撑新华国的中流砥柱。
    但两者互掐的传统却也延续下来。
    清华文科强大,经济、社会、外交、传媒等出现了无数人才;北大则最早时就与大清科学院联合,是工科重地,并在之后分出了大清第一所军校。
    胤礽敲敲自己脑袋。好家伙,两个大学文理擅长居然颠倒了。
    算了,无所谓啦。反正只要两个大学在后世还能掐起来,胤礽就很高兴了。
    胤礽也是康熙亲儿子,也继承了康熙乐子人的血脉。
    即使他现在看不到,一想到后世两所大学会打得头破血流,成为“世仇”,他就高兴得想大笑三声。
    当新大学建立,康熙拿出了官员再教育的规章制度之时,满保等人的事也吵出了结果。
    最终结果,满保只是遭遇辱骂围殴的自卫,法海和高其倬只是去见义勇为,算不上互殴。
    总不能让他们站着被打死,不还手吧?
    当时的目击者可都说,他们三人被一大帮拿着棍子的家仆追着跑,这哪能是互殴?
    而受了较重伤的几个宗室子弟,说不定是自己摔的呢?
    你不能因为那几个宗室子弟受伤,满保、法海、高其倬毫发无损,就说这三个人当着十几个家仆的面殴打对方对不对?
    至于你说什么家仆后面才来,你也没证据啊。
    在康熙和胤礽的拉偏架下,满保、法海、高其倬三人不仅没有被处罚,还隐隐成了这次参加会试举子们的“首领”。
    学子们都非常佩服这三人的品行,佩服他们宁愿丢掉会试资格,也要坚持正义的秉性。
    满保是觉罗氏,法海是外戚,高其倬是降清的汉臣之后,他们仨本来都是百姓口中的“奸臣”。现在三人的一番“愣头青”行为,竟然让这三个群体的名声好了不少。
    以前举子们之间都泾渭分明,从科举时就能看出满汉隔阂。这次居然大家一起和乐融融,仿佛有了同榜成了一整个群体的势头。
    胤礽惊讶极了。这真是意外之喜啊。
    其实他已经把真相禀明了康熙,这三人什么都不做,也不可能丢掉会试资格。
    他只是吓唬一下这三个人,给这三个未来重臣一个教训,提前锻炼一下他们的能力,顺带给弟弟们找一个“实习”机会。同时,他用这件事转移大臣们的视线,让大臣们不在翰林大学和官员再教育的事上给康熙和他当杠精。
    哪知道,人算不如天算,这一场闹剧,居然消除了这一榜举子们部分因为身份而来的隔阂,让他们彼此少了许多误会,将来可能就会少许多因为误会而起的争斗。
    胤礽不担心他们因为关系好,就从同榜成为“同党”。
    他有十几个兄弟,没有什么党能比得过皇子党。
    康熙三十三年会试和殿试依次结束。
    佟·法海,觉罗·满保,高其倬同列二甲中末位,赐进士出身。
    他们虽只是二甲,声望比一甲三人更加显赫,俨然成为同榜进士的领头羊。
    第224章
    胤礽看了这三人的殿试卷子,叹了一口气。
    高其倬先不提,法海和满保的卷子就算不能名列一甲,也能进入二甲前列。
    但康熙时定下了一个规矩,就是“满不点元,汉不选妃”。
    “汉不选妃”即汉人不能进宫。能进入皇帝后宫的除了蒙古人,就只有满汉蒙军旗和包衣。
    所以一般说顺治之后的“汉妃”,其实就是汉军旗和汉包衣。
    当然,如果皇帝真看上了某个汉女,也简单。从康熙时,江南官员就向宫里输送会唱戏的小女孩小男孩。乾隆时他和他的圣皇太后特别爱听戏,在宫中养着几十上百个小伶人。著名的漱芳斋,就是给那些小伶人住的地方。
    这时候,只要把这些小伶人罚入包衣就成,便算是旗人了。
    朝中也有许多汉人官员受了罪罚进入包衣,之后立了功再出旗为民。
    “汉不选妃”,哪是如此不便之事。
    但“满不点元”就很严格了。
    这个措施其实是给顺治擦屁股。
    顺治时为了扶持满人科举,科举曾经试着分满汉两榜。所以大清历史经历了112次科举,但有114个状元。
    但那两次满汉分榜,遇到了极其严重的尴尬——满人参加科举的人数连榜都填不齐,大部分人能把字句写通顺就算优秀。
    其实那两次满人状元可能确实有些真才实学,但被参加这两榜的满人废物拖累,他们的状元含金量也变得极其低。
    顺治本想让满人中多出些厉害的读书人,来宣扬满人学问也不错。结果起了反效果。
    于是只两期满汉分榜之后,这政策就停了。
    之后满蒙只是给额外录取名额,不占用原本科举名额。放榜时,与其他汉人学子同榜排名。
    然后,皇帝又跟挽尊似的,声称为了预防徇私舞弊,减轻满汉矛盾,“满不点元”,满人原则上不为状元,不入一甲。
    不仅如此,若是康熙遇见特别优秀的旗人学子,还会故意压对方名次,将其压在三甲,然后迅速重用。
    比如后面那个二十九岁就当封疆大吏的年羹尧。
    也不知道康熙为何有这重用旗人,非得压对方科举名次的习惯。胤礽只能说,汗阿玛自有他的考量,作为太子,他要学的还很多。
    唯一例外就是纳兰性德。康熙看来看去,委委屈屈给了纳兰性德一个二甲第七的好名次,回头还和胤礽说,他怕压得太低,天下人会笑话他不通文墨。
    胤礽安慰康熙,汗阿玛您真是棒棒哦,把状元压到二甲第七,可真是太委屈您了。
    于是纳兰性德以及后续许多满人勋贵想要大学、科举双魁首的梦想,就这么无情地被康熙咔擦了。
    胤礽不知道说什么好。
    最开始这“满不点元”,是皇帝自欺欺人的挽尊。但现在满人中也有能干人了,放开了不好吗?
    可能他汗阿玛还是心虚吧,认为点了旗人的一甲,会引起天下汉人读书人的争论,索性直接压旗人名次了。
    反正最后重用谁,还不是他这个皇帝说了算。
    至于那些旗人也想要个好名次……做人要实在,别那么虚荣。(此处当有纳兰性德吐血的声音。)
    法海和满保本来也会被康熙压到三甲,还是胤礽好说歹说,才让康熙勉为其难让其留在了二甲。
    胤礽认为,法海、满保、高其倬三人既然已经隐隐成为这一榜进士的领头人,若科举名次太低,恐怕不能服众。
    虽说满人不在乎,但对汉人而言,同进士出身和进士出身的含金量十分不同。
    清晚期的曾国藩最郁闷的就是他的“同进士出身”,后来还成了一个梗了。
    这三人要继续成为这一榜进士的领头人,三甲同进士肯定是不成的。
    胤礽看着康熙虽然同意,但仍旧满脸不乐意的模样,怀疑康熙老喜欢压这些即将被重用的人的科举名次,可能其他冠冕堂皇的理由都是借口,他本人的恶趣味才是主要原因。
    总之,胤礽终于帮这三人稳住了进士出身。
    但看着这三人的殿试试卷,他仍旧很不开心。
    法海和满保的试卷不比一甲更言之有物吗?不比二甲排名前列的人更见闻渊博吗?
    以后的科举试卷可是会变成史料,在后世展览的。汗阿玛只图一时恶趣味,这科举试卷一展览,他小心后世变成笑话。
    胤礽想了想,特意找康熙,让康熙把实录中他也参与阅卷的事划掉。
    康熙疑惑:“怎么,都到现在了,你还担心外臣说你僭越分权?放心,敢说咱爷俩的人已经拜杀得差不多了。”
    胤礽摇头:“不不不,汗阿玛,不是这个原因。以后这些试卷文章肯定是会被后人阅读的。儿子可不想被后人说不通文墨,不识好坏。”
    康熙:“?”
    康熙捏拳头:“你的意思是,你汗阿玛不通文墨,不识好坏?”
    胤礽退后几步,使劲摇头:“不不不,不是这个意思。汗阿玛自有考量,但后世人哪懂汗阿玛背后的考量?”
    反正我不想背锅。
    康熙气乐了,于是宫中又出现了康熙挥舞着小皮鞭驱赶太子上树这一幕。
    最终,胤礽还是没能逃过与康熙一同阅卷的纪律。康熙还撒谎,说是胤礽故意压旗人名次,以免汉人学子对排名不满。
    康熙口述,让写《起居注》的官员记载:“太子说,阅卷之后,皇父知道哪个旗人有才干,之后自会重用,不需要那些虚荣的名次。”
    胤礽涨红着脸道:“儿子没说过!那是汗阿玛说的!儿子坚决反对!儿子还据理力争,替法海和满保保住了二甲的名次!”
    康熙一手按住了儿子的脑袋,慢条斯理地说道:“朕说是你说的,就是你说的。”
    官员一手拿着毛笔,一手拿着书卷,表情疲惫极了。
    虽说这《起居注》啊,难免会有所删改。但是皇帝陷害太子什么的,是不是过分了?
    皇上您也知道您这样做对旗人不公平,您何苦把这口又黑又圆的锅扣在太子身上?
    官员决定,将这件事偷偷记下来,写在回忆录中,为太子平反。
    明珠消息灵通,很快得知了这件事。
    纳兰性德和纳兰揆叙相继离京,小儿子又性情顽劣,明珠经常把大儿子的学生法海唤到家中悉心教导,以安抚自己被小儿子气得疼的老心脏。
    “太子之恩,你要记住。”明珠叹息道,“皇上也是,唉,旗人进士确实不缺上进的机会,以你和满保的出身更不缺。但这科举名次也很重要啊。”
    显然,明珠也因为自家大儿子只得了一个二甲第七非常不满。
    他见康熙这样,就不让自己二儿子三儿子科举了。反正都会被压名次,不可能一甲登科,还不如当个笔帖式或者拜阿唐,再入宫当个侍卫,走正统的勋贵上进路线,免得折腾。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