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32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腊日 腊是祭名。《说文》:“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可见汉代的腊日是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但是《荆楚岁时记》以十二月初八日为腊日,并说村人击细腰鼓,作金刚力士以逐疫。十二月初八日是一般的解释,到今天还有“腊八粥”的风俗。
    除夕 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除旧布新的意思。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所以那天晚上叫“除夕”。
    【相关阅读】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汉乐府《十五从军征》
    4、《河广》:乘着思念的翅膀
    【原文】
    河广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1)。谁谓宋远?跂予望之(2)。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3)。谁谓宋远?曾不崇朝(4)。
    【注释】
    1 河:黄河。一苇:比喻小船。杭:同航,渡过。
    2 跂(qi):踮起脚后跟。
    3 刀:小船。
    4崇:终,终了。终朝:一个早晨,满早晨。
    【经典原意】
    谁说黄河宽广?一叶扁舟便可渡过。谁说宋国路途遥远? 踮起脚尖就能望见。
    谁说黄河宽广?一条小船容不下。谁说宋国路途遥远?一个早晨便可走到。
    【当代阐释】
    乘着思念的翅膀
    一位身在卫国之人,想回到故乡宋国,两国之间,是条宽阔的黄河。
    有时候,人们感到咫尺天涯;有时候,人们却能感到远方之物如在目前。
    有时候,人们感到度日如年;有时候,人们又感觉千秋一瞬。
    时间,空间,客观地存在着。如季节交替,时至自然。人们只能站在一边,静静看着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然而在人内心,时间与空间却可以随意地为情感所支配,任意变换着长短、大小,恰如其分地将自己的情感装进去。
    黄河虽然宽广,诗人却认为一叶小舟即可飞渡,有时甚至容不下一条小船。虽然归家的路途漫长,但诗人却认为踮起脚尖就可看到家乡,用不了一个早晨即可回到家中。一切的一切,都是内心迫切的思乡之情使然。这种迫切焦灼着诗人回家的渴望,恨不得一步迈进家门。
    他在心中模糊了与家乡的距离。这种拉近,同时也让诗人不再感到孤独,不再感到忧愁;他把出门想像成一次在家门口的散步,他把出门想像成一次到田间地头的劳动,散完步,做完活,他可以悠闲地回家了。想像给人们带来心灵的慰藉,让人们在遥远的异国他乡也能感受到家乡的温暖,如一杯暖酒,热乎乎,暖洋洋地在身体里流淌。
    倦鸟归巢,狐死首丘。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依恋着自己的家。而家的包容、亲切、温暖,也让大千世界不再颓废、灰暗,而是充满了希望、阳光。
    【国学故事】
    老马识途: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了好久,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文化常识】
    江河:古代许多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因为长江与黄河是我国两大文明发源地,古代文化文明多集中在这两个地域产生。与此类似,“山东”的意思是山的东面,此山多为专指,因地域时代关系,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所指地域不尽相同。
    【相关阅读】
    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岑参《逢入京使》
    五、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孝悌的坚守
    导读:尊卑有序,孝义为先
    血浓于水,亲情之道从人的出生便注入体内,埋在心底,揉合在五脏精气内。所以人类从一开始便注意将亲情的观念发扬光大。起初以氏族部落为聚集,其次推行“家天下”,都是以亲情来维系社会的存在状态。
    初民社会的亲情观念已经非常显著,《诗经》中的一些诗便反映了其当时的面貌。
    《蓼莪》是最能表达孝心的一首。诗人的父母业已去世。他回忆起父母养育过程中的点点滴滴,那份艰苦,那份辛劳,甚至因此而积劳成疾。他感恩父母那充满无私的爱。然而现在他是痛苦的,父母去世了,剩下自己一个人孤苦伶仃地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了父母,他不知道该到何处去寻找以前的家的温暖。在父母的羽翼下,家中四处是欢乐和幸福,而现在的家中,他只能对着自己的影子叹息现在的孤独,对着自己的影子倾诉内心的悲伤。最后,在巍巍高山之下,在烈烈暴风之中,诗人含着泪水喊出他心底对父母的痛苦思念:为什么人人都能好好地奉养父母,为什么只有我遭受不幸,不能终养父母。
    所以不要等到父母去世之后才知道亲情的珍贵,等到父母去世之后才知道这个世界上最疼爱自己的是父母,不要再去经受“子欲养而亲不在”的痛苦。读此诗感人肺腑,令人潸然泪下。方玉润《诗经原始》评论“此诗为千古孝思绝作,尽人能识。”
    《鸨羽》的作者似乎早早认识到了这个道理。在远行服役,为君王的事情而奔忙劳作时,仍然担心着自己远在家乡的父母,忧虑自己没有时间回去种地,没有粮食,父母要怎样生活啊!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在父母养育之恩中,母亲的形象总是显得更为光辉伟大,与母亲平日忙忙碌碌的背影相比,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或许,我们看惯了平凡,难以挖掘出高大;或许,这就是母爱本真的样子。我们很少能在母亲面前赞扬它的神圣,我们只是将头深深埋在母亲的胸前,吮吸着血变成的乳汁。只是在一遍遍“儿行千里母担忧”的古语中忽视着母亲的至爱。一旦母亲离世,我们就会彷徨无依地喊叫起来,就会深切体会到母亲在我们心中的位置和份量。不要如《凯风》般在母亲走后再想去追念母亲的伟大,要像《祈父》中的那样,在母亲仍然在家守候你的时候,挂念着母亲,心系住母亲,用自己全身心的爱去回报母亲永远不求回报的爱意。
    这种血缘纽带深深如根无形的绳索,紧紧缚住子女与母亲的心念,绑在一起,再也无法分开。
    亲情当中还有一类兄弟之情。《常棣》中写到,现在身边的人,没有一个比得上兄弟疼爱关心自己。当自己面临死亡的威胁时,平时的好友一个个退避三舍,不理不顾,而自己的亲兄弟却不顾自身安危,在尸骨累累中救出自己。虽然兄弟之间有时也会闹些小矛盾,但真正有威胁时,兄弟则会大义凛然地站在一起,共同抵御外侮。所以兄弟之情是那么地弥足珍贵,兄弟之间的和谐相处,其乐融融,也是人性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
    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从血液中发出的召唤,是释放人性的根本要求。孔子在《论语》中总结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凯风》:人性的“根”
    【原文】
    凯风
    凯风自南(1),吹彼棘心(2)。棘心夭夭(3),母氏劬劳(4)。
    凯风自南, 吹彼棘薪。母氏圣善, 我无令人(5)。
    爰有寒泉, 在浚之下(6)。 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7)。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