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大明嫡子 第511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在禁军统领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
    孙成已经回过头,目光冷冽的看向眼前逼宫的官员们:“锦衣卫听令!”
    “在!”
    在此守了整整两日的锦衣卫官兵们,齐声响应。
    孙成微微颔首,右手拔刀出鞘,指向前方的官员们:“今有群臣冲撞宫廷,目无君上,大不敬,锦衣卫驱逐群臣,不得有误,若有抗拒,格杀勿论!”
    孙成一言毕。
    早就等的不耐烦了的千户官,立马拔出绣春刀,领着身边的副千户、百户官、总旗官压向在场的官员们。
    “锦衣卫奉令,尔等即刻退出皇城,若有违抗,格杀勿论!”
    “若有违抗,格杀勿论!”
    午门前的皇城甬道里,所有的锦衣卫官兵,皆是抽刀出鞘,压向跪在地上的官员们。
    刚刚才出口劝阻的禁军将领,被忽然暴走的锦衣卫给吓了一跳,他连忙伸手拉住孙成,急声道:“你这是要掀起大乱的!还不快快让他们都停下来!”
    孙成冷眼回头,手臂一抖,将对方的手掌震开,冷声道:“锦衣卫上下,心中只有陛下,今日所为,虽无旨意,锦衣卫却皆为陛下,事后论罪,本官一力承担!”
    说完之后,孙成再不顾已经焦急的直跺脚的禁军将领,持刀走到了已经压上去的锦衣卫官兵前头。
    忽然独走的锦衣卫压上来,还坚持跪在午门前的官员们顿时便慌了起来。
    那一柄柄的绣春刀,明晃晃的亮在他们的眼前。
    有人想要坚持一二,可那些刀口却已经是越来越近。
    早就憋着火的锦衣卫官兵,此刻一朝得令,顿时便浑身杀气腾腾。
    有机会能镇压这些往日里在朝堂之上喋喋不休的文官,又何尝不是一种快感。
    现在,所有人都在寻找着,哪里会有人昏了头的抗拒不从,坚持要留在这午门前的。
    “放肆!”
    “你们锦衣卫眼里还有没有王法了!”
    “皇城重地,尔等这是要行凶杀之事吗?”
    “你们怎么敢的!”
    “……”
    文官们被刀子吓得连连后退,嘴里却是愤怒的咆哮质问着。
    孙成充耳不闻,取下腰间的刀鞘,还刀入鞘:“打!将这些人打出去!”
    噌噌噌。
    一柄柄绣春刀被送回刀鞘,锦衣卫官兵们手持刀鞘,便开始迫不及待的迎头抽向眼前的官员们。
    顿时,整个午门前惨叫声接连不断,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以孙成为首的锦衣卫将官们,列阵横陈在整个甬道上,手中刀鞘不断的落在眼前官员们抬起的手臂上。
    在后面的禁军将领彻底慌了。
    这些锦衣卫疯了。
    他们竟然在皇城脚下,真的干出了当众殴打朝堂官员的事情。
    那将领对麾下交代了两声,便立马折身往宫中赶去。
    而在午门前,端门后。
    因为锦衣卫的突然暴起,原本跪在地上的官员们,整个儿都乱了,所有人都在往后退,挤在一块,期望能躲过这些已经疯了的锦衣卫手上的殴打。
    慌了神的禁军将领,一路冲进皇宫大内,站在五龙桥前,往东边和北边各看了一眼,这才咬着牙往北边三大殿后的乾清宫赶去。
    盏茶的功夫。
    乾清宫前。
    带着满头大汗的禁军将领,重重的跪在了地上:“臣急奏,午门前锦衣卫驱赶百官,锦衣卫北镇抚司镇抚使孙成下令,锦衣卫棒打百官以驱逐。”
    禁军将领双手抱拳,跪在宫门前,脸上的汗水一颗颗的滴在地上。
    咯吱。
    寝宫的门框传来响声。
    将领抬起头,是内宫总管孙狗儿从寝宫里走出来。
    “孙大伴。”
    孙狗儿挥挥手,示意噤声,而后上前到了将领身前,低声道:“陛下刚刚看完奏章,用过汤羹,正在歇息,莫要惊扰了陛下。”
    “可是午门那边……”
    孙狗儿一瞪眼:“左右不过是打几下罢了,还能打死了人?锦衣卫那是好心,给这些人都赶回家喘口气,整日跪在午门前算怎么一回事?”
    从午门赶来的禁军将领一时哑然,不知该如何回答。
    原来,锦衣卫棒打百官,还能有这种解释的?
    孙狗儿轻叹一声,挥挥手道:“看你跑的这满身的汗,快回去歇着吧。下回再有事,先报给常统领知晓了再说。”
    常森如今一直领着禁军的差事,统领整个禁军。
    那禁军将领听到这话,眼神忽的一颤,方才听出这是孙大伴在提醒自己今天越权了。
    他当即低头抱拳:“末将多谢大伴提醒。”
    孙狗儿脸上露出笑容,再次挥挥手:“去吧去吧。”
    等将那将领哄走之后,孙狗儿立马收起脸上的表情,双手合在一起,转过身面朝寝宫的时候,已经是弯下腰,低着头踱着步子压着脚步声重新走进寝宫里。
    “陛下,是个榆木脑袋,已经被奴婢赶回去了。”
    回到寝宫里的孙狗儿,躬身站在偏殿里头,低着头轻声回禀着。
    在他的身前,赫然是方才在他嘴里已经歇下的朱元璋。
    而在朱元璋左右,各自坐着太子朱标和皇太孙朱允熥,在这爷孙三人中间,则是一方大明堪舆。
    最新的大明一十四道堪舆图。
    且在最南方,新征建立的交趾道和占城道以西,还有不下半座中原的疆土,是被虚线囊括在其中。
    朱允熥的视线从南边大将军目下统军所在位置上抽离,看了眼重新回来的孙狗儿,最后默默的注视向老爷子。
    朱元璋只是嗯了一声,忽的轻笑一声:“那个孙成倒是有些大胆啊。”
    朱允熥愣了下,老爷子说这话的时候分明是在盯着自己的。
    而孙成是什么人?
    满朝谁不知道,他当初是自己身边的亲卫,后面被塞进锦衣卫,短短数年便坐上了锦衣卫北镇抚司镇抚使的位子上。
    朱标则是在一旁插嘴道:“蒋瓛这个指挥使倒是坐的安稳。”
    朱元璋轻咦一声,侧目看向老大,哼哼两声:“太子以为今天这事怎么处置?”
    朱标低下头:“一切皆有父皇圣裁。”
    朱元璋看向朱允熥,挥手指向朱标:“和你爹学着点,满大明,就数他最精明了。”
    在这二位面前,朱允熥只能是充当赔笑的角色,满脸笑容的点着头。
    朱元璋阴阳怪气了一阵,便转口道:“咱们家门口也容他们闹哄哄的吵闹了两天,现在赶回去,已经算是给他们面子了。”
    朱允熥这时候才搭话道:“孙儿以为,朝廷恐怕还要停摆些时日,今日孙成驱逐百官,他们又多了一个借口和理由,回头朝堂上定然是还要闹一闹的。”
    朱标却是皱起眉头看向好大儿:“既以那点注意,便莫要瞻前顾后,当有一往无前之势。中枢若有动摇,何以令天下信服?”
    朱元璋适时搭腔:“你看吧,我就说你跟着你爹还有的学。”
    朱允熥瘪瘪嘴:“时下要看的不是应天城,而是地方上的动向,孙儿只是不愿百姓再受动荡之苦。国朝二十多年了,天下的百姓也该踏踏实实的过上安稳日子了。”
    “北地少士子,蓝玉和沐英此刻都统领大军在外,只要直隶、湖广不乱,天下士林便惹不出麻烦。”
    朱元璋中气十足的说着定心丸。
    朱标亦是在一旁附和。
    朱允熥低头看向面前最新的大明堪舆:“大将军在南边已经有几年了,新征之地汉化漫长,是否该伺机迁移中原百姓前往定居?”
    在应天城官场大乱的时刻,朱允熥忽然提出这样的提议,其中含义可谓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朱标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交趾道有过迁移中原百姓。占城道与西边征讨之地临近,可往占城道先行迁移百姓,待大将军稳定新征之地,即可由占城道迁移百姓西行,如此也能节省朝廷耗费,更能立时组成迁移定居,不叫百姓颠簸于路途之上。”
    朱元璋点点头:“待此番朝中稳定,便办这件事情吧。”
    朱允熥又道:“曹国公在倭国已有三四载,如今倭国南北两朝趋于稳定,朝中是否该加派军马,守备我朝产出?”
    朱元璋摇头道:“倭国不急于一时,咱们家的精力有限。若倭国有大变,便叫九江保住他们自己的性命,往朝鲜过去,等回过头咱们就有理由打回去了。”
    这是存人失地,人地皆在的思路。
    朱允熥不再多言,他此刻对倭国有此提议,也不过是因为解缙前番与自己说到过,如今水泥路的修建很是需要人工,若是能调用倭工,他就能保证朝廷即便是同时开工三条以上的水泥路,也能保证朝廷的用度不会太高。
    倭工实在是勤俭节约的法子。
    只是老爷子不同意,那也就没法子,爷孙三人又往旁的地方讨论起来,全然对午门外正在发生的事情于不顾。
    今日里,应天城的百姓看到了难得的一出好戏。
    当无数的官员,在锦衣卫的驱赶下,逃出端门、奉天门、长安右门,到了皇城外的时候。
    已经有无数的百姓得到了消息。
    百姓们不敢跨过复星桥和大中桥,便聚在太平里和复呈里两处的街面上,眺望着那些从皇城里夺路而逃的官员们。
    官员们后有锦衣卫如狼似虎,前有百姓围观,纷纷挥袖掩面,夺路而逃。
    嘲笑声响了整座应天城。
    ……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