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266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想在我大明从事传教之事,没有接触西洋的人群基础,纵使你们这些西洋传教士,将信奉的教义宣讲的再好,也不会有人去相信的。
    邓玉函、汤若望、罗雅谷、龙华民,就你们这些年的经历,觉得朕说的对与不对?”
    外来信仰这种东西,想在大明传递开来,必须要经历相应的改造,去除不好的东西,留下好的东西,像佛教不就是外来的吗?
    可经过千百年来的发展和演变,最终不也是化作本土派了?
    “英明神武的大明皇帝,您说的太对了。”邓玉函情绪有些激动,向崇祯皇帝行礼道:“若您所讲的这些,真的都能一一实现的话,我等愿意将毕生所学,都奉献给大明。”
    汤若望紧随其后道:“英明神武的大明皇帝,您说的那些,要是真的能实现的话,只怕需要花费不少银子,若是……”
    “银子这方面,你们不用多考虑。”
    听到汤若望所讲,崇祯皇帝摆手道:“通译你们欧罗巴各国的典籍,开设京师大学堂,还有小学堂,包括想进京的各地传教士,朕都会从内帑调拨银子,来帮助你们推动这些事宜的落实。
    不过有一点朕要强调,做这些事情的前提,武备院所进行的领域,必须要取得相应的进展。
    同时你们必须招收一批精通火器方面的人才来京,到武备院这边进行研究,有关火器、火炮等领域,要叫朕在最短的时间内,见到相应的成果。
    甚至有必要的话,可以通过在蚝镜(澳门)的西洋船队,回欧罗巴各国,多多的招募相应的人才来明。
    朕会毫无保留的资助武备院五年,需要多少银子,朕就给你们多少银子,但如果说五年之内,朕没见到想看到的,那不仅资助没有了,朕还会全面驱逐你们,从此传教就在大明自绝了。”
    听着崇祯皇帝所讲,徐光启、李之藻、宋应星这些亲近西洋科学的人也好,包括邓玉函他们也罢,内心都是很激动的。
    需要多少银子,就资助多少银子,那纵使遇到再多难关,在火器、火炮领域,他们也是能一一攻克的。
    “英明神武的大明皇帝,我等一定会尽心尽力,办好您交代的差事。”邓玉函恭敬的行礼道。
    对邓玉函他们的保证,崇祯皇帝并没有太在意,毕竟自己给出的善意,足以叫他们拼尽一切的去努力。
    强调五年的时间,是要叫他们感受到压力,总不能自己银子花了,却没得到相应的,那他不成了冤大头了。
    “徐卿,武备院的事宜,就交由你全权负责。”崇祯皇帝拿起一摞文书,递给徐光启说道:“这是朕对武备院的一些构想,还有关于火器、火炮的一些想法,你拿下去认真翻看后,便开启相应事宜吧。”
    “臣遵旨!”
    用五年的时间,来搭建属于大明的科学框架,若是那时大明的问题,能够解决一部分的话,必然会有不小的改变。
    等到了那个时候,大明必将拥有一批具备专业素养的人才队伍,对大明的各个领域,掀起新的浪潮,届时不断提升生产力的同时,趁着大航海时代的末班车,叫大明积极地对外拓展出去,如此大明的顽瘴痼疾,才能全部铲除干净。
    第二百二十八章 抗税(1)
    专业的事情,就该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崇祯皇帝作为大明天子,只要懂得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即可。
    倘若什么事情,都叫他这个大明天子来做,崇祯皇帝不觉得大明还能长久,甚至甲申之变的惨剧,将会更早的发生吧。
    “韩赞周,武备院这边的事宜,要在司礼监这边列为第一档。”看着徐光启他们离开以后,崇祯皇帝强调道:“不管有任何需求,有任何事宜,必须第一时间向朕禀明,记住了没有?”
    “喏!”
    韩赞周忙拱手道。
    对欧罗巴本土各国的详细情况,崇祯皇帝了解的并不多,但是关于印度、南洋等地的西洋各个势力,崇祯皇帝还是比较清楚的。
    处在这样一个大时代下,倘若有朝一日能解决大明内患,除掉大明的外患,顺势开启海上扩张之路,想想都是叫人兴奋的。
    “皇爷,出事了。”
    神情凝重的王承恩,匆匆从殿外走进来,对崇祯皇帝拱手道:“眼下在东便门那边,形成严重的淤堵情况。
    并且有不少的商贾,聚集在崇文门税关静坐抗议,控诉顺天府尹孙传庭,横征暴敛的情况。”
    本畅想着大明龙旗插遍寰宇的崇祯皇帝,听到这样的事情后,眉头紧蹙起来,大明的内部矛盾,还是很尖锐的存在啊。
    “这哪里是在控诉啊,这分明是在示威啊!”
    崇祯皇帝冷芒一闪,看向王承恩说道:“孙卿是否知晓此事?顺天府衙这边,采取了什么措施?”
    当初重改崇文门税关,想进一步完善各项征收税目,以此扩充京城税关收入,崇祯皇帝就想到会有这么一出。
    毕竟能在京城这边,形成规模生意的商贾,背后定然有勋戚、权贵、官绅的支持,也可以说是他们的白手套。
    叫他们将吃进去的利益,攥在手心的利益,且还是常年都有的,突然间选择吐出来、叫出来,那肯定是不行的。
    崇文门税关,作为大明治下税关之首,年征收税银不到十万两,这对崇祯皇帝来讲,肯定是不合理的。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