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学医救不了大汉(基建) 第245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闲话间,更加爽利的女声突然从后面传了过来,众行商扭头一看,发现是和韩医曹以及左仪交好的辛玉,她身后跟着六个提桶拎筐的仆妇,看着前路被人挡了,便直接说道:
    “都别在这儿傻站着了,让让路,我要带人过去呢!”
    行商们一僵,互相看着对方空空如也的手,只得各自让开,任由辛玉上前,招呼着仆妇将桶中的小米粥盛出来一人一碗的分下去。
    召平等人经历这么多,不想说话,那是不想说话的事,可不代表他们不累不饿,不想活下去,现在辛玉拿过来吃的,便都伸手接过来了碗,唏哩呼噜的喝下肚。
    粥到肚里,终于有人愿意开嗓子说话了。
    “多谢辛商,”
    有人道了声谢,紧接着长长的叹了口气,回答的声线还带着几分惊惧:“外面全乱套了。”
    “那不是乱套,是死人,到处都是死人。”
    召平看了一眼开口说话的兄弟,接过来话茬:
    “从头说吧,我们当时已经到了昌县,暴雨下的太大,没有一处不被淹了的,虽不至于直接淹死人,但田地,茅屋乃至存粮全都遭了灾,雨停后接连七八日地面都不见得干,驿道上压出来的车辙里还都是水,已经有人开始卖儿女,甚至于卖田,我等担心继续留下去要出问题,便赶紧带着人往外走。”
    知晓些内幕的辛玉当即在心里摇了摇头,这种情况下还往外走,岂不是更要命了?
    正如她所想,召平像是回想到什么恐怖的事情,脸上的肌肉狠狠的抽了几下,停顿了好一会儿,这才继续讲道:
    “可外面的县,就没有一处不被淹的,城内城外一起遭灾,更不要说路上的各亭,是花钱也买不着粮食,饿到极了,什么都顾不得,今年买的丝绸,最后都换成了我们的口粮。”
    一瞬间,听他说话的行商们,眼中红的恨不得要滴出血来。
    那可是一匹价值三四十万钱的丝绸,光一匹就能够买一百石的粮食,够召平商队这些人吃一个月的!
    外界的粮价,竟然已经高到这样的地步了吗?
    如今经商赚钱的逻辑,本质便是囤积货物,低买,高卖,更狠一些,便是做垄断生意,最好还是涉及民生所需,比如盐,又或者是粮食这种人必须吃,压根不能断的商品,遇到好的时候,卖出天价也不足为奇。
    而受灾之时,就是这样的好时候,虽说行商不太能玩这样的把戏,可不见得旁的商人、豪强没有做过,一时间,众行商眼神乱飞,只觉着召平应是被狠宰了。
    “似我等行商,平日里便是以贸为生,怎会栽到这上头?”
    召平看出了同行们在想什么,他摇了摇头:
    “常走的几个县内我都有人备着,只是外面的水患极重,这些准备没起到半点作用,派人打听时才知,那些官吏、大族家里的存粮也出了问题,一开始我还当是为了买人买地放出来的消息,可后来我去人市看了看,一天竟只能卖出去四五个人,连粮都不用给,只需要自家有能养活起此人的粮食就成!”
    “嘶——!”
    “这么严重?”
    “外面竟然已经到了这样的地步!”
    “老天,这可怎么办?”
    行商们终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天灾人祸之时,便是豪强大族兼并买人,扩大自身势力的好时候,连他们都不敢往家扒拉人,这是真的出大事儿了!
    行商们开始慌了。
    他们这群人,行走在外,和无根浮萍差不了多少,看着人多,实际上也就是三四十号人,没有本地根基不说,还异常有钱,放任何地方,只要一生乱,那便是头个挨宰的对象。
    宛安目前还没有出现这样的状况,局势也没有落到那么糟糕的地步,但情况对他们来说还是极为严重,他们不是本地人,没有田产,买的货物压根卖不出去,没有任何进项,只能往外面花钱,如今人出不去,困死在这宛安县,一旦此地出问题,那他们手中的财富,同样是守不住分毫!
    面对囚笼般的困境,行商们又开始混乱起来,这个想往外面走,那个说现在外面还没有宛安安全,走不出去一百里地就得出事儿,还有人开始打听起来能不能买粮,要尽可能的往多了买,五百石是基础,可以的话,来个五千石也不是不行!
    辛玉没理会行商们的争吵,她略微沉思了片刻,突然对召平问道:
    “说起来,召平你为何不继续向外走,而是要调头回宛安呢?”
    这的确是一个好问题,因为在正常情况下,向外走才能避开这样的天灾,反而是回来是一场豪赌——谁能保证,宛安县在这场暴雨下,没有受到大的波及?
    召平抬头看了一眼辛玉,他原本还觉着辛玉是靠着攀上了韩盈,又作为女子,比他们更好拿货,方才大吃上了行商这口饭,乃至于比他们赚的还要多,现在听她如此快的抓住关键,便觉着自己过往倒真是小瞧了她。
    略微沉默片刻,召平无奈的摇了摇头:
    “我倒是想向外走,可外面至少有五个县都出了问题,往外走,那就是死路一条!”
    说着,召平伸手对着另一队人指了指,继续说道:
    “那队人自蜀地而来,为首之人是蜀地太守之孙,也算是她运气太差,竟遇上这样的天灾,幸好人手准备充足,没出什么事,转回头派人去探过,据说此次天灾范围极大,已无回路可走,便打算先至宛安,若是不行,再往山阳郡去,我正好与他们半路相遇,为她们引路回来的。”
    这就说得通了。
    理论上来说,一个小县的抗风险能力太差了,但郡不一样,只要不是高达数丈的洪水,郡中的官粮仓基本上不会出问题,它们那建的大,材料用的也好,甚至会用瓦片铺顶,那些豪族也差不多,有粮食,才能有活路可言。
    从召平口中听到答案的辛玉略微点了点头,紧接着,目光便移向了他所提的‘蜀地太守之孙’身上。
    距离此地得有两千多里的蜀地,怎么也会来人?还是个身份这么大的少女!
    辛玉克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她的视线太过明显,以至于同样累得不轻的细君扭头看了过来。
    面前这个二十出头,肤色黝黑又异常健壮的妇人,与这些行商作着相同的打扮,再加上刚才有人称她为‘辛商’,这让细君立刻想到了对方就是召平提到,与韩医曹关系极好的行商辛玉。
    细君的眼睛亮了几分。
    从蜀地赶来着实不是件易事,她路上遭遇过数次劫匪,不仅失了钱财,连同证明自己身份的信物也被抢了去,好在还剩下封书信,上面盖了爷爷的印,原本细君想要靠它来证明自己的身份,偏偏又遇上了暴雨,被淋的书信内容直接糊成一团,字印都没了。
    没有证明自己身份的东西,那想要见人可就麻烦了,细君可不想和县衙的小吏来回掰扯,外界实在是太危险,宛安县也不见得能继续安全下去,她要更快速见到韩盈,直接了当的问清楚对方对这场天灾的认识和应对之法,一旦不行,那就得赶紧走,去山阳郡投奔那里的郡守,而后想办法回家。
    所以,细君才会在货场等待,等待辛玉的出现。
    现在,鱼儿上钩了。
    第248章 如何施救
    韩盈这些天还在绞尽脑汁的思索,如何才能解决黄河水患。
    她身份低,事情又大,即便心里想救这数百万的民众,真到要给个解决办法的时候,人便开始发懵,一时间根本找不到破局的点在哪儿。
    黄河决堤,汉武帝不是一点儿都没管——发十万人堵河堤是记载在史书上的,没记载的减免赋税、开官仓放粮恐怕也不是没有,真正的问题,是谁都没想到这次决堤会这么严重。
    汉文帝的时候,黄河也在酸枣县和白马县两度决堤,当年能给堵上了,怎么可能这次就修不好?不堵过怎么知道!
    站在韩盈的角度,这是就是巨大的浪费,一个极为错误的决策,但她知道历史的结果才能这么评判,不知道的汉朝君臣这么做其实完全没有问题,甚至说,哪朝哪代不都是摸索着来救灾,用人命堆经验啊。
    在这个时代重新研究中医的韩盈,实在是太明白这点了。
    偏偏站在她的角度,她是不想让这民力和粮食全部白白损耗掉的,毕竟国家的赋税就那么多,今年的赋税消耗掉,明年再遇到更要紧的事,自然便顾不得堵堤口,甚至说,就算是汉武帝不打匈奴,也不提周遭逮着一次机会就过来打一回的四夷,光连着不断的旱灾和飞蝗就够让他有心无力了!
    只是即便韩盈能够确定未来发展走向,真让她去劝阻汉武帝的时候,她又拿不出能够放在台面上说,又极为合理,且能够说服对方的理由和证据的。
    不能说服汉武帝改变决策,那还谈什么救灾?可说服对方的理由她又没办法说出来……这完全是个死循环。
    糟糕的是,黄河决堤必须得解决,解决不了水患还是要持续二十年,同时间摆在韩盈面前的,还有十几个郡民众的生计问题,水灾不比旱灾,后者是软刀子割肉,还能给人喘息的空间,甚至一些田地位置好,存粮多的大户还能在原地熬个几年,水灾是不分贫富全给淹了不说,还又急又猛,这才多久,外界就已经到了人自卖自身的地步。
    面对这样的局势,韩盈急的是团团转,想解诸郡的困境,那就得从别处调粮,统筹安排,最好是有兵力护送,这才能保证粮食能够送到百姓手里,人还好说,无能为力的是粮,每年的收成就那些,没有就是没有,除非是神仙再世,否则别想多出分毫,偏偏粮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她必须得‘无中生粮’!
    这一刻,韩盈恨极了自己的空间里没有土豆红薯。
    只是这时候,恨也没什么用了。
    旁的靠不住,目标还是得放在向汉武帝要粮上,韩盈想写一篇诸郡受灾惨状的奏书,只是还未落笔就被否定了,历史上它郡的郡守县令,保管比她写的还惨,他们都劝不动,自己这奏书绝对是没有半点屁用。
    否定这条,韩盈又打算用江、淮两地的重要性来劝汉武帝加大救治力度,写了一半又被她给放弃了,如今天下共有六十八郡,这次受灾接近五分之一,还是中原腹地,长安的那些大臣又不是蠢蛋,怎么可能不知道重要性劝谏汉武帝?可最后还是没有用处。
    将自己关在房间里,韩盈看着自己整理过这段时间的历史记载,头痛欲裂。
    三年之后卫青就开始反攻匈奴,接下来两度率领十万骑兵出击匈奴,其背后供给军需正式士兵和民夫能有百万之数,消耗的粮食更是天文数字,而黄河决堤的口子,也在战争结束,汉武帝下定决心后没用多长时间便堵上了,汉国不是国力用尽,只是汉武帝不愿意全拿给江淮诸郡而已!
    征战四方才是他的目标,其它的一切,都要往排。
    皇帝嘛,什么时候都会有苦一苦百姓的心态,反正苦头不会落到他头上,哪怕是韩盈,顶多也就是私底下骂几句,最后还是得哄着,顺着他的意愿去想办法,而以汉武帝的功利性,没见到兔子前,他是不会撒鹰的。
    要有一个能用、省钱、快速,同时有助于他继续战争的救灾方案啊。
    韩盈拿着后世与现在的地图互相参考,从空间和记忆,以及自己这些年的经验中寻找一切能够拿来解决的办法来写这份方案,写的整个人都快疯了。
    实话说,韩盈不疯才怪。
    十几个郡的救灾方案,正常情况下,这是丞相太尉皇帝乃至一众顶级智囊商议的,属于国家最高级别的调动,而韩盈现如今撑死不过是一个县令,人的数量和问题同时正比例增长的,两者的难度根本不是一个量级,她没有经验又没有具体数据,上哪儿写这份救灾方案?
    所以韩盈仍旧是没写出来,好在,在想怎么写它的时候,她逐渐理清思路,有了怎么解决水灾的头绪。
    简单来说,就是四个字,威逼利诱。
    威逼不是直接将刀架在汉武帝脖子上的威逼,而是给他算账,算这些郡一年损失了多少,不仅算明面上的税收,还要算人死亡后在粮食、兵力上的损失,总之,一定要大的让汉武帝觉着继续拖下去,汉国非得被拖垮不可。
    但仅凭算账肯定是不够用的,算完损失的下一步,韩盈便要给汉武帝恐吓,水灾严重到这种地步,肯定要有人举兵造反,保不准里面会出来个陈胜吴广,如今外夷侵扰,内忧外患之下,搞不好你就要亡国了!
    图穷匕见的亡国危机威胁之后,韩盈便要汉武帝说全力救灾有什么好处,堵黄河已经是没用了,那疏通黄河呢?
    西汉没有疏通黄河的经验,她这个后人却是有的,上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都知道黄河成为地上悬河,反复决堤的原因,是因为河水含有大量泥沙,会不断淤积,以至于堤坝越垒越高,却一直避免不了决堤。
    而后世给出的办法,也就是在黄土高原植树种林治标上实在是太久,韩盈用不了,不过,挖新沟渠让黄河水改道却是可行的。
    感谢当年学的省情,东汉王景挖渠令黄河改道后,保证了黄河八百年没有泛滥啊。
    黄河稳定,江、淮两地平原自然能够成为汉国的重要基石,不过仅此一点还是不够,韩盈需要更大的利益勾的汉武帝心动,正好——她用七年时间实验出来种地经验,也差不多可以写成一本农书了。
    一本照着做,至少能让粮食丰产三成的农书。
    江淮平原多出三倍赋税的好处,她就不信汉武帝不会动心!
    只是头绪有了,具体怎么做,写它的数据从哪儿来,韩盈还是解决不了。
    数据上问题还不大,跑一趟山阳郡,只要梁郡守允许,拿山阳郡的数据估算就好了,毕竟正常情况下来说,韩盈就不可能知道具体的受灾数字,至于具体怎么做,只要皇帝想,自然会有无数人排忧解难,真正的问题,还是粮食不够。
    去年和匈奴撕破脸,本就让粮食储备到了一个极为危险的地步,今年汉武帝要派人防备着匈奴进攻,这就得扣除一部分粮食,水灾还得防备南越趁机进攻,这又得扣掉一部分粮食,而受灾的郡实在是太多,五分之一的人数,别说国库了,整个汉国都养不起。
    肯定会死一部分人的。
    韩盈很清楚这点,她要做的,是尽量从别处找来粮食,让这部分历史上因为没有救援而死去的人,活的越多越好。
    至于大量的粮食从哪里来——
    韩盈想到了几个群体。
    权贵,豪族,商人。
    国库来源于农人的赋税,而农人田地有限,又有赋税,拿不出来真不能向他们多求,但上面的这三类人不一样,他们拥有的田地以顷来计算,不知道储存了多少粮食,她是很有可能从他们手中获得大量粮食的!
    这也是韩盈为何通知行商暂时不要离开的原因之一,他们手里的商路和销售渠道是她现在最需要的东西,尽量一个都不能出问题。
    渠道有了,如何从权贵豪族手里换来粮食再保证安全运输回来也是个难题,韩盈一边将在何处给黄河挖渠改道、工程量需要的人数和时间问题扔给娄行,一边跑到了作坊这边蹲着,看看有没有什么能够适合割这些人韭菜的新品。
    暴雨对宛安县并非没有影响,只是没到死人的地步,小混乱和情绪低迷都是有的,蔡彭敏锐的察觉到了本县有些不安的氛围,便勒令全家人没事儿不要外出。
    这句话主要是说给蔡汶听的,毕竟蔡彭和儿子蔡盛每天都在医属,而曹良则在作坊里忙碌织布染布的事情,唯独蔡汶没地方上学,又没个正经的老师教着,一没看住就到处乱跑,之前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学的骑马,自己一个人就跑到了东河村,着实把大家吓得不轻。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