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姑娘今生不行善 第259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会稽郡中眼下乃是多事之秋,人家都未必愿意蹚这个浑水。”
    这话才是对的。
    虽说两家结成秦晋之好,却又未必真的那样亲近。
    从古至今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话也未必没有道理。
    本来就是如此的。
    夫妻都是同林鸟,大难临头还要各自飞呢,何况什么姻亲之家。
    朝野上下无不知晓,现在谁往会稽郡这一摊烂事儿里撞啊。
    赵然把那番话说完之后,自己就沉默了。
    缄默良久,他重重叹了口气,倒也不同姜元瞻说,只问赵行:“你信他?”
    赵行立时就蹙拢了眉心。
    连姜元瞻都觉得这话问的实在多余。
    有关于信或不信的这个问题,赵行说的已经很清楚。
    虽说他和赵然心里面都隐隐能够感觉到,赵行多多少少是偏心魏晏明的。
    只是他嘴上不说罢了。
    赵然看他那个神色,肩头一耸,摆手说算了:“你就当我没有问吧。”
    ·
    姜莞和裴清沅压根儿就没有留在魏家用中饭。
    主要是底下的小丫头们说漏了嘴。
    原本内宅的女眷也不晓得外面的事。
    但是当差的小丫头们多了两句嘴,正好叫姜莞她们给听见了。
    那会儿姊妹两个正由魏宝令陪着在光魏家的小花园。
    那些话传入姜莞和裴清沅耳朵里去的时候,两个人对视一回,心里就有了分寸。
    这顿饭是吃不成了。
    不管因为什么原因,具体是什么事情,横竖都不是好声好气的请了人家去。
    这传讯问话和客客气气的把人请过去,差别大得很。
    既是这样,她们留在人家家中做客也不好意思,纵使崔氏不说什么,她们自个儿也浑身不舒坦。
    故而寻了理由,匆匆离开,回了钦差府邸去。
    好在崔氏不是那种不识趣儿的人,也不多做挽留,带着魏宝令好生送了她们姐妹出府去不提。
    等到姊妹两个回了钦差府邸,赵然和姜元瞻都各自带了人去办事儿。
    裴清沅也不想跟着姜莞去见赵行,同她说了几句,就回了自己住的小院儿去。
    赵行又正好听奴才们说她回府,一路应出门来。
    见了她时,快步至于她身旁,递一只手过去,把人牵着带在身边:“不是说要留在魏家吃了中饭再回来吗?”
    姜莞撇了撇嘴:“正跟着人家逛花园呢,魏宝令有说有笑的,正跟我们介绍人家家里那些名种花卉,我跟表姐一耳朵就听见魏家的小奴婢们说嘴念叨。
    说是钦差府邸派了人去,蜀王身边贴身服侍的大太监一道去的,传了郡公带走了。
    我一听这个,想是你八成有什么事情要同他问上一问。
    可这么一来,就算会稽郡公没有什么错失之处,魏家人又不知内情,一个个在家里眼巴巴的等着呢。
    我跟表姐还怎么在人家家里吃中饭?
    当然一听这话,找了借口就赶紧走了。”
    她低头去抓赵行手心:“还是为了魏志朝的事儿?”
    赵行说对,把那些事大概同她说了一番:“就是因为魏志朝是调任清河郡,我才觉着这里头或许不像是他自己和魏晏明说的那么简单,派人去调查了一番,果然是魏晏明一手操办,促成此事。
    既然是这样,就总要把人叫来问一问。
    我跟你二兄登门,那是作为晚辈该有的礼数。
    但是摒除那些之外,我是钦差,还有查清会稽大案的职责在身,于这上头,算君臣有别吧。”
    果然他最后几个字说出口,姜莞秀眉就蹙拢了一阵。
    赵行看在眼里,用指尖替她抚平:“没事,父皇的旨意上原本就写明了,我是代天巡狩,得便宜行事之权,这样说本也无可厚非。
    况且论身份地位来说,我与魏晏明说上一句君臣有别,也确实不过算过分。”
    在这些上头姜莞也说不过他,只能随他去了。
    两个人一路回上房院去,临过了月洞门时候,姜莞才又问了赵行两句:“郡公说的那些话,你真打算派人到清河郡去查证吗?”
    “已经派人过去了,但那个并不重要,做做场面上的工夫罢了。”
    赵行叹了口气:“崔氏未必想掺和到这些事情里来,所以我所能得到的答案,都未必是事实真相。
    但至于信不信魏晏明这样的话,赵然和你二兄都问过。
    他们也晓得,为大兄一句话,我心里是偏信魏晏明的。
    只是奉旨钦差,所有事情都要讲证据。
    毕竟到目前为止,我们所掌握的线索很有限,有许多事情又太过于巧合,肯定要先慢慢摸索调查。
    这些线索繁杂,大约要花费好些时日才能理清楚头绪出来。
    眼下会稽郡中,当务之急,是解决小河子村农耕土地的事情。”
    他说起小河子村,姜莞眼皮才又一跳。
    二人已经打了帘子进门去,她接了句:“王二宝一家不就是最大的受害者吗?若真要问什么,他家才更合适呢。”
    第371章
    诚如赵行所说,小河子村的事情更容易解决一点。
    钦差卫队专属两小队三十来个人,被赵行派往小河子村去。
    仍旧是元福跟着一起,甚至是以元福为首。
    毕竟元福跟着他们一起去的小河子村,村子里的村民认得出元福,不会过分抗拒和排斥。
    别的人倒确实没什么必要非得传到城中来问话。
    但王二宝一家和高老爹,是必须得带回城来不可的。
    元福他们来去匆匆,只用了不到半日就带了人回城。
    也不往会稽府衙去升堂,径直将人带进了钦差府邸。
    王刘氏和王二宝母子见着元福的时候就傻了。
    后来一听元福亮明身份,说什么钦差,什么蜀王,整个小河子村的村民都没能缓过神来。
    还是高老爹年岁最长,终究比他们更见多识广些,跪了又跪,拜了又拜的,然后才跟着元福一起回城里来。
    眼下进了钦差府邸,王刘氏仍然觉得这一切都过分不真实。
    元福在前面引着路,她跟在后头小心翼翼的低声问:“真是见钦差大人吗?”
    她是乡野村妇,大字不识的人,从没见过这样的贵人,尤其赵行这个钦差还是个亲王。
    王刘氏真是想都不敢想的。
    高老爹走在她身侧,想拦也没来得及。
    元福倒没说什么,面上还挂着淡淡笑意:“是,你也不用害怕,先前在村子里的时候,你同王爷王妃都一张桌子吃过饭的,王爷王妃都是最好不过的脾气,一会儿见了,问什么便如实回什么。
    因是外头的事情,王妃是不过问也不插手的。
    一会儿进了正厅,也只有王爷他们在。
    其他两位你们也是见过的。
    一位是昌平郡王府的世子爷,一位是沛国公府的二郎小姜将军。
    前几天一起在你们家中吃过饭,也不是不好相处的脾气,用不着害怕。”
    王刘氏简直头皮发麻。
    这么多的贵人,而且还在她家里吃过饭的!
    她越发仔细的去回想,那天究竟有没有得罪冲撞过。
    高老爹没忍住,也多问了一嘴:“就是那位前几个月平定了南苑叛乱的小姜将军吗?”
    其实后来官家推恩封赏,大多的赏赐都给了姜元瞻。
    只是从南苑一战之后,无论是朝堂还是坊间,总是爱叫上一句小姜将军。
    毕竟姜元瞻也的确是因为这场战事,一战成名。
    他自己也不介意别人小姜小姜的喊。
    横竖他本来也觉得这一辈子都越不过他阿耶的。
    故而元福掖着手,也不去纠正高老爹,只随他那样叫。
    然后一颔首:“正是这位了。”
    别的后话都没再多说,脚下越发快起来,领了人一路往正厅方向匆匆过去。
    ·
    赵行几人端坐厅中,王刘氏与高老爹等三人进了门,连乱看一眼也不敢。
    只有在刚刚进门的时候看了一回,确认了这真是那日途径他们小河子村的活菩萨们,这才赶忙跪上前去叩拜行礼:“草民有眼无珠,不识贵人,还请恕罪。”
    赵行是不拿架子的人,摆手叫他们起身:“当日本王是微服私访,况且刘嫂子你也未曾有过什么得罪冲撞之处,快起身回话吧。”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