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姑娘今生不行善 第243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晋和帝都还没说答应呢,他倒把话全说完了,像是已经敲定此事一般。
    反倒把晋和帝给气笑了。
    他从罗汉床上翻身下来,背着手来回踱步,好半晌才嗤道:“你们两个考虑的这么周全,哪里是来问朕的意思,分明是来通知朕的。”
    赵禹和赵行两兄弟互相看了彼此一眼。
    赵行抿唇凑上前去:“那当然不是了,父皇您要是觉得这个方案不靠谱,行不通,或者承担的风险太大,如今阿莞还好些,嫁给了儿臣,夫妇一体,她也愿意跟儿臣共同分担。
    可裴大姑娘出身金贵,确实没必要去冒这个险,跟着我们在外面奔波辛苦。
    父皇要真觉着不行,就不带她们姊妹两去了。
    等到了会稽郡那边,儿臣总会再想出别的法子来。
    或是没有女眷随行,我们也是可以微服私访的,无非就是花些银子的事儿。
    毕竟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
    人家总要承我们的情,这也都没什么。”
    但他肯定还有别的想法,一定没有说全了。
    诚如他自己所说,就算没有女眷跟着,难道就不能微服私访了?
    郎君们一处,路过会稽,见百姓受灾,就哪怕是从人家的镇子上过,讨要一碗水喝,都能留下些碎银子,问上几句话了。
    不就是多花点儿银子的事。
    会稽官场人人自危,或是会盯着他们,却总不敢痛下杀手。
    而且他们几个,也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
    一个姜元瞻,就尽够护他们所有人周全了。
    要说为着行事方便,不带上姜莞和裴清沅才更方便呢。
    有两个高门娇养长大的女郎跟着,说难听点儿那是拖累。
    反正他想着,真说带上姜莞和周宛宁都算了,这两个自幼习武,也未必全然娇滴滴,可裴清沅……那真是个琉璃美人灯的模样,他又不是没见过。
    可是沉默了半晌之后,晋和帝捏了捏眉骨:“你特意拉上你大兄来说,又说一半藏一半,朕不追问你,但此行会稽,凡事要多留个心眼,得三思后行。
    此事朕准了。”
    赵行眉眼间一喜,嘴上说着多谢父皇恩典,拜了一礼下去。
    晋和帝看他那样,就知道他真还有别的心思,但既然说了不问,那就不会再过问。
    摇了摇头,摆手催他去:“你去吧,后日启程动身,既要带上女眷,她们随行要带的东西多,还得去国公府跟国公夫妇好好说,才能把裴大娘子一起带走。
    你此去怕要数月之久方能平息此事,归期未定,出宫前去见见你母后,陪她说说话。”
    然后又去看赵禹:“叫你阿弟陪着你母后说说话,你先行出宫,替他打点一二,也别叫他什么都自己去办了,忙得很,有他一时顾不上的,倒在沛国公府失礼。
    你替他去说,就说是朕的意思也成,怎么说你自己看着办。”
    赵禹心里觉得无奈,嘴上到底不说什么,只把晋和帝的话都一一应下来,然后才与他辞了礼,带上赵行一道出了福宁殿不提。
    第348章 辞行
    郑皇后这些天更多都是在睡觉。
    御医说她应该要养精蓄锐。
    她也知道自己的身子骨再经不起折腾了。
    含章女官进殿内说赵行来请安那会儿,她是清醒着的,手边放着一卷《法华经》。
    她并不想见赵行。
    是任何人都不想见。
    女官退出去回了赵行的话,不多时去而复返,眉眼低垂着同郑皇后回道:“王爷说他领了差事,后日就要动身往会稽郡去办差,此一去只怕要数月才能回京,临行之前他想来跟圣人请个安。”
    郑皇后眼皮一跳:“他这么说的?”
    女官颔首说是。
    郑皇后想了想,喉咙滚了两下,才抿着唇吩咐她去:“那你去领他进来吧。”
    内室循着檀香,且熏的分量重,是要极力的压下一室的药味儿。
    赵行径直近了床榻边,上了脚踏,嘴里一面叫着母后,一面往圆墩儿上坐过去。
    他一眼就看见了郑皇后手边的那卷经文,眸色沉了沉:“母后近来在读佛经?”
    “心未必多诚,只是读这些,能安静下来。”
    郑皇后不置可否:“秦御医说我不能再劳动心神,得养精蓄锐,否则于身体无益,若再有这样的情况,便是大罗金仙也回天乏术。
    这些话,他也不是当着我的面说的,是我再三追问,他才肯说实话。
    横竖我自己的身子骨,自己心里也有数,用不着他糊弄我。”
    她把那卷佛经合上,甚至都懒得让赵行再看上一眼,抬手拿着放到了里侧去。
    然后才掀了眼皮去看赵行:“要去会稽郡?”
    赵行说是:“出了些事,父皇叫儿臣做钦差,去把差事了了。
    来回路途遥远,再办差耽搁上时日,只怕要三五个月甚至更久才能回来,若是早,也得两三个月了。
    母后身上一直不爽利,儿臣心下惦记,在京城里哪怕不来扰您静养,可人就在京城,随时都能进宫来请安。
    眼看着要离京出城,儿臣放心不下您,所以回禀了父皇,来跟您辞行一番。”
    郑皇后哦了两声,语气其实还是淡淡的:“出门在外,要知道自己添衣裳去衣裳,这些跟着你的人会留心,元福也是个妥帖人,但你也没一个人出过这样的远门,自己在外头得多心疼着自己。
    出门办差总是吃苦的时候更多,左右不似在家里享福。
    我知道你是个能吃苦也肯吃苦的孩子,反正自己看着来吧,也别真亏了自己的。
    我这儿没什么。
    御医院里那么多人,尽心尽力的照应着,虽说身上不好,一时三刻也没大碍。
    如今静下心来,不过问外面的事情,清清静静的,反而更好。
    再说你兄弟还在京里呢,你要真是再放心不下我,叫你那心肝儿隔三差五来问个安,你们小夫妻书信往来,她总会告诉你我一切都好。”
    赵行眉心动了下:“阿莞也随我出京的,没法子来给母后请安问好,但我跟大兄和阿月都说了,我此番去会稽,京中唯独放不下的就只有母后,况且这些也不必我来交代什么,大兄和阿月也会时常来看望母后的。”
    如果放在从前,郑皇后一定会生气。
    去会稽郡办差都要把姜莞给带上,这真是要把人带在身边,一时一刻都不错眼的看顾着啊,生怕她留在京城里叫人欺负了,受了委屈。
    主要不就怕她吗?
    可现在郑皇后也没那个心思了。
    心如死灰。
    她似乎对一切都提不起任何情绪。
    喜悦的,愤怒的,甚至是激动的。
    全都没有必要。
    “你父皇同意了?”
    赵行说是:“我回禀过父皇,他已经答应了。”
    “既然你父皇都同意了,那我也没什么好说的,舟车劳顿,照顾好她。”
    郑皇后合眼的同时,抬手捏了捏眉骨:“你们小夫妻才成婚不久,不想着孩子的事情,这会儿又要出去办差。”
    她叹了一声:“二郎,在外头留着些分寸,别在会稽有了身孕,到时候就算是坐马车,赶路回来容易伤身。”
    赵行心下动容:“母后……”
    “行了。”
    郑皇后却不让他再往下说,又睁开眼睛看过去:“是你让宜清来侍疾的吧?”
    赵行啊了声:“母后身边不能少了人服侍,阿月住在宫里面,往来含章最方便,父皇也觉着她最合适,毕竟阿莞要往来宫中还得递牌子,章程麻烦的很,晚上也少能陪在您这儿。
    您是因为贵妃的缘故,如今连阿月也不待见了吗?”
    郑皇后眸色一沉,显然对这话不满。
    赵行看见了,可是并没有打算宽慰她几句,反而继续往下说:“母后身上不好,后宫诸事总不能叫父皇一个人操持,贵妃是为您和父皇分担的。阿月从小在您身边长大,母后,儿臣觉得您如今很不该如此。”
    不该吗?
    郑皇后突然想笑。
    可是唇角上扬的一瞬间,才发现自己根本也笑不出来。
    曾几何时,都是她这样说别人的。
    你不该,你不能,你不许。
    向来她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谁能指手画脚的?
    她爱做什么便做什么。
    原来被人指着鼻子说不该,是这样的感受。
    “不要让她再来了。”
    郑皇后语气彻底冷了下去:“你是明知道我不待见她,还把她往我跟前送,二郎,你是存心要膈应我的?”
    赵行才发现,无药可救的时候,是什么都不成的。
    已经冷了这么几个月,也没有一丁点儿的改变。
    佛卷佛经,全然没用。
    所谓静心,大约也不是那些佛经的功劳。
    赵行便深吸了一口气:“好,我知道了,一会儿会去告诉父皇,不会再让阿月来侍疾了。母后若是有什么不好,横竖含章殿内伺候的宫人这样多,也都会去回给父皇知道。”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