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门阀之上 第155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若仅是数十战马,倒也罢了。只是司州不乏武宗豪强,数百战马盗取,或有军事上的图谋。使君,我们不可不防啊。”
    王襄手下纷纷将对方可能的意图罗列出来。战马是被骟过的,不能繁衍,偷盗战马是一锤子买卖。既然没有长远利益可言,那必然是图近期之利。
    “此时若有兵戈之祸……”王襄眉头紧锁,他手里兵的数量,对付这种程度的武装,不在话下,但行台方面就不一定了。
    行台的军队与豫州军队数量相差较大,装备也不如豫州的精良。其实这并非长安不重视行台,不重视皇后,而是最浅显的成本问题。由于王襄调动的是豫州军队,可以借托淮水颖水之便,输送给养,行军也可以依托船只,往来十分方便。因此王襄的军队数目多,带甲率也高,兵械辎重都没什问题。但皇后一行人就不同了。一行人虽然会走一部分水路,但是中途仍多陆路。
    如果行台带来的军队过多,那么本土会有给养压力,不得不依托当地豪强和外镇之力,因此取一个折中。
    “虽然对方不敢加害皇后,但为求完全,还是先请皇后暂缓入洛吧。”另一人提议道。
    王襄闻言却依然面色阴沉。
    “使君,皇后那里也不能这么说。”王俭建议着,“毕竟是两百五十匹战马,能够做到这种程度的人,背后的后台品级必然不低。这个后台我们猜可能是司州本地人,但皇后和行台也可能怀疑是我们。对方很有可能认为我们故意为此事,来好借口让行台延缓入司州。毕竟司州我家也曾部署颇多啊。”
    “哎。”王襄的拳头重重向桌案锤了一记,“锋镝相交,让无可让啊。司州世族诚然彪悍,皇后又岂是逆来顺受之人。舆情一旦扩散,行台与地方彼此怀疑,局势必将走向糜烂。”
    “呵,看来此番,我能荣退于刺史之位已是奢望。有人要挟我打开司、豫灾祸之门啊。罢了,此事出我任上,我率数十将,亲自前往行台驻地,负荆请罪。”
    王襄当即就要出营,当即便被众人拉下。“使君不可,若是使君发生意外,我等又如何向叔父、荆州方面交待,皇后那里也将罢行,岂非为旁人做嫁衣。”
    “使君莫急。”王俭向前一步道,“听闻皇后与法师玄能颇有深交,玄能在河南也多受我等庇护。卑职自与玄能亲自前往,面陈皇后,待皇后决断。”
    王襄点了点头:“如此,那只好劳烦你冒这个险了。”
    同一个夜晚,陆昭等人抵达风陵渡,然而登岸后却见卫渐匆匆赶来,脸色败坏。
    “启禀皇后,臣一路赶到汾阴,去见了薛家的家主薛珪。薛珪说,只怕耽搁皇后行程,待皇后到了洛阳,自会拜见。”
    第366章 力量
    船虽靠了岸, 地方也派了人来接,但陆昭一行人并没有下船。王俭与玄能日夜兼程赶到风陵渡的时候,陆昭早已经得到了军马失窃的消息。
    “三个郡的世族拒不合作, 这河南郡的马曹又公然跟这些人联手,跟行台抗命。”庞满儿在一旁越说越气, “他们这样搅合, 难道想把行台逼出司州?”
    王俭道:“要不要把那个马曹押送京师,由廷尉问罪?”
    陆昭却面色凝重:“只怕还问不了罪。牵扯面那么广,真问罪, 你这个别驾只怕都保不住。”
    王俭心里一暖,这话至少证明皇后对王家没有疑心。
    陆昭在船舱内缓缓踱步, 最终走到了司州境舆图前。汾阴、洛水与风陵渡所形成的小三角,映在了陆昭的眼里。
    “能不能直接用兵?”王俭试探道。
    陆昭摇了摇头:“薛氏没有罪名, 司州、豫州都不能轻动兵戈。”
    “陈兵固守也不行?”
    所谓陈兵固守,就是正常的军事调动, 郡国兵驻扎在当地,也有一定的威慑效果。
    “固守……固守多少呢?给养怎么办?”陆昭语气温和地提出这些问题, “假设调兵四千, 河东豪族的部曲就不止这个数,更何况给养的河道还在人家手里把持着。而且固守总要有一个理由吧,清缴山贼还是外镇异动?一旦说不清楚, 给了北面的冀州、并州以口实,秦家和赵家会不会直接干预?秦家和朝廷的关系,可一向不大好啊。”
    陆昭这话一说, 王俭彻底放心了, 他知道伯父的选择是没错的,司州在这位皇后手底下乱不了。
    “不过此事也不能什么都不想朝廷说。”陆昭又踱步坐回了座位上, “先去上疏一封,将司州的境况汇报一下。让朝廷出力只怕不可能了,顶多你我提一句,河东离长安、潼关都很近,让朝廷做个预案吧。对了,丢失马匹的具体数目有多少人知道?”
    王俭露出了为难的神色:“虽然不多,但各曹司应该都有所耳闻。”
    “那如此倒最好。”陆昭招了招手,让王俭上前,“这样,你回去和王使君……”
    待王俭离开后,陆昭又招来陆遗道:“那个楚国商人张懿到司州了没有?我要见他。”
    所有的事情交代完毕,陆昭吩咐跟随行台的护卫军以及所有侍从,都进入戒备状态。
    陆昭回到榻上闭上了眼睛,随后,十里舳舻的赫赫喧嚣便陷入等待的沉寂之中。
    连驿急递,陆昭的奏疏一个日夜便到达了长安。奏疏没有走尚书台及门下,而是直接送到了殿前。周恢只看了一眼题封便看出了奏疏的分量,连忙送入了殿内。而与此同时,一名小内侍也在众目睽睽之下找了一个借口,出了未央宫南门,往尚书台等官署值房去了。
    元澈看完了陆昭的奏疏,顿感意外,然而他没有下任何命令,只是让周恢传示给魏钰庭他们,自己则靠在御座上一动也不动,想得出神。
    奏疏里说了不少事情,其中自然有马匹偷盗之事,薛、杨等人倨傲之言,也言明了这些军马的动向很可能是武装部曲。最后把请求朝廷允准封张懿进入行台担任皇后僚属,主持楚国商人在洛阳本土建立商盟一事一笔带过。
    “那么陛下打算出兵吗?”魏钰庭的试探极其温和,他多少也看得出皇帝明白其中的利害。
    在旁边的徐宁就没有魏钰庭沉得住气,他才从廷尉属退了下来,如今转任中书侍郎。顾承业和柳匡如都被调到了尚书台任事,徐宁也难得有扬眉吐气的机会,说话时,两只袖子在魏钰庭面前晃来晃去的:“这些世家胆子也太大了,皇后的主意都敢打。这件事依臣看,豫州的态度也有些古怪。都这时候了还犹豫什么,他们出兵也就是了,照着河南的样子,再把弘农、河东犁一遍,看这新政的种子播不播的下去!”
    元澈仍是一动不动,不过目光已经移到了两个人身上。
    魏钰庭知道皇帝心里是有一个主意的,只是他如今摸不着。既然徐宁已经把维护皇后的话说了,那自己只能再从另一方面试探试探。
    “其实北平亭侯也未必就是隔岸观火。”魏钰庭开始试着顺着另一种意思说,“北平亭侯的态度虽然古怪,但若站在他的角度看,他也有他的难处。他毕竟是方镇,方镇和方镇联手,方镇和方镇冲突,都有可能是一国祸福之门。北平亭侯以公心而论,替陛下想,也不能毫无顾忌。”
    “况且汾阴一直是并州、冀州入关中的一条命脉。兵也好,粮也好,都从这里走。粮船经风陵渡转入渭河,行进长安。正因为有这一条水路在,长安才可以避免使用三门峡大代价运送来的粮草,也可以不独仰赖西北的粮草。”
    元澈的目光动了动,魏钰庭一下子就抓住了关窍,继续分析道:“臣听说,北海公近来身体也不太好,六镇军民也多有不安啊。朝廷如果能派出军队从蒲坂渡江,以迅雷之势进入汾阴,那自然是好。如果慢了就会打草惊蛇,河东各家万一不能心安,一旦起事,并州和冀州都可以顺流而行,顷刻介入乱局,倒也不必顾虑北境的压力。”
    “那你们要不要想想,怎么给皇后回信?” 终于,元澈站了起来,“皇后在司州受到威胁,长安什么也不做?信上就这么说?”
    正说着,门口便有内侍来报:“禀陛下,蔡维庸已经成功返楚,关于荆江一带流寇的事,派了数十名官员来专门做沟通。不知陛下这几日是否有安排,召见这些官员?”
    元澈笑了笑,对魏钰庭道:“看到了吧,一南一北都掐着朕和皇后的脖子呐。”
    魏钰庭沉思片刻,忽然拿起那封陆昭写的奏疏:“陛下不如下午就去见楚国使者,让周正监想办法在那时候把这封奏疏当面给陛下,陛下当时给个囫囵话。这样皇后那里也说的过去了,河东也不会有什么疑心。而且当着楚国官员的面说这些话,即便日后朝廷决定再有什么变化,也可以拿当着楚国使者的面不便细言当做借口。”
    “国事艰难,多方掣肘,也是半点不由人,后面陛下看看能不能暗中帮上些,也只能这样了。”
    元澈也叹了口气,随后便对周恢道,“那就派人去告诉楚国的那些官员,朕下午就去见他们。”
    会面被安排在了上林苑,规格也相当高,一路上都是满满的仪仗侍从。元澈却是一身常服,带着一顶青玉冠,此时坐在御座上,面上浮现出年轻帝王特有的骄阳般的笑容。
    周恢笑着侍立在元澈身边。
    楚国出使的官员们三跪九拜,随后便进入了正式议事的程序。
    没过多久,周恢便将奏疏送了过来,议事暂停。“陛下,是行台的事。”周恢小声说着,然而参与议事的人多少能够听得到。
    元澈却没有打开奏疏,只问道:“行台遇到难处了?”
    周恢称是。
    元澈将奏疏往回一推:“司州的事情,朕都交给皇后,诉苦的话朕就不看了。”说完便笑着看向楚国一众官员,“咱们接着议吧。”
    事毕,元澈乘銮舆回宫,车驾沿着车辙行驶在甬道上。半路上,车辙里卡着块碎石,颠了元澈一下,元澈手中的竹简哗啦啦洒在车里。周恢忙在外面告饶。
    元澈却笑了笑:“天规都有违意之人,更何况日日使用的车辙呢。”
    说完他便弯腰去拣竹简,却忽然发现坐塌的下面压了一只手帕。
    元澈就这样把手帕拾起来,像那一日陆昭在船上靠近他一样,他把手帕放在鼻端,深深嗅了嗅。
    薄薄的绸帕来自于陆昭左手的袖内,有淡淡的白檀香,但是帕子的一角总是被右手牵出来,因此有墨的香气。这些他都能熟悉地回忆起来。
    正如元澈回忆起她的面孔,永远都是安静的,连七情上脸时都是如此。还有她向他索取欲望的时候,目标单纯,觊觎肉.身也觊觎得彻底,与享受权欲时一样,对她来说少有感情上的渴求,更多的是发乎身体内在的需要。他知道这个世界上,只有这一个人会这样坦诚地倾诉自己的欲望了。
    自然而然地,元澈还想起了她一瞬间的疲惫,面对那一瞬间的软弱,他曾经捕捉到,却从来不曾利用过。如果他肯强硬一点,她又恢复的没那么快,或许她就不会离开长安,自己也不会眼睁睁地看陆昭深陷险境却无能为力。然而这又不对了,他让她前往洛阳,本身就是希望她可以平安,可以幸福。
    或许他仅有的力量,不过是让陆昭用自己的力量去获得平安与幸福吧。
    元澈从未想过自己会为什么而软弱,但面对这样命定般的无力感,他将头深深地埋进了臂弯中。
    “去找王赫,让他集结一百精骑,即刻出发,前往皇后身边。”
    第367章 诱敌
    皇后和行台
    没有离开风陵渡。
    晨风吹荡着水波, 数百条泊船蜿蜒地停靠在河面上,起起伏伏,在昼夜交替之际, 宛若一条将要在黑暗中苏醒的兽脊。薛珪仍然坐在他那栋小望楼上,盯着那片河域。在他脸上缓慢爬动的朝阳, 让黑青的眼周更加明显了。
    “长安都妥当了!”
    薛珪循声转身, 见杨茂摇着手就上楼来,一身紫红色的广袖,如同在竹林中不合时宜过分招摇的艳丽花卉。
    杨茂是贵客也是常客, 侍从们连忙奉上茶点。杨茂坐定后,脸上还扬着得意劲儿, 语气不乏慨然道:“朝廷果然持重,陛下看来也不打算干预了。”
    薛珪却还是一副患得患失的模样:“朝廷是不干预了, 可是你我如此做,是不是也稍稍过分了些?其实新法对你我也是有利的, 从明面上过账,总好过胆战心惊过日子。”
    杨茂闻言却摇头一笑:“薛家这几年久经动荡, 玄锡也有几分胆薄气索啊。”
    “哎。”薛珪抚膝长叹, “骇浪急回实乃才悭,逆风小避全为心宽啊。”
    薛家遭祸后,虽然有朝廷的宽容之策, 但薛氏大族内,薛珪也只能勉强支撑。族内不乏有后进不满于薛家现状,想要谋求进取, 心里对朝廷和行台也不乏戾念, 甚至有想借陆家国公身死,伺机报复。
    但在薛珪看来, 一个家族所采取的每一步行动,都要考虑三件事。必须要得到什么?哪些东西可有可无?哪些东西不容有失?看到机会便如嗜血蚊蝇一般扑上去,看上去是困兽犹斗的不屈,但实际上在那片微小的可能中弄险,更大的可能则是整个河东薛氏完全覆灭。
    人越居于困势便越会去赌,这些人觉得再不搏就没有机会了,却不知道政治中更多的是苟且和退让。家族势衰是定局,所谓脱弦之箭,其势难追。想要现在东山再起,就只能扭转陆氏这支离弦箭。一旦做出这种举动便不能退后,输则矢透穿身。但如果蛰伏下去,就能够保全家族,以待来日。
    不过这些都是薛珪自己的一番苦心,在薛家的许多年轻人眼中,他不过是老朽无能,昏聩累事之人。此次洛阳所出的盗事,必然也有薛家这些年轻人的参与,这也是他们的一种反抗。
    “玄锡。”杨茂拍了拍薛珪的手,“你觉得我们是在做什么?在谋反吗?我们是在想办法和行台谈判。你说的没错,行台的新法对我们有利,但也有利多利少的区别,凭什么他们定多少,我们就得多少?弘农暂且不论,单说汾阴,河道的维护,官商之间诸多纷争,哪一个不需要你薛家出面去解决。单凭这个,为什么就和河南郡一样,拿着每户一匹帛抽成。”
    “今日行台至司州,你这个河东郡望之首点头同意了,一年两年没问题,大家都能过。可是三年五年呢?待三年五年之后,朝廷一把刀砍在你头上,连抽成都不给你,你还有反抗的机会吗?今日我也不妨跟你交个底,这个行台是为皇后建的,不过是为了废子立母死的制度罢了。只要皇后诞下孩子,皇帝陛下平了长安内朝,再无反对之音,皇后回长安,行台也早晚都要被中枢打掉的。听我的,熬过了这一段,日后司州来的是谁,还得接着拜你这尊神。”
    杨茂见薛珪不做声,也就不再继续相劝,连语气都放软和了:“那些军马,我点了一百匹,过两天就到渡津。听说洛阳那里,北平亭侯也是疑心重重,至今也没和行台做什么交涉。只等北平亭侯一走,那些部曲就可以往洛阳、孟津再逼一逼。你掌汾阴蒲坂,我守潼关三门,中央行台的政策,就得跟我们走。”
    说完,杨茂将杯中茶水一饮而尽:“还有些公事,渡津的船还等着呢,玄锡兄,某先告辞。”
    从薛氏园墅出来,杨茂也不由得暗暗擦了把汗。
    身边的长随扶杨茂登车,待走远了,才隔着车帘子,低声向主人问道:“郎主,此事我家一力筹谋,又何必分他薛家这么多马匹。我家所得,也不过四分之一啊。”
    “呵,一力筹谋就要分得最多?”杨茂阴恻地笑着,“给薛家分这么多,一是,那马曹曹首终归和他家连着亲,一旦追究下来,他薛珪在行台必然不讨好。再者,抵抗行台,光我们和汲郡赵氏一起还不够,若不能把他这个河东首望拉下水,汲郡赵氏的力就使不上。”
    “郎主指的是并州的赵安国?奴婢听闻赵安国乃国之干城,忠君护民,他会参与到这种事情里来?”
    “你这便是小瞧乡情了。”杨茂耐心提点着这名长随,“他一生忠君爱国,图的不就是锦衣还乡。他这辈子,以一武将身份,能做到并州刺史,和乡势也不无关系。枋头乃是淇水关要,上连白沟河和清水,下接文石津、棘津、延津,是贯通冀州、司州、兖州三州的水路关要。赵安国的一人之任,关乎三州之兴衰安定。乡民以势而邀利,三州皆匍匐为赵安国一人保驾护航。即便赵安国一生功业是自己拼杀得来,在天下人眼里,也早已和汲郡难以分割了。”
    “此次汲郡态度最为强硬,其中便有这层关系在。一旦汲郡问题处理不当,赵安国也不得不被群情裹挟。自崔谅之祸后,王叡执掌司州数年,当年为夺潼关,盘剥我家,我家早已元气大伤。若施行新法,那些荫户更要接连出逃,申报民籍。我家若要复兴,有所谋求,需要依靠众力,而非独行。如今六镇、并州、冀州都不安定,这是你我能够倒逼中枢的最好时机了。”
    阳光慢慢没入车帘中,杨茂望着那片淡金色的光芒,旁人眼中的朝阳,在他眼里与夕阳并无差别。
    两日后,司州境内便有传言,王襄部已悉数撤出洛阳城,准备返回豫州。此举看上去似乎是扫榻迎客,但知悉内情的人都知道,行台与豫州刺史府已经开始相互怀疑,近乎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王襄放弃了迎接行台大驾,然而杨茂心中仍存机警。
    最后,杨家还是从楚国商人张懿处知晓了些许内情。
    席间,虽是杨茂承托张懿,但张懿仍谦恭地先行敬酒:“鄙人三生有幸能得弘农第一望族相邀,实在是惶恐难安。但如今鄙人也官事缠身,只怕今日不能奉陪郎君尽兴竞夜。”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