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晚唐浮生 第1259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孙二郎只顾低头喝闷酒,不说话。
    孙老爹也长吁短叹,显然有些不舍孙子的离去。
    但现实摆在这里,又有什么办法?
    以往人们都说练武好,能让一家老小过得滋润。对他们这家禁军武夫家庭来说,更是如此,几乎成一种传统了。
    可谁想到天下慢慢太平了,不再需要那么多武夫上阵卖命。这些自小习武的少年郎,看不上任何其他营生,除了打打杀杀之外,真的什么都不会。
    能怎么办?
    孙老爹有两儿三女,五个孙子。长孙就是自小作为武夫培养的,擅使步弓、长槊、横刀,也会骑马,本来是很好的禁军苗子,奈何竞争太激烈了,挤破头都进不去,如之奈何。
    “赵王能开得出赏钱不?”叹息了一会后,终究还是要面对现实,孙老爹问道。
    “应该……可以吧。”孙二郎也不是很确定,但赵王好歹是皇子,不至于连赏赐都发不出来吧?
    “能去西域当个府兵不?”孙老爹又问道。
    “我看悬。”孙二郎说道:“前阵子有传闻,清镇招募两千府兵,泽州似乎也张贴了告示,但人家只要禁军或各路降兵。狗郎这种没上过阵、见过血的,应该不行。”
    “可惜了。”孙老爹叹道。
    见孙家父子正儿八经地讨论起了去西域的可行性,郑三娘只觉心里空落落的,身子一软,瘫坐在了绳椅上。
    “赵王是要有封地的吧?莫非就在西域?”孙老爹想了想后,问道。
    “十有八九。”
    “西域贼人凶悍不?”
    孙二郎闻言,嘴角下意识扯起了一个弧度,似乎有些嘲讽之意,只听他说道:“露布飞捷的骑士不是说了么,半年灭高昌回鹘,能有多厉害?那些蕃寇贼兵,我与袍泽们一个冲锋,就能把他们打得稀里哗啦。”
    “你是你,狗郎是狗郎。他没上过阵,没见过血,不一样的。”孙老爹敲了敲桌子,道。
    “总要经过这一遭的。”孙二郎给自己和老爹斟满酒,道:“我初上阵的时候才二十岁,在汝州被李仁罕招募入军的,那时候也会手足无措,也会害怕。但打了十几年仗,发现也就那么回事。杀人或者被杀,如此而已。”
    孙老爹沉默地喝酒吃饭,良久之后,突然抬头道:“过几日找人打听一下吧。赵王是圣人的种,应不至于乱来。”
    “好。”孙二郎应了一声。
    郑三娘双手捂脸,泪水止不住流了下来。
    第002章 旧部
    建极十五年(915)的春节悄然来临。
    元宵节过后,朱三又把徒弟们都召集了起来干活。
    炉子点了起来,风箱拉了起来,铁锤抡了起来,平静了大半个月的铁匠铺内,又响起了叮叮当当的声音。
    一辆四轮马车停在了门口,从车上跳下来了两个人。
    “朱三,我来取货了。”周二风风火火地走进了院子,嚷嚷道。
    朱三从里屋走了出来,手里还拿着一柄横刀,正在仔细检视。
    看完后,骂了一句跟在他后面的徒弟,道:“返工两遍才弄好,这么笨,干脆去西域算了。”
    徒弟缩着脑袋不说话。
    周二一听,却眼睛一亮,道:“去西域好,去西域好啊,就这么说定了。”
    朱三皱了皱眉,道:“西域那么乱,去了有命?”
    周二拉了张马扎坐下,道:“总有不乱的地方。”
    “若真有你说得那么好,你四个儿子,怎么不派一个去?”朱三问道。
    “你知道没有?”周二斜睨了他一眼,道:“我家四郎过完春社节,就要去了。”
    朱三一愣,没想到还真去。
    “你家四郎是学算学的吧?去了作甚?”朱三皱眉道。
    “先在坊市里待几年,后面能当官,至不济也能混个小吏,那就比我这个当爹的强了。”周二说道。
    “还不如去找个商行当账房。”朱三不屑道:“河阳这些年愈发好了,商旅繁荣,账房虽不能大富大贵,却可养活一家老小,不比背井离乡强?”
    “我说朱三,你也不是河阳人,怎么就这般恋家呢?若真这样,不如关了铁匠铺子,现在就回鄜州。”周二取笑道:“我儿就想出人头地。明算科是考不上了,但账还是盘得明白的。赵王用人之际,机会多着呢。”
    “还是读书有用。”朱三自嘲了一句,道:“去了边塞之地,纵没有功名,也有机会当官。哪像我们打铁的,一辈子劳碌命。”
    “铁匠也吃香啊。”周二看了眼朱三身后的徒弟,笑道:“还记得圣人当年在绥州、夏州做的事么?”
    “你是说……”朱三有些猜测。
    “没错。”周二重重点了点头,道:“无论是朝廷招募的铁匠,还是赵王招募的,都可以贷款、送地,不收利息,十年内还本就行。”
    “西域的地又不值钱。”朱三嗤笑了一声,随后就不说话了。
    其实,当年这个政策是真的好,一下子吸引了很多关中铁匠及学徒去关北开铺子。随后,因为长时间的战争,这些铁匠铺子的生意一直都很红。
    徒弟变成了老师傅,继续招一大堆徒弟,然后开多家铺子,再把其中几家交给徒弟打理。这些徒弟因为有活干,同时手艺也练出来了,于是也开始带徒弟,整个军工产能就是这么爬坡爬上去的。
    这个政策不知道何时已经废止了。反正朱三迁到河阳后,就没再关心过这个事情。
    他这两年的生意肉眼可见地下降,因为没那么多仗打了。朝廷纵需要器械,官府自营的铺子产出就够了,无需再向他们额外采买。
    这次能接到一批横刀、槊刃、枪头的订单,还是靠了老关系。
    他年纪大了,这辈子就这样了。撑死了再打十年铁,就干不动了,届时估摸着也没什么军械单子会落到他家。
    但徒弟们呢?
    师傅带徒弟,固然可以打骂、压榨、剥削,但你也要为他们日后的生活考虑。
    徒弟出师了,你要帮他开办铺子。
    徒弟没生意,你要帮他找活干。
    徒弟遇到麻烦,你要帮他想办法解决。
    特别是这些徒弟多半都是自家亲戚、同宗,更要为他们的日后打算,不能把自己的招牌砸了。
    可现在确实困难。
    军器打不了,大家一窝蜂地开始接赚头较小的农具。但做的人多了,农具也越来越没赚头。再下去搞什么?
    朱三不知道“产能过剩”这种词,但不妨碍他理解这种现象——满眼望去,修武这一片浓烟滚滚,铁匠铺子一家连着一家,炉火曾经彻夜不熄,一件件军器被打制出来,流入军中,成为大夏武人征战四方的利器。
    但时代变哩。
    战争红利期结束,高速扩张也是过去式了,整体产能过剩,他徒弟这一代面临着很严重的生计问题。
    而冶铁、制铁又是一个地域性很强的行业,因为其产品太过沉重,长途运输较为麻烦,不如就近打制。
    河阳、洛阳这一片,是没什么办法了。要想有活路,只能向外闯。去那些未充分开发过的地方,去那些技术水平落后的地方,去那些对人才如饥似渴的地方。
    辽东,这些年不少人过去了。
    有人写信回来,意思大概是“人傻、钱多、速来”。
    其实可以理解,当地一直处于人口流入状态,对各种铁制品的需求量极大,而相关人才又较为匮乏。当地渤海铁匠一个个富得流油,忙都忙不过来,汉人铁匠去了,还有语言优势,自然更加滋润了。
    云南,也有些人去了,不过褒贬不一。
    有人在昆州,说当地气候宜人,生意好做。
    有人则病倒甚至病死了,再无音讯。
    这种情况就让人很迷惑,劝退了不少人。
    再加上对传说中的瘴疠之地恐惧,无形之中,去的人又少了一波——他们宁愿遇到看得见摸得着的敌人,也不愿面对未知的风险。
    西域,似乎是一个新去处。
    不是人人谈之色变的瘴疠之地,顶多吃沙子罢了,但这是可以忍受的。唯一的顾虑在于安全环境太差,让人举棋不定,下不了最后的决心。
    “你好好想想吧。”见朱三沉思,周二起身道:“把军器拿来我看看,若合格,这便交割了。”
    ※※※※※※
    “亡命山泽,挟藏军器,苟且偷生,自弃何多!”
    “许尔陈首,可免死罪,三日不首,复罪如初!”
    江南的草泽山岭之中,神武军将士们大声呼喝着。
    在他们对面,则是一个山寨,建在地势绝险之处,啸聚了数百名武人。此时听到山下呼喊,寨内一阵喧哗鼓噪,且伴随着激烈的争吵声。
    骑在马上的柴再用突然叹了口气。
    名义上他是新朝将官,对面的是贼人,但谁又比谁高贵多少呢?都是可怜人罢了。
    龙虎军的结局已经传到淮南,众说纷纭。
    有人不忿,觉得朝廷在卸磨杀驴,不想养他们了。
    有人唏嘘,觉得这么一支老部队,就这样折腾没了,怪可惜的。
    有人叹息,觉得最后那七千人能去辽东当府兵,其实很不错了。前五年还继续拿军赏,五年内总该给他们分地、分部曲了,从今往后当个小地主,免赋税、免徭役,练练武、打打猎,偶尔出征,日子还是很潇洒的。
    柴再用是神武军使,他不得不考虑手下儿郎们的未来——该军原有步骑一万八千人,经历了辽东的远戍厮杀之后,又老退了一些人,如今还剩一万六千余。
    一万六千人中,绝大部分是淮南子弟,先吴王赖以对抗朱全忠、邵树德的本钱,虽然大部分时候大伙在与钱镠厮杀。
    柴再用要对这些人负责,不能看着他们不明不白地没有下场。
    只是,他能怎么办?
    “柴指挥!”
    “柴将军!”
    “镇使!”
    山寨的大门突然打开,涌出来了大群衣甲破旧的军士。
    神武军将士紧张了起来,纷纷弯弓搭箭,瞄准前方。
    柴再用喝止了他们,缓步上前。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