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三百二十二章 坐看风云起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黄兴与宋教仁、居正等人刚刚坐船到了汉口,就听到了激烈的枪声,不由大为振奋与紧张,必定是起义开始了。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起义忽然提前,但是从汉口码头上得到的消息,说是湖广总督瑞澂和第八镇统制张彪都逃跑了,武昌已经在革命党人的控制之下。
    这个消息瞬间让黄兴与宋教仁欢呼雀跃,激动之余,迅速的向武昌赶去。
    10月11日黎明,起义军聚集在湖北谘议局大楼会议厅,新军八镇十五协二十九标二营司务长蔡济民召集会议,商讨组建军政府和推举都督人选。
    吴兆麟提议由第21混成协统领黎元洪担任都督,立宪派一致拥戴,部分革命党人也因为黄兴、宋教仁不在武昌,彭楚藩、刘复基、杨宏胜被害,孙武被炸伤,蒋翊武被迫逃跑,没有更好的人选表示同意。
    不过,黎元洪本人却推三阻四,似乎有些不大情愿。
    半夜的时候,黎元洪实际上是被革命军从家中强逼着去的楚望台。
    到了楚望台,黎元洪也并不十分热络,而是质问瑞澂、张彪没有抓获,如何应对接下来的时局,又问革命军恃何为援?钱粮有多少?
    这个时候钱粮方面现存官钱局铜币局粮币局和藩库的银币合共有三千万,立刻可以取用,实际上革命军还是不缺钱的,黎元洪不过是找借口罢了。
    当听到革命军已经留了后路,那就是焦达峰准备在湖南起义之后,黎元洪才叹着气认命,冒出了一句“我只有这条命,给你们玩掉罢!”
    故而,让黎元洪出任都督,实际上许多人还是很有顾虑的。
    正在互相扯皮间,耽搁了不少时辰,这时有人拟就都督安民布告请黎元洪签署,黎元洪犹豫未决,其亲信王安澜也拉着他的衣服反复示意不要就任都督。
    这时守卫的兵丁举枪威胁,黎这才低叹了一口气,准备答应。
    不过,从外头传来消息,说是黄兴与宋教仁等人抵达了武昌。
    顿时堂上一片的欢腾,终于有了主心骨到来,黄兴与宋教仁等人抵达的消息,仿佛给了他们十万兵还不止的底气。
    黎元洪倒是没有想到,自己还能躲过一劫,本来打算勉为其难就任都督的,结果黄兴来了。
    既然黄兴来了,那万万没有他的事情,于是,他趁此机会偷偷的溜走拉倒,倒也没有人为难他,黄兴来了,那么还要他黎元洪干嘛?
    黄兴的威望的确是高,一到武昌,革命军人基本就都认他为领袖,更加豪情万丈。
    这不是对黄兴的神化,而是黄兴多年的实干精神影响所致。
    在黄兴的组织下,武昌革命军迅速成立谋略处。在谋略处的主持下,宣布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即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公布军政府檄文和《安民布告》,宣布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废除清朝宣统年号,改用黄帝纪元,宣统三年改为黄帝纪元4609年。
    军政府建立参谋部、军务部、政事部、外交部。以谘议局大楼为办公地,以十八星旗为军旗。谋略处以军政府名义发布《布告全国电》,《通告各省文》等文告通电全国。
    10月12日,革命党人第二十一混成协第四十二标士兵胡玉珍、邱文彬、赵承武等在汉阳发动起义,光复汉阳;随后赵承武率起义军攻占汉口。
    至此,武汉三镇全部掌握在革命军手中。
    武昌起义的消息于十月十二日下午一时传到了北京,清廷举朝顿时骇得手足无措,奕劻与载沣等人都是吓得失去了分寸。
    好不容易定了定神,反复商讨了一阵,也得不出什么要领,还是善耆出了主意,尽快镇压。
    再不镇压,以雷霆速度扑灭叛乱,只怕会引起其他地方的动乱,牵一发而懂全身,说不定会全国火起,难以挽救。
    于是,第二天朝廷立即派陆军大臣荫昌统率近畿陆军两镇南下征讨,并令海军提督萨镇冰率领海军即日增援。
    此时此刻,能够救朝廷的,就只有北洋军、东北新军以及江苏新军。
    东北新军没有相隔甚远,冒然调入关,影响太大,万一入关的新军忽然间造反,反而有大局崩溃的危机。
    更何况,东北新军为李安生、袁世凯与锡良三方影响,并不能够集中力量。
    而北洋军与江苏新军都是可靠的,朝廷也在为着北洋军与江苏新军之间摇摆,也就是说,到底是依靠袁世凯,还是李安生来平定叛乱。
    无论袁世凯与李安生,都是枭雄之辈,不是那么好打发。
    袁世凯虎狼之资,这是人尽皆知的,载沣肯定不愿意启用他,但是,众人更加倾向的李安生,同样让他们顾虑重重。
    李安生在东北新军中的影响力不可谓不大,又将江苏两镇新军抓在手中,跟程德全以及第九镇统制徐绍桢之间也关系密切,形成了又一个政治集团。
    李安生是否会是另一个袁世凯?
    焦头烂额的奕劻与载沣等人眼前一片昏暗,天不佑护大清,天灭大清。
    不过,当务之急还是急调北洋军南下,毕竟北洋军大部驻扎在直隶等地,值得信任,而李安生能不能掌控江苏新军是个问题。
    载沣除了让锡良整军备武,除了监控东北新军的异动,挑选信得过的部队,准备入关勤王。
    载洵也再次的南下,希望能够与李安生、程德全接洽,这个时候,两江地面可乱不得,一乱,这天下可就大乱了。
    作为亲王,载洵一年之内三下江苏,实属罕见,也可见清廷已经是急昏了头了。
    而此时,黄兴也积极派人联络李安生,催促李安生尽快发动,如此,革命声势将会瞬间高涨,席卷全国,此时全国已经到处出现不稳的迹象。
    李安生知道,此时正是革命力量无比高涨的时期,要是他立即发动,固然会震动北方,北洋军敢不敢南下,还是个问题。
    清廷固然很快就会倒台,但是,袁世凯是个什么态度,就很难摸透了。
    这几天,袁世凯的电报一封接一封,两人虽然有些默契,但是到了这个关头,也很难说能不能互相信任。
    李安生的宗旨是江苏新军暂时观望,不镇压两江的革命力量,也不宣布加入革命。
    袁世凯知道李安生一言九鼎,但还是不敢大意,派了袁克定南下,希望能够说服李安生,支持他上台。
    这个时候,老袁很能够摸的清形势,那就是,如今朝廷必须要依赖北洋军,而北洋军正好是他最大的砝码。
    要是李安生站在他这边,无论是剿灭革命军,或是倒过来威逼清廷,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他当然不会为清廷尽忠,自然是要实现心中的抱负。
    可是,清廷倒台,他袁世凯必定不是最大的受益者,受益者将是革命党人。
    他袁世凯作为旧官僚,谁知道革命党人要建立的政权能不能容他?
    他固然是看不起革命党的军事力量的,可是,他是个政治家,知道一旦清廷倒台,建立新政府,玩的就是政治,军事只能说是后盾,并非万能。
    他最大的依仗是李安生,要是李安生选择坚定的支持他,那么,他或许能够对革命党人软硬兼施,执掌大权。
    所以,关键还是李安生的态度。
    革命党、载洵与袁克定,争相恐后的到苏州来,想要说服李安生支持他们,忽然间,李安生自己都没有发现,他成了个香饽饽。
    清廷就像一棵大树,虽然根底枯死,但是枝繁叶茂,势力还是庞大的,守旧力量也不是一下子能够清楚掉。
    全国上下虽然一派革命气氛,但是真正对革命党人感冒的,可并不是特别多。
    李安生固然也想趁机自己上台执政,将这部分力量都聚拢到他的身边,但是,袁世凯必定不会让他如愿。
    北洋六镇固然不难对付,但是,袁世凯很有可能会继承,聚拢一大部分清廷的遗产,这是根基浅薄的李安生无法比拟的。
    一场内乱不是李安生所希望看到的,故而,他选择了迂回侧击。
    老袁只要不露出太多的野心,那么就不妨在老袁与革命党人之中左右逢源。
    而老袁也狡猾的很,此刻他便在河南老家开始了左右逢源。
    被派南下作战的冯国璋专门秘密的赶来向老袁请示,下一步如何行动。
    老袁给冯国璋六个字的锦囊妙计,是:“慢慢走,等等看”。
    北洋军打仗或许有一套,但是,这个时候局势扑朔迷离,不是武力能够彻底解决的,北洋军也不想跟革命党人拼命,便宜了别人。
    冯国璋过来探访老上司,也是代表着所有北洋系力量的意见,关键时刻,北洋系该何去何从。
    是镇压革命,为清廷尽忠,还是退一步自保?
    老袁的这六个字,立即影响了荫昌率领的北洋陆军,他们果然以极迟缓的行动准备出发作战,老袁的意思很明显,是想要观看局势发展,同时,他们本身的观望就是一种压迫,逼着清廷给点好处出来。
    荫昌一看苗头不对,也就留在北京没有动身,他哪里是能够指挥的动北洋军那帮骄兵悍将的。
    无奈之下,武昌起义过去五日,清廷起用已罢黜两年余的袁世凯为湖广总督。
    袁世凯的再起是内阁总理大臣奕劻保荐的,摄政王载沣虽然不欢喜老袁,可是要打仗必须倚靠北洋军,北洋军则全是老袁一手训练,所以不得不用老袁。
    但是,袁世凯却并不买账,这不是在坑爹嘛,给个湖广总督就打发了他?他可不是叫花子,还要忍受清廷的继续防备。
    防贼都没有防的这么严,这哪里是要重用他袁世凯的样子?
    从这道命令上看,袁世凯不仅是湖广总督,同时兼办剿抚事宜,照这道命令,等于是荫昌的副手,老袁当然很没趣,于是以“足疾未痊”的理由,推辞了这个湖广总督的任命。
    袁世凯将这封电报当做是个笑话,转发给了李安生,也是在炫耀一下,他老袁也是有脾气的。
    袁世凯本来并没有足疾,可是当年摄政王载沣放逐他的时候,硬说他有足疾,勒令请假养疴,如今他正好用足疾来回敬。意思是:“我明明无病,你叫我养病,如今事急来求我,我也只好给你一个因病不能复起的回敬。”
    奕劻与载沣等人左右无法,只能硬着头皮逼着荫昌南下,南下之后,北洋军全部停留在信阳和孝感之间,兵车阻塞不通。
    眼看着武昌革命军声势越来越浩大,荫昌的号令完全不行,只落得在孝感满头大汗,跳着脚骂人。
    奕劻见到北洋军这番作态,知道是老袁在搞鬼,可又毫无办法,于是派内阁协理大臣徐世昌于十月二十一日微服前往河南彰德洹上村拜访他的把兄弟,这两个老狐狸如此这般一番,徐世昌就折返北京,装出一副又丧气又生气的样子对奕劻和满朝亲贵说:“真是不知好歹,他竟提出条件,他说:要我干未尝不可,可是必需得听我意见。我看还是叫荫督帅快赴前线去吧,没有袁世凯不见得就不能打仗。”
    奕劻问徐世昌是些什么条件,徐世昌支支吾吾说出了袁的六个条件:
    (一)明年召开国会;(二)组织责任内阁;(三)开放党禁;(四)宽容革命党;(五)授以指挥前方军事的全权;(六)保证粮糈的充分供给。
    其实武昌起义后全国的形势岌岌可危,奕劻等人已经完全明了局势的严重,知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所以只好用软功来缓和革命力量的膨胀,不敢用高压的流血手段来镇压。
    因此在派徐世昌到河南去见袁世凯的同一天,下了一道上谕给各省督抚转谕军民:“从乱者不咎既往,倘搜获名册,亦当立予销毁。”
    这个命令一出,连李安生都看不下去,这明摆着是自欺欺人,看样子清廷还真是要立即倒台,还让奕劻等一干昏庸之人掌权,再来十个李安生都是无用。
    袁世凯的用意是利用革命党对付清廷,再留着清廷对付革命党,自己有北洋军为本钱,坐收渔人之利。
    袁世凯不得不这么做,出于对李安生的防范,他必须要借着这个机会,利用提出的条件把清廷的军事和政治大权都拿过来,要是连这点都无法满足他,那么他乐得自在,笑看风云。
    袁克定到了苏州之后,载洵已经早到了,毕竟他的行踪是要保密的,不像人家,专程赶来。
    载洵自然是希望能够说动李安生,从而影响程德全,将江苏新军调往江西等地驻防,并且准备进军武汉。
    李安生答应的很爽快,江苏新军第十二镇立即调往江西各地驻防,除了九江、南昌与湖口重地,他还准备命令新军掌控萍乡煤矿,中华钢铁公司的一期项目已经完成大半,一号炉已经投用,这个时候可不能断了供应。
    另外,李安生已经拍了电报给林虎,让他立即派一个协的兵力,前往安徽的马鞍山等地布防,占据安徽作为险要的地区。
    林虎手下的兵力都是嫡系,是东北过来的老兄弟以及南洋来的雇佣军,自然信得过。
    如此一来,只要程德全坐镇南京,在江苏的根基不失,那么绝对能够弹压安徽与江西两地,尽可能的将两江地面掌握在手中。
    袁世凯准备渔人得利,他也不是善男信女,不愿意为革命党人做嫁衣,还是自己实惠的好。
    至于黄兴与宋教仁频发电报,他的回复是,立即敦促全国各省纷纷举义呼应,他也在与袁世凯协商,希望能够逼迫清廷自己下台,最好不要动刀兵。
    黄兴除了整军备武,利用武汉三镇富足的资金来加强革命军的力量,也在准备积极促进湖南革命起义。
    对于李安生的说辞,他半信半疑,但是,武昌起义的成功,已经让革命力量迅速壮大,一时半会,清廷是奈何不得他们的,李安生所说也能接受。
    不过汪精卫这个说客也上门来,想要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前来说服李安生,立即发动。
    而李安生却直接给了汪精卫一个闭门羹,开玩笑,不是什么阿猫阿狗都能来见他的,他早先跟黄兴与宋教仁就说过,他只认得两人,不认得其他人。
    江苏新军朝着九江进发,顿时使得局势开始进一步混乱起来。
    载洵胆子不大,他要是胆子大,就直接提出到九江去督师劳军,看看李安生是不是真的要打武汉。
    他自以为李安生所说的需要严加监控江苏局势,一时半会还无法攻击武汉,也是深信不疑。
    于是载洵拍拍屁股北上了,只要江苏新军摆出姿态西进,那么对于袁世凯也是个警醒,老袁,你不肯卖命,还有别人呢。
    他哪里知道,他前脚走,袁克定可是后脚就到。
    结拜兄弟来了,李安生自然要热情招待,而且,他也不介意让人知道袁克定的行踪。
    这个时候,袁世凯不想太早露出他的底牌——李安生在暗中与他呼应,可李安生为了自身利益考虑,还是要明面示人。(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