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二百一十九章 火线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美澳联军突围,实际上帮了中国陆战队大忙。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四十万美澳联军就算原地待命的价值也比突围大,因为这会迫使中国陆战队盯住北面的敌人。
    既然美澳联军选择突围,中国陆战队就可以把注意力转向南面了。
    当时,只有克朗克里附近的五个陆战师在盯住突围的美澳联军,另外十五个陆战师都开始为南下做准备。
    事实上,直到三月底,中国陆战队才出兵占领了凯恩斯与诺曼顿。
    占领这两处地点,也主要是为了修建前线机场,以便让空军把战术战斗机派过来,加强空中掩护与空中支援。别忘了,凯恩斯与诺曼顿都是港口城市,虽然港口规模不大,但是总能发挥一些作用。别的不说,一艘大型货轮运来的物资,就够大型电动运输机飞上百个架次了。
    当时,鉴于北面的美澳联军已经选择突围,庞跃龙提前发动了第三阶段进攻。
    按照原定计划,围歼北面的美澳联军,避免陆战队腹背受敌属于第二阶段作战行动,因此计划作战时间为二十天,将持续到二月底,要到三月初,陆战队才向南推进,以攻占布里斯班为目标。
    结果就是,二月二十日,庞跃龙就让陆战队开始向南推进。
    这种提前发起进攻的行动,肯定存在弊端,比如物资准备不充分。
    所幸的是,牧浩洋安排的战前准备工作极为充分,空军集中了一万多架大型电动运输机与近万架战术运输机,海军还能提供大量战术运输机,空运能力是按照同时支持五十个陆战师准备的,而实际投入战斗的只有二十个陆战师。如此一来,后勤保障根本不是问题,所有陆战师都获得了充足的作战物资。
    攻打布里斯班,首先就得攻占罗克汉普敦。
    事实上,澳洲东北部地区的交通情况,非常不适合地面部队以传统方式发动进攻。
    拿铁路来说,澳洲东北部的主要铁路干线都是东西向的,而且好几条铁路干线都没有连通,只有沿海铁路线是南北向的,把几条东西向的铁路连接了起来。如此一来,如果地面部队按照传统方式发动进攻,就只能集中在沿海地区,深入内陆之后,补给很难跟上,也就无法持续推进。
    可以说,这也是牧浩洋与庞跃龙坚决采用新式进攻战术的根本原因。
    这次,陆战队同样没有沿着铁路与公路推进,而是以空中突击的方式,直接攻占位于美澳联军防线后方的战略要地,特别是交通枢纽中心,切断美澳联军的补给线与退路,再围歼美澳联军。
    当时,赫里斯已经在朗里奇到罗克汉普敦部署了一条战略防线。
    在这条防线上,赫里斯投入的兵力高达一百二十万,而且防御纵深达到两百公里,几乎是美澳联军的防御极限了。要知道,决定防区纵深的是前线支援火力的射程,即部署在战线后方的远程炮兵能够把炮弹打多远。当时,美澳联军装备数量最多的远程火炮的最大射程就是两百公里。虽然美军有一些射程达到了四百公里的远程火炮,但是数量并不多,不足以支撑整条防线。
    可惜的是,即便如此,美澳联军仍然不可能守住这条防线。
    要知道,中国陆战队的突击距离是由运输机的航程决定的,即便是战术运输机也能把部队送到一千五百公里之外,再返回出发机场。
    在发动进攻之前,陆战队在澳洲大陆上已经搭建了五十五座野战机场,还设法让十五座美军机场恢复运作。也就是说,当时总共有七十座机场可供使用。这些机场,除了支持四千多架战术运输机之外,还能部署大约两千架战斗机。只是实际部署量没有这么多,只有大约一千二百架,主要是需要留出一定的运作能力,让大型电动运输机起降,不然物资就无法送到前线。
    当然,一千二百架战斗机也不少了。
    别忘了,在不远处的海面上,还有十五支航母战斗群,在必要的时候十五支舰载航空兵联队都能投入战斗。此外,即便是朗里奇,离珊瑚海的深海区也不到一千公里,完全在海军大口径电磁炮的打击范围之内。当时,海军的三十艘大型综合战舰与六十艘反潜战舰上,总共有一百二十门大口径电磁炮,其中六十门是三百毫米电磁炮,炮火打击力度相当于陆战队的六十个远程炮兵营。
    综合这些因素,庞跃龙把下一条“火线”定在了查尔维尔到布里斯班。
    也就是说,陆战队将跳过罗克汉普敦,直接攻打布里斯班。准确的说,是直接跳到美澳联军战略防线后方,一口气包围北面的一百二十万敌人,在攻打布里斯班的同时,围歼美澳联军的主力部队。
    要知道,当时美澳联军的总兵力也不过四百万,其中地面部队在三百万左右。
    也就是说,如果能够歼灭朗里奇到罗克汉普敦的一百二十万大军,就已经歼灭了美澳联军的半数地面部队。
    不可否认,理论上,澳大利亚的战争动员能力不亚于俄罗斯。
    原因很简单,澳大利亚的人口总量与俄罗斯相当,而且人口结构更加合理,适合服兵役的公民比俄罗斯多了大概一千万。
    问题是,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澳大利亚根本不可能扩大动员规模。
    要知道,俄罗斯打了一年,才完成全民战争动员。在中国陆战队登上澳洲大陆前,大概在二零五四年十一月份,澳大利亚国会才通过了进行第三阶段战争动员的提案,正式实施则是十二月的事情了。
    也就是说,澳大利亚的全面动员只开始了两个多月。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即澳大利亚公民的战争积极性远不如俄罗斯,对服兵役的态度截然不同。
    主要原因就是,澳大利亚也是一个移民国家。
    与美国一样,澳大利亚的原住民几乎被殖民者赶尽杀绝,剩下的一小部分也被严格限制在保留区内。在大战爆发前,澳大利亚的人口总量超过一亿,可是其中白种人只占到了百分之三十八。这个比例,比美国还低。除了白人之外,澳大利亚的第二大种群就是东亚人,约占百分之三十一,然后是占比百分之十七的黑人、百分之九的南亚人与百分之五的伊斯兰教徒。
    从人口结构上就看得出来,绝非所有澳大利亚公民都支持政府的战争行为。
    事实上,战前的澳大利亚政治格局就能说明问题,即在过去二十年内,没有一届澳大利亚政府的民意支持率超过百分之五十,大多数时候都在百分之四十以下,澳大利亚的国内分歧非常明显。
    由此可见,澳大利亚的实际战争动员能力远不如俄罗斯。
    全面动员两个多月,澳大利亚皇家军队的总兵力只增加了两百万,而俄罗斯在参战后的两个月里就动员了三百万军人。
    没办法扩大动员规模,澳大利亚离战败就不远了。
    当然,就算扩大了动员规模,以中国陆战队的推进速度,澳大利亚最多也就多坚持几个月而已。
    二月二十一日,在八个充当预备队的陆战师到达之后,第二轮进攻开始。
    有趣的是,当时充当预备队的八个陆战师才是真正的王牌部队,因为这些部队全部参加过攻打所罗门群岛的作战行动,其中两个师还全程参与,官兵的作战素质与实战经验远远超过后面组建的陆战师。
    庞跃龙没有让这八个陆战师打头阵,也有他的道理:这些部队都过于熟悉传统战术,对新战术的理解还不够,而且在过去几个月里,没有接受过新战术的训练,实际作战力不见得比新组建的陆战师强多少。
    要知道,中国陆战队的新兵训练周期在一年以上。
    实际上,新兵期只有半年,也只需要半年就能让招募的官兵掌握基本战术技巧,接下来的半年全是协同作战训练,即在编入作战部队之后,再进行相应的战术训练。在二零五四年组建的二十个陆战师,全部进行了三个月到半年的空中进攻战术训练,协同作战能力超过了之前的陆战师。
    对庞跃龙来说,这次进攻最大的不同,就是他手里有预备队了。
    他的主要目的不是攻占布里斯班,而是围歼一百二十万美澳联军,因此有没有预备队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当然,还有一个不同,即前沿部署的战术航空兵能够全程支援陆战队,不会再次出现在战役初期无法参战的问题。
    只是,这次进攻的难度也增大了不少。
    至少,美澳联军早就有所准备,不会再次措手不及。
    很快,这就变成了现实。
    当时,陆战队首先强攻布里斯班,而在二十一日当天,就有五个陆战师到达布里斯班附近,然后按照既成战术,开始构筑前沿阵地,一边包围布里斯班,一边修建野战机场,为后继进攻做准备。
    可惜的是,陆战队没能如愿以偿的攻入布里斯班。
    直到二十五日,陆战队还在布里斯班外面打转,用炮火轰击守军,呼叫航空兵轰炸守军防御阵地。至于地面进攻,已经被美澳联军打退了十多次,造成了大量伤亡,五个陆战师都有点吃不消了。
    打到这个时候,美澳联军才进行了第一次有效抵抗。(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