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六十二章 弄巧成拙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在战术策划上,特别是航空作战,里根的能力毋庸置疑。
    按照他的部署,如果第六批侦察机找到了中国舰队,第四舰队将负责首轮打击,力求瘫痪中国舰队,然后由跟上来的第三舰队负责进行第二次打击。当时,里根还对美军联合舰队的空中打击行动做了非常巧妙的安排,即在第一轮攻击结束之后,第三舰队立即出动战斗机发动第二轮攻击,而第四舰队的战斗机将降落到第三舰队的航母上,而第三舰队的战斗机在返航的时候,则降落到第四舰队的航母上。这样一来,两批战斗机的往返航程相当,能够在最大的作战半径上,发挥最大的打击威力。如果不做这个安排,而打击半径又非常大,第三舰队就不能及时参战。
    问题是,里根的这个战术必须具备两个先决条件,一是他对战局的判断准确无误,二是侦察机及时发现中国舰队。
    只要欠缺一个先决条件,他的一切巧妙战术安排都派不上用场。
    此外,美军舰队还存在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到二十六日下午,里根安排第六次侦察的时候,第四舰队的舰载航空兵在此之前已经承担了三次侦察任务。因为必须留下足够的防空战斗机,所以侦察重任全部落在了六支战斗机中队身上。
    相对而言,侦察任务是一项非常枯燥、也非常消耗飞行员体力的事情。
    原因很简单,算上起飞前的准备工作、以及着舰后汇报侦察情况,一次侦察行动总共耗时六个小时。在只让六支中队承担侦察任务的时候,等于飞行员在每两次侦察任务之间只能获得不到四个小时的休息时间。
    毫无疑问,这对飞行员是极大的考验。
    中国海军早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知道大范围侦察会消耗航空作战能力,所以只要有机会,中国舰队就会尽可能的利用岸基航空兵,减轻舰载航空兵的负担,让飞行员保持足够充沛的精力。
    可惜的是,美国海军还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因为美国海军几十年来都没有打过这样的大仗了。
    更重要的是,里根也不清楚这一点。
    虽然他当了好几年的航空作战参谋,但是他在战斗机部队的服役时间不到四年(美国海军的航空作战参谋都是飞行员出身,而且绝大部分都是战斗机飞行员),因此对飞行员的苦处不够了解。
    结果就是,在下午两点,里根派出的侦察机飞行员都疲惫不堪。
    当时,一些飞行员还心生抱怨,觉得司令官这么做是在无端消耗宝贵的航空作战能力。
    事实上,这些抱怨非常有道理。
    侦察机出发之后,第四舰队还剩下九支战斗机中队,其中三支中队的飞行员刚刚完成了当天的第二次侦察任务。也就是说,能够立即动员起来的,只有六个中队,战斗机为一百四十四架。
    如果战斗在六点爆发,问题还不大。
    到时候,第四舰队还能动用三个中队,把战斗机增加到二百一十六架,确保三分之二的战斗机执行攻击任务。
    问题是,里根并不肯定第六次侦察能够发现中国舰队。
    结果就是,当天下午,他没有让舰队航空兵做好出击准备,而是着手部署当天的第七次侦察任务。
    在他看来,如果第七次侦察依然没有收获,就表明中国舰队已经逃走了。
    当然,里根并不觉得这是一个糟糕的结果,因为这表明美军联合舰队可以顺利到达迪戈加西亚,阻止中国军队登陆。
    事实上,只要中国舰队撤走,中国陆战队就不会登陆迪戈加西亚。
    要知道,阻止中国陆战队登陆迪戈加西亚是美军联合舰队的首要任务,其次才是与中国舰队决战。
    能够完成首要任务,也是一个不错的结果。
    问题是,中国舰队没有撤走,而且正在向美军联合舰队逼近。
    可以说,当天下午,凑巧的事情都集中发生在四点左右。
    根据特遣舰队的作战记录,直到下午三点,都没有收到新的侦察报告,即反潜巡逻机没有再次发现美军联合舰队,所以三点过,牧浩洋决定安排一次侦察行动,并且为此派了一架运输机飞往印度南部的空军基地,并且要求导航员在飞出五百公里之后,通过电报让空军出动加油机。
    原因很简单,牧浩洋认为美军联合舰队在两千公里之外,侦察机的搜索半径必须扩大到二千五百公里,因此侦察机没有足够的燃油返回舰队,必须在返航途中,由空军的加油机提供支持。
    虽然当时可以安排舰载战斗机进行伙伴式加油,但是牧浩洋不想耗费本来就不多的舰载航空兵。
    这个安排,在接下来产生了戏剧性的效果。
    三点五十分,在特遣舰队南面巡逻的预警机探测到了美军侦察机,只是离舰队还有四百多公里。
    这下,牧浩洋加强了之前的判断,即美军联合舰队还在很远的地方。
    只是,那架美军侦察机没有转向返航,仍然在向特遣舰队逼近。
    三点五十七分,特遣舰队的防空战斗机出动,在一百八十公里外,用四枚拦截导弹击落了美军侦察机。
    拦截导弹由预警机提供的信息引导,防空战斗机没有启动火控雷达。
    结果,美军侦察机在被导弹击落之前,只发出了一段不完整的电报,其中包括其被击落的地点。
    这份电报,很快就送到了里根手里,而且成为他发动攻击的依据。
    有趣的是,里根没有在这个时候打破无线电静默,命令附近的其他美军侦察机去该区域探明究竟。
    也许,当时里根认为没有必要暴露行踪。
    仅仅几分钟后,牧浩洋收到了一条让他万分震惊的消息:上午的那次侦察报告有误,美军联合舰队所在位置很有可能更加靠前,误差在三百公里左右。也就是说,这个时候两支舰队的距离已经在两千公里以内了。
    牧浩洋没有怀疑这条消息,因为之前出现的美军侦察机已经让他产生了怀疑。
    牧浩洋没有迟疑,立即让龚继飞安排攻击行动。
    这个时候,牧浩洋做出了一个十分正确的决定:不再派遣侦察机,而是让护航战斗机与预警机协同行动,采用在第二次印度洋战争期间采取过的战术,由护航战斗机与预警机执行前进侦察任务。
    可以说,这等于节约了两个小时。
    四点十五分,四艘“泰山”级航母各出动了两架预警机,随即各派遣了十六架j-32分别掩护预警机。
    也就是说,牧浩洋安排的前进战斗机总量高达六十四架,而且得到了有效支持。
    紧接着,牧浩洋由让四艘航母各出动了八架战斗机,组成第二批护航力量,专门为攻击机群扫清障碍。
    如此一来,特遣舰队出动的护航战斗机多达九十六架。
    按照牧浩洋的判断,就算美军联合舰队没有分道扬镳,防空战斗机的数量也不会超过九十六架。
    四点二十五分,执行攻击任务的战斗机陆续升空。
    这次,牧浩洋毫无保留的派出了剩下的全部战斗机,而且明确告知飞行员,如果没有足够的燃油返航,可以去与空军的加油机会合,或者飞往印度南部的空军基地,补充燃油后再返回舰队。
    在这个时候,牧浩洋做了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
    当时,那架派往印度南部的运输机才出发不到一个半小时,飞行了大约八百公里,已经在二十分钟前发出了电报。更重要的是,这架运输机离最近的一架舰载预警机大概只有四百公里,正好在定向通信系统的最大工作范围之内。因此牧浩洋通过预警机,向运输机下达了一道命令,让部署在印度南部地区的全部加油机升空支持舰载航空兵作战,并且让空军在一个小时之内,向特遣舰队派遣四架大型预警机与至少三个中队的防空战斗机,为特遣舰队提供防空掩护。
    结果就是,这架运输机在四点半左右,再次拍发电报。
    两千公里之外,美军联合舰队在四点过就截获了运输机发出的第一份电报,只是没有引起里根注意,因为通信参谋准确判断出,那是由飞机上的小型电台发出的电报,而不是战舰发出的电报。
    结果,半个小时不到,美军联合舰队再次截获了运输机发出的电报。
    通过三角定位法,通信参谋确定了两个信号源之间的距离,准确断定拍发电报的是一架速度为每小时六百公里的飞机,而符合这一条件的,只有舰载预警机、舰载运输机与反潜巡逻机。
    这还不是最关键的。
    别忘了,里根是航空作战参谋出身。
    当时,他做了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把两个电报源的地点进行反向延长,然后把被击落的那架侦察机的航线向前延伸,两条线最终相交。准确的说,是两条锥形辐射区域形成了一处重叠区域。
    正是如此,里根做出了最后判断:中国舰队肯定在这片区域里面。
    可惜的是,在做出了如此重要、如此准确的战术判断之后,里根没有马上做最应该做的事情,而是做了一件最不应该做的事情:打破无线电静默,呼叫在该区域附近的侦察机前去探明情况。(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