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539章 挺进中原之一:最后的革左五营(1)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东晓七年四月,河南府陕州。
    陕州是河南巡抚衙门管辖的重要渡口,其对面便是山西的平陆县,还是故函谷关所在,拿下陕州,东进河南腹地,北上三晋都非常方便,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这样的地方,无论是以前的河南节度使、最近突然被杀的李岩,还是李自成,都异常重视。
    前不久,大顺国镇守汉中的大将贺珍暗中与明廷往来的事情被李自成发现了,虽然证据并不成分,不过自从山海关之败后他就变得疑神疑鬼了,对于非陕西籍、非十八骑出身之人就不大信任了,贺珍是投降明军出身,更加重了他的怀疑。
    李自成狼狈地退到西安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宋献策“十八子主神器”的谶语失效了,而同样姓李的李岩却在势单力薄的情形下将千里无鸡鸣的河南治理得蒸蒸日上,“李公子”的名声在河南声名鹊起,这也自然让李自成疑心大起。
    除此之外,原革左五营之一的争世王蔺养成虽然在投降他以后一直毕恭毕敬,不过在贺锦死后,此人在革左五营中的声望很高,以前马守应、贺一龙、贺锦的人马多半愿意跟着他混。
    这也是李自成不愿意看到的。
    故此,在上次将李岩召回西安时,同时召回的还有镇守河州的蔺养成、镇守汉中的贺珍,结果贺珍推脱有病没去,而是让副手塔天宝代替他去了,不出他的预料,李自成斩杀了李岩、蔺养成两人,罪名自然是这个世代常用的“里通外国”了——这个外国不是别人,就是大夏国。
    杀掉李岩、蔺养成之后,蔺养成的副手,原贺锦手下的大将牛有勇当即率领绝大部分将士投降了大夏国,而河南省却依旧稳固。
    原因也很简单,革左五营中,刘西尧是最早交出手中军力,全部由李自成处置的人,故此最得李自成信任,他手底下的军将、士卒最后也是经过大规模混编的,就算他想要反水也不大可能。
    李自成虽然惨败于山海关,不过在大顺国的威望依旧很高。
    李岩死后,刘希尧接替他成为河南节度使,现在问题来了,在原本的陕西、河南两地里,陕西是李自成的根本之地,丁口也保存得好一些,而河南省在流贼、官军反复祸害之下,丁口大减,农事几近废弃,故此,在李自成原本的想法里,陕西是要力保的,而河南能保则保,实在不能保的话,舍弃了也不可惜。
    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河南省不仅保住了,在李岩的治理下恢复得还很快,原本他在此地就只安置了刘希尧右翼营一路人马,加上李岩自己招募的节度使亲军五千人,一共三万五千人,本来是守卫力量最薄弱的地方,不过在北面有山西、河北,东面有山东三路瀚海军的压迫下并没有露出破绽,反而是自己镇守、大军云集的陕西率先出了问题。
    这恐怕也是李自成痛下杀手的另外一个原因。
    闲话少说,对于刘希尧,李自成还是信任的,而在李岩死后,他那五千节度使亲军也没有反叛,而是被新近晋升为权将军的刘希尧化解了这个危机。
    刘希尧手下有出身于革左五营的白鹤鸣,还有十八骑之一的任继荣之弟任继光,以及从山海关战役侥幸逃脱的辛思忠之弟辛思孝,三万右翼营,眼下分别布置在以陕州、荥阳、开封为中心的沿河地带上,分别由辛思孝、任继光等镇守,而他自己则带着一万精锐,镇守洛阳。
    剩下的五千人则布置在汝宁府。
    不过前不久的剧烈变故打乱了刘希尧的布置,如今整个陕西都到了大夏国的手里,自己势必要在潼关一线布置防线,而归德府的袁时中又要提防,他不禁有些捉襟见肘了,最后,他将亲信白鹤鸣的五千人马派到了靠近陕西的南阳府,而让李岩的那五千人马跟着自己镇守洛阳。
    陕州大营。
    三十岁的辛思孝骑在一匹花马上,一双眉毛拧得像像一个“山”子——他刚从潼关回来,他手下只有五千人马,却要扼守整个河南府,这还不算,还要扼守函谷关谷道以及黄河渡口,用捉襟见肘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不过眼下正是黄河水量最大的时候,一般情形下,北边的敌人是不会在此时渡河的,因为此时的黄河不仅水量大,水流还急,想要在河上架设浮桥无异于痴人说梦。
    于是,他只在属于他的防区陕州渡口布置了一千人,加上搜刮的十门火炮。当然了,除了陕州州府所在的地方,能够渡河的地方还有很多,不过想要渡过大军,陕州无疑是最合适的地方。
    而在潼关他布置了三千人马,这样他的手里便只有一千机动人马了,如果这一千人马不是骑兵的话,辛思孝就要欲哭无泪了。
    这还是以前以军力多著称的闯营吗?
    不过,时至今日的大顺军,这规制也逐渐严格起来,军将们想要增加军力也是要兵部批准的,何况,河南原本在李自成的心目中就是要放弃之地,自然不可能布置大军。
    四月的陕州,气温倒是上来了,不过风沙也起来了,辛思孝带着亲卫骑兵奔驰在函谷古道上,不多时,身上便全是灰尘了,等抵达陕州后,他们就完全“笼罩”在灰尘里了,飞身下马时就激起了大片的灰尘。
    前面不远处就是陕州城的城墙,不过辛思孝刚一下马就有些后悔了。
    “趁着天色尚早,还是到渡口去看一下吧”
    如此勤勉的辛思孝是以前不可能看到的。
    李自成兵败山海关后,幸存的辛思孝一直很自责,他一直认为是自己的兄长包括自己都有识人不明的重大责任,导致丢了北京城,虽然辛思忠力战殉国,他的内心依旧有一个执念。
    除此之外,他心里还有一个执念。
    跟着李自成退回陕西后,当时由于走得匆忙,大顺军的家属都留在北京,当时尼堪在昌黎城与李自成达成的协议里并没有家属这一条,这是因为,当时李自成北上时对于夺取北京进而夺取明国的天下并没有十足的信心,故此绝大多数将士的家眷都留在西安,在北京的家属大多是新成家得来的。
    辛思孝却是一个例外,他先后有三个妻子,儿女五六个,不过在跟着李自成东征西讨时全部丢失了,除了唯一的儿子辛龙子,故此,当时北上时,他舍不得让他一人在西安,把他也带上了,结果……
    这就是辛思孝的执念,他多么想将大哥唯一的在世的骨血养在自己的身边啊。
    前不久瀚海军找上了他,想要让他在大军过河时提供方便,当然被辛思孝一口回绝了,如果不是自己有一个侄儿还在大夏国手里,他会当场斩杀了那人。
    “龙子,你到底在哪里?你还好吗?”
    一想到自己的侄儿,饶是他是大顺军久经沙场的老将,也经不住有些泪眼迷离了。
    他正要重新上马,从城池方向飞来一骑。
    “将军,城里来了一个故人”
    “故人?”,辛思孝冷哼一声,这段时间前来找他的人很多,除了北面的大夏国,南面的明廷也三番五次找上他劝他“反正”,结果都被他不是杀了便是驱逐出去了,这些人,无一不是打着“故人”的名义。
    不过他见那过来报讯的亲兵面上带着喜色,不禁骂道:“有甚话一起说了,吞吞吐吐作甚?”
    那人赶紧回道:“有一件大喜事,大少爷回来了!”
    辛思孝一听不禁大喜,在他这里,“大少爷”自然就是辛龙子了,不过经历了杨廷玉、岳镇邦的事情后,他已经成熟了很多,他一把抓住那人的衣服,“谁送来了的?”
    “皇甫端”
    辛思孝一听不禁大怒,“是这厮?他还有脸前来见我?”
    “走!”
    辛思孝带着骑兵向城池疾驰而去。
    等他来到城里镇守使府邸面前时,只见一个书生模样的中年汉子牵着一个八九岁模样的男孩正站在那里,那男孩怯生生的,紧抓着那人的手不放。
    辛思孝飞身下马,又激起了一大团灰尘,他朝地上啐了一口,那汉子正是皇甫端,听说此人已经高居北京城所在顺天府府尹,今日怎么主动送上门来了?
    而那男孩经过辛思孝再三打量过后已经确认是自己的亲侄子辛龙子,可惜三年过去之后,辛龙子面容有些变化了,对于辛思孝也有些记不起来了。
    “龙子,是二叔啊”,辛思孝从皇甫端手里将辛龙子抢过来,双手摇着他的肩膀大声喊道。
    半晌,他抱着辛龙子大哭起来。
    也不知过了多久,他才停下来,盯着皇甫端说道:“你总算还有些良心,你亲自将龙子送过来,不用说肯定有事要同我讲,若是想让我投降大夏国,想也别想,若不是看在龙子的面上,你肯定会死在我手里,你走吧,就当我没见过你!”
    皇甫端还是跟以前一样,带着那令人讨厌的微笑,好像他不是深入敌境,而是在自己家门口,他听了辛思孝的话,也没有多说什么,“思孝,既然这样,我就走了,你莫要多想,今日过来,就是送龙子来与你相见的,他找到自己的亲叔叔,我的心愿也了了,告辞”
    “慢!”,辛思孝突然叫住他,“你皇甫端号称凉州大才,在眼下这光景将龙子送过来,不要骗我说是你大发善心了,到底是什么意思?”
    皇甫端笑笑,“自然不是,将龙子送过来后,我的心愿已了,瀚海军就能毫无顾忌地过河进攻中原了,否则,两军交战,刀枪不长眼,若是你也没于阵中,对于龙子来说岂不是天大的遗憾?”
    辛思孝自然不会相信他鬼话,不过他急于同辛龙子说话,也不想与他扯下去,便朝身边一个亲卫努努嘴,“你,送此人到河边渡河,他能过河,自然也能过去,你送他一程”
    看着皇甫端走远后,辛思孝拉着辛龙子就往府里跑。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