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魏媒婆(一)
周家搬迁的第三天,家里突然来了个生人,说是来找周梅的,丁一宁不认得,孙氏却认得清楚!
见到此人,孙氏便料到了来意。
眼前的人头戴一朵大红花,身穿红色绣福字的衣服,丁一宁看了,只觉得辣眼睛。
“魏媒婆,不知道你这番过来可是有什么事情?”
魏媒婆笑了起来:“老姐姐啊,我来是给你带来了一件好事,保管你听了就觉得高兴的事情!”
孙氏反问道:“是什么好事?”
“是一件天大的好事,这有人啊,看上你的闺女要给你闺女说亲,你看这?”
一旁的丁一宁控制不住声音,惊呼一声:“你,你说啥?
要干啥?
说亲?
给谁?
周梅?
她才多大了,就要说亲?”
孙氏乐得合不拢嘴:“不小了,都快十四了吧?
能说亲了,今年要是说定了,明年就能嫁过去了!”
丁一宁眉头下意识的皱起来,今年才十四,明年不过才十五,十五就嫁人?
这还不算小?
这要是在现代,这还是毛都没长齐的孩子,怎么结婚?
“娘,你看小妹的年龄是不是还有点小?
要不这门亲事还是算了吧?
我看小妹还小,再留几年也是行的!”
不等孙氏出声,魏媒婆反倒是接话了:“呦,你看看这当嫂子的多知道心疼小姑子啊,可惜啊,这女大不中留,这年纪啊要说是大,那也不算是大,不过也可以了,能说亲事了。”
“咱们村子里哪家哪户的不都是这样?
旁的不说,就说我们,我们当初不也是这么早就嫁过来了?依我说啊,还是早了好,早了还能挑挑人家,要是晚了,那都成了别人挑剩下的,还挑拣什么?”
“魏媒婆,你说的那人是什么性子?
家里是哪里的?
你和我好好说说!”
魏媒婆一张嘴能言善辩,张口道:“这人啊,家世不错,是个好的,且家里还是在镇上,日后你家闺女嫁过去了,铁定是荣华富贵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你啊,大可以放心!”
丁一宁是知道媒婆这张嘴的,死的都得能和你成活的,自然是不能信的!
“魏媒婆就不用绕弯子了,直接明说是谁家的儿郎就是了!”
“这人啊,是镇上做生意的杨家的小儿子,可巧了,他们家里啊,也是做的香皂生意!
日后你们家闺女要是嫁进去了,你放心,这绫罗绸缎吃穿不愁,可不就是掉进了福窝里。”
孙氏去镇上的次数少,还真是不知道这所谓的杨家小儿子是谁,侧目看向一旁的丁一宁,眼神里带着几分询问。
丁一宁摇了摇头,她唯一认识的就是巧铺的杨管事,至于其他的,她也不认识!
“这人啊,你们家闺女大了三岁,不过这老话说的好啊,这女大三,抱金砖,这男大三,会疼人啊,你们放心,只要你们家里闺女嫁过去了,人家必然当宝贝似的待她,这点你们只管放心就是了!”
媒人嘴里没句实话,这话倒是真的。
丁一宁看这媒人三句不离男方家里有多有钱,便知晓这门婚事怕不是良缘!
孙氏把话听了个差不多,笑了笑借口道:“那行,魏媒婆你放心就是了,这门婚事我定然会放在心上的,不过现下你也知道的,我们家里那个不成器的儿子不在家,等他过几天旬休回来了,我就把这件事和他好好说说!”
魏媒婆张了张口,顺嘴道:“好,好,不过老姐姐,妹妹可要劝你一句,这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你可不要忘记了,这儿女婚事都是当爹娘的做主才是,哪里有当哥哥的做主?
你啊,还是要把自己的意见参考参考。
你说是不是?”
孙氏笑了笑,没说是,也没有说不是。
魏媒婆还眼巴巴的看着孙氏,孙氏反而是有些不懂,一旁的丁一宁看懂了,说白了就是想要银子呗!
丁一宁伸手摸了摸荷包,约莫着里面的银钱,顺手递了过去。
“谢谢魏媒婆了,你也知道的,我们家里刚翻盖了房子,这银钱怕是不足,还望魏媒婆不要嫌弃,这多少是个心意!”
魏媒婆连连摆手:“哎呦,你这样我多不好意思啊,要不还是算了?
我这一趟过来是觉得这门婚事是个好婚事,想着给你们家小姑子说说,毕竟你小姑子为人善良、干活也踏实,我也是不忍孩子们错过好的婚事!
结果,你这么一弄,我,我反倒是有些不好意思了!”
丁一宁把荷包往前推了推:“魏媒婆,你说这话就客气了,你的为人我还能不知道吗?
这银钱是我要给你的,是我看你这么大老远的天来一趟也不容易。
再者说了,这是你的辛苦费,你啊,只管拿着就是了!”
魏媒婆见丁一宁这么说,反倒是把银钱装入了怀里。
“既然你这么说我就不客气了,这银钱我就拿起来了!
你放心,你家大姑子的事情啊,我老婆子铁定会放在心上了,这点你只管放心就是了,我保管给她找个称心如意的郎君!”
丁一宁咧嘴笑了起来:“我早就说了,这银钱就是给你的,你拿着就是了!”
顿了顿,只听丁一宁又问:“不过这到外面了,要是有人问你周梅怎么样?
你可知道怎么说?”
魏媒婆笑得眼睛迷成了一条缝,连连点头:“知道,知道,就说周家的闺女是极好的,相貌上也好,为人性子也好,是个难得一见的好性子,谁家要是娶了她啊,保准不会后悔的!”
丁一宁赞赏的点点头:“那就谢谢魏婶子了,以后我家妹子的婚事还要拜托婶子多费点心思了!”
魏媒婆从周家出来,眼见周家人进了屋子里,她迫不及待的把荷包掏了出来,张开口把荷包里的银钱倒在了手心里,足足有一两银子!
魏媒婆眉开眼笑,她就知道要是来了周家铁定有赏银,这不,她这一趟足足得了一两银子,都快赶得上镇上的杨家给的赏银多了,出门一趟,真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