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693章 借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邠宁汪府,汪三郎嘴角含笑的进了书房。
    奉茶的小厮上完茶,退下时忍不住瞄了眼,心里顿生一奇。
    要知道,从打年下开始,老爷的脸就绷着。
    且一日比一日绷得厉害。
    本以为是府里要出什么大事,他还琢磨着是不是趁着还没发生,先提前告个假。
    现在看来,不过是自己多想了。
    小厮蹑手蹑脚的退去厨下,将消息告知同样噤声谨行的同伴。
    汪三郎并不知小厮所为。
    他合上房门,从袖管里抽出柳福儿来信。
    重又细细看了两遍,不自觉的露出笑容。
    半月之后,柳福儿抵达河中与邠宁的一个小集。
    才刚把船挺稳,汪三郎便踩着搭板上来。
    船夫急急上前阻拦。
    汪三郎抬了抬幕笠,低声道:“带我去见柳城主。”
    船夫呆了一瞬。
    汪三郎左右望了望,从怀里摸出一黄铜牌子,“拿给城主。”
    船夫接过来,瞄了眼上面的字迹,便急急往上面跑。
    其后,两穿着常服的兵士一左一右的靠了过来。
    两息过后,船夫从上面一路疾奔下来。
    待到跟前,他恭谨的将牌子交还,道:“城主在上面等你。”
    汪三郎点头,信步上了二层。
    兵士跟船夫交接了下,重又散开。
    楼上舱室,柳福儿提了烧得正滚的银瓶冲茶。
    浅绿色的茶片随着水流在暗紫色的茶壶里翻花,氤氲的热气随之扩散开来。
    柳福儿将小巧的圆盖扣上,热气顿时一滞。
    门在这一瞬被叩响。
    她站起来,将门拉开,微笑的退后半步。
    “你来了。”
    汪三郎唔了声,跨进门里。
    柳福儿将门关上,看他把幕笠拿下,道:“怎么?最近跟河中关系不睦?”
    “从来也没好过啊,”汪三郎撇嘴。
    “程震就是朱家的提线木偶,还不是朱家怎么说怎么是。”
    “人家好歹也是一方大员,让你这么说,就成了死物,”柳福儿含笑坐他对面,将余下的一点热水浇到茶壶外面。
    “他也就比死多口气,”汪三郎接口,等柳福儿放下银瓶,便捏起小壶,将已成橙绿色的茶水倒进小巧的杯里。
    柳福儿捏着其中一只,慢慢的品了口。
    汪三郎给自己倒了杯,喝了小半杯,道:“你这次来是为了幽州吧?”
    柳福儿点头,道:“我那边兵力有限,只能顾顾两头,北边我已无能为力。”
    她看汪三郎。
    意思十分明显。
    汪三郎摸摸鼻子,“你不行,不是还有梁家?”
    “梁家怕是有心无力了,”柳福儿道:“这些年,梁家军里一小半人都解甲归故里,余下的也有些年纪。”
    “除开派去淮水的,已经没有什么人了。”
    柳福儿道:“不然以梁帅的性子,一早就发兵了,怎会拖到这个时候还没动静。”
    汪三郎抿嘴,道:“我也不瞒你,我确实有兵,但我不能给你。”
    柳福儿微微蹙眉。
    汪三郎道:“突厥这些日子很不安分,我估计不出三个月,他们便会有所行动。”
    “你确定?”
    柳福儿微微侧头。
    “八九不离十,”汪三郎道:“去年春夏气候还好,可是入秋之后,霜降得太早,冬天更是冷得离谱。”
    “咱们这边吃得都已粮食为主,影响不大,但突厥和契丹就不行了。”
    “天冷得太早,他们根本没备够牛羊吃得草料。”
    “牲畜冷得厉害,又没有足够的吃食,冻死了不少。”
    “所以,契丹人才会在大年下的跑去攻城。”
    柳福儿眉目凛然。
    如此,也就解释得通了。
    想到此,柳福儿幽幽叹气。
    这些年,全四四处派送探子,但也只是在徐家刘家等地。
    至于北边,因着他们与梁家和她的关系,全四半个人也没送来。
    这就导致她对北地情况的陌生。
    汪三郎哪里能看她这样。
    在心里盘算半晌,又算算自家兵力,他沉吟了下,道:“最多我只能出八千人,多了我是真不成。”
    “够了,”汪三郎孤身一人在汪家,那些族老,个个都不是善茬。
    柳福儿知晓他难处,道:“你就出人,其他的不用你。”
    她现在最缺的就是能打的人。
    至于粮草辎重,想法子从别地方抠出来就是。
    “那行,你先走,我回去准备准备,两天之后,他们就来追你。”
    汪三郎说着,站起身要走。
    “多谢你,”柳福儿起身相送。
    “跟我说这些干什么,”汪三郎将茶一饮而尽,目光炯炯看她养得白皙许多的脸庞。
    岁月似乎格外的优待她,一别经年,她似乎还如当初一般,只是昔日的一点青涩已转为雍容和淡雅。
    让人见之便不能忘怀。
    汪三郎眼底闪过一丝微光,只片刻便黯淡下来。
    柳福儿并没有留意,她正探手去拿搁在边上的幕笠。
    “小心点。”
    她优雅的递了过去
    “好,”汪三郎接过来,咧嘴一笑。
    幕笠扣在头上,轻纱落下,遮住他脸。
    送他出了门,柳福儿重又坐定。
    没多会儿,船轻轻一震,离开阜头。
    柳福儿沉吟片刻,吩咐,“去汾州。”
    汾州地处昭义和河东交界,那里地势平缓,土地肥沃,粮食的收成从来都还不错。
    这些年,别处硝烟四起,唯有这里,在田家和梁家的庇护之下,不但过得安逸舒坦,就连粮食也不用再送去蜀地。
    这余下来的,自然也就被这里的郡守据为己有了。
    柳福儿心里打定主意,遂放松了心情。
    一晃就是小半个月。
    船进了汾州,柳福儿出舱室,转眼四顾。
    汾州郡守得了守城报信,急急迎去府衙边上的阜头。
    刚好与才下来的柳福儿打了个照面。
    汾州郡守不由暗自心惊。
    要知道从卡口到府衙的水道是绕着城走的。
    一般的船少说也要行小半个时辰才能到。
    兵士从城门是朝着近道,一路疾奔过来的。
    他接到消息,再出来也就一刻钟工夫。
    这么一算,柳家这船足足快了近一刻半的时间。
    这时间这么看是少,但要是放在别处,那可就不得了了。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