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37章 至圣先师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晚霞明处暮云重。
    位于云州南部的一个小村子里,此刻正是家家户户燃起炊烟的时候。村子不大,也就不到百来户人家,村里修为最高的村正大人,也就炼气期八重天的修为而已。和云州南部这边的寻常小村子一样,以豢养灵兽为主业。
    云州修炼界地势奇特。南部边缘多丘陵矮山,稍往北一些,便是一马平川的大草原。所以云州修士,大多更喜逐水草而居。也就只有南边这一带的修者,喜欢定居某地。
    已是黄昏之时,村里的学堂终于下学。村子都只有百来户人家,学堂自然人数更少,也就二十多个孩子而已。其实学堂里的孩子,本该更少些。因为按照这个小村子祖祖辈辈的规矩,男孩到了十四岁以后,便需要开始帮家里做赚钱了。所以绝大多数的孩子,最多也就在学堂内学习到十四岁。
    不过,前些年村里来了位姓范的教书先生。这位范先生年纪不大,但是学问顶好,听说是家那边闹了灾,逃荒出来的。后来范先生到了村里以后,恰好当时村里的那位老先生实在年迈,再难担任学堂的教书之责,于是在村正大人的挽留下,这位小范先生便留了下来,在村里的书堂担任起教书先生。不过,小范先生负责学堂以后,向村正大人极力要求,将村里孩子在学堂内读书的年岁,延长到十六岁。如此一来,学堂内适龄的孩子,自然又多了几人。
    当然,就算是村正大人,用自己的威望,强行要求大家必须如此。但村里的绝大多数人家,对此还是尽可能的敷衍。在村里的学堂多读书有什么用?又不是那种能够指导修行的灵术院。多读两年书,能当饭吃?还不如早点帮家里做事,多赚点钱来的实惠。所以,很多孩子哪怕身在学堂,仍是三天两头的请假,回家去帮家里做事。
    对此,小范先生倒也不多说什么。只是每次有孩子请假的时候,小范先生都会多嘱咐一句‘回家要多读书,开卷有益’之类的话。至于那些孩子,大概是嘴上答应,但离开学堂之后,早就把小范先生的话,忘得一干二净了。
    学堂当中,唯有一个姓张的孩子例外。孩子也是个可怜的,有娘没爹。村里都说,孩子的父亲是府城那边的某个老爷,孩子是他的私生子。孩子的娘亲有了身孕后,被老爷的正室夫人发现,然后赶了出来,流落到这个小村子。好在村子里民风淳朴,倒也没谁歧视这个当时怀着身孕,孤身流落至此的弱女子。后来孩子出生后,那女子索性便让孩子随自己的姓氏,这些年也不曾改嫁。
    在学堂十几个孩子当中,这个姓张的孩子大约身世更坎坷些的缘故,从小便比其他孩子更早立事。小范先生的话,也只有这孩子能真的听得进去,花心思去读那些看似无用的书。
    只是孩子的这份上进,落在村里其他人眼中,未免有些滑稽可笑。在大家看来,孩子已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不帮着家里做事,偏偏去读那些注定以后没什么用的东西,还要让他那个本就很不容易的娘亲养活,这就是最大的不孝。
    整个村子,大概也只有这位小范先生,最喜欢这个孩子。
    黄昏下学之后,其他孩子都早已离去,唯有这个张姓的孩子,还留在学堂,向小范先生请教学问。
    “先生,书上说修者修行,都为求一个长生。可是古往今来,修真界真正成功飞升天外的,也就那么几位。那我们这些成不了仙的,又是为什么要修行呢?”
    “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但大体上来说,都是为了活得更舒服一些。”
    “先生,书上还说,上古时代,先贤开创出种种修行法门,往往都会选择开诚布公,教化天下。如此方可让后辈修者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增益。可如果书上说的是对的,为何现在各门各派,都敝帚自珍?都把自家的神通传承,看的比什么都重,不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呢?”
    “嗯,书上说的其实也没错,只不过书上的那个时代,和我们当下不大一样。那会儿妖族对修真界的威胁比较大,大家首先要想的,是如何去抵御妖族,如何让人族整体传承下去,自然不会藏私。但后来修真界越来越强,情况就不一样了。如果还按书上说的,今人谁还会花费大力气,去开创新的法门呢?开创出新的法门之后,如果不能获得足够的利益,反倒是可以任由其他人随意学习,但岂不是不公平?”
    “先生说的好像也对。但是我总觉得,肯定有更好的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啊?”
    “这个我就答不上来了。而且我猜,就连历史上那几位证道飞仙的仙人,也未必能答得上来。他们或许能创造出各自的修行之法,可对你提的这个问题,多半也会很头疼。”
    “……”
    类似的话,在这对师生之间,曾有过很多次。和其他孩子不一样,这个姓张的孩子,总是会问些让村里人觉得莫名其妙的问题。还长生?你连自己那点事都想不明白,一颗灵晶都赚不来,聊这些有什么用?
    所以时间长了以后,孩子也不乐意和村里人去聊这些,因为聊了以后多半得到的也只会是一阵冷嘲热讽。唯有在小范先生面前,他愿意多问,而且先生也总是不厌其烦的愿意给他解答,从来没有过什么不耐烦的时候。
    最后,小范先生看了眼窗外,觉得天色已经不早,忽然说道:“陪我出去走走怎么样?有问题,我们出去边走边聊。”
    “好。”
    师生二人走出学堂,很快来到村子边上那条小河,二人沿河而走。
    “再过些日子,我可能要离开村子一趟,去做一些自己的事情。这趟出去,可能要走的远些,什么时候回来,不一定。所以,趁着现在还能多聊聊,有什么问题,你不妨多问问。能解答的,我试着解答。答不上来的,我也尽力。”
    听闻先生要离开,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对于这个姓张的孩子来说,可谓是晴天霹雳一样。孩子似有些不舍,但又不知道该如何挽留。
    “天底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做的事情。所以啊,有什么问题,抓紧时间问。”小范先生笑容和煦,温和道:“当然,心里如果觉得难过,也无妨。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其实还不如你。当时虽然跟着我师父走过了很多地方,但是骨子里还是总想着怎么才能多赚点钱。直到后来,发现有些事情原来是用钱解决不了的以后,这个毛病才算渐渐改掉。”
    张姓少年点了点头,随即问道:“先生的师父吗?那应该是特别有智慧的才对吧?希望将来有一天,我能见到他,也向他请教问题。”
    范梧听到这话以后,想到当年那个每天喜欢在街边给人算命,实则是在街上偷偷看漂亮姑娘的老头子,不禁会心一笑,道:“可惜你看不到了,他呀,早就已经死了。”
    “不过有句话你说的很多,他确实是个有大智慧的人。”
    范梧想了想,确定自己这话没说错。不管当年姚老头如何被两座天下忌惮,如何被那些大势力深恶痛绝。但其智慧,确实冠绝一个时代。
    张姓少年复又问道:“先生,您走之后,我该读哪些书呢?在您回来之前,我又需要做哪些课业呢?”
    范梧想了想之后,摇了摇头,说道:“我这次出门,时间会很长很长,能不能回来都不一定,所以就不给你留什么课业了。至于读什么书……我觉得你可以自己来决定。而且,尽信书不如无书。这话当然有失偏颇,但未必全错。比如刚刚你问的那几本书,其实就不大符合当下的实际情况。所以如果你将来某天,觉得无书可读了,不妨出去走走,这天下本就是一本最大的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真的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再之后,如果哪天你觉得自己走的够远了,或许还可以自己试着写一下。”
    张姓少年点了点头,认真道:“我记住了。”
    范梧忽然一拍手,像是想起了什么,说道:“还有一件事你一定要记住。如果你将来写书的话,千万要慎重,而且写的尽量简洁易懂些。因为将来你写完的书,可能以后会有很多很多人去读,甚至还要背诵,说不定考试的时候还要考!所以如果你写的很难懂的话,会让以后看你书的那些人,觉得特别难受。”
    张姓少年再次点了点头。不过在他看来,先生此刻说的,肯定是一句玩笑话。自己就算真有能写书的那天,当真会有人去读吗?
    范梧看到少年的这个神情,不禁有些无奈,知道刚刚自己的这句话,少年肯定没往心里去。范梧不禁为将来的读书人们感到无奈。姚老头临终之前,曾以毕生的天机术积累,帮范梧看到了一角未来。范梧也是因此才明白,姚老头眼里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在姚老头给他展示的那个未来里,很多很多年以后,当身旁这个张姓少年,已经被后世读书人尊称为张圣人,甚至加了一个至圣先师头衔的时候。天底下的读书人,几乎人人都要读他说过的话,写过的东西。
    张姓少年忽然问道:“我能不能问一下,先生这次外出远行,是有什么事情吗?我能不能帮得上忙?”
    范梧摇了摇头,道:“只是要去见一个朋友,应该算是朋友吧!路上可能还有些许其他的事情要做。我和这个朋友,彼此观念有些不同。我始终认为,人的道德,应该比约束行为的律令更加重要。而他的看法,则正好相反。所以,我们去共同做一件事,看看我们谁的观点是对的。”
    “你觉得,这两个谁更重要?”
    张姓少年有些愕然。这几年来,这还是先生第一次问自己问题。他想了好一会儿,才正色道:“我觉得先生是对的。因为一个人到底要做什么,始终是自己说了算的。所以,真正能够约束一个人的,还是其自身的道德。”
    范梧没有点头,也没有摇头,只是说道:“我的这个问题,你不妨以后有机会多想想,其实很有意思。你可以想一想,有哪些道理现在是对的,以后也是对的。想想什么样的道理,才能让人们的道德有所提升。人之所需,到底是什么。”
    范梧的这番话,多少有些雾里藏花,让少年有些不知所云,不过少年还是认真的记了下来。
    范梧忽然笑着说道:“其实你知道吗,我真的很喜欢你这个学生。我真的很想做你师父,可惜我没这个能力。”见到少年刚要说话,范梧连连摆手道:“当然,不是你做的不好。只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授业解惑,对你我都能做得到。但是传道二字,我委实是有心无力。而且我也不认为,谁有这个资格。”
    在这句话之后,范梧又说了一句让少年觉得莫名其妙的话:“现在这个天下,所有对以后很重要的人,都在舞台中心,或者靠近舞台中心。唯有你,离得有点远,不过这也是件好事。”
    “张尧,有件事我希望你能记住。这个世道,有时候很好,有时候很糟。但大体上来说,总归是越来越好的。以后你如果外出远游,行万里路,可能会看到各种各样的事情。但你要明白,这些事情,都只是这世道的某一个面而已,不能真正代表这个世道。”
    范梧轻轻抿了抿嘴唇,不再多说什么。只是想到这个平静的小村子,未来可能会被大离北上所带来的战火覆盖,顿时就觉得有些遗憾。
    最后,这对师生即将分开之前,张尧的一句话,却让范梧哈哈大笑起来。
    “先生,我记得您说过,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我辈修士,于天地间不过草木蜉蝣。朝暮春秋之间,已成过往。我刚刚一直在想,如果将来我真的有能力写点什么,我想把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记录下来。这本书的名字,能不能借用一下先生您的话,就叫《春秋》?”
    “当然可以啊!”
    范梧大笑过后,终于恍然大悟。他觉得自己大概明白了,为何自己的先生某次醉酒后曾和自己说,这个时代,叫做春秋时代。
    “我这次走,会很久很久。过几年你成人的时候,照理是要长辈赠字的。我应该算你半个师父,不知道有没有这个资格,给你赠字。我觉得,扶摇这两个字就很好。张扶摇,听着也很顺耳,你觉得怎么样?”
    “当然很好!多谢先生赐字!”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