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444.治人治水
如今黄河下游多在建武汉疆域之内,前些年决口的魏郡在河内的东北部,建世汉不可能去治黄河。曹金请求治理的是如今在建世汉境内的三个半郡,包括河南郡、颍川郡、南阳郡和半个弘农郡。
河南郡内有伊水、洛水、汜水、汴水、狼汤渠等,颍川郡内有颍水、汝水等,南阳郡内有丹水、汉水、育水等等。因为这些年到处天灾人祸,根本没人管水的事儿,原本能用于交通和灌溉的河流、水渠状况都不太好,不仅影响水运,更影响农业。
去年天旱,曹金在屯田之时深受缺水之害,田耕种了,没有水灌溉,对产量的影响太大了。因为缺水,还导致百姓争水,乡村之间因此大打出手,流血事件不断发生。
屯田官员不仅要关注农田,还要处理这些打架斗殴事件。军屯还好,有军令管理,民屯最是头疼,招募来的流民有许多原来就是土匪,好不容易把他们摁地土地上安稳种田,因为争水,又激发了匪性,动不动大打出手,管理上太难了。
因此曹金提出:治水修渠,迫在眉睫。
皇帝召集大臣商议。出人意料的是,第一个跳出来发言的竟是尚书令郑深。
郑深此时因为位高权重,基本上什么事都是等到最后才表态,第一个表态的场景少之又少。
他说道:“陛下,天下不宁,烽火不息,数十年扰攘,国库空虚。因四方征伐,国库耗尽,徭役繁重。治水之费,动辄万亿,所需之人力,何止十万百万?如今国之大事在东征,并无余力治水,请陛下三思。”
当前的头等大事肯定是东征,虽然刘钰目前占据了主动,但是刘秀依然是一个旗鼓相当的对手,建武汉的体量足够大,可以和建世汉分庭抗礼。为了统一,整个国家要将全部力量使出来,哪有力量再去治水?
刘钰敢免田赋,却不敢免徭役。因为实在是免不了,国家需要人力的地方太多了,每一场战争都需要征发大量的青壮,其中在一线冲锋的还算少数,后勤队伍才叫庞大。
治水这一类的大基建工程,正需要大量人力,那水渠堤坝,都是一锹一锹挖出来,一点一点垒起来的,最是劳动密集型的工作,如今打仗的人都缺,哪儿还有人去治水啊,这不是闹吗?
郑深的意见十分明确,治水这事儿现在不能做。
兵部尚书罗由也表态支持郑深,理由也是没有余力。
这两个皇帝信任的重臣接连表态,其余人也纷纷跟风,说是眼下不能治水。
唯一支持治水的是将作大匠宣秉,但是在一众反对声音中显得十分单薄。
将作大匠是十二卿之一,秩两千石,是将作监的长官,将作监是掌管土木营建的官署。
自从皇帝改革官制为三省六部制以来,十二卿职责都向六部转移,将作监的职能日渐削弱,眼下几乎只剩下基建这一块。可是如今国库不足,朝廷的基建项目很少,只新建了一些球场,还是皇帝自己的买卖,球场建设是由少府负责的,没将作监什么事儿。
将作大匠宣秉闲得发慌,正想找些事来发挥一下能量,听说要治水,立即跳出来表示赞成。
“陛下,农为国之本,治水修渠乃万代之功业,又有现时之用处。渠水一通,田地收获何止倍增?这几年,关东战事频频,而粮用不足,须从关中转运,朝廷要从各地收粮,再装船,顺渭水东行,直至大河。奈何崤函之后,大河急转,有三门津之险,水流湍急,壁立千仞,航路断绝,在三门之前,便须卸船,从陆路行走,此地乃是敌我交界之地,敌军时常出没,须得有重兵护卫,靡费甚巨。若大修水渠,使关东之粮能自给自足,则朝廷可免去运粮之劳,护卫之费,百姓可免徭役之苦。此事十分紧要,比之征战亦不遑多让,请陛下思之。”
这个年头,运输工具太落后,造成战争的成本极高,最高就在后勤粮草上。一个前线士兵,需要几个后勤人员来保障其供给。千里运粮,十不存一,运一百斤粮食运去,劳动牲畜、人口,来回路上都要吃粮,实际用于士兵身上的顶多十斤。最经济的运粮方式是水运,船运载量大,消耗小,借助水力,比陆路轻松数倍。顺水行舟,速度比陆路走快十倍不止,就是逆水,也比陆路快上三倍,何况还没有那么多人、牛、马一路消耗粮食。
比及陆路,水路运输太方便太经济了。本来从长安到洛阳,走渭水向东入大河最为便捷,无奈中间有一个难以逾越的天险:三门峡。
传说大禹治水时,三门峡一带有砥柱山挡住了水路,造成洪水肆虐,大禹将砥柱山劈开,形成人、神、鬼三门,河水流过三门,绕砥柱山而下,留下中流砥柱这个成语,也留下了险绝的航道三门峡。
西汉时长安一带人口众多,为了保障首都地区的粮食供应,朝廷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疏通漕运航道,对三门峡的河道进行处理,甚至在两侧的崖壁上开凿栈道,以人力拉纤的方式帮助船只经过,使航道得到了改善,但是并没有彻底解决问题。
天下乱了几十年了,三门峡航道状况更差,如今从关中去洛阳,在三门峡之前便要卸船,经陆路转运,耗费巨大,效率低下。刘钰做梦都想让三门峡航道畅通,但是他知道这是个现代都无法完全解决的难题。因此只剩下一个选择,就是大力发展农业,使关东的军队在关东得到补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兴修水利是一个必须的选项。
水利工程虽然是个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却也是个要命的东西,投入太大了。鼎盛时期的隋朝国力强得不像话,粮食多得仓里都装不下,可隋炀帝修了条大运河还搞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何况建世汉这个百姓刚能吃上饭、还在长年征战的王朝初期政权。
皇帝刘钰眼看着众臣议论,什么也没说,便退朝回宫去了。
皇帝没回建始殿,而是去了广阳殿,在数个巨大的沙盘之间来回行走。
这时牛头来禀报,说大司农寇恂求见。
寇恂自从上谷郡归降之后,便恢复了本名。寇氏本就是上谷豪族,他改投长安时,怕连累家族,暂时更名为荀彧,如今这个担忧已经不存在了,自然也用不着隐姓埋名了。
寇恂一进来,皇帝便笑道:“寇卿方才在朝堂上一言未发,此时前来,必有良言以谏朕。”
寇恂道:“臣见陛下有意治水修渠,故来献计。”
“寇卿有何妙计?”皇帝来了兴致。
寇恂道:“治水修渠虽于农事有大利,然耗费巨大,此时国用不足,不宜轻启。臣观关东诸郡,皆不当于此时治水,唯有一地,则非治不可。”
皇帝很奇怪,不知道是哪个地方水灾严重,让寇恂觉得非治水不可。
寇恂径直走到一个巨大的沙盘旁边,用手一指,说道:“南阳。”
皇帝道:“难道南阳郡之水患比之别郡更猖獗?”
“非也。”
“南阳之农事比别郡更为紧要?”
“非也。”寇恂断然否认,“陛下,南阳治水,非是治水,而是治人。”
皇帝坐了下来,说道:“如何治人,你细说一下。”
“陛下,南阳之地与伊洛及颍川相连,本应为中原之地,因周时属楚地,故独成一郡,归属荆州,未并入中原之列。其地四周高山,中间平坦,气候温和,水网密布,适于耕作,从楚时便已大力开发,经汉一代,愈发殷富,人口为诸郡之冠。其地多豪强,势力复杂,新莽末年,南阳首倡义举,绿林兴起,刘氏举兵响应,至更始立国,手下重臣皆南阳之人,当地豪强皆为皇亲国戚。更始灭亡,其南阳诸臣,大多归了邯郸。建武皇帝靠河北起兵,河北派在邯郸一家独大,为平衡朝堂,建武帝培植亲信,多任用南阳乡党。除刘氏、邓氏、阴氏等皇帝国戚,南阳诸将之亲族,亦是极多。虽说吴汉暴虐,致邓奉起兵反叛,南阳与邯郸背离,但其郡内豪族,与邯郸却血脉相连。如此南阳,陛下可安心否?”
皇帝道:“只要朕以诚相待,心无偏私,想必臣民亦会以诚心待朕。”
寇恂拜道:“陛下有大胸襟,心怀坦荡。然陛下虽安心,不疑南阳。南阳诸豪强处如嫌疑之地,可能安心否?”
刘钰懂他的意思。南阳初定,人心不稳,在为政上稍有差池,都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因为南阳的人际实在是复杂,当地豪强当然会担心皇帝跟他们算账,把他们作为要胁邯郸众臣的人质。
寇恂又道:“若臣民皆知陛下之心,自能衷心拥戴。不过南阳地处关外,与长安关山阻隔,陛下之心彼等未必能知。因此,以臣看来,为今之计,应速安南阳民心。”
皇帝道:“南阳已沐皇恩,免税两年,朕再多加征召,吸收其豪强子弟为官,如何?”
“陛下之恩德,必可使彼等感激涕零。”
把豪强们的子弟吸收到朝廷中来,让他们参予政权的建设,既能使豪强们与长安朝廷进行利益绑定,又能让他们在长安留有人质,是朝廷常用的法子。
寇恂对此加以肯定,又说道:“陛下可施恩,但不亦过分,以臣看来,除了施予其利,还应向彼等索取,才能两安。”
皇帝笑道:“卿之意,朕明白了。”
这就像加入黑帮,除了让他们得到加入黑帮的好处,还应该向他们要投名状,要保护费,双方进行利益交换,这才是常理。若是只给他们好处,既容易使那些豪强骄纵,也容易让人不安心。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双方合作,必要都有所图,才能长久。南阳豪强因为与邯郸关系紧密,心不自安,皇帝应向他们要价,给他们一个所谓“破财免灾”的机会,让那些人出钱出力,买个心安。
等到他们向皇帝出了这个价码,便会认为双方的交易完成,协议达成,朝廷不会再找后账。
这里面的心理学比较复杂,好在刘钰在上一世研究过相关的内容,因此没等寇恂说完,便领会了他的意思。
“陛下,治水修渠,需钱万万,正是一个机会。”
怎么要这个价是一门大学问,肯定不能明着要。毕竟皇帝不能吃相难看,否则难免惹人非议。双方都要保有面子,治水最好不过。
治水向来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朝廷与豪强在这上面进行一次合作,双方既能暗中完成交易,又能博得好的声名。何况治的是南阳的水,受益最多的也是这些人,他们虽然此时出了钱财,日后得到回报的也是他们,豪强们心里不会太过抵触。
当然这番操作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主事之人有足够的政治智慧和执政能力。
皇帝道:“寇卿,朕便以你为太守,为朕安定南阳。”
寇恂拜下,说道:“臣遵旨。”
寇恂本来新任大司农,这个官职听起来比一郡太守要重要得多,但是此时长安朝廷的大司农早已今不如昔,许多职能都转到了户部,在以后也会逐渐被架空,虽然位高,但是权轻,想必寇恂觉得不能在这位子上充分发挥才能。
南阳治水之事寇恂在朝堂上不说,非要追着皇帝到宫里私下里说,一是有些话在朝堂上不太好说,再就是他要当面向皇帝表达,他有意于南阳太守这个位子。
皇帝不只是猜到了他的想法,而且也确实认为寇恂能胜任这个位子。寇恂的见识十分高超,可以说有萧何之才,邓禹对他的评价很高,认为他有宰辅之器。
在建武汉时,寇恂便是冯异之外的另一个救火队员,冯异是在战场上救火,寇恂则是在郡治上救火,一有难治之郡,刘秀第一个便想到寇恂,而寇恂总是能超额完成任务,交上一份远超刘秀预期的答卷。
他任河内太守时干得十分出色,在郡中的威望非常高,以致于皇帝刘秀都对他有所忌惮。
刘秀当时初登大宝,地位不稳,更兼严重依赖河北集团,故此多少有些不放心寇恂。刘钰则不同,此时他地位稳固,不可动摇,再加上寇恂在长安朝廷是孤身一人,没有派系,对刘钰完全造不成威胁,故此刘钰可对他放心使用。
皇帝道:“大河改道,青州、徐州、豫州皆受其害,日后朕要择机治理,此事干系重大,应早谋之。卿要将此事放在心上,除了治理南阳一郡之水系外,要为朕培养治水之才,积累经验,待到天下一统,咱们君臣便干这件大事,让大河莫再为害百姓。”
寇恂拜道:“陛下心系天下,远见卓识,欲为大汉定万世之基业,百姓得陛下为其主,何其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