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5章 回归
而且这些事情可不是从孔胤植这才开始的,此前数代衍圣公也和孔胤植差不多,一个个都以圣人后裔自居,天天把仁义挂在嘴上,实际上干得却是不仁不义的事情;这么多的问题被挖出来,那衍圣公这个位置自然就没有保留的理由了。
沈隆也没让衢州的南孔来接替孔胤植担任衍圣公,而是直接取消了这一爵位;自此,从大宋至和二年的初代衍圣公、孔子45代孙孔宗愿开始,延续六百年的衍圣公到此终结;如果从汉高祖十二年,封孔子的第8世孙孔腾为奉祀君,自此孔子嫡系长孙便有世袭的爵位开始,他们延续一千八百年的封爵到此终结。
南张北孔,这两个延续一千多年、不管皇朝如何更替,他们都能延续富贵的家族终于倒下了一个。
消息传开之后,天下为之哗然,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反应;许多读书人有心感慨朝廷对待儒家太不尊重,可看到孔家那一桩桩明显违背了孔子教诲的罪过,他们又无话可说,这样的家族又哪有资格奉祀孔圣人呢?
有人想劝说朝廷改让南孔继承衍圣公的爵位,可这一意见刚送到朝堂上,就马上有人弹劾南孔也有诸多不法之事,南孔的节操虽然比北孔好了许多,但那也是当地有名的大地主啊,在这一时期,那个地主的双手能干净?
于是这事儿刚起了个头就消散地无影无踪,甚至还起了反作用;许多投机之士盯上了孟家、曾家、颜家、朱家等其他儒门圣人的后裔,这些家族虽然比不上衍圣公孔家,但也有世袭罔替的官爵,同样积累了颇多财富,同样犯下了诸多罪孽。
这下倒好,那些读书人的旗帜一面面跌落,甚至还牵连到了龙虎山张家,他们同样是当地最大的地主;这下倒好,大家伙儿都陪着孔家一块儿完蛋吧!
许多读书人的思想也因此产生了混乱,孔圣人的学说自然是没问题的,但为什么连他的后代行事都如此不堪呢?远在江南的北斋适时放出大炸弹,将《新学伪经考》抛了出来,一时间儒林为之哗然。
此后,北斋不断放出沈隆撰写的文章,这些文章迎合了时代的发展,充分考虑到了许多新兴阶层的利益,一下就赢得了不少人的追捧;甚至还有不少文人参与到对这些文章的衍化中来,渐渐地,在大明的土地上,工业化和资本主义思潮开始盛行。
再加上不断有人因为从事海贸、兴办工厂或者在大员、旧港宣慰司开设种植园而暴富,人们不再只把目光盯在中原的土地上,而是将目光投向了这些全新的领域,在沈隆的暗中推动之下,一座座工厂兴办起来,一艘艘商船奔向海洋……
文人们享受的旧有特权也被取消,士绅一体纳粮、摊丁入亩、火耗归公之类的政策被沈隆强力推行下去,期间也引起了一些反抗,但在东厂和锦衣卫的打压下,并没有翻起多大的浪花,反倒是为海外拓殖增添了不少人手。
在这种背景下,科举自然而然发生了改变,八股文和诗词歌赋都被丢到了一边,考试的题目换成了更加务实的内容。
由于商业活动的兴旺,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对贵金属的需求,而大明本土一向缺少银子,在大明收拾了以西巴尼亚之后,从南美输往大明的白银受到了限制,于是大明不得不开始为白银而头疼了。
然后倭国就倒了霉,谁让他们拥有佐渡金山和石见银山这样的富矿呢?在这一消息传开之后,大明上下的官员立刻亢奋起来,许多人都开始找倭国的麻烦了。
有的人找出了万历年间倭国企图征服大明的旧事;有的人拿出当年倭寇侵犯大明沿海地带的罪孽;有的人翻出了此前倭国使团朝觐不恭的证据;还有的人找来琉球王国的使者在朝堂上哭诉倭国对他们的侵略,请求宗主国大明帮他们赶走倭寇;就连远在旧港的郑芝龙也拿出了当年倭寇协助以西巴尼亚人屠戮大明子民的证据。
突然之间,倭国就从太祖高皇帝钦定的不征之国变成了人人喊打的对象,朝堂上谁也没提太祖高皇帝当年的训示,一个劲强调倭国的罪过,强烈要求朝廷派遣大军征讨。
这下俞咨皋可是乐开花了,他封侯的希望终于来了,沈隆很快就顺应民意同意了对倭国的征讨,于是东海舰队在俞咨皋的指挥下迅速向倭国扑去,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几处重要港口,然后步兵源源不断地从这些港口登陆倭国本土。
倭国很快就屈服了,他们向大明投降,赔偿了大量的金银,献出了佐渡金山、石见银山等金银矿,并派遣无数仆从军跟随大明继续征服其它区域。
而大明的舰队也在继续远航,他们根据沈隆给出的路线一支舰队向东进发,最终抵达美洲大陆返回,另一支舰队则从旧港宣慰司南下,最终发现了澳大利亚;听闻如此广袤的两片土地如今少有人居住,大明的百姓顿时激动万分。
大明的港口挤满了渴望暴富的冒险家们,朝廷也顺应了他们的请求,派出舰队在美洲和澳大利亚选择合适的地方兴建港口,然后开设了从大明到这两个地方的固定航班,并鼓励大明百姓前去这两个地方垦殖探险。
这下,以前的大明所面临的大部分问题都解决了,不是土地兼并严重么?现在多了两块比大明还大的土地,兼并再严重又能如何,老子的地没了就去海外当地主去,到了那儿可是能开垦多少地就能有多少地,开始几年朝廷还会免税,接待给他们农具和耕牛,这日子不比在家里舒服多了?
收到大明在美洲和澳大利亚建立起第一座港口城市、站稳脚跟的时候,沈隆也在脑海中得到了任务完成的提示音,他终于可以回归现实世界了。
一道白光闪过,沈隆回到了老家的房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