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672章 《收获》回信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沈隆现在还不知道这些,尽管他十分相信这篇小说的质量,但是文学作品这种东西,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看法,假如被审稿编辑给刷下来他也不觉得稀奇,到时候再找一本杂志投稿就行了,反正纵然一个编辑走了眼,总不能全国的文学编辑都看走眼吧?
    他重新开始了自己的揽工生涯,沈隆没有再去东关桥头等着,而是找到之前的包工头,上次他走的时候,包工头就说了,不管他啥时候回来,只要愿意干,他肯定收。
    见沈隆过来,包工头二话没说就让他上工去了,那个包工头不喜欢这么能干的小工?如今沈隆享受的可是小工行的最高待遇,一天能有两块五的收入咧,就算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下雨没办法上工,一个月加起来也有六十来块。
    现在城里那些刚上班的年轻人,一个月才二三十块,沈隆能拿到的收入已经是他们的两倍有余了,不过账也不能这么算,揽工汉的日子太苦了,收入也不稳定,这就好比日后新闻上经常说建筑工月入过万,却没多少人愿意去干,也没多少社会地位一样。
    这些钱已经足够他日常花销了,这时候一斤菜只要几分钱,看电影一两毛,普通人一个月能有十块钱的生活费已经比较宽裕了;沈隆现在除了吃饭、买稿纸也没其他花销,每个月都能攒下四五十块留给家里。
    他打算多攒点,再加上自己的稿费,等过年回去多买些东西,让家里过个好年,最好能多发表几篇文章,多赚点稿费,好给家里把窑洞翻新下,少安修了三口新窑洞花了几百块钱,这笔钱并不难攒。
    又是一个周末,沈隆如约来到地委家属院找田晓霞,一时间没见,田晓霞似乎长高了些,仔细一看原来是穿了双高跟鞋;像往常一样,沈隆一来田晓霞就去大灶上给沈隆打了饭菜,俩人边吃边热烈地聊了起来。
    田晓霞暂时没说投稿的事儿,她担心这会让对方紧张、患得患失,而是说起了《白轮船》,“任犊那个畜生写得序言全是胡说八道,不用理他。”
    晓霞是个爱憎分明的姑娘,她见不得自己所推崇的作品被别人大加指责,而且那个任犊写得的确没什么道理,带有浓浓的那个时代的特色,让他们这些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本能地产生反感,骂上一句不仅没有损害晓霞的形象,反倒显得更加可爱。
    沈隆和她聊起了书里那个被父母抛弃的小男孩的忧伤的童年;那个善良而屡遭厄运的莫蒙爷爷;那个凶残丑恶而又冥顽不化的阿洛斯古尔;以及美丽的长鹿母和古老而富有传奇色彩的吉尔吉斯人的生活……
    他们俩都没出过国,甚至少平连省城都没有去过,但是从书里他们却好像亲身去了一趟吉尔吉斯斯坦一样,完全能够领会书中人物所经历过的那一切,或许不管在那个国度,底层生活的苦难都是相通的吧。
    借着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到了《老井》上,沈隆拿出了新写的稿子,田晓霞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来,她的心思也随着故事里孙旺泉、巧英的命运而不断起伏,看完新写的稿子,田晓霞长叹一口气,和沈隆讨论起故事的细节来。
    “老井村不像是双水村,双水村有东拉河和哭咽河,可不缺水;原型到底是哪个村?罐子村还是其它地方的村子?”
    “都不是。”其实老井的故事压根就不是发生在黄原,而是太行山深处,要找故事的原型只能去隔壁省了,沈隆只能继续把故事的来源引向那些揽工汉,然后自己根据揽工汉的描述进行了艺术加工。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原先看到这句话还有些不太懂,现在看了你的小说总算是明白了。”田晓霞看着眼前这个和她认识的所有同龄人都不相同的男人,一般人遇到他这样的苦难,恐怕早就被压得喘不过气了吧?
    他却不仅能安之若怡地享受这种苦难,甚至还能从苦难中汲取素材,成为自己创作的灵感,这或许是每个文学大家所必经的心路吧?
    “孙旺泉身上有没有你的影子?”他们都姓孙,都高考落榜,只是不知道他的巧英又是谁?读高中时候好像听人说起过少平喜欢过个姑娘来着,似乎叫郝红梅?不知道为什么,一想到这些,田晓霞心里就有点微微发酸。
    “孙旺泉身上有众多农村青年的影子,像大多数文学作品一样,他是诸多类似角色浓缩融合的产物……”这个真不是,都姓孙只是巧合而已。
    “结尾下个星期应该能写完吧?下周末我去你那儿?”现在田晓霞已经有点不太满足半个月见一次面了,现在已经十月份,天气渐渐冷了起来,过去的时候我要不要给他带点厚实的被褥?他炕上那床都快烂穿了。
    “应该没问题。”这是一个不小心的进步,沈隆开始考虑下周六该买点什么菜了,田晓霞似乎喜欢吃辣,做点油泼辣子?
    田晓霞经过了一星期的等待,终于等到周六了,这星期她在图书馆第一时间拿到了新一期的《收获》,遗憾的是这一期里面并没有她所期待的那部作品,这让田晓霞有些失望。
    不过她也在安慰自己,《收获》可是全国文学爱好者所向往的圣殿,每个月都有无数人期待能够进入这座殿堂,或许他们还没来得及看少平的稿子。
    她在图书馆精心挑选了一本小说,又带了一条从家里翻出来的旧羊毛毯,这并不是她不愿意买新的,而是担心沈隆不收,旧的要好接受一些,而且依然保暖。
    到了窑洞门口,田晓霞看到有人在门口踱来踱步,似乎有些着急,走近一看原来是贾冰,“贾老师,您来找少平有事儿?哦,我是少平的高中同学,上次和他一起来黄原讲故事的那个。”
    “哦,是你啊,少平啥时候回来?《收获》给他回信了。”贾冰扬着手里的信封说道。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