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128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不晓得,但总比成天待在府中不出去要好。我就是想出去玩玩,不喜欢一天到晚都待在府中,看到的永远是四方天。”说话的时候,小姑娘还有些忧伤,满眼的忧郁。
    在四姑娘的忧伤中,迎来了第一场大雨。
    气温转凉,狂风席卷天下,乌云密布,暴雨倾盆如注。
    哗啦啦的大雨敲打着厚实的瓦片,滴答滴答的响个不停。
    坐在窗户边,推开窗户,望着窗外的大雨,忧愁爬上脸颊。
    一连多日的大雨,已经让人担忧起来。
    今年又是一个欠丰收的年。
    晚饭时,杨大人担心的晚饭才吃了两口,就交代妻子,“太太,明儿让大管事去多购买一些粮食,多购买一些,庄子上的陈粮,一粒都别卖。”
    “好,老爷。购买多少为好?”
    杨太太持家多年,知道近日的狂风大雨代表什么。她已经着手安排了,府中一共就几个庄子。此时庄子上的陈粮别说卖,还得买进不少。
    也送信给庄子上,让佃户们做好粮食的储备。
    “多多易善,外地送来的邸报上全是大雨狂风,不少外地的大雨一直没有停歇过。
    咱们这边的大雨,多少还歇歇,可南方本来湖泽多,水多,一直下雨,别说欠收,我觉得应该是颗粒无收。庄子上还有府上,准备的粮食至少要吃到明年年底。就按一年半准备吧!”
    杨大人也蛮接地气的,心中已经盘算出来大雨带来的问题。
    只是他没有想过瘟疫的问题。
    “行,我让管事们去忙活。”杨府不是心狠的人家,天灾无情,佃户家他们也会顾着。
    不想让他们饿死。这真算是有良心的主家。
    第二日,用过早膳,杨清坐府中的马车出门,一直去到北城属于她的那座二进宅子还有不远处的小铺子。
    铺子还有几个月时间才到期,别看就一开间,但进深很深,后边还有一院落,也有一间房,一间厨房,柴房,院子里还有水井。
    铺子没有去,杨清直接去了宅子,现在就有四家人住在这边,买来的四家人青壮年多,还能看守宅子里的粮食。
    屋内的地窖还有空房间全塞满了粮食,她在杨府的院落也早早的运回来一吨的粮食,大米,面粉都有。
    进到宅子,宅子里的管事的耿富,小跑着过来,“姑娘。”
    “最近没有人注意咱家吧?”杨清最怕的就是有人注意自家的这座宅子,里面的空房间可都装满粮食,真是怕歹人注意到。
    “没有,姑娘交代过要低调低调,奴才们几家都穿戴的很差,说是一起租的这座院子居住。没有人怀疑。”
    “那就好。我吩咐你买的烈酒还有药材可买了?”
    “买了,照姑娘的单子上买的。一点也不差。”
    “我去瞧瞧。”
    杨清以防万一还准备了一些药材,没有制药,先放在这边。
    最近她又出手了一些名贵药材,每次都是她乔装打扮以后去卖的。亲自去卖药材,得来的银子用来购买了大量的药材,粮食。
    宅子不急着买,等到年底,房价会降很多。到时候再买进,是最好的时机。她也不会有什么心理负担,买的宅子肯定不是穷苦老百姓的宅子。
    庄子也要买。
    走进宅子的正房,里面出来正常的过道,其余的地方都堆满了粮食。
    一间间的查看,包括地窖,都堆的满满当当。
    坐在屋檐下,交代四家人,“你们近日少出门,除了必要的购买菜,还有一些需要用到的物件,尽量少出门。宅子里,时时刻刻都不能少人,至少有两家人要在家里。”
    “是,姑娘。”
    “还有,现在就开始打听木炭,找找京城附近哪家的木炭最好,还有木柴,上好银霜炭,有烟的木炭,以及干木柴,都要多多准备。
    对了,我上次给的图纸,找到工匠已经做出来了没有?”
    耿管事答道,“图纸上的炉子耗铁,奴才已经让人悄悄收了一些废铁具,找了一位京城内最好的铁匠。目前做出来五个炉子。
    还有一些还得等段日子。
    一时半会儿,可能做不了那么些。”
    “嗯,没事慢慢来就行。”
    如记忆中一样,一半以上的地方大大小小的洪涝袭来。京城城内也小小的涨了三次洪水,内涝,雨水不能及时的排出去,城内某些地段有到膝盖处的洪水。
    “姑娘,您别出去,太太也说明儿十五也不用去请安。院子里到处都是水,走到哪儿都是湿哒哒黏糊糊的。”冬雨进屋就瞧见姑娘穿戴整齐,要出去的模样。
    “不出去,我就在廊檐下走走。母亲那边还好吧?”
    好在杨府居住的区域只有到脚踝的积水,屋子比院子都要高几个台阶。倒是没有进水。
    不能出去,但日子还是得过。
    “太太那边没事,太太那边的正房比咱们院的正房还高,肯定不会有事?”冬雨笑着说道。
    “不能大意,记住了让太太还有别的院落的房间都多开窗通风。淤泥每天都要及时处理,千万不要大意马虎。”杨清从大雨倾盆开始,就一直交代府中还有反复叮嘱,一直有做好通风措施还有买回来大量的石灰,堆积在地势高一些的屋子里。
    “大管事每天都有一个院子一个院子的交代。”
    “那就好。”
    再过半个月,全家聚在一起用晚膳。杨大人揉着眉心 ,担忧的说道,“一半以上的地方已经颗粒无收,还有一半的地方欠收。未来一年半的时间,粮食会很紧张。
    从今日起,咱们府中任何人都不能浪费粮食。什么做好不吃要倒掉,什么没有胃口突然不想吃了。可以,做了多少可以不吃,也不强求。只是下一顿下下一顿都别吃。”
    杨大人的眼神还扫过另外一桌的庶子庶女,还有两位活着的妾室。
    “老爷,清楚。”杨太太也扫过那一桌,目光主要是集中在某几个人身上。
    其余的人没有说话 ,但都对着杨大人点头。
    厉眼再次扫视众人,见众人是真的听了进去。杨大人继续说道,“太太,以后府中坚决要杜绝浪费,不只是粮食任何物件都不能浪费。咱府中谁摔的物件让她自己掏银钱自己买。太太,你别惯着。”
    “是,老爷,好好用膳 ,府中的事情,您少操心。府中的事情有我呢,放心吧!”杨太太望一眼那桌的人,继续说道。
    “嗯,太太辛苦了。”杨大人很放心把府中诸事交给太太。在他心里太太这人处事从不出格。
    内涝消除,但粮食价格已经昂扬起来。
    南方的瘟疫已经开始蔓延。
    朝堂上,皇帝坐在九五之尊的宝座上。如一头狂狮正在怒喷,“众卿家,说说,南方的瘟疫该怎么解决?一个个往日整日高喊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如今要用到各位卿家,倒是忠君之事啊?”
    太医院院首顾大人站在原地感觉脸上火辣火烧,很是羞愧,可从南方八百里送回来的医案,让他也束手无措,不知道该怎么解决问题。
    他研究了许久也不知其法,思量许久,才迈步站出来给皇帝建议:“启禀皇上,依微臣之见,可张榜昭告天下,寻找民间神医。微臣知晓有些民间杏林高手各自有师传下来的民间秘方……”
    一群大臣马上跟着高喊:臣附议 ,臣附议。
    皇帝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与众大臣商议一个奖赏。
    不论男女,只要能贡献秘方或者凭本身的本事能制止瘟疫,必有奖赏,男可选择入太医院为官或可要宅子铺子田庄银子做奖赏,女可要女子封赏封号。
    不同昔日的瘟疫,可能就是一处小地方发生瘟疫,有可能蔓延至周边的村庄城市。只要封掉那个村庄,任由他们自生自灭,或者更残忍一些灭了他们。
    只是此次是南方大面积的瘟疫,不只是南方有,北方一些地方也有,只是北方有瘟疫的地方都是集中在一块小区域。要不就是一处小村庄,要不就是一片小区域。
    杀了感染瘟疫的人,皇帝心疼。人太多,杀完要少多少子民。
    人太多,皇帝不敢杀啊。
    早朝过后,皇榜昭示,从京城到全国各地,一层层的传递下去。
    午时,皇榜在全京城贴了很多张。
    杨府,早上,熬了几大锅的药水。杨清亲自站在锅边,亲自给全府的下人们舀药。
    “都要喝。夏至,府中的主子们,你要看着她们每人喝一碗。”
    “姑娘,我马上去。”夏至已经点了几位喝完预防瘟疫的药丫鬟一起帮手。
    “快去快回,等下随我一起出去一趟。”
    揭皇榜是大事,杨清就是要去揭皇榜,。
    翰林院不远的地方就贴有皇榜,杨大人正在办公,一直伺候的小厮扣门进入,唤道,“老爷,三姑娘派人她身边的嬷嬷送来了预防瘟疫的药汤。”
    “送进来。”杨大人揉揉眉心,抬起头来说道。
    “是,老爷。”
    走出来,在隔壁休息间喝完汤药,杨大人正准备转身回屋,隔壁休息的一位大人,正打算拦着杨大人说几句话,可站在休息间外面一直等候的嬷嬷期期艾艾半天终于开口了,秉承早说早死早超生的原则,嬷嬷闭着眼睛汇报,哆哆嗦嗦的说道,“老爷,三姑娘去揭皇榜了。”
    手上拿着瓷碗的杨大人,吓的手一哆嗦,瓷碗“啪”的掉落在地上,摔成几瓣。
    吓的他胡子都在抖动,仔细看,双腿也在抖动,哆嗦着问,“你再说一遍,说明白。”
    不只是杨大人吓到了,周围几位休息的大人也吓到了。都怜悯的望着杨大人。
    可怜哟,家有坑父女。
    “诸位同僚,麻烦帮我告一下假。”杨大人慌里忙张的跑了出去。早已没有了之前的稳重。
    “会的,杨大人别急。”几位大人摇着脑袋替杨大人着急。
    外面的杨清已经揭下皇榜,正被送去皇宫外临时搭建的办公场所去。
    杨大人赶过去时,杨清已经接受任务,去往北城外郊区的一个瘟疫村。
    那边已经全部被封锁,在村口也搭建了临时的茅棚。坐在马车上,杨清吩咐冬雨,“你带着他们回府,府中我制作的药丸还有剩余的药材,全给我运出来,明白吗?”
    “明白。”冬雨看姑娘在她手上划拉了一下,立即明白是什么意思。
    眨巴眨巴眼睛。
    该留的还是要留,府中还有一大府的人。
    等杨大人如一股旋风冲到皇榜下时,已经没有了什么人,还有光秃秃的一块木板,上面没有了之前的皇榜。
    他拉住身边的一个人问道,“揭皇榜的人去了哪儿?”
    站在边上的人说道,“去去去,去了太医院,如今可能出城了。”
    拉的人对,是唯一知道大概流程的一位。
    “啊,好,多谢告知。”杨大人浑身一颤,哎呦,我的三女儿哟,怎么自己往绝路上跑。
    这边,郊区的瘟疫村。杨清已经在外面的茅棚院安置好。首先送来的患者全是老者与妇幼。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