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二、中国价值传统的基本内涵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二、中国价值传统的基本内涵
    中国价值经过三次革命最终形成了中国价值传统。这是从纵向的研究即历史的研究来看的。那么我们从横向比较来看,中国的价值思想——中国的价值传统——的基本内涵有哪些?
    第一,“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这种思想源于中华民族的先贤并在周代逐渐形成,以后又进一步演化和发展。天人合一,最终还是要以人为本。天地自然本身并无价值,但是当天地自然孕育了人类,滋养了人类,天地自然也就有了价值。所以是人赋予天地万物以意义。天地创造人类,人一旦产生就成为万物之灵者。王阳明在《大学问》中开篇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这就把“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地万物,人在其间。“天人”问题实质上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其核心则是人之“生命”问题,也就是人的生命创造和人的价值问题。所以说,中国哲学从根本上说就是生命哲学。然而,一切“生命”都源于“自然”。人的存在首先是生命的存在,也就是自然的存在。“天地!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系辞下》),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但“万物化生”之后,即生命一旦产生就有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远古先贤的表述中,这种关系就是天人关系或人地关系。于是就有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说法。
    第三是“乐天知命,率性自由”。孔子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论语·宪问》)。孟子说:“求之有道,得之有命”(《孟子·尽心上》)。这里的命,一方面是“自我之命”,另一方面是“在天之命”。“自我之命”可知,而“在天之命”不可知。但人的本能是希望通过“自我之命”来通达“在天之命”。这就是“知命”的渴望。这种知命的渴望影响到人们的快乐和幸福,即所谓“乐天知命”。这里说的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命。然而,中华民族还有一个共同的命。《诗经》里面讲“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个命是使命。我们的使命是什么,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三,“中庸之道,和而不同”。《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在这里“和”是价值,是目的,而“中”既是方法也是价值。一方面,“和”必须通过中庸之道达成,而中庸也只有在“和”的状态下实现。另一方面,所谓“致中和”,就是将目的、方法和过程统一起来看,“中”也就具有了价值意义,即“中庸之为德也”(《论语·雍也》)。但要通过“中”庸之道实现“和”,就必须承认“不同”为前提,即“和而不同”,只有“不同”,才有“和”,正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所以,中国传统承认价值的多元性,使人们各得其所,各得其乐,合作而不争,从而实现和谐发展。和不是统一,是多元,和而不同是统一和多元的统一。今天世界上各个民族的文化,欧美的、中国的、印度的等,谁更有生命力呢?我觉得中华文化更有生命力,因为它中庸,中庸才有长久的生命力。
    第四,“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孔子将仁作为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所以并不是个人处世的匹夫之仁或小恩小惠的妇人之仁,而是治理有方、为民造福的大仁大义。孔子生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即将进入大争之世,人与人之间竞争激烈,为了私利人们毫不留情。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所谓“克己”就是克服个人的私欲,利欲、权欲,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仁在其中,“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宋明理学实现了仁的“形上学”飞跃。他们首先把仁与天地自然连接起来。张载曾说,“乾称父,坤称母”“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西铭》),提出以天地为父母,要“体天地而仁民爱物”(王夫之,《张子正蒙注》)。这种仁,既是对同类的仁爱,也是对天地万物的仁爱。宋儒还进一步将“仁”与“理”连接起来。程颐曾说:“医家以不认痛痒谓之不仁,人以不知觉不认义理为不仁”(《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故仁,所以能恕,所以能爱。恕则仁之施,爱则仁之用”(《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第十五)。
    价值指引人民,价值指引中国。一方面,中华民族经数千年来反复磨砺,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价值传统,另一方面,这一价值传统指引中华民族不断进化和发展,形成独特的民族性格,它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形成独特的文化基因。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