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122章 姚思洁休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姚思洁主持的脑波试验得以继续,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但是到了后来,试验陷入了瓶颈,无论怎么过增大设备功率,能够联网的最大数量只有15个人,超出15个,这个网络便会随机关闭多余的人的连线。
    还有一个是最远的直线距离不超过50米。超过50米后,就连不上,不管是无线还是有线,这个50米成了一个极限值。
    至于资料上传则更是没有进展。虽然15个人联网的时候,大家都能共享,也能够读取别人大脑中的资料。这些被读取的资料被读取之后,在两个大脑里的都存在,相当于是快速学习。但是这离学习库还差的远。
    因为如果是青少年想要学习查找某项资料,就必须得联网,这与他们的初衷相悖。姚慧敏意识到,它们需要一个中央处理器或者储存器,这样或许就能解决联网人数和资料上传的问题。
    但是大脑的储存和唱片、电脑的储存是不一样的。
    唱片实际上储存的一种模拟信号,而电脑是通过将所有的图像文字声音等等转换成2进制的编码组成,比如一张图片,就会变电脑转换成很多的数字,再把这些数字变成2进制,储存起来,人们打开的时候,实际上打开的就是代表这一张图片的编码,这段编码经过显卡的计算,就可以显示在屏幕上。
    但是大脑的储存和电脑是完全不一样的。人类的大脑大约由100多亿个神经细胞所组成。每个神经细胞的周围,有1000~10000个突触伸展出去,和相邻的神经细胞的突触相交联。
    每个突触有几百到几千个蛋白质,这些突触像电路一样,都具有一个能通过或停止“电子流动”的“闸门”,因此,大脑能够储存10万亿位的信息量。
    虽然大家现在已经知道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被转化成记忆一开始的时候是临时保存到人脑的海马体中,再由海马体将记忆转移到新大脑皮层储存为长期记忆。
    人类要再次读取这些记忆却仍旧需要海马体通过转化再把记忆筛选出来。
    而现在姚思洁试验的只是通过一定的信号刺激,让参与试验的大脑皮层可以相互读取,然后储存到各自的海马体。现在并不能够将自己知道的某项事物或者认知写到别人的大脑,也没有可以储存的地方。这就是试验要解决的难点。
    但是这不但包含了医学、生物、计算机,还包含了生物编码,在现在这个阶段,光是模拟出三个神经细胞和他们周围的突触就已经很困难了,计算机已经算不过来了,必须得加上几个蛙人辅助计算才行。
    后来在十四个蛙人的辅助下,电脑模拟出了六个神经细胞和周围的突触传递信号的情形,在网上也就突破不了了。
    因为试验已经陷入了死循环,要增加联网的人就必须套增加一个储存设施,要增加图存设施必须要增加联网的人数来加强计算。姚思洁考虑在找不新的方向之前,她们的试验应该不会有进展,因此她决定休眠。
    对于她的做法,很多人看法不一,有的认为她应该转向其他的研究,或者参加别的工作,有的人认为既然没有什么成果,休眠权当休息一下没什么不可以。
    但是有的人不那么认为,认为她只是在逃避时间,或者说在等着享受以后的结果。就像《三体》里那些冬眠到未来的人一样。
    姚思洁的告诉大家,自己的想法很简单,和他们一起联网的人都知道,她只是觉得累了。现在就算带上了放松头盔都没有用,她整天想着试验的事情已经睡不着觉了,事情很严重。她想物理休眠一段时间,相当于是治疗,正是对自己对他人,也是对实验负责的表现。
    为了证明自己,她还列举了很多的证据,最后在大家一致同意的情况下,她选择了休眠20 年。当然了,这当中如果有任何影响到大家安全还有她自身安全的事情发生,都可以紧急叫醒她。
    在她休眠之后,大家又通过了一项休眠决议,规定了什么时候可以休眠,除了集体为了节约资源决定之外,身体机能出现故障在非同一休眠时间也是可以休眠的。
    其实在姚思洁休眠之前,她想过一个最简单的办法,那就是克隆出一个大脑,这个刚刚诞生的大脑肯定是没有意识的,它看不见,听不见,也没有触觉,应该不会有自己的意识,用这个刚刚诞生的大脑来当做储存的机器再好不过了。
    虽然医学上现在单独克隆一个大脑还是有难度,但是这个方向可能要必人类硬生生的按照人类的大脑去设计一个储存器要快捷得多。
    她将这个想法和杨凯瑞商量的时候,杨凯瑞说出的担心和她的预想差不多。又是人体试验,还是最重要的器官,大脑。
    这个争议会有多大,肯定能想象得到。
    光是克隆出一个完整的大脑就要多少试验素材,得到大脑再进行的试验要牺牲多少大脑,这可不是以个两个,可能上千,上万甚至更多。
    再说谁能保证克隆的大脑就没有意识呢?
    杨凯瑞劝她休息一下,这一步是最后才要采取的办法。现在他会尝试着接着试验,还是主攻储存方向,是在不行就一个神经细胞连接几十台电脑,或者上百上前个电脑试试。
    人休息,电脑不休息,可能会有点进展,也可能不会,但是试验不会停。因为现在的大多数人们已经尝试过脑波联网的好处了,那种交流真的是十分迅速和快捷,换句话,人类对脑波联网已经上瘾了,戒不掉。
    杨凯瑞已经想好了,实在不行就十几个人联网,组成很多个智囊参考团。这样十几个人意见马上就能统一也算是一个进步。
    姚思洁休眠后,杨凯瑞接着继续研究,其实他想要不是他们的寿命很长,新人在上一代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研究才是正常状态。他们现在都因为妈妈树智能电脑的长寿试验寿命变得很长,这也未必是好事,因为思维模式很容易固化。
    而且现在还有一种思潮,就是大家觉得似乎研究已经到了尽头,没有什么可以开发的了。还有的现在有些迷信他们第一夫妇带领的这些人,觉得他们不行,自己肯定也不行,所以转而跑去实际岗位的人比研究的人还要多。
    杨凯瑞觉得这样不好,必须要改变这种状态。
    他想的第一个办法仍旧是经典的老办法,公开试验目前的方向和难点,集合大家的智力来脑力激荡,放开四维,天马行空的想想,在这当中不但可以多点思维,开辟新的路径,还可以提高大家的参与感成就感。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