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11 别不好意思求助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11
    别不好意思求助
    ◎ 谁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
    战国时期,有个名叫许行的楚国人来到滕国,他和几十个门徒穿着粗麻织成的衣服,靠编草鞋、织席谋生,以能自耕自足、不求他人为乐,并据此指责滕国的国君不明事理。在许行看来,人不能依赖别人,不能向人求助,所以身为一个真正贤明的国君,他既要替老百姓服务,同时还要和老百姓一样自耕自食。如果自己不耕种而要别人供养,那就不能算是贤明的国君。
    一个叫陈相的人把许行的所作所为及其主张告诉了孟子。
    孟子问陈相:“许行一定只吃自己耕种收获的粮食吗?”
    陈相回答:“是的。”
    孟子接着又问:“那么,许行一定自己织布才穿衣吗?他戴的帽子也是自己做的吗?他做饭的铁甑都是自己亲手浇铸的吗?他耕作用的铁器也都是自己亲手打制的吗?”
    陈相说:“不,那些物品是他用米和草鞋交换的。”
    孟子说:“既然如此,许行说的那些话就是毫无道理的嘛。”
    许行主张自给自足,绝不开口求人,然而,通过孟子的提问,我们可以看出,即使许行竭尽所能去自给自足,他仍然需要与人打交道,用自己种的粮食和编的草鞋去换取生活必需品。生活在社会之中,没有人能完全脱离他人的帮助,从不有求于人。
    有的人性格比较内向,遇到难题时,就算再怎么走弯路、浪费时间,也不愿意开口麻烦别人。坚持独立当然是好事,但如果凭一己之力无法解决问题,就应该开口求助于别人。有些事对你来说很难,但对别人来说可能就是小事一桩,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大胆一点儿,麻烦对方一下呢?
    四年前,小宇就读于一所设计学院,是一名大四的学生。毕业之前,一位来自上海著名企业的总裁来到他所在的大学做了一次演讲。那位总裁的演讲精彩极了,在场的许多学生都受到了鼓舞。小宇听过演讲之后感慨万千,同时也对那位总裁充满了敬佩之情。
    这时,小宇忽然很想把自己亲手设计的图纸拿给那位总裁,希望他能给自己一些指导意见。可是,他心里很犹豫:“这样做是不是太唐突了?如果我设计得不好,岂不是会被耻笑?”后来,他把心一横:“反正我们素不相识,就算设计得不好,也顶多被奚落几句。怕什么呢?”就这样,他大胆地把图纸递给了那位总裁,并希望他能给自己点评一下。
    他把电话留给了那位总裁,几天之后,总裁打来电话,让他意想不到的是,自己的设计受到了总裁的高度评价,对方还鼓励他继续努力,说他将来一定前途无量。
    没过多久,小宇面临毕业实习,而实习地正好在上海。他在上海没有亲戚朋友,唯一认识的就是那位总裁,小宇想让对方帮自己联系一家实习单位,可毕竟只有一面之缘,人家能愿意帮忙吗?小宇实在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再一次硬着头皮给那位总裁打了一个电话。没想到,总裁一口答应了,而且没过几天就通知他去一家著名的设计单位报到。实习期结束的时候,小宇表现出众,实习单位以高薪聘用他留在公司任职。小宇凭借出色的设计,很快就成了公司最器重的精英。
    关系是走动出来的,要是你从不找别人帮忙,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当然也不好意思来麻烦你了。
    在社交心理学中,有一种现象很耐人寻味,人们称之为“本杰明·富兰克林效应”,总结起来,这种效应说的是:人都喜欢帮助别人的感觉,因此,当你开口求助时,对方不但乐意帮忙,而且还会对你更有好感。
    本杰明·富兰克林是18世纪美国著名的政治家,当时,他想和一位议员建立友好的关系,可不管他怎么示好,对方就是无动于衷。后来,富兰克林想了一个办法——开口向议员借一本绝版书。议员把书借给了富兰克林,更让人意外的是,从那以后,议员对富兰克林的态度变得越来越客气,两个人渐渐成了好朋友,议员还表示,如果富兰克林有需要的话,可以尽管开口。
    人都是渴望被需要的,对大多数人而言,帮别人一点儿小忙是件很愉快的事。所以说,当你请人帮忙的时候,不是在给别人添麻烦,而是在增进双方的感情。
    当然,我们也不能什么事都请人帮忙,如果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就别给他人添麻烦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要为他人着想。另外,总是请别人帮忙,久而久之,难免养成依赖别人的坏习惯,丧失人格上的独立。只要把握好这个度,请人帮忙就没什么难以启齿的。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人能力再强,也不是万能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离不开互相帮助,这次别人帮了你一把,当他有困难的时候,你再帮他一把,这样不是很好吗?
    ◎ 求人办事,脸皮别太薄
    出于工作、生活的需要,我们有时候需要找人办事,遇到好说话的人,事情可能很容易就办成了,遇到难缠的人,我们就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碰钉子。脸皮薄且做事前怕狼、后怕虎的人,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总是退缩不前,拉不下脸去争取。
    如果我们只能求助于这个人,但对方确实力不从心、爱莫能助,那自然没话说。如果对方只是找理由敷衍你,那你就拿出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来,尽力争取争取。
    有一名做销售的下岗女工,在报上看到了一家公司招聘销售业务员的广告,赶忙跑去应聘。结果老板告诉她,她来晚了,招聘工作已结束了。
    老板这个说法只是一种借口,其实老板根本没看中她,因为她年纪大了。现在做销售的,尤其是待遇好的公司,大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但这位女工十分想得到这份工作,因为她在另一家公司时推销过这家公司的产品,手里有一定的客户资源,推销起来会比较容易成功,但无论她怎样解释和争取,老板似乎是铁了心不要她。
    按常理来说,事情到了这种地步,一般人会选择放弃,然而这位女工却没有。她三天两头地去公司,对老板软磨硬泡,一遍遍地介绍自己的营销经历和经验,诚挚地表示愿意为公司效力。但老板懒得理她,甚至多次轰她出去,还告诉门口的保安不准放她进来。
    公司她不能去了,她换了另外一种“骚扰”方式,隔三岔五地给老板打电话或者发短信,尤其是周末或者是节日,她总是少不了献上一个慰问电话或一条祝福的短信。起初老板烦得要命,见是她的电话要么不接,要么骂上一句:“你能不能让我安静一会儿?”“你就死了这条心吧,我不会要你的。”
    不管老板怎么说,女工都和颜悦色,从不生气。毕竟人心都是肉长的,时间长了,老板对她的态度温和起来了,偶尔地还和她聊上一句半句的。
    半年后,老板终于开恩了,这位下岗女工终于如愿以偿地在这家公司做了销售员。再后来,由于业绩斐然,她被提升为销售部的总经理。
    谈及当时的情景,老板说出了实话:“不是你的勇气感动了我,而是你的脸皮比城墙还厚,都把我骚扰怕了,我觉得不把你打发了就没有好日子过。但你这种不把自己推销出去决不罢休的执着劲儿,正是做任何工作都不可缺少的职业精神。”
    人都是有感情的,有的人最初不想帮你的忙,是因为你们之间没有感情,谁都知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所以他们不帮忙是可以理解的。不过,你不能因为碰了个钉子就放弃了,只要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总要尽力试一试。如果你能用诚意打动对方,你的事就有希望了。
    小马是一家空调公司的销售员。当时,各个公司的空调产品竞争异常激烈,促销战和价格战打得如火如荼,销售员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小马准备向一位敬老院的负责人推销产品,这家敬老院的规模很大,如果谈成了这笔生意,就可以一次卖出200多台空调。
    他进了办公室,向负责人做了自我介绍,然后就开始进行推销,可对方对他非常反感,把他轰了出去。小马觉得莫名其妙,经过一番调查,他找到了原因,原来这位客户比较务实,不愿意听天花乱坠的话,而且他已经有了初步意向,想订购另一种品牌的空调。
    对自己的失败进行了总结后,小马想出了一套新的推销方案。可是,他屡次上门,都被对方拒之门外,小马觉得很难堪,可他并没有恼怒,也没有放弃。他对敬老院的各个房间进行了观察,发现这里大部分房间的面积都不大,如果选用自己销售的空调,会比另一种品牌省电,于是,他把自己的调查结果写成详细材料,托敬老院的工作人员交给负责人。
    不久,小马接到了对方的电话,那位负责人约小马过去详谈。小马登门以后,认真回答了对方的问题,遇到无法解答的问题时,他就拿出纸和笔记录下来,并告诉对方,自己回去调查清楚以后会给出回复。小马一丝不苟的态度令对方非常满意。最终,小马成功地拿下了这批订单。
    很多时候,你托人办事,对方推着不办,并不是不想给你办,而是有一些实际的困难,或心中有所疑。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你善于用行动证明你的诚意,就会促使对方改变对你的看法,进而理解你的苦心,从固执的框子里跳出来。那时,你想办的事就有希望了。
    不要光想着面子,还要看到比这更重要的东西,有求于人的时候,脸皮不妨稍微厚一点儿。对方脸色难看,挖苦几句,这都不算什么,只要不伤及自尊,能达到你想达到的目的,就应该尽力一试。
    ◎ 不懂就问,这没什么丢人的
    虽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很多人并不能做到这一点。人有个通病,就是时常看到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却很少能看到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因此,重温“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认真领会它的深刻含义,并努力去做,还是很有必要的。
    只要是不懂的问题,就应该问个明白,即便是向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也没什么丢脸的。然而,有的人总是自视甚高,觉得向人请教会降低自己的身价,抱着这种态度是不会有好处的,有个故事就能说明这一点:
    一家研究所里来了个博士,他仗着自己的学历是全所最高的,就总有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平时和同事很少交流。一天雨后,博士去单位后头的小池塘钓鱼,正好遇见了正所长和副所长,两人也在那里钓鱼。博士冲他们点了点头,没说话。在博士看来,虽然他们身为正、副所长,但学历只不过是本科,跟他们没什么好交流的。
    过了一会儿,正所长站起身来,松了松筋骨,随后,让博士目瞪口呆的一幕出现了:只见正所长径直走进水里,不但没有掉进去,反而从水面上轻松地走到了对岸。这是怎么回事?难道他会传说中的轻功“水上漂”?博士心里好奇,可又不好意思去问,就在这时,副所长也从水上“漂”到了对岸。正、副所长都到对岸去上厕所去了,只留下博士一人。博士内急,也想去对岸方便,可绕过池塘得花不少时间,怎么办?“既然他们都能过去,想来也不是什么难事。”博士把心一横,“我也试试看。”
    他学着正、副所长的样子踏进池塘,只听“扑通”一声,他掉进了水里。两位所长急忙跑来救人,好不容易才把他拉上岸,这下子,博士终于忍不住问道:“为什么你们两个都能从水上漂过去呢?”
    听他这么一问,两个所长哈哈大笑,副所长说道:“哎呀,我们哪里是漂过去的呀?告诉你吧,池塘中间有个小木桥,只不过刚下完大雨,被雨水淹没了,你看不到而已。我们熟悉木桥的位置,所以就走过去啦,你想过河就问问我们嘛,何至于弄成现在这样!”
    博士自以为学历比别人高,就有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遇到问题时不愿意向人请教,怕有失身份,于是闷不吭声地去学人家施展轻功“水上漂”,结果掉进了池塘,惹出了笑话。
    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们不只要问,还要问个明白。不过既然是有求于人,就应当拿出谦逊的态度来,不能傲慢无礼,或者心里不服气,嘴上和人抬杠。
    《艾子杂说》中讲了一个营丘之士的故事:
    艾子游历各国,甚至还去过龙宫和地府,是个很有学问的人。一天,他遇到了一个营丘的读书人。这个营丘人学识浅薄,不愿意虚心请教,还总找机会跟人抬杠。
    营丘人问艾子:“大车下面和骆驼的脖子上为什么总挂着铃铛?”
    艾子说:“大车和骆驼在夜里行进时,为了防止和对面来的人或车迎头相撞,所以就挂上铃铛,作为提醒。”
    营丘人又问:“塔上面挂铃,难道也为了叫人准备让路吗?”
    艾子笑着说:“鸟雀喜在高处筑巢,鸟粪很脏,塔上挂铃,风一吹,铃响起来,鸟雀就给吓散了。”
    营丘人还问:“鹰的尾巴上也挂着铃。哪有鸟雀到鹰的尾巴上去筑巢的?”
    艾子大笑:“你呀,你呀!鹰的尾巴挂着铃,不是防止鸟雀筑巢的。鹰出去捉鸟雀时,脚上绑着的绳子会在树枝上缠住,它一扑翅膀,铃就会响,人们就可以通过声音找到它了。”
    营丘人继续追问:“我见过送丧的人手里晃着铃铛,嘴里唱着歌,那也是因为怕缠在树枝上吗?”
    艾子不悦,讥讽道:“死者生前好给人出难题、跟人抬杠,送丧的人摇铃铛,是为了让他高兴一下。”
    想要求知,可千万别学这个营丘人的做法。艾子解答了营丘人的问题,可营丘人并未表示感谢,反而一再抬杠,暴露了自己的浅薄不说,还把艾子惹生气了。艾子见他存心抬杠,不想与他继续纠缠下去,只好出言讥讽。营丘人受到讥讽,是自取其辱。
    人与人之间本来就应当互相尊重,更何况是你想从人家那里学知识呢?人家教给你知识和本领,帮你进步,应该感谢才是。
    不管你的身份如何、地位如何,遇到难题时,都可以向人请教。不要担心丢面子,虚心请教从古至今都是值得称颂的美德,一个人谦虚谨慎、有上进心,这是好事,谁会笑话呢?就算被奚落几句、嘲笑几句也无妨,通过别人的指教,你也许会少走很多弯路,还有可能掌握新的本领和技能,比起这些,几句闲话又算得了什么?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