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22章岳麓弃徒2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一时间屋里安静得落针可闻。
    海树叹了口气,凝视秀璎片刻,转身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端起茶杯放到唇边,却忘了饮。
    百里濯缨忍不住小声提醒,“师父,茶凉了!”
    海树回过神来,长长叹了口气,“四十年前的往事了,如果不遇到你们两位,我都已经记不清啦。既然两位都是岳麓书院的后人,也算是有缘,我这个岳麓弃徒,便讲一段往事你们听听。”
    李湘流的绷紧的身体这时才慢慢放松下来,戒备却没有解除。
    停了停,海树开始讲述那一段尘封的往事。
    文天祥文丞相慷慨殉国后,司马牧云才收到他从狱中传出的遗命:绘制华夏地形图,以备将来起兵反元之用。
    司马牧云强忍悲痛,回到岳麓书院。
    一方面,他和元庭虚与委蛇,为岳麓书院赢得了存留的机会,另一方面,他暗中派遣弟子和心腹,以游学为名,行走四方,开始秘密绘制华夏地形图。
    有时,为了绘制重要位置的图形,他自己也会亲自出动。
    绘制地形图的过程是艰辛的,风餐露宿自不必说,有时还会遇到巨大的危险。
    至元十七年,司马牧云在夔门遇到江匪。
    他只带了三名弟子,这些弟子均是文丞相旧部,从军中转入岳麓书院,寻常厮杀倒也可以应付,但对付江湖中武艺高强的匪人就不行了。
    而司马牧云本人乃是一代宿儒,虽然谋略智慧冠绝天下,却是手无缚鸡之力。
    很快,三名弟子被杀,司马牧云也被江匪擒住。江匪把石头绑在他身上,逼迫他说出金钱细软的所在,否则便会把他沉江。
    司马牧云仰天长叹,“天欲亡我乎?天欲亡华夏乎?”
    这时,一条轻舟顺江而下,经过司马牧云所在船时,船上的的白衣少年忽然飞身跃起,稳稳落到了司马牧云的前面。少年拔剑相助,以凌厉的剑法杀了江匪,救下了司马牧云。
    年轻人叫虞怀沙。
    司马牧云和虞怀沙自此相识。
    其时,司马牧云已经四十有余,而虞怀沙还不到二十,年岁相差甚远,但谈论后发觉,二人俱以驱除异族为己任,对天下大势的看法也是惊人的相似,居然是难得的知己。
    虞怀沙不仅武艺高强,对天文地理、兵法,甚至诗画,也都很有兴趣,更难得的是,也怀着一腔热血,想要寻找机会为光复汉人河山出力。
    司马牧云也不相瞒,俱以实相告。
    得知司马牧云秉承文丞相遗志,为大业奔波,虞怀沙顿生景仰之心。
    当日,虞怀沙便拜在司马牧云为师,入了岳麓书院的门。
    从此,虞怀沙成为司马牧云最得力的弟子,鞍前马后跟着司马牧云,既保护司马牧云的安全,也协助他绘制华夏地形图。
    二人的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闲暇时司马牧云将胸中文韬武略、天文地理、战术兵法倾囊相授,虞怀沙眼界大开,受益匪浅。
    司马牧云的大儿子司马任侠,也是一个热血男儿,喜爱武艺,虞怀沙便抽空传授剑法给他,二人成为至交好友。
    虞怀沙还建言司马牧云,从岳麓书院中选出身材健壮的弟子,秘密传以武功,如此一来,即便行走山川大岳,岳麓弟子遇到歹人,也能保护自己,而不至于束手就缚任人宰割。
    自此以后,岳麓书院才有了“明里习文、暗中习武”的传统,传承数十年而不绝。
    可以说,岳麓弟子的武功大多出自虞怀沙。
    二十年走南闯北,二十年风雨飘摇,岁月的风霜染白了司马牧云的华发,也让虞怀沙从俊俏的少年变成了鬓角灰白的中年汉子。
    《定河图》绘制完毕的那一天,也是师徒决裂的时刻。
    虞怀沙认为,他们已经卧薪尝胆二十余年,时不我待,既然《定河图》已经绘制成功,就应该立即号令文丞相旧部,联络天下反元势力,揭竿而起。
    他觉得天下汉人仇元已久,只要他们振臂一呼,必然应者云集,星星之火立成燎原之势,把元庭驱逐出汉人的家园指日可待。
    而司马牧云认为,《定河图》虽成,但也需要借助时势方能成就大业。当今天下,元庭力量正盛,版图之大、兵力之强、人口之众均处于鼎盛时期。而文丞相旧部,大多年迈,反元力量更是寥若星晨,大势未成,不可轻举妄动,动则徒做无谓牺牲。
    司马牧云认为虞怀沙轻率。
    虞怀沙感到司马牧云年岁已老,早已没有当年的豪气,不敢冒险一搏。
    师徒在此事上看法大相径庭,谁也不能说服对方,终于就此反目,虞怀沙愤然离开岳麓。
    如果虞怀沙只身离开,也不会有后来的纠葛,他离开的时候带走了一个人。
    他带走了司马牧云的长子司马任侠。
    严格的说,不是虞怀沙带走司马任侠,而是司马任侠跟着虞怀沙离开的。
    那是司马任侠三十多岁,血气正盛,在父亲和虞怀沙的争论中,他认为虞怀沙是对的,坚定地站在了虞怀沙的一边。
    他和虞怀沙一样认为父亲就是年龄太大,失去了当年的锐气,反元大业需要靠他们这一代了。
    离开岳麓之后,虞怀沙和司马任侠果然立即联络天下仁人志士,于大德三年在太湖起事。
    他们的兵马一度达到一万余人,先后在常州等地多次打败前来围剿的官兵。
    虞怀沙和司马任侠都非常高兴,认为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受到太湖义军的鼓励,各地豪杰蠢蠢欲动,
    虞怀沙派到各地联络的人,陆续带回了好消息,各路豪杰愿意起兵呼应,结成同盟,共伐元庭。
    然而好景不长。
    朝廷派出以藤甲骑兵为主的重兵围剿太湖义军,双方实力太过悬殊,一时危急万分。
    坐等官兵来攻,无疑被动挨打,毫无胜算,虞怀沙凭借绘制《定河图》时的记忆,决定在江苏北部,利用有利地形地貌,主动出击,与安徽、湖北、江西即将举事的义军对官兵形成合围态势。
    为了把决战的地点放在江苏北部,太湖义师挥兵北上,要把三倍于己的官兵顶住,等待友军的合围。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