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64章 初任燕使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算的再细,距燕都蓟城还有一天多路程时,终于还是用光了最后一分钱。
    这次,比从秦回家时还要心慌,虽是“穷途”毕竟“末路”的终端还有个“家”呀!
    而现在却是前途茫茫,如果见不到燕君或还不能说服,今后怎么办?
    想到饥寒交迫、倒毙路旁的下场,真是不寒而栗,越想越害怕。
    走到一棵树下,突然腿一软,就再也起不来了!
    这可如何是好?
    冀北大地人烟稀少,坐在这儿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天一黑,非喂狼不可!
    心里一酸,竟淌下泪来。
    不免暗暗后悔:
    一天天风尘仆仆,纵横往复,无非为的是寻名求利。
    那“名利”却偏躲着你走,可望而不可即,让你空落一身辛苦!
    何如听从亲人们的劝说,好好种那几亩负郭之田。
    虽说风里来雨里去也是艰难,可总能求得温饱,不比现在强得多?
    忽然,有人摇他身子:
    “这位先生,孤身睡在野外可是危险啊。”
    他急忙睁开眼睛,原来自己是在啼哭中迷迷糊糊地睡着了,揉揉眼睛红着脸,就想站起来,嘴里还解释:
    “小可走路乏了,便在途中稍憩片刻……”
    忽又哎哟一声,顺着树哧溜下去。
    那人四十左右,商人打扮,急忙弯腰扶他:
    “可是扭伤了腿脚?”
    苏秦苦着脸摇摇头:
    “压、压麻了……”
    那人笑了:
    “这没关系,等一会儿血脉就通了。”
    说着便坐在苏秦身边,解下背上的包袱,从里面拿出两块干粮和一个水葫芦,递过一块干粮:
    “过午了,垫补垫补吧,只是粗糙的很。”
    苏秦本来还想端端架子谦逊几句客气话。
    怎奈从昨晚就水米没沾牙,又空着肚子走了半天,早饿得前心贴后心,头昏眼花胃抽筋。
    就像那干粮上有股力道,心里想说:
    请自便,不争气的手却被吸了过去。
    看来,人到饿极了的份上,就顾不得脸面了!
    接过干粮,先狠狠地咬了一大口,抻脖、瞪眼、憋红了脸才咽下去。
    那人忙把水葫芦再递过去,苏秦接过来灌了一大口,这才润顺了嗓子。
    忙又啃干粮,两口之后,那块干粮就只剩了个边儿。
    其实那人已看出他是断粮了,就又递过一块,苏秦忙把剩下的那个“边儿”填进口中,嚼嚼咽下。
    接过第二块,才缓过气儿来,一呲牙说:
    “不好意思,让您见笑了。”
    那人淡淡一笑:
    “路上断粮是常有的事儿,孔夫子困于陈蔡不也要过饭?
    同是天涯沦落人,哪有遇难不帮之理?
    何况咱俩还‘曾相识’。”
    “您认识我?”苏秦挺尴尬:
    “可在下,实在、实在是不记得……”
    “您是贵人多忘事,在去邯郸途中,您曾向我问过路,我还把您送到岔路口。
    怎么,赵国的事儿办完了?
    又去蓟都?”
    这也算他乡遇故知了。
    苏秦毫不隐瞒地把在赵国碰钉子,想到燕国碰运气及过去的遭遇、眼前的困难和满腹的怨苦辛酸,全都倒了出来。
    说到伤心处,又是哭哭啼啼,情绪非常低落,大有悔不该跳进“政治”漩涡之感。
    那人听完叹口气:
    “看起来你们和我经商一样,我也是在邯郸把生意做砸了,又匆匆跑到蓟都来看看能否赚一把。
    人生在世,干什么都是赔赔赚赚,坎坎坷坷,哪有一帆风顺的平坦大道?
    兄弟,既下了海,碰到多大风浪、多难的事儿都得咬牙挺住,灰心丧气往后缩,干什么都一事无成!
    我看你方面大耳,鼻直口阔是福相,将来的出息大着呢,起来吧。”
    吃饱了肚子有了力气,又受到一番鼓励,苏秦重打起精神。
    与那人结伴而行,边走边谈,不知不觉到了蓟都。
    目的不同,自然得各奔东西。
    分手前,那人又给苏秦买了身比较像样的衣服,苏秦很激动,眼中噙着泪花问:
    “老兄贵姓、台甫?日后果有发迹之日,定当厚报!”
    那人笑笑:
    “休问了!出远门的肯把口中食、身上衣分给你,岂是为了你日后的报答?
    你敢抗暴秦是好事,祝你成功!
    来日方长,各奔前程吧!”
    望着那渐渐隐没在人流中的背影,苏秦的心头忽然涌上一股难以名状的惆怅……
    但他的心情很快就又振奋起来:
    燕文公竟以想不到的热烈对他表示欢迎:
    “寡人听说先生上秦王书长达十万言,深为敬佩,常以不得一睹风采为最大的遗憾。
    不想先生今从天降,辱临鄙邦,真乃寡人之万幸也!
    请不吝赐教。”
    不必着急,这“教”是一定得“教”。
    因为说客的职业就是到处“赐教”,否则怎么推销自己?
    不过这段“开场白”却得斟酌一番。
    苏秦从秦到燕,在政治上是转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弯。
    应该把这一点解释清,包括“上十万言书”。
    但又不能解释的太清楚。
    比如“我给秦王上书是教他怎么消灭你们,可他不肯听,所以又来教你们对付他……”
    那不一下子就坏菜了?
    燕文公再崇拜,也会立时翻脸!
    随风转舵,是“说客”的看家本领。
    苏秦轻咳了一声,口气略显气愤:
    “秦如狼虎,吞扰四邻。
    臣西游到他那儿,本想教之以‘仁义’之道,令其迷途知返,怎奈秦王顽冥不化,一意孤行。
    所以臣才到列国来晓谕‘合纵’之策,必将他打翻在地,踏上一万只脚,永不得翻身!”
    这样解释,前后吻合,天衣无缝,倒也合理,文公接受了。
    但他更急于知道这个能“把秦王打倒在地,让他永世不得翻身”的“合纵”之策的内容。
    坦率的说,这可是件大快人心的事情,给谁都不能不急。
    “合纵,就是把从南到北的山东诸国全部联合成为一个整体。为什么要联合呢?
    以燕来说:
    燕东到朝鲜,西至九原,北与林胡相邻,南以易水为界。
    拥有两千余里的国土,一年产的粮食几年吃不完。
    甚至百姓不用耕种,靠山上的枣、栗水果也能活下去。
    这么富庶的好地方,会不会有人垂涎三尺?
    然而现在中原连年征战,燕却不受甲兵之苦者,因为有赵。
    秦、燕相距千里不算太远,但中间隔了一个赵,就成为燕的屏障。
    秦不解决赵,就很难攻打燕国,虽也曾割地,却得不到实惠。
    但解决赵的问题不是必须动武,他们可以弃兵言和。
    如果他们联合对付燕,赵击燕是朝发夕至,秦军也可随时借道于赵国。
    到那时,您就连一天的安宁也没有了。
    所以您必须抢在他们之前与赵联合,既可保住‘屏障’,又能免其侵扰,臣说的对吗?”
    燕文公一边听着,一边点头,最终做出决定:
    “成!我听先生的。
    燕是小国,若能与齐、楚、赵等强国结为兄弟,就不必天天提心吊胆了。
    只是不知道他们是什么态度。”
    “臣能劝说他们加入‘合纵’之盟。”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