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基建高手在红楼 完结+番外_59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陶老丈,有件事我要和您商量。最近我打算让村里人先送一部分粮食到贤良祠里。那个……贤良祠需要,祭祀……”
    他得先试试,用这种方式送粮入京好不好使。
    谁知他一提粮食,老村长一拍脑袋,想起来了。
    “三爷,我就是想和您说这粮食的事儿。”老村长急急忙忙地说,“咱们村的存粮呀,它有个毛病。”
    贾放吓了一大跳,背后的汗都出来了。
    这些存粮他是打算拿出去救人的呀!如果粮有问题,他立马就要抓瞎。
    却听老村长异常认真地说:“三爷,这绝对不能瞒您,咱们村的存粮啊,都是陈米,和新米吃起来不是一个味儿。”
    贾放可从来没想过:他竟然会被一个关于“陈米”的消息吓到出汗。
    不过,作为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设计师,他确实是不知道陈米和新米吃起来有什么区别的。
    因此老村长也以一种关爱纨绔子弟的眼光望着贾放,耐心地解释:“陈米么……无论怎么煮,吃起来都有一股霉味儿。三爷在府里,每次吃的应当都是当年的新米吧?”
    贾放必须得承认,自己从来没有关注过饭碗里的米有没有霉味儿,大概率是没有,他也从来不曾注意到。但是上回打听京里的粮价,他确实注意到一点,粮行出售的稻米价格,特地标注了,“去岁的稻米”——现在还没有到早稻收割的季节,去岁的稻米也就是去年七八月间收下来的大米,也是新米。
    看起来京里的粮行,在稻米方面,只出售新米,陈米应当无人过问。
    老村长一面说一面引着贾放往村中走,向贾放解释:“陈米吧,它就是这么个毛病,人吃了没病,但就是不好吃。”
    他还急急忙忙地表功:“三爷,可真不是我们村怠慢了您名下的粮食。村民们可是每季都把陈米拿出来晒,时时检查有没有生虫。米绝对是好米,可它就是——陈了。”
    贾放随同老村长检查了一处吊脚楼上的粮仓,抓了一把米仔细检查,发现果然如老村长所言,这米的保存条件确实很好,但就是陈了,抓在手中一闻,就能够闻到一股子“岁月的气息”。
    不过,这些陈谷子,应该不会那么影响他的救人大计吧?
    害他白担了半天的心。
    最后贾放还是勉励了一把老村长:“眼看早稻就要收了,村里大家加把劲儿,不止有陈米输出,也要有新米输出嘛!”
    第38章
    在桃源村摸清了粮食的底之后,贾放重新回到贾府之中,却听到荣府后门,荣宁后街那里一阵人声。
    他背着手走过去,见到一个穿红戴绿,媒婆模样的妇人,由史夫人的陪房赖氏送了出来。这个妇人身后,还跟着高高矮矮,十几个女孩子,年纪大约在六岁到十岁不等,个个面黄肌瘦,颇有菜色。
    贾放心知遇到了人牙子。
    那人牙妇人面色不太好看,手里的帕子绞了又绞,现在几乎跟个麻花儿似的。赖氏却丝毫不在意,昂着头笑道:“你别当我们夫人好哄。现在城外都是流民,你手头这些人都跟白捡似的,怎么拉进城给身衣服就五两银子一个了?”
    贾放马上明白了:现在城外的流民很多,人被逼急了,卖儿卖女也是寻常。人牙子手里的这些小女孩儿,大约就是这么来的。
    “我只道国公夫人宅心仁厚,这些都是好人家的女孩儿,若不是遭了灾,也不会出来低三下四地在别人家府里当差。”那人牙子被赖氏嘲讽得脸上实在挂不住,愤而反唇相讥,“没想到啊,到了国公夫人这儿,碰壁碰的这叫一个惨。都这年景了,堂堂国公夫人还指着从我们这些人手里抠钱不成?”
    “嗤——”
    赖氏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登时反唇相讥:“你这儿打的好主意,白捡的女孩儿,卖到各府里,打着无本万利的主意。却将这些好人家的女孩儿从她们的父母亲人身边带出来,也不晓得损了多少阴德。”
    赖氏和贾放一直彼此不待见,但贾放认为赖氏在这件事情上的观点还不错,三观还算比较端正,当下在一旁给赖氏点了点头。
    赖氏一瞅,自家爷们都给自己撑腰,那更是来了劲儿,当即舌绽莲花,口吐芬芳,将人牙子好好损了一顿,最后又说:“这年景,连皇上都登坛祈雨,各公府大族哪里敢不例行节约?你将这些小孩子送过来,让府里既担着奢靡铺张的罪名,又要管她们吃管她们喝,教她们规矩,这么点孩子,又做不来活计,简直是白养着……你当我们荣府是开善堂的呀!”
    赖氏这一番抢白,让那人牙子脸上一阵红一阵白,实在是下不来台,一声大喊:“走!”带着那群孩子就走,从荣宁后街灰溜溜地离开了。
    赖氏着实出了一口气,这才发现刚才给她点赞的竟然是贾放,登时又“哼”了一声,昂首转身走了。
    贾放看她的态度,应当还不知道她家赖大已经出事了。
    赖氏一走,贾放的眉头又皱了起来。刚才这个老婆子最后一句话提醒了他:荣府不是开善堂的。
    的确,现在就凭一家一府的力量,要救城外数十万灾民,显然是不现实的事。
    可是他现在却只是一个公府庶子,没有官职在身,虽说手握“一点点”粮食,他又该如何行事,确保自己能够“救万民”而不是“救一人”?
    正想着,只见几个贾赦院的小厮聚在荣府后门口,有人推了两驾大车过来。贾放见那大车上架着一口巨大的铁锅,简直和寺院里的大钟有的一拼。后头一驾则载的都是柴草之类,还有一袋,像是粮食。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