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105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保康察觉到他师祖真生气了,立马高声大喊:“师祖,师祖,保康知错了。”
    师祖:“嗯?”
    保康顺着师祖手上的力道歪着头,什么大魔王的日天日地都烟消云散,满脸乖巧,连声讨饶:“师祖,师祖,保康爱师祖,保康爱花草树木,爱花鸟虫鱼。师祖,保康爱人人,人人爱保康。”
    第67章
    保康和他师祖撒娇耍赖, 师祖只是觉得小徒孙心态有点偏,却也没认为他说的对或者不对,只说:“回去抄写《金刚经》和《心经》。”
    保康:“……”
    被罚抄书的保康垂眉耷眼, 好不委屈。
    委屈之下字也写得无精打采,好像佛祖都替他委屈一般。
    师祖:“……”
    偏偏保康的哥哥弟弟们从外面回来, 大谈特谈外面的新奇世界,兴奋得来,发现他们的保康弟弟/哥哥在抄佛经,一个个的上前来围观。
    “保康弟弟, 这个字儿,大哥怎么看着,好像要哭出来?”
    “保康弟弟,哥哥看这个字, 不是从毛笔写出来的, 是从土里歪歪扭扭的钻出来的。”
    “保康哥哥是想汗阿玛了吗?胤禛也要抄佛经寄回京。”
    …………
    保康:“……”
    一人一句,正闹小情绪的保康本来哪一个都不想搭理, 可他怎么能说自己被师祖罚抄书?
    “保康在练字。”保康一脸“正气”。
    说着话,他倒真有几分练字的架势:“哥哥弟弟们可以手抄佛经寄回京。”
    胤祉重重点脑袋:“午休前抄写一点,午休起来后抄写一点,几天就可以完成。”
    “对。时间挤一挤就有了。”
    “对。保康哥哥,我们也来抄。”
    保康眉开眼笑:“好, 一起抄写。”
    保康有了哥哥弟弟们的“陪罚”, 兴头上来, 专心致志地书写, 还别说,还真写出来几分真意,获得了师祖的夸夸。
    孩子们的心事来的快去得快,很快高兴起来。大人们的事儿按部就班,也很快有了结果。
    大清水师压境之下,小琉球岛上人心惶惶,却是郑家人内部先乱了起来。
    郑经的母亲董氏喜欢干政,很有吕后干政的风范,但却没有吕后的才干,虽然当初施琅和郑成功之间矛盾重重,但最终令施琅反叛的就是此位老太太。
    关键她跟自己的儿子郑经的关系也不好,更由于郑成功的去世而变得疏远,她尤其不能接受自己的儿子郑经和乳母之间的私情,所以也特别不喜欢郑克臧,甚至认为他不是自己的亲孙子,母子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大。
    她见郑经死了,居然是郑克臧继承“东都之王”的位子,便野心勃勃地策划“废长立幼”,谋杀郑克臧,立郑克塽。
    与此同时,郑经一死,岛上本就对郑克臧的出身不满的人,对郑经的遗命更不满,其中侍卫冯锡范便带头以传闻“监国非藩主真血脉”为词,与郑经之弟郑聪等人共谋,收回郑克臧监国之印,并试图杀之以除后患,幸得还留在岛上的天地会的人救下来。
    给送来了澎湖保康这里。
    保康眼见这位十八岁的年轻人,离开了他的父亲郑经就好像彻底没主意了一般,面对这番变故更是丢了魂一般,保康狠不下心说什么狠话,可也不愿意好吃好喝地照顾他。
    “你会什么?在我这里,要干活。不干活没饭吃。干得好,吃得好。哼,看到没有,施琅的儿子们都在训练,吃大食堂。”
    小胖手一指,示意郑克臧自己看。
    刚刚要说优待恩遇郑克臧的施琅:“……”
    郑克臧:“……”郑克臧不看光听将士们训练的声音就吓得腿打颤。
    他早就听他父亲说过快乐大师·瑞亲王和陈近南的事儿,也知道他恨自己的父亲,本来他来到澎湖就害怕,误以为必死无疑,哪知道小胖娃娃只罚他做活儿,当下就感激滴零地领命。
    “我会,我会写字,会算账,会打渔……我都会做。”一脸逃出生天的庆幸,急于表白自己一定努力做活的决心。
    众人都傻了,你就算是假装的,也装出来一番“誓死不从”啊啊啊!
    可是保康还不满意的样子,小鼻子皱巴,特“冷淡”的一个眼神:“记好了,你只是郑克臧,自己穿衣,自己做饭,自己吃饭,根据做活的好坏领食材,做不好,受罚。”
    “记好,记好。”
    郑克臧唯唯诺诺地答应着,生怕小胖娃娃反悔。
    众人:“……”
    就见小胖娃娃领着人大摇大摆地离开,就见郑克臧一副劫后余生的模样抹眼泪。
    众人:“……”
    好吧,快乐大师发发脾气也好。
    谁叫快乐大师颐气指使的模样也可爱。
    众人想通了,互看一眼,姚启圣提议:“不若,劈柴?”
    众人点头。
    澎湖的事务不方便他接触,衣食住行哪方面也不行。在回京之前,就劈柴吧。
    事情定了下来,郑克臧就留在澎湖劈柴,学着自己做饭穿衣。
    而此时的小琉球上,十二岁的继承人郑克塽稀里糊涂地坐上王位,因其年幼,由其叔父郑聪辅政。郑聪贪鄙懦弱,诸事皆决于冯锡范和刘国轩。听了左右将士的说法,听了他祖母的说法,茫然无助。
    “诸位说得对。小琉球人心风声鹤唳,继续守卫台湾恐怕右边啊;士卒满目疮痍,再战下去恐怕难以取胜。还是应当请降,以免今后追悔莫及。”
    郑克塽听从他们的“劝告”,给大清水师送来降表。
    十一月初一,短短六天,施琅率领舟师到达小琉球,刘国轩等带领文武官员军前往迎接。
    紧接着,裕亲王领着五位皇子,姚启圣和石溪道人等等人都登上小琉球。
    施琅入小琉球之后,主动前去祭郑成功之庙,对郑氏父子经营小琉球的功绩作了高度的评价,并称郑氏收复小琉球是为国为民尽职的举动,他本人对郑成功毫无怨仇。祭祀完成之后,施琅哽不成声,热泪纵横。
    郑氏官兵和台湾百姓深受感动,纷纷赞扬施琅胸襟宽广,能以大局为重。冷静处理公义私怨的关系,远非春秋时期的伍子胥所能比拟。
    裕亲王冷眼旁观,轻轻摇头。
    当初保康侄子提议不让施琅呆在小琉球,他还觉得这么做对功臣不够厚道,如今一见,还是保康侄子有先见之明。
    “这个岛上,除了郑成功之庙宇,郑成功之塑像,其他郑家人的,全部推倒。立陈近南的庙宇,塑起来陈近南的塑像。”
    “遵王爷命令。”
    裕亲王一声令下,整个小琉球,除了郑成功的庙宇和塑像,其他郑家人的,全部推倒。活着的郑家人吓得不敢吱声,本以为投降了就可以做了太平王,说不定还能呆在小琉球享福,哪想到裕亲王不按常理出牌。
    施琅也对裕亲王的作为有意见,可是他不敢对裕亲王提出来。
    单个裕亲王也就罢了,后面还有太子,四位皇子,一个个的,都还在因为陈近南的事情,和瑞亲王一样对郑家人没有一丝一毫的好感,甚至厌恶。
    偏偏施琅知道孩子的心思单纯,他也不好和他们说恩遇郑家人的必要性。
    裕亲王不知道显示一下朝廷的大度和宽仁吗?他比谁都知道,可他这么做了。
    他们这方无可奈何,郑家人自己不敢出头,岛上的其他人自然也观望中——裕亲王没有动郑成功的庙宇和塑像,这是他们的底线,没犯到这个底线,他们就接受。
    等到那具刚刚塑起来的董太夫人轰然倒下,施琅也仰天大笑,畅快之极,恨不得去给他的父亲和大哥上个坟说一声,笑着笑着,眼泪出来。
    施家人一时间沉浸在悲伤里,朝廷水师这方的人,岛上的人都知道当年施琅父亲大哥被杀的起因,都沉默。
    紧接着,他们就发现,裕亲王的人在安排人,要立陈近南的庙宇和塑像。
    陈近南,陈近南,多情且健忘的人们终于记起来,是谁,给予这方落后偏远的小岛打下文明的基础。
    亲历南北二路各社,劝诸镇开垦,栽种五谷,蓄积粮模,插蔗煮糖,广备兴贩,于是年大丰熟,民亦殷足……在这片荒草丛生的小岛上建立和发展起来三十五个庄,十二个平社,向之惮行者万今瞥为乐土焉,是陈近南。
    把内陆先进的生产经验广泛地传播到小琉球各地,“不识钩镶割获”、“不知犁耙锄斧”的高山族人学会冶铁、晒盐、炼制樟脑,开发原始森林,发展造船、渔业。使得身处荒野以“食木子充饥”到齐拓田园近二十万亩,是陈近南。
    连年丰收,余粮栖亩,蔗物蕃盈,民殷国富,达到“野无旷土,而军有余粮”,并建天兴、万年二大粮仓。是时,闽粤逐利之氓,辐揍而至,岁率数万人,连姚启圣也羡慕地说:“兹地自郑氏窃踞,民间积储有年矣了。”
    与民休息,安抚本地土蕃。冬季旱,无雨水。筑堤储水,截流引水;岛民煮海水为盐,既费工费时,味又苦涩,难以食用,教岛民沿用大陆“天日晒盐”的方法,盐色自而味咸,且费工甚少……是陈近南。
    为求“人才以相佐理”,提出“既足食,则当教之”,连番奏请“十年生长,十年教养,十年成聚,自当速行教化以造人才,才能邦以永宁而世运日昌”,并亲自督建天兴土木,建明伦堂,造圣庙,设学校,延请中原通儒以教子弟,层层选才,是陈近南。
    筑围栅,起衙署,劝农工,禁淫赌,计丁庸,严盗贼,并训之以诗书,申之以礼义,范之以刑法,励之以忠敬,故民皆有勇知方。于是地无游民,蕃地渐拓,田畴日启,万庶偕来,“夜不闭户,百姓乐业”,是陈近南。
    …………
    小琉球能变成今天这么一个,经济健全、政治清明的地方,郑经、洪旭等等,包括每一个郑家军人都有功劳,可是,最大的功劳者是陈近南。
    可他们忘了陈近南。
    他们,在陈近南在的时候,排挤他,合伙和他争权,认为他傻,认为他聚集民心居心叵测,认为他主张和朝廷议和保存实力是有异心……眼睁睁地看着郑经毒杀陈近南,还在心里拍手称快。
    看着自己今天的下场,摸摸自己的心,如果还有心……
    保康举着新制的望远镜看着这一切,默默不语。
    他做到了这一切,可他一点也不开心。
    师祖发现小徒孙眉眼耷拉,小小的心疼:“世人健忘,人之常情。保康只要知道,一般人都只记住自己喜欢听的故事版本,即可。”
    保康脑袋也耷拉:“师祖,保康不喜欢。”
    师祖牵着小徒孙的手往回走,轻描淡写:“师祖也不喜欢。”
    “师祖熟读华夏历史,满蒙历史,师祖发现,大多数人根本就不关心事实真相,他们更愿意相信的是对自己有利的描述。
    无数的历史细节告诉我们真相。从秦汉到明清的两千多年里,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的土地上,几乎没有过超过五十年的和平,每隔几十年,就要有一场大规模械斗。
    不同阵营的人们打打杀杀,血流成河,不死不休,他们争的不是人世间的是非对错,砍来砍去,唯一的目标就是那个可以掌握对错、决定是非的位置。”
    “手上有刀枪的人,绝对不会跟手无寸铁的人讲道理,如同狮子对牛羊,吃你不需要理由。可是牛羊们常常天真的指望狮子发善心,放过自己,可惜最后还是逃不过被吃的命运,晚点吃,不过是养肥养壮留给以后再吃罢了。
    保康理解吗?”
    保康的声音迷茫:“师祖,保康理解。”
    因为理解,所以迷茫。
    他试图给予沿海各个商家一个公平做生意的平台,只要按规矩纳税即可,可他们宁可希望去贿赂官员,宁可希望去贿赂水师,宁可自己去承担在海上遭遇海盗的风险……
    他试图告诉沿海的百姓,你们可以站起来,你们应该站起来。可他们并不需要,他们寄希望于官员的仁慈,寄希望于朝廷的慈悲。
    他试图告诉小琉球的人,这个世界上真正的英雄是谁,不是高高在上的郑经,不是养尊处优的董太夫人,而是劳心劳力,最后舍生取义的陈近南,可他使用的方式,也必须是武力。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