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护厂队(1)
郑森的这一节数学课,是上午的最后一节课了,到了下午,护厂队的士兵们就要开始接受军事技术的各种训练了。
经过了此前几个月的身体恢复以及简单的身体训练之后,如今护厂队已经可以进行一些稍微复杂一点的战术训练了,比如说方阵。
方阵并不是什么新鲜东西,早在古典时期,就是常用的战术。在中国,据说从黄帝时期就开始使用方阵,而在西方,亚历山大大帝的长枪方阵,更是威震四方,但是到了后来,这种古老的战术却一度消失了。
虽然古典方阵有着各种缺陷,但是方阵的衰落,主要的原因其实并不在于这些战场上不够灵活的特点,而在于方阵步兵的另一个巨大的缺陷,那就是,方阵实在是太花钱了。
但从装备上看,这个说法似乎很难站住脚,因为各种方阵,最主要的武器也都是长矛而已。长矛这东西因为使用的金属相对较少,比起其他武器来说,便宜多了。至于铠甲什么的,曾经称雄欧洲的瑞士方阵,就几乎没什么像样的铠甲。而且方阵是集体作战,对于个人的战斗技巧的要求也很有限。这样看来,养一支方阵步兵,似乎应该更便宜才是。
但是方阵的另一个属性,却使得前面的那些省钱的优点都被抵消了。这个属性就是,方阵对军队的纪律性要求极高。方阵,尤其是长枪方阵,对于纪律性的要求非常之高。没有纪律性,方阵根本就无法维持。方阵士兵手里的长枪往往长达4到6米,这样长度的武器,如果单打独斗,会非常笨拙,敌人的刀盾兵之类的,轻而易举的就可以击败他。只有结成了密集的方阵,他们才有强大的战斗力。
方阵士兵阵型密集,士兵们完全没有闪避的空间,超长的长矛,也使得士兵们很难做出有效的格挡。如果有人要逃跑,那几乎就必然带来方阵形态的破坏,一旦方阵形式被破坏,拿着这样长的长枪的方阵士兵几乎只有被屠杀这一条结果了。
而方阵中间的士兵则还要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因为视线全被身边的队友挡住了,所以战场上发生了什么,他们几乎是什么都看不见的。他们做出攻击动作,走路,停止完全依赖于笛子或者鼓乐传递的的节奏和指令。因为对战场上的情况什么都看不到,所以他们只能靠听觉来猜测战场上的局势,这自然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如果没有足够的纪律性,也许战斗正占着上风呢,方阵中间的士兵却突然就崩溃了,然后就转胜为败了。
而军队不是天生就有很强的纪律性的,纪律性的形成成本是相当高的。首先,纪律性依赖于士气。一支军队只有士气高昂才能维持纪律。通常,两种常见的现象会大大的损伤士气。第一条就是克扣军饷,虽然高军饷不一定能保证高士气,军饷低士气也不一定低,但是你不能指望着自己一边玩着各种喝兵血的招数,克扣军饷克扣得不亦乐乎的,一边手下的士兵还能士气高涨。毕竟大家都不是傻瓜。而不克扣军饷,在一个腐败的时代里是非常难的。第二条会大大降低士气的做法就是对待手下军队的时候不公正。比如说把某光头就喜欢把军队分成嫡系的和杂牌的。然后呢,占便宜的好事全都是嫡系的,倒霉吃亏的事情全是杂牌的。结果呢?结果就是一打仗,嫡系就觉得,这送死的事,背锅的事,不是都该杂牌吗?我们先来给“不动如山”,再接个“转进如风”不就行了?等杂牌打残废了,正好过去灭了他。杂牌当然只能……于是不是变了伪军,就是变了鳖军。
所以后世的克劳塞维茨在他的《战争论》中,提到好的统帅最为重要的一些素质的时候,将公正这一品质排到了最前面,认为他是作为统帅最为重要的品质,甚至超过勇敢和智慧。这就是因为不公正必然会给军队的士气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军队不是不能依照战斗力分为精锐和普通,但是权利和义务必须是统一的,那军饷最多的士兵应该站在第一排,精锐的部队应该在最艰难的地方战斗。这才是公平。而这一点,在封建时期,其实没有几个国家能够做到。
另外纪律性还依赖于长时间的训练,而训练这个事情,偏偏就很花钱。
所以综合起来,养一只纪律性强,训练有素的军队从来都是一件不便宜的事情。
如今的时代里,在欧洲,最为辉煌的将领莫过于古二爷(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了。古二爷对于步兵战术的改革。古二爷将方阵改成了纵深更小的线型阵型,以发挥火枪的火力,还将炮兵独立出来使用。在依旧持续的欧洲三十年战争中,古二爷靠着他的新式步兵,打得德意志各邦屁滚尿流。虽然几年前,古二爷战死了,但是他的战术绝对是划时代的。
郑森如今就打算以古二爷的战术为蓝本,锤炼出一直山寨版的瑞典陆军。不过在郑森看来,古二爷的陆军也不是十全十美,因为瑞典太穷,古二爷的陆军用不起燧发枪,还在用火绳枪。
事实上1547年,法国人马汉就已经研制出了近乎完美的燧发枪。他的发明也得到了法国国王亨利四世的看重,亨利四世国王甚至准备将国内军队手里所有的火绳枪全部换成燧发枪。只是因为国网突然遇刺身亡,这一计划没来得及实现。国王死后,军队里的守旧分子们纷纷反对燧发枪,结果拖延了燧发枪成为主流的时间。不过到这这个时候,燧发枪,在欧洲已经不是稀奇东西了,甚至在亚洲,西班牙人和荷兰人手里也有不少了。郑森一方面也聘请了相关的欧洲工匠,以建立自己的燧发枪生产线,另一方面,也已经向荷兰人和西班牙人购入了一批燧发枪。用以装备给自己的护厂队。
相比火绳枪,燧发枪不用担心燃烧的火绳会点燃别人的火药,所以士兵们可以站得更紧密,这样一来,就可以用更密集,纵深也更浅的横队了。而且在郑森的火枪作坊里面,一种全新的武器也在正在制造中,这种武器就是刺刀。刺刀在步兵史上,也是划时代的东西,有了刺刀,火枪兵在近距离就有了自保之力,就可以将用于保护火枪兵的长枪兵取消掉,从而提高了火力输出的能力。当然,刺刀可不是容易造的。它对于武器的制造公差要求相当的高。比如说,只要你的制造精度上有一点点小的问题,刺刀就无法固定在枪管上。在后世的抗战中,中国军队在肉搏战中往往使用大刀片子来对付日军的刺刀,这并不是因为大刀在对抗刺刀的时候有什么优势,而是因为由于精确加工能力的不足,无法大量制造出能安在步枪上的刺刀。
郑森这个时候的精确加工能力,自然也不能和民国时期相比,所以,后世通用的卡座式刺刀肯定是造不出来了,而最为简单的插入式刺刀,虽然制造起来倒是简单,但是上了刺刀就无法射击,而且固定性也不好,经常会从枪口掉下来。郑森自然也看不上这样的简单东西,那么唯一的选择就是套环式刺刀了。不过即使是套环式刺刀,也不是那么容易做的,好在时间还足够,倒是不用太急。
而古二爷的大名鼎鼎的军团炮,郑森也有些不太看得上眼。古二爷的炮兵强调要能在战场上跟随步兵移动,所以采用了相对较为轻巧的3磅炮,为了减轻重量,古二爷将这种3磅炮的装药量减少了一些,这样,炮管就可以更薄,而且他还把把炮管也减短了一截。这样一来,古斯塔夫的军团炮就非常的轻巧,只需要一匹马就可以拉着它跑了。在战场上非常的方便。但是,它的弱点也非常明显,那就是,这种炮的射程和威力很一般,它的轻便是靠降低威力和射程来实现的。
在郑森看来,三磅炮的威力实在是低了一点,郑森觉得如果他的多层炮管技术能够取得好的效果,那么他完全就可以用6寸炮来充当军团炮,到时候,燧发枪加上刺刀,再加上六寸军团炮。郑森觉得自己都有信心到欧洲去装装13了。
“只是目前还有一个大问题,那就是矿产的问题。台湾几乎没什么值的开采的铁矿和铜矿,铜矿还好,至少从日本可以进口,但是铁矿……福建也没什么条件特别好的铁矿,看来也许要去打打海南岛的主意了?”郑森这样想着。
……
“少将军。”一个声音打断了郑森的思考,郑森一看,却是护厂队的枪棒教头刘元智。
“哦,什么事情?”郑森问道。
“马上就要开始队形演练了,少将军要不要去看看。”刘元智回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