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苏厨 第1080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辽国见到大宋这些年欣欣向荣,也要跟着开始变法了,不过却是变回以前散漫粗糙的状态。
    戊申,翰林学士苏辙上《神宗御制集》九十卷,诏于宝文阁收藏。
    癸丑,御迩英阁,进读《三朝宝训》。
    ……
    绿水泱泱的漳河上,行来了一艘特别的船。
    沿河水利历史悠久,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直到今天,西门引漳十二渠,都发挥着其农业灌溉作用。
    漳河上方有一处称为漳泽,苏油准备将之建为水库,用于调节漳河夏冬峰谷用水,保障通航之用。
    漳河有两条,一为清漳,一为浊漳,在馆陶合为一股,称为卫河。
    三国时期曹操征袁绍,就是利用的这条水道,当时称为“白沟”。
    隋炀帝开挖运河,对白沟进行了加宽疏浚,南达内黄,北至涿郡,成为著名的永济渠纽带工程的一部分。
    引入沁水补充流量以后,被隋炀帝改造后的漳水、卫河,以新乡为界,下游可通承载数万斤的大船,上游可通运货数千斤的小船。
    现在河上的这条船造型奇特,尖头平底,和一般画舫的方正不同的是,整体呈流线形,除了船舱,也有船楼。
    没有帆桅,只在船楼后部设有一个大烟囱,在突突地冒烟。
    船似乎被一种水下的力量推着在行进,速度相当快,然而突然间作了几声异响,便变成了滑稽的滑行。
    这是一条机械动力船,船上安装着京师大学堂最新发明——柴油机,不过这玩意儿如今还是试验产品,动不动就趴窝。
    吴恂也在这条船上,见动力又出问题了,不禁手扶脑门抱怨:“这样走法,何时才能到家。”
    苏油穿着一身工装,脸上手套上都是油污,翻着白眼说道:“两岸风光旖旎,你就好好看风景吧,这玩意儿跟我想象的变化有点大,说明书又不够直白……很快就好,很快就好……”
    就听船舱里一声怒吼:“曲轴箱连杆螺母锁片锁舌没有扳起来!我就说怎么振动这么大,机油烧得这么快!谁干的?!”
    “我干的我干的……”苏油又屁颠屁颠地往船舱跑,满脸的不好意思:“时间太长,手艺有点生了……”
    问题找到就好办了,很快,吼人的那位疯狂摇动曲柄,机器又猛然突突突地响起,船只继续前进。
    苏油从船舱里钻出来,一脸黑油还在教育吴恂:“看,理工之学就是这样,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再遇到问题再解决问题,一步步达到巅峰……”
    刚刚那位拿着曲柄吐槽:“还好意思教育别人呢……”
    回到船楼上,拿肥皂洗净油污,刚刚那汉子才露出脸来,却是石勇。
    邯郸肯定有矿,苏油直接将石勇和李庸征调了过来,负责勘探和建厂的事宜。
    李庸现在带着勘测小队根据俩乡导提供的信息寻找矿脉,石勇则已经开始调运机械。
    没有人知道苏油为何如此有信心,敢将勘探和建厂的准备工作同时进行。
    擦干双手,苏油才重新拿起厚厚的说明书来,观看喷油泵的原理。
    喷油泵设计,是柴油机的核心与精华,苏油虽然前世玩过不少的柴油机,可是也没有具体到拆解过喷油泵的程度,现在这个喷油泵是陈昭明设计的。
    其实原理很简单,就是泵内有两组对置柱塞,柱塞安装在叶轮上,叶轮被发动机带着转动的时候,柱塞也就跟着被凸轮环的凸起部分压动。
    柱塞在柱塞套内运动,完成注油与压油动作,当压力超过出油筏的弹簧压力时,出油阀就被顶开,柴油就会喷入气缸。
    当然还有一系列的配套装置控制调整油量、压力,能够使之达到最佳的状态。
    应该说陈昭明的这个设计巧夺天工,简单高效,比苏油天马行空想出来的东西简单多了。
    这次调整之后,柴油机就再也没有出过毛病了,一直开到了肥乡吴家庄。
    吴家庄合村的老少都赶到河边来看热闹,当苏油下得船来,吴存之和李辛娘都不敢认了。
    吴存之眼中含泪:“初见探花郎的时候还是个少年郎君,如今都是大官人了。”
    李辛娘不禁抱怨:“也就是使相和煦,要不你一开口就得罪人了。咋不说你都一老头了呢?”
    苏油哈哈大笑:“老吴的脾气还是没变,腿脚还灵便?旧伤处这天气会不会痛?”
    “叫他进城赶集就痛,上山打鹿打兔子就不痛!”辛娘又忍不住吐槽。
    所有人都是大笑。
    石勇当年也在环州,和吴存之老交情了,战友相见分外亲热,说起当年光屁股重骑追击敌军的事情,又是一通相互取笑。
    等热闹完,吴恂才找到机会上前来跟父母请安。
    辛娘还有些生儿子的气,不搭理他。
    回庄子的路上,苏油开解李辛娘:“虽说还是兵凶战危,但是新军作战的方式已经大变了。”
    “有了神机铳,我军都是远程作战,敌军冲不进阵前百步就将他们放倒,如子翼这般人才,那是七百步外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用的,辛娘你就放心吧。”
    辛娘低着头:“也不知道何时是个安宁。”
    苏油说道:“辛娘你饱读诗书,当知北方地理,太行燕山不在我手,就只有任敌来去的份。”
    第一千五百九十四章 吴家庄
    “澶渊之盟的耻辱,至今上没有从皇宋身上抹去,你给子翼取这个名字,不就是希望他能够保家卫国吗?”
    “国家需要子翼这样的俊杰成为军中人才,让你儿子有可能上战场,辛娘,我替官家跟你说声抱歉。”
    李辛娘伸手抹了下眼角,叹息道:“‘丛山难载忧怀重,更奈辛娘唱一回’。使相当年的诗我还记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我也记得。”
    “都是经历过陕西惨相的人,恂儿有志报国,我做娘的本该高兴,可就是心里依旧不是滋味……”
    “见到使相我想通了,使相贵为当朝一品,尚且遣自己儿子驱横万里,总不能只让别人承担国家的忧患,自己一家子躲在后边安享太平。”
    “辛娘你想多了。”苏油摇头:“我家那杀才是自己偷跑的!一路坑蒙拐骗哄诱了一群人随他出海。要不是先帝以其年幼,替他遮掩,光盗窃军中舰船,蛊惑军士的重罪,这都就够杀头了!”
    李辛娘噗嗤一声笑了:“还真是家家都有个不省心的啊……”
    这下戳中苏油的心酸处了:“辛娘你又说错了,我家啊……俩……”
    李辛娘好奇:“听说京中几位小少爷聪明颖秀,太皇太后累次下旨称赞,老二总应该不劳使相操心才对。”
    苏油叹气:“聪明过头了也不好,我离京之后,就更加放飞自我了。”
    辛娘纳闷:“放飞自我?”
    “嗐,家老二上个月做了个滑翔机,啊就是大三角风筝,将自己挂在风筝下边从封丘顶上冲下来,把自己放飞了两里地。”
    “哎哟!”辛娘想想着那画面都不由得胆战心惊:“可怎么想出来的!仙卿不管?”
    “她在坡下面鼓掌叫好!”说起这个苏油更来气:“算了总之我家稀奇古怪的多了去了,这个老二啊,可比老大不省心……”
    吴恂在后头跟着,到现在真正相信了父母和使相的交情,使相来一趟,都不用开口就解开了母亲的心结,自家爹可没这本事儿。
    一到吴家庄,苏油就知道吴恂一身的文才武艺怎么来的了。
    李辛娘本是大家闺秀出身,其后遭遇悲惨,才下嫁了吴存之,不过知书达理知足惜福,心理更是强大。
    苏油佩服的大宋女性里边,李辛娘能到第四位,还在阿囤弥、高滔滔的前面。
    吴家庄的格局就不一般,虽然没有土墙,却也有沟壕,村里五十来户人家,主要是吴家家族,也有当时一起过来的陕西移民,以及朝廷安置的部分河北移民家庭。
    主要公议的场所还是在吴家的祠堂,关键是祠堂的左边,却建有一所私学,而且规模不小,足可以容纳两百人。
    这就是让庄上的所有孩子都要读书了,可比好多豪门望族家的私学还要大。
    苏油问道:“辛娘你亲自授课?”
    辛娘说道:“理工之学的先生是从相州延请过来的,其余的,我都能教。”
    也是,这位可是现编戏剧都能骂走夏军的人物,文科的东西难不住她。
    苏油又打听了生源构成,才知道却不光光是吴家庄,就连四里八乡的孩子都来这个学校学习,两百人的学校还不够容纳,辛娘准备再请几个先生,效仿理工学院的编制,分班分年级授课。
    苏油不禁对辛娘再度刮目相看,说道:“我那里有一份学校建设的纲要,早知辛娘有此志向,我这次就给你带过来了,下次吧,等你看过之后,必然会有所心得。”
    辛娘喜道:“那可真是太好了。”
    来到祠堂拜祭了吴家祖宗,大家坐下叙话。
    吴存之将周围几个庄子的里正、族长都叫了过来,看得出来他在这一带的威望颇高,几个里正族长与他都非常熟悉,一听介绍,才知道都是弓箭社的成员。
    苏油关心的是河北的农业产业结构,跟大家拉家常,顺带了解情况。
    从元丰年开始,黄河被按在和北流河道里,包括河北其余几条干流,都被河渠司整治过,这几年虽然还是有灾情,但是都在可控的范围。
    这里边土豆的功劳可就大了。
    土豆自打来到大宋,在农学院有方向性的花药离体培养法下,已经搞出了四倍体,个头比东胜州那边的祖宗已经大了不止一倍,普遍达到了鸡蛋的大小。
    跟后世没法比,但是也已经是亩产七八百斤的高产作物了。
    辛娘从陕西过来,路过汴京城的时候什么都没有买,就买了一套《农书》。
    《农书》的前身是苏油主持编纂的《西南农书》,之后一路收纳了陕西、两浙、荆湖、南海、到现在还有了《海外部》,成了农业方面的科普型著作。
    辛娘在河北安定下来后,每年都要托人去汴京订购,并且将之用于生产实践。
    受相州模式的影响,如今庄上也采用了那样的耕作模式,而且吴存之和辛娘是陕西人,还给周围引来了油菜种植,与花生一起,作为庄子上的主要油料作物。
    油菜收成在五月,花生收成在十月,这就可以根据轮作的时间,安排不同的油料作物种植,保证庄上每年植物油的收成。
    吴恂在皇家军事学院进修,对理工知识与机械原理也有掌握,对于机械的效能有深刻的认识,为了不让父母在乡间那么操劳,帮忙购置了不少的农业机械。
    吴存之是畜牧能手,吴家庄上也在种玉米,不过吴家庄的玉米在很嫩的时候就被连秸秆一起收了,作为饲养大牲畜的青储来储备,这一点却是连苏油都没有想到的。
    还有就是甘薯,甘薯在吴家庄也主要不是给人吃,而是将藤叶作为养猪和养鸡的青饲料。
    苏油在吴家庄算是开了眼界,劳动人民在河北利用自己的智慧,因地制宜地改良和发展了农业模式,让苏油有了种自己以前坐井观天的觉悟。
    不过几家庄子的庄主都在说地力的问题,河北还算好的,有大量牲畜的粪肥作为肥料,但是空闲土地实施休养,也是必须的。
    探花郎学究天人,要是能将这个问题给解决了,大宋每年的在耕土地面积,起码还能够增加三分之一。
    这个问题苏油真能解决,那就是化肥厂,氮肥加磷酸二氢钾,能够解决大问题。
    苏油拿着笔记本一点点地记着,包括了农庄的耕作、畜牧、禽蛋、饲料、加工、农机、机井、水利……
    还包括了市集、乡间货郎、小运输、各户的货币使用情况……
    甚至入学孩童多少,识字程度,受教育的年时、乡间婚丧嫁娶的花用、甚至包括社戏社火,乡约民俗,弓箭社习武活动等等,都在他的调研范围。
    吴家庄的运转情况非常好,家家养着大肥猪,还是苏油从蜀中带到陕西的模式,猪圈建在粪坑的上面,便溺漏下去,实现“猪便分离”。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