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849章 伪军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最后他说道:“陈继,你在圣旨的最后写几句激励诸将士奋勇杀敌、报效国家的句子。圣旨拟好后,拿来朕御览。”
    陈继很快将圣旨拟好,送给允熥过目后盖上大印。
    将此事吩咐完毕,允熥长出了一口气,对朱橞等人笑道:“多邦城被攻破,红河平原已经向大明敞开了大门,对安南之战很快就可结束。”允熥十分乐观。
    不过其他人可不像他这样乐观。依据前几日传来的消息,何荣率领的左军仍旧漂在海上没有登陆,这意味着胡季犛随时能够南逃,即使胡汉仓守不住乂安,他们也能撤到更南边的河静、广平、广治,甚至广南。至于原安南国最南端的领土、今年春天刚刚从占城割来的广义省,已经在暹罗、真腊、彭亨等国军队的辅佐下,由占城重新夺了回来。
    但是占城人的进展也就到此为止了。不论占城还是暹罗等国,军队战斗力都十分可疑,占城军队因为是收复失地总算有点儿士气,暹罗等国的军队完全就是应付差事,要不是还有大明派过去的将领在军中,他们恐怕能一直维持‘静坐战’。
    就连占城自己虽然军队还有士气,但上层统治者想的是如何能够避免折损军队打仗也不积极,在隐隐约约听说何荣打了败仗后才着急出兵。
    所以其他人实在乐观不起来。朱橞还在斟酌,陈继就说道:“陛下,虽然会宁候率领的大军有了进展,但巨港侯所部仍旧在海上尚未登陆,胡季犛此时南逃根本无人阻挡,若坐视他逃到南方,则此战迁延日久,于国于军都不利。”
    “另外占城等诸番国的兵十分懈怠,几乎没有与安南军队交战,若对这样的事情不制止,那陛下征召番国之兵的意义何在?”
    “臣以为,应当使巨港侯迅速在安南沿海登陆,堵住胡季犛南下之路;同时传旨给占城等番国,让他们马上进攻广南,若不听号令则给予处置。”
    ‘陈继还真是一个传统的读书人,这样暗含指责朕的话都能脱口而出。’允熥听了他的话首先感想到。
    随后他出言:“陈卿,术业有专攻,何况大军征战在千里之外‘遥控’是兵家大忌,朕以为何荣一直没有派兵登陆应当是有自己的考量,贸然干涉恐怕坏了何荣的谋划,还是不要干涉的好。”
    “不过,还是将张温的奏报转过去一份,何荣自然就会知道该如何做。”
    “至于督促占城等番国的军队确实应当。胡俨拟旨,派人前往占城国都,向占城王传朕的旨意。旨意的内容写的简单点儿,但一定要让他明白朕的意思。”
    胡俨马上坐下来开始拟旨;陈继的进谏虽然只完成了一半,不过他想着何荣看了张温的奏报后多半会着急起来,也就罢了。
    可这时刚刚将张温的奏报看完的朱橞忽然说道:“陛下,有一事也要马上安排为好。”
    “陛下,攻打多邦城时,虽然主要功劳在常继宗带领先登军入城扰乱城内,和张辅带兵与浴血安南人拼杀,但投诚的安南人功劳也不小。”
    “阮氏三兄弟深明大义,弃暗投明,使得先登军能够毫发无伤地进入多邦城,又配合常继宗、林育容等人,陛下应当嘉奖。”
    “甄伟瞳虽然是在被大军包围后才投诚,但为攻克升龙城也立下了汗马功劳,陛下也应当嘉赏与他,以安其心。”
    “朕也没有说不会封赏他们,只是暂且先不封赏,而是等到,”说到这里允熥忽然明白了朱橞的意思:“你的意思是他们刚刚投诚我大明,心下仍旧不安,朕应当马上接纳他们以安他们的心?”
    “是,陛下。”朱橞道:“臣在南洋,每当有蛮夷之兵投诚我藩,臣定然马上封赏他,赐予官职、土地财帛等,即使自己不能马上召见也要下王诏安其心。安南之事臣以为与此类同,所以这样建言。”
    “是朕疏忽了。”允熥想了想觉得朱橞的话是对的,毫无不满的坦诚了自己失误,笑道:“果然还是你们久在南洋,对如何安抚蛮夷经验丰富。”
    “胡俨再拟旨,莫氏莫远赐正三品冠带,莫氏莫迪、莫隧赐从三品冠带,各赏赐黄金百两、玉器十件、上用绸缎十匹,仍旧统辖所部,编入右军管带;甄伟瞳赐予从三品冠带,赐黄金百两、上用绸缎十匹,统辖原部,编入中军管带。四人所部以五千人为限。最后多写几句褒奖他们几个的话,一定要让他们对大明感激涕零。”
    “陛下!”陈继有些惊讶的喊道,不仅是他,其它几人虽然没有叫出声,但也都很惊讶。
    允熥的封赏太出乎预料了。他们本以为允熥依照从前封赏阮勋的例子封赏莫远等人,可谁知封赏竟然比对阮勋还要丰厚。
    其余的也就罢了,大明也不缺这些东西;但这一句‘四人所部以五千人为限’就不是众人能够想到得了。
    他们四个现在统兵最多的莫迪所部不过是两千多人,最少的莫远所部现在只有五百多人,四人,即使再算上之前带兵投诚的阮勋所部约两千人,总数不过六千多人,相对于大明近四十万大军只是九牛一毛,纵使叛变也影响不大。
    可现在允熥允许他们所部以五千人为限,等于是允许他们自己扩兵,他们四人的总兵力就将达到两万之众,虽然仍旧远远比不上明军,但也不可小觑了。
    朱橞马上就要进言;可没等他的话说出口,就听允熥又道:“之前投诚大明的阮勋,也允许所部以五千人为限,写入圣旨;在多邦城、升龙城俘虏的安南将领,若是有愿意为大明效力的,允许召被大明俘虏的安南士兵建立军队,所部仍旧为五千人。”
    “陛下,”等他说完了,朱橞马上说道:“陛下,允许他们自行召兵不妥。安南尚未归附大明,这些投诚大明的安南将领也不可全部给予信任,既要用也要防,允许统辖原所部已是为了表示对他们的信任而不得已为之,怎好再行增加他们所辖士兵?”
    “允许愿意为大明效力的安南将领统兵倒是正理,但也要打散了,不能让他们统辖原部,并且一部的士兵最好不超过千人,配属给大明的卫所。”
    朱模、曹行也纷纷出言劝阻;反倒是陈继,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不知怎样更好,没有说话。因为大家都对此委婉的劝谏,胡俨拟旨的动作都停了下来,上好的狼毫笔停在半空。
    允熥马上对胡俨道:“继续拟旨。”然后扫视了朱橞等人一眼,说道:“怎么,你们不明白?安南与其它所有的南洋番国都不同。你们在南洋封藩的经验,不可套用在安南身上。”
    安南,后世又名越南,是全世界和中华最像的国家,还在朝鲜之上。朝鲜长存在世家大族——所谓‘两班’贵族,国君长期大权旁落,并没有建立起来真正的君主专制制度,军事上又极度依赖中原王朝,感觉像是中原文化与当地文化交融后形成的一个带有残疾的婴孩。
    而安南不同,安南虽然刚独立时国内的世家大族势力很大,但历朝历代的君主都在努力削减世家的势力,到陈朝君主的权力已经很大了;军事上又一向独立自主,从来没有巴望过中原,甚至敢于和中原王朝开战,双方敌对的时间远远大于和睦的时间。
    但这正代表了安南与中华相像。中华的传统就是独立自主,只要将国内的事情搞好了什么都不怕,安南就继承了这一传统,虽然这样对中原并不是什么好事。
    所以对付安南不能套用对付南洋其它番国、番民的手段。此时的大明官民并不会如何有效对付这样的地方百姓;但允熥知晓:历史上对付中原王朝有用的手段,对付安南也一样会起到作用。
    历史上蒙元统治中原的方法显然是不成功的,值得借鉴的不多,但满清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虽然因为种种缘故扶桑人失败了(值得庆幸),他们的许多手段也很有效果。
    在政治上,不论满清还是扶桑人都十分重视对乡下士绅的拉拢,基本不干涉乡下的秩序,满清还承认了所有大明的进士、举人、秀才功名,安定了士绅之心。所以允熥嘱咐张温等人一定要重视拉拢当地的士绅,因为此时安南士子参加过科举后是入国子监读书,还处于科举考试的早期版本,允熥会让朱赞仪将来承认所有愿意在他的藩国为官的安南太学生的学历。
    而在军事上,满清和扶桑最大的特点恐怕就是组建了无数伪军帮助他们打仗,当然,在满清这些‘伪军’被称为绿营。
    满清每到一地,就在当地组建绿营,大多是以投降的前明军为主,同时在大城市留守数千八旗以为监视;至于打仗,自从永历二年开始,满清征战的中原的主力就是以严格来讲也是伪军的汉八旗为主,辅佐以绿营,不要说真正的满清八旗,就是蒙古八旗都大多充当督战队。
    扶桑西元1932年占领东北后也开始组建伪军,各种‘满洲国军’、‘蒙疆安国军’、‘和平建国军’层出不穷,虽然因为民族主义的勃发使得这些伪军大多在面对抗日武装的时候战斗意志薄弱,与满清的汉八旗、绿营无法相提并论,但也在日军的征战中起到了一定作用。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