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316章 调换文武官员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第二天齐泰按时上班。他现在是冬辅官,自然是在宫里上班,正常情况下是在乾清宫,少数时候是在其他的地方。今日是个正常的日子,所以他上过了朝之后在乾清宫上班。
    允熥自从继位已来,把原本皇帝休息的乾清宫变成了类似于普通大户人家书房的地方,大多数情况下议事都是在乾清宫。而他休息的地方多数时候都是在坤宁宫,实现了帝后的寝宫合一。
    齐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一边想着如何与陈性善说自己想的事情,一边处理手中允熥分配的折子。
    有些分心的齐泰自然处理折子的效率就低一些了,比别人慢了不少,自己手中的折子还没有处理三分之二,暴昭已经都处理完了交还允熥了。
    意识到自己,慢了的齐泰赶忙驱逐了其他的心思,快些把自己手里的折子处理完了交还允熥。
    允熥当然也注意到了齐泰今日有些不太正常了,但是他满心都被另一件事情所占据了,现在也没空关心齐泰了。
    他在考虑调换各地的都指挥使和总兵的事情。
    都指挥使是各省军队的最高指挥官,类似于现在的省军区司令;而总兵在大明初期则是特设官位,只是在出兵平叛的时候让统帅任总兵,挂将军衔,或者在经常打仗的地方常设总兵。
    所以常设的总兵与都指挥使是非常重要的职位,尤其是在没有现代化的通讯系统的古代。
    允熥在继位之初为了稳定并未大规模调换常设总兵与都指挥使,但是现在允熥已经继位半年多了,连年号都改了,从洪武三十一年到了建业元年,所以允熥认为也是时候动一动这些常设总兵与都指挥使了。
    允熥从七年以前为皇太孙开始,就在观察各位大明的大将,现在对于大将们也算是比较了解了,再加上这是很重要的事情,所以他亲自决定人选。
    允熥想着:‘世袭指挥使的流侯怀远侯曹兴长期在西北打仗,也算是很熟悉哪里,但是把他放在山陕我不太放心,就以他为河難都司都指挥使吧。’
    “世袭指挥使的流侯崇山侯李新虽然是因为营造孝陵封的侯,但是也是有过战功的人,儿子李须虎又是我的藩第之人,就以他为山硒都司都指挥使吧。”
    “后军都督府的右都督黄络还算勤勉,又是常遇春的当年的亲信,就以他为北平都司都指挥使。”
    “左军都督府的右都督陶文,统兵很有一套,就以他为中都留守司的留守,以后还有大用。”
    “世袭指挥使的流侯永平侯谢成,倒是有本事,但是他没有儿子,父母又都死了,这样没有多少牵挂的人可不敢用在紧要的位置上,就以他为山東都司的都指挥使吧。”
    “……”
    允熥算计已定,写下自己决定了的各位常设总兵与都指挥使,让一名中书舍人把旨意送到通政司去,然后自己开始看由辅官们批阅过的折子。
    从洪武三十年开始,除了因为犯错被拿下的,地方的文官变动很小。允熥对于那些偏远的其它民族地区的扶夷人员可以容忍长期不换,因为换了人未必能干得好,扶夷可是非常专业的工作。
    但是对于大多数地区的官员允熥是不能容忍长期在一个地方的,这自然是怕在地方上作大。
    允熥前世家乡的市高官在他的家乡当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市高官,从邓爷爷执政初期开始,当到胡总期间,一直到每十年一次的全国最高领导人按照惯例来他的家乡视察的之后才换掉。
    这就导致这名市高官在当地的势力极大。允熥前世的家乡曾经流传过很多关于这位市高官的顺口溜,在他调走之后也有多个黑社會性质的团伙被打掉。
    再加上朱元璋的言传身教,允熥自然是要在自己的皇位已经基本稳固之后也要调换全国的文官了。此时他就在看着这样一封奏折。
    此时没有常设的巡抚总督这类的官职,地方上虽然一个省有布政使,但是布政使的权力很有限,知府有权力与布政使对着干,再加上在中间起到制衡作用的参政,所以既然调换,知府、参政、布政使都需要调换。而这么多官员允熥都大多不怎么熟悉,也就只能让吏部拟一个名单上来他审阅了。
    允熥看着面前这份名单。允熥对于练子宁还是信任的,只要不是他知道觉得不怎么样的文官基本上都会同意。
    这时,允熥看到了一个名字:铁铉。
    看到铁铉的名字,允熥一拍脑袋,在心中暗道:‘我怎么把他给忘了!铁铉别的不说,守城还有断案可是一把好手,又那么忠诚,用他当刑部尚书绝对放心。’
    然后允熥仔细看了一下铁铉从前的职位与拟任命的职位:之前是担任南阳知府,这次拟担任山東兖州分巡道参政。
    允熥又想:‘南阳知府是正四品,参政是从三品,而尚书是正二品,直接任命为尚书恐怕不妥。正好分巡道的参政也监管刑狱,作为一个跳板还好。那么就让铁铉当一二年的参政吧。以后再调他入京。’
    允熥算计已定,把这一页都看完之后就批了一个:‘知道了,正式拟旨下发吧。’然后就把它扔到了一边。
    接下来是全国的部分指挥使调整的事情。
    朱元璋定下的规矩,很多的指挥使都是世袭的。不管这一点妥不妥当,允熥现在都不好动,所以这次是调动那些不世袭的指挥使。
    今日不知是怎么了,允熥又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盛庸。
    允熥没有拍脑袋,但是他仍然在心中暗道:‘怎么把他也给忘了!虽然算不上一流的武将,现在自己手里的大将不少也不缺这一个,但是这样任由他担任不重要的官职是浪费人才啊!一定要重用。’
    允熥仔细看了看盛庸的新任命:鲁王左卫指挥使,兼任鲁王府仪卫司仪卫正。
    按照大明的初年的规矩,亲王三护卫的指挥使品级相同,权力一样大,谁也管不了谁,都是由亲王统领。但是对于鲁王这样曾经设立过三护卫,但是之后因为新任的鲁王年纪还小不能领兵的时候,就出现问题了:亲王三护卫有事,谁是最后的拍板人。
    朱元璋为了解决这个事情,于是让某一位指挥使,通常是左卫指挥使,兼任仪卫司仪卫正,作为最后的决策人。当然这只是临时的处置方案,等到亲王就位了自然是凡事由亲王最后决定。
    所以盛庸的新任命相当于一个小型的总兵了。允熥觉得这还是比较重要的岗位,并且对于之前只是指挥使的盛庸来说也是相当于升官了。所以允熥想了想,决定还是暂时维持这个任命不变,再找机会提拔。
    然后允熥把这一份折子都看完了,就也批上了‘可’之后,就让下发了。
    然后允熥想起了自己四年以前北巡的时候,曾经在凤阳见过的担任凤阳卫指挥使的前任锦衣卫指挥使郭洪涛了。允熥记得郭洪涛对于处理情报很有一套,当时是想着继位以后让他管着对外情报机构的。
    允熥让中书舍人拟旨:‘宣凤阳卫指挥使郭洪涛入京进见。’
    之后允熥害怕自己又忘了铁铉与盛庸,对王喜说道:“你把盛庸与铁铉这两个名字记下来,等到明年年初了与我说。”
    王喜应诺。
    允熥害怕王喜也忘了,又让小宦官返回他在乾清宫休息的寝殿用纸写上‘盛庸、铁铉’两个名字,然后贴在书架的侧面。
    然后允熥才放下心来,继续看着折子。
    这时允熥见到了一个折子,内容是推举徐膺绪为都指挥使。
    允熥是允许底下的大臣推举官员的。毕竟大明这么大,官员这么多,他指不定就埋没了什么人才,所以即使是他已经示意要亲手拟定的常设总兵与都指挥使的官职也允许大臣举荐。当然,他听不听就是另一回事了。
    但是徐膺绪显然不应该在这个可能埋没的武将名单当中。徐膺绪可是徐达的三儿子,现在当着中军都督府的指挥佥事,怎么也不可能是允熥不知道的人物。并且大家都知道徐膺绪没有什么本事,只不过是混饭吃而已。
    允熥想了想,然后联想到现在徐晖祖还没有官职,就明白了这是什么意思了。徐家,不一定是徐晖祖,这是在试探啊!
    其实允熥对于徐晖祖是有任用的想法的。他的想法是让以后燕王朱棣或代王者朱桂或者安王朱楹这三个娶了或者即将娶徐晖祖的妹妹为正妃的王爷,出去有了自己的封地以后就带着徐晖祖出去打天下。
    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既然大家都是亲戚了,即使不是父子,恐怕也比旁人要用心一些。并且把魏国公打发到了藩国,那么国公的工资就是藩国来发了,中央朝廷就可以省一笔钱了,魏国公家的田地也可以收回来重新分配。可以说是一箭双雕。
    但是允熥忽略了他长期不任用徐晖祖导致徐家心中惶恐的事情了。长此以往的话,可不是好事。
    所以允熥虽然恼怒徐家试探他,但是也马上下旨:‘以魏国公徐晖祖为前军都督府左都督。’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