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154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七月十六,靖难军攻破怀来。
    七月十八,永平府归附燕王。
    七月二十四,燕王府靖难军逼近谷王朱橞的藩地宣府。
    谷王朱穗的生母是洪武朝最最倒霉的郭惠妃,他外公就是郭子兴,郭子兴是孝慈皇后的养父,高祖皇帝当年只是郭子兴账下的仪仗兵,人生第一桶金是杀了郭子兴的亲儿子、强娶了郭子兴的女儿为妾,以女婿的身份继承了其政治遗产而走向人生巅峰的。
    这第一桶来的并不光彩,高祖皇帝一直防着小妾郭氏,虽有生儿育女之功,也一直居于惠妃之位,从来不让她协理后宫。
    郭惠妃一辈子老老实实给老朱家生孩子,生了三个儿子两个公主,其中一个公主还下嫁给了端敬贵妃郭氏的娘家武定侯府,本来以为老实本分,到老能安享晚年的,可是高祖皇帝终究没有放过她,在临终时要郭惠妃跟着殉葬了……
    当时高祖皇帝为了防止藩王们对皇太孙造成威胁,还特地下旨命藩王不要回京奔丧,守在各自藩地举哀即可。
    谷王是郭惠妃最小的儿子,晓得自己出身尴尬,因而从小懂事,习文练武,不敢惹事,就藩之后,虽没有燕王那样翻天覆地的成就,但宣府是大明九边重地,他组织翻修长城,带兵守护边关,自打他就藩以来,宣府就太平了,谷王是立下大功的。
    谷王觉得自己老老实实镇守边关,待父亲驾崩,他或许能够凭借功劳,把胆战心惊一辈子的老母亲郭惠妃接到宣府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然而,他却接到了母亲殉葬的噩耗。
    爹死娘殉葬,这种人伦惨剧搁在普通人身上恐怕会当场崩溃,幸好谷王是坚强的,无奈接受这个残忍的事实。
    然而,接受并不表示服气。谷王没有燕王的大志向,如果要削藩,他放弃兵权,去当个闲散王爷也未尝不可。但是他也晓得母妃为啥老实了一辈子还要去殉葬,不就是为了巩固新君的地位,让出了个清净的后宫,让新君没有任何掣肘么?
    说到底,还是为了给新君铺路。
    现在燕王打到门口了,谷王手下有几万精锐府兵,且是常年镇守边关戍边的那种,地方军首领们集结到了谷王府,等谷王一声令下,立刻阻截燕王“叛军”。
    以目前的实力,宣府是足可以与燕军一战的,阻击燕王挺进中原,但是谷王因多年积怨,有他自己的打算:南京的那个小皇帝,凭什么要我用拼了全部的家底甚至生命去阻截四哥的军队?
    咱们很熟吗?小皇帝不是要削藩,逼死了湘王全家,还把五个兄弟们削成庶人,关在凤阳当阶下囚吗?
    为了保这个小皇帝,我娘苦了一辈子还要殉葬,一天福都享不着。
    这个侄儿上了台,还整天把刀对准了皇室,无论皇叔还是姑姑辈的公主,简直无差别的攻击,这谁受得了啊?
    说不定四哥上台,我的日子还能好过一些。
    所以,谷王朱穗干脆撂挑子走人,带着府兵和王府妻小往京城方向而去,燕军不费吹灰之力,白白得了军事重地宣府……
    七月二十七,道衍禅师用反间计使得松亭关守军们内讧,杀守将投降。
    到了八月,燕军逼近大明镇守九边的辽王朱植的地盘。
    辽王朱植是高丽贡女韩妃所生,韩妃死的早,因而避免的殉葬的命运。辽王和燕王平时并不亲近,建文帝削藩,把燕王的亲弟弟周王朱橚先拿出来开岛,杀鸡儆猴,皇室公主藩王们多有上书为医痴周王求情,但是辽王选择明哲保身,没有上书朝廷说情。
    镇守大明九边的九大藩王因常年和北元对抗,保护大明边关,所以这九大藩王个个骁勇善战,藩王府府兵都是身经百战的精锐,辽王的实力和谷王不相上下,他十分鄙视谷王“懦弱无能”、居然都没有抵抗,就丢盔弃甲跑到京城,简直有辱大明九边九大藩王的威名。
    所以燕王起兵谋反,辽王秣马厉兵,着实好好准备和燕王打一场,一来是保护自己的藩地,二来可以向小皇帝表忠心,将来即使被削,也能温柔一点的削。
    辽王打着如意算盘,夜不解甲,枕戈以待,等待和四哥打一场硬仗。
    与此同时,千里以外的京城。
    大明皇宫,坤宁宫。
    胡善围引领着郢王妃去见马皇后。
    郢王妃郭氏、武定侯郭英嫡长女、端敬贵妃的亲侄女。以前郭家何等显赫,是高祖皇帝大清洗之后仅剩下的五大老牌勋贵家族之一,只是建文帝因郭二姑娘当了燕王世子的侧妃,因而不喜郭家,不重用郭家子弟,连给太子选伴读,京城五大勋贵有四大皆有孙辈入选,唯有郭家落空,眼瞅着要没落了。
    马皇后夫唱妇随,丈夫故意冷着郭家,她对郢王妃郭氏这个皇婶也不好太亲热了,礼貌中的带着疏离。
    郢王妃先行了君臣大礼,之后马皇后回了半礼,算是行家礼。
    郢王妃郭氏说道:“今日拜见皇后,实乃因为军机大事,但是皇上日理万机,无暇接见,只得托了胡尚宫来见皇后。”
    马皇后蹙眉,“后宫不得干政,王妃岂能不知?”
    胡善围将一封拆开的信件递给马皇后,“军情紧急,微臣看过之后,觉得极有价值,遂带着郢王妃见皇后。”
    马皇后不信郢王妃,但是相信胡善围的判断能力,于是打开信件一瞧,顿时脸色大变,拿着信件去乾清宫找建文帝。
    这封信是燕王世子的侧妃郭二姑娘写给大姐郢王妃的,基本都是聊家常,其中有一段说辽王叔是个外冷心热的人,虽没给废为庶人的周王求情,但是当燕王世子带着家人回到燕地时途经辽王藩地,辽王叔设宴款待,嘘寒问暖,还派兵护送。
    郭二姑娘在信中还感叹,虽说她是燕王妃侧妃,但一直生活在京城,从未见过北平燕王府是什么样,还以为九大藩王是各自为阵,互不影响,现在看来,传闻都是假的,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皇叔们的真实关系其实都还不错。
    建文帝看了,神色也是为之一变,这些皇叔们真是奸诈啊,有人唱红脸,有人唱白脸,差点又被骗了,这个辽王那里是上书的那样拼尽全力阻截燕军,分明是想带着军队投奔燕军,同流合污啊!
    幸亏世子侧妃郭氏无意间吐露了天机,郢王妃深明大义,把家书送到皇宫。建文帝连忙下了一道圣旨,快马加鞭送到辽王朱植就藩的广宁。
    广宁,辽王正召开阵前动员会,辽军的战意被煽动起来了,正欲与打着靖难的名义谋反的燕军决一死战。
    辽王即将下令布阵时,一个尖利的声音响起“圣旨到!”
    辽王还以为是建文帝送来慰军的粮草呢,连忙跪下听旨。
    天使说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辽王朱植立刻撤离藩地,回京城待命,不得有误,钦此!”
    辽王听懵了,怀疑自己幻听,“公公,你在说什么?”
    天使冷哼一声,“皇上要辽王立刻回京城,不要和燕军正面冲突,辽王还不接旨?王爷想抗命吗?”
    辽王无可奈何,只得退兵,别说阻截燕军了,就连守城池都做不到,当天撤离藩地,把大好一片土地拱手让给燕王。
    于是燕王不费吹灰之力,占领了辽地。
    辽王拖家带口跑到京城,还没京城,他手下几万府兵就被曹国公李景隆拦下,要求放下武器,就地在郊外扎营,等候安排。
    辽王看李景隆趾高气扬的模样,满肚子的窝囊气在这一刻爆发了,一巴掌扇向这个外甥。
    啪的一声,李景隆半张脸都肿了,“你……你敢打我!”
    辽王毕竟高祖皇帝的儿子,有他的骄傲,燕王他都瞧不起,能瞧得上李景隆?他啐了一口,“论爵位,本王是亲王、你只是个国公;论辈分,老子是你舅舅,你是外甥,说破天去,本王都能打得!”
    李景隆恨得牙痒痒,但是辽王说得对,爵位辈分辽王都能打他,只得找建文帝主持公道,建文帝安慰这个削藩小能手,“辽王脾气暴躁,你且忍忍。”
    辽王进宫觐见建文帝,大表臣服之心,“……臣一片忠心,日月可鉴!如今臣的妻儿都在京城,臣舍不得辽地大好河山,请皇上容许臣带着旧部去讨伐燕军!收复河山!”
    辽王在藩地也是深耕多年,对这边土地有了感情,舍不得拱让让给燕王,想要带兵夺回来。
    建文帝见辽王如此诚心,且有人质在手,辽王不敢食言,心想朕难道多疑,冤枉他了?
    顿时有些心动,不过建文帝想起郭二姑娘那封信,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还是先观察观察再说,于是没有答应辽王所请。
    结果辽王刚刚出宫,后脚前线传来紧急军情:
    大明九边九大藩王之一的宁王朱权率领藩地军民,连同麾下赫赫有名的蒙古骑兵“朵颜三卫”一起加入了燕王的靖难军,两大毒瘤同流合污!
    其实宁王只想观望,被逼无奈入了伙,其过程简直堪比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逼上梁山。
    宁王朱权的实力仅次于燕王,他的藩地大宁和北元交界,位处军事要塞喜峰口,东边是辽王朱植的地盘,西边是主动弃城逃跑的谷王朱穗的藩地宣府,妥妥的军事重地。因朱权地盘就在蒙古,在他的斡旋下,蒙古部落宣布和北元分手,琵琶别抱,投入大明的怀抱,就地成为明朝三个卫所,称为“朵颜三卫”。
    这些蒙古骑兵的特点是特别能战斗……以及,有奶就是娘。
    宁王给他们发军饷,他们就跟宁王。燕王派出道衍禅师以及其弟子马三保去游说他们,说给更多的粮食和军饷,他们就跟着燕王,乘着宁王出城和燕王谈判,包围了宁王府,软禁了王府妻小。
    宁王也被狡诈的四哥所困,见大势已去,只得宣布加入靖难军,跟着四哥去勤王。
    但是建文帝不晓得过程,只晓得宁王带着精锐骑兵“朵颜三卫”投奔燕王造反的结果,顿时暴怒,立刻派人把辽王朱植给叫了回来,劈头盖脸的骂:
    “事已至此,你还有何话说?你还说你和燕王之间是清白的?朕要是不把你召回来,你是不是也带着军队投奔了燕王?”
    遭遇夺命三连问,辽王简直比窦娥还冤啊!看着这个年轻的皇帝,辽王心想老子想扶你,谁知你好心当做驴肝肺。
    算了,老子不管了,越管越麻烦,还不如学谷王,一开始就弃城逃跑落得干净!
    你和四哥去争吧,老子坐山观虎斗,反正谁当皇帝,都是老朱家的人。
    就这样,唯一一个旗帜鲜明支持建文帝的藩王成了哑巴,终日消沉,等待最后的结局。
    燕军从七月六日晚上夺北平城,到一连吞下谷王、辽王的地盘,燕王府一个月就控制住了东北和西北,大明九边占了三边,势如破竹,朝野震惊。
    燕王朱棣慢慢向中原方向,前方散落着村庄,皇位就在前方。
    为什么朝廷一个月来迟迟没有组织中央军队平乱?
    因为这个月来建文帝一直在开会,物色最佳人选担任主帅。
    朝上天天吵成菜市场,建文帝左右摇摆,举棋不定。觉得个个都有优点,个个都有缺点。
    其中的人选有曹国公李景隆,皇帝的亲表哥,削藩小能手。但是缺点没有打大仗的经历,只是小打小闹,平时做的最多是练兵布阵搞军事演习。
    魏国公徐辉祖。名将之后,骁勇善战,自幼就随着亲爹徐达出征,有打大仗、打胜仗的经验,对朝廷忠心耿耿,也是目前呼声最高的北伐平乱主帅人选。
    但是缺点很明显:他是燕王妃的亲大哥。建文帝担心这个第二个代魏国公倒戈支持大妹夫燕王。
    长兴侯耿炳文。洪武朝开国时代到目前唯一存活的老将,经过空印案、胡惟庸谋反案、李善长谋反案、蓝玉谋反案四大案,活下来的只有耿炳文一个。且建文帝亲姐姐江都公主下嫁了耿炳文嫡长子,妥妥的赤胆忠心。
    缺点是年纪实在有些大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黔国公沐晟。名将之后,和徐辉祖一样都是军二代特别能打,有实战经验,且沐晟的母亲黔国公太夫人耿氏是长兴侯耿炳文嫡长女,忠心毋庸置疑。
    但是缺点是沐家世代镇守云南是高祖皇帝立下的规矩,一旦调用沐晟,云南必定会乱,到时候大明腹背受敌,雪上加霜。
    兵部尚书齐泰。大明军队最高指挥官,顾命大臣。但是齐泰是科举进士出身,写文章可以,考兵法也可以,但是没有见过血,没有实战经验,更不会交战。
    大朝会上吵到耳聋,燕军一路南下,挺进中原。建文帝实在不能等大臣们吵出一个结果了,干脆定下最保险的老将耿炳文,觉得亲姐姐的公公,肯定不会坑自家。
    虽然年纪有些大了,上战场厮杀体力不行,但是指挥军队打仗应该没问题。
    于是,建文帝封六十五岁的耿炳文为主帅,领着三十万北伐军,北上阻截十万燕军。
    建文帝心想,三十万对十万,三个人打一个,肯定能赢!握拳!
    第182章 勿使朕有杀叔之名
    耿炳文行不行?当然很行了。都是凤阳老乡,从父亲辈就是高祖皇帝的爱将,耿炳文的忠诚无人质疑,且战功累累,是靠着真本事挣下的世袭罔替长兴侯的爵位。
    建文帝饱读诗书,但是忽略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耿炳文厉害归厉害,但是他擅长守城,而不是攻击。
    耿炳文成名、乃至获得侯爵的战斗,全是守城。在大明建国之前,耿炳文镇守江浙的门户长安州,抵抗张士诚的吴军,一守就是十几年,打了数不清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就像个钉子户,牢牢的钉在长安州,无论张士诚派何等规模的军队攻打,耿炳文都能化险为夷,守住这个兵家必争之地,让朱元璋免于腹背受敌。
    耿炳文由此成名。
    大明建国之后,高祖皇帝派他镇守和北元接壤的陕西,一守就是三年,还开路修水渠十万余丈,造福当地百姓(所有优秀的镇守者都喜欢搞水利等基建工程),顺利班师回朝后,得封世袭罔替的长兴侯。
    之后,耿炳文也一直出征,但每一次他都不是主帅,总是跟着徐达、傅友德等大明开国的名将身后,指哪打哪。徐达号称常胜将军,傅友德也几乎从无败绩,所以从履历上看,耿炳文的战绩简直漂亮的不像话。
    但这并不表示耿炳文是个守城和攻城略地两开花的传奇名将,毕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蝼蚁也会变得伟大,何况耿炳文不是蝼蚁,他也是个成名的大将。
    建文帝从未见过真正的战场是什么样子,他觉得从人数上看,三个人打一个人,怎么都能胜。却忽略了打仗又不是街头小混混打群架,靠着人海战术就能赢。
    让一个擅长守城的大将去主动出击平乱,就好比让咖啡作为主营业务的星巴克去做茶饮,和卖茶为主营业务收入的喜茶去打擂台。
    从门店数量上,星巴克肯定能干的过喜茶,但是从茶饮买卖上,谁输谁赢,一战便知。
    </div>
    </div>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