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906章 谁是新鲸的同类?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卫瀚扬喝了一大口茶水,开始向兰泽作学术报告。
    最早一批由机器伙伴陪伴长大的小鲸,已经全部成年。
    逆戟鲸的生命周期与人类接近。男孩子发育成熟在十五岁左右。雌性比雄性略早。但这帮海洋生物,没有法律规范,更没有保健意识。和原始人类相似:年轻雌鲸,生下能够成活的头胎,通常是在十多岁。
    因此,卫瀚扬手里,已经掌握了一大批第二代小鲸。
    第一代鲸从小跟着机器伙伴学习,长大之后和原先的族群格格不入。
    它们彼此之间使用的是混有人类词汇的鲸语方言。平时除了捕鱼吃,也用机器伙伴的机械手,在泥沙中翻找底栖生物。扩大了取食范围,获得的营养更充分,自然也就很少挨饿。
    因此,它们全体拥有一种奇妙的自豪感。也经常利用机器伙伴交流信息,分享彼此的生活。
    机器伙伴不仅是用来充当鲸手的工具,也是鲸类的社交媒介。
    它们之间传递的各种信息,在研究所的专用存储区中,全部保存有备份。这是一笔巨大的跨物种财富。人类由此得以一窥齿鲸物种的独特视角,了解到逆戟鲸的思想和悲欢。
    机器伙伴出故障的时候,孤独的鲸就显得可怜而无助。
    等待研究所派船救援的时间很久,落单了难免受到传统鲸的嘲讽和欺凌。
    于是拥有机器伙伴的鲸们彼此之间逐渐抱团。形成了不同于传统血缘族群的“文化”族群。
    平时它们结伴生活。有鲸的机器伙伴出故障时,共同护送到研究所进行维修。
    现在新生的第二代小鲸。鲸妈妈们早早地从研究所领取了孩子们的机器伙伴。
    这些年轻的鲸妈妈不知出于什么心理,利用机器伙伴教授小鲸学习人类语言和各种人类世界中的概念。
    从圆、三角形,运动、停止这些抽象概念开始,母亲们自己跟着孩子一起复习,然后带孩子进一步学习它们自己都没有深入过的东西。
    母亲们为了这些宝宝好好说人话,操碎了心。不但陪着孩子共同学习,还长住在鲸岛附近不走了。
    研究人员需要让它们和孩子们做什么,它们都积极配合。只要能接触到活人,有练习说人话的机会,一切都好商量。
    甚至研究所的船上一声鸣笛,就有一长串鲸妈妈带着孩子跟着船巡游。
    一大群带孩子的鲸类少妇,天天混在研究所附近海域,岛上人员能捞到的海鲜都变少了。
    人吃海鲜只是调剂口味,吃不到鱼可以吃虾,吃不到虾还可以吃海蜇、鲍鱼、海参、龙虾、海白菜。就算海里的东西全都无法下咽,还可以吃米、面、肉、菜。反正饿不着。
    但附近海产变少,却令人担心鲸孩子和妈妈们会不会挨饿和营养不良。很多小孩子还在吃奶呢。
    前些年,少量投喂只是人鲸“外交”的一部分。但这几年,卫瀚扬每年都需要派渔船出海,满世界打渔,供应研究所聚集起的亲子群体。
    口味什么的大家都不太懂。这些海洋生物虽然尝不出酸甜苦,但好像也对脂肪和核苷酸的味道有各自的偏好。但不管投喂什么,至少饿不着这些带孩子的鲸。
    逆戟鲸虽然自古以来生活在海里,打渔能力实际上远不如人类。人类的鬼门道比较多。渔船用精心设计的声纳定位鱼群,渔网比须鲸的口腔更加宽大;针对不同的海生动物,还发明了各种不同手段诱捕。
    逆戟鲸很聪明,但它们是一群原始的猎人。不同海域的民族,很少跨越族群的势力范围。太平洋东岸的鲸可以吃海豹吃到饱,而印度洋的鲸却在贫瘠的海洋中徒劳无获。
    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可以传承,却只限于亲身传授。人类没有发明绘画和文字之前,也是这样的。
    技不如人,是真的会挨饿的。
    海洋污染什么的,奋力生存的逆戟鲸从来不大在意。人类捕捞起来只做工业用的动物,它们也照吃不误。
    但研究所为它们投食,从一开始,就刻意选择人类可食的物种,渔船也避开了污染相对严重的水域。
    卫瀚扬希望他的鲸孩子,尽可能活得健康一些。
    投食加强了人与鲸的关系。亲子鲸群,更加在研究所周围的海域徘徊不去。
    这些拥有机器伙伴的海洋生物,逐渐对自己和孩子们的鲸生提出了新要求。
    机器伙伴的官方更新和加强,被它们视为一种特殊福利。
    平时在私下里,哪怕只是捡到一张废弃的渔网,它们也会想方设法地利用起来。即使破损到打不了鱼,也会愉快地披挂在机器伙伴身上,留着以后和别的东西组合在一起,或者干脆当成装饰品。
    它们自己身上,除了牙齿能挂渔网,挂哪里都会滑落。但机器伙伴的机械爪,却为充满想象力的大脑提供了无限的实践可能性。
    便于携带物品的网架式器具,也不知是哪头鲸最先发明出来的。有便于机器伙伴拖拽的款式,也有便于鲸身上披挂的款式。一些奇怪的物件,忽然之间,开始在鲸群中流行起来。
    研究所有几头特殊的年长雌鲸,她们早在机器伙伴的测试时期,就是研究所的亲密合作伙伴。这几头雌鲸,奇妙地成为了新族群的领导核心。
    但在与人类沟通方面,它们与年轻的鲸相比,逐渐显得力不从心。
    研究所的工作,越来越多地,由带着机器伙伴的新一代鲸参与其中。
    工作人员偏向使用雌鲸。
    这有生理方面的因素。雌鲸性格温和,很少因为乱跑而导致失联,寿命也长一些。
    也有文化方面的因素。逆戟鲸仍然是母系社会,掌握了雌性,就掌握了整个文明的核心。
    第二代小鲸,比它们的母亲辈表现得更为出色。
    三四岁的孩子,借助机器伙伴的辅助,甚至已经可以清晰地向人类表达出自己的微妙意思。
    在学习语言和知识的过程中,它们显然也接受了许多人类特有的思维逻辑。
    有一头七八岁的幼鲸,虽然不属于第二代,但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它已经学会音调清楚地说出漂亮的人话。目前和它的机器伙伴一起,与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合作改进机械爪的传动结构。
    这个鲸鱼构成的文化群体,为什么态度积极地与人类合作?
    卫瀚扬有很多猜想。
    兰泽觉得,其中听起来最不像话的就是:它们喜欢吃肥猪肉。
    卫瀚扬认为,陆地动物的肉一般都很柴,肥猪腹部富含脂肪的“清淡”口味,给了它们特殊的吸引力。
    跟人类合作,有机会吃到平时吃不到的美味食物。这对于它们,或许也有一些文化上的意义。有可能,比较招鲸羡慕?
    用“清淡”形容肥猪肉就很神奇了。猪肉清淡吗?当然……清炖排骨和海鱼煮的汤比起来,可能是稍微清淡了一些。
    但是肥猪肉,从哪个角度它也不清淡呐?
    卫瀚扬还有个更扯淡的猜想是:鲸们认为自己是人类。
    已经和机器伙伴深度绑定的鲸,对于人类世界已经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机器伙伴提供的现成文化因素,成为了构筑鲸鱼想象世界的砖块。
    大海中贫瘠而单调的生活,已经容不下他们了。他们渴望离开大海,和真正的“同类”在一起。
    部分使用脑机互联机型的幼鲸,甚至已经尝试着理解人类世界中的色彩。
    ……兰泽不能苟同。这太离谱了嘛?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民族、种族、文化、习俗,乃至于由惯用思维方式决定的所谓“信仰”。人类本身的内在分歧根本无法弥合。
    进步的社会,可以用各种方式把不同的人融汇在一起。落后的社会,就是和我不一样的都得死。
    人类各种族中,就算再多出个水里的种族,又能如何呢?
    不长手,说起来是致命的生理缺陷。机器伙伴只不过是后天补救措施,和瘸子的拐杖,聋子的助听器本质上没有区别。
    水里的逆戟鲸和陆地上的智人,终归是差异巨大的不同物种。
    但是,机器伙伴为逆戟鲸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兰泽不能不在意这些。
    机器伙伴陪伴小鲸成长,帮助成年鲸生活。
    十多年来,已经有了两代新鲸,甚至创造了新的“文化”族群。
    不管怎么说,这是大天使的完美参考。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