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91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第104章
    又过了三天,赵桐生的事儿终于有了眉目。
    赵太太或许是憎恨,或许是想要摆脱这个男人,又或许是后怕,想为子女积些阴德,竟将这些年来赵桐生如何依仗里正及宗族势力,在村中横行霸道,欺男霸女,甚而勾结上河村里正,把持七柳河水源,向下河村村民勒索钱粮等事,揭发了个干净。
    而那黄三仙姑也被审问了个明白,原来她虽和红莲教有些勾结,却并不是什么头目,只是听过几次教派的宣讲,学了些骗人的把戏。
    至于这次他们勾结串通,阴谋陷害秦春娇一事,乃是赵桐生与赵进做下的勾当。这姓黄的婆子也是赵进找来,假扮所谓的仙姑。
    他们原本的图谋,是给秦春娇定一个蛇妖的罪名,将她溺杀在河中,而易家包庇收留蛇妖,祸害全村,那当然在村中也待不下去了。赵家如此作为,就是为了拔掉易家这颗眼中钉。
    河间县连续审理调查了三日夜,传唤了两个村子许多村民做证人,终于将这伙人的罪行审理了个清楚明白。
    赵桐生多年横行乡里,鱼肉乡民,恶行累累,鞭刑五十,充入军中。
    赵进助纣为虐,勾结红莲教教徒,同样鞭刑五十,充入军中。
    黄婆子妖言惑众,装神弄鬼,勾结红莲教,祸害世人,还有些别的零碎恶事,被当堂杖杀。
    这消息传到下河村时,村人震惊之余,又觉得唏嘘不已。
    赵桐生在村中掌权多年,又有赵氏宗族的势力,听说在官府里也有些人脉。以往,也不是没有人告过他,但都被他弥平了事端,没想到这一次他竟然真的被搬倒了,真正意想不到。
    然而村人更加意想不到的,还有一件事,那就是揭发赵桐生的人,竟然是赵太太。
    有人称赞她大义灭亲,为了村子,不惜检举了自己的丈夫。也有人说她都跟着赵桐生过了半辈子了,这时候又充啥好人,想必是因自家汉子偷寡妇,气愤不过,才告发了他,真是最毒妇人心。
    赵太太因检举赵桐生有功,又并没参与那些事,官府不予追究,将她开释回家。
    她回到下河村时,正是黄昏时刻,夕阳西下,暮鸦归巢,晚风自河那边吹来,带着潮热。
    从河间县回来的一路,风吹日晒,飞土扬尘。大约是因为疲惫,她双目有些呆怔无神,头发湿粘在两鬓,衣衫上也满是尘土。疲惫憔悴的折磨之下,一向精明泼辣的赵太太,仿佛一夕之间老了十岁。
    赵太太进了村,碰到了几个下地回来的村人,见了她,全都绕着道走,小声议论着什么。
    那些话顺着风,钻进她耳朵里,也都不是什么好话,她也没放在心上。
    在经过易家食肆时,听到里面那一阵高过一阵的热闹喧哗声,她脚步微微一缓,又朝前走去。
    走到自家小院前,竹篱笆门开着,院里空空的,鸡群都关在了笼里,不时发出一两句咯咯声。
    院中的冷清,和易家食肆里的热闹,形成了鲜明对比。
    赵太太走到院中,忽然有些悲从中来。
    这大概就是报应吧,赵桐生这一辈子,阴谋算计,坑害了无数人,她虽没有跟着作恶,但其实也跟着该吃的吃了,该喝的喝了。
    所以,赵桐生终于被天收了去,而她自己也落到了这个不上不下的尴尬境地。
    正房的大门,忽然吱呀一声开了,赵秀茹自里面走了出来。
    一瞧见自己亲娘,她两眼一红,鼻子抽了两下,大哭了起来。
    到底只是个没经过事儿的年轻姑娘,父亲被官府抓去,母亲也连着几天不在,赵秀茹独自一人在家,担惊受怕,着实是吓坏了。
    赵太太上前,搂住了自己女儿,心中一酸,也忍不住抽抽噎噎。
    母女两个,抱在一起痛哭起来。
    赵秀茹将头窝在她娘怀里,哭了一阵儿,忽然抬头,顶着一脸的泪痕说道:“娘,外公家里来信儿,说官府不让他当里正了。说是、说是娘向官府告的状,他还骂娘是个吃里扒外的赔钱货,往后再不准咱们上门了。”说着,她睁大了眼睛,急促问道:“娘,你没有,对不对?你没向官府告状,都是那些人瞎说的。娘咋会把咱全家都告了呢?”
    赵太太看着女儿那张带着泪的脸,心中凄苦不已,她抿了抿嘴,嗓音有些干哑:“秀茹,你爹和你外公做的那些事,都是损阴德的。所以娘……”
    她话没说完,赵秀茹便劈手从她怀里挣脱了出去,冰冷而愤恨的看着她的母亲。
    母亲把父亲告了,所以父亲吃了官司,被发配充军。外公也当不成里正了,并且也不再认她这个外孙女。
    而她赵秀茹,从里正家的小姐,沦落到了人人耻笑的大笑话。
    她突然怒喊了一声:“你不是我娘,你是个恶毒的女人!”说罢,便扭身朝屋里跑去。
    赵太太双膝一软,歪坐在黄土地上,两眼呆怔,发不出声响来。
    半晌,她忽然尖利的嚎叫了一声,撕心裂肺也似的哭了起来。
    哭声在空空落落的小院中来回飘荡,却更显的凄冷寂寥。
    赵太太还是在下河村住了下来,娘家不许她再回去,她也没有别的亲戚可以投奔。无论如何,她还是赵家的女人,她还有房子,赵桐生也还留着几亩地,足够养活她们母女。
    她便留在下河村里,不是干活,轻易不外出,守着屋舍田产,等着京里的儿子,无声无息的过活着。
    经河间县调解,上河村将七柳河的闸口给开了一半。今年的确天旱,但远不到要截流蓄水的地步。这事儿,纯是赵桐生翁婿两个闹出来的鬼。
    偏巧这两天,老天又痛痛快快连下了两场大雨,水田里积起了水,河水也暴涨起来,再也不愁八月收稻子的事儿了。
    而易峋和秦春娇已经打定了主意,给村子里另打一口井,方便村人的吃用。
    易家出的钱,也请了打井师傅来看,选了个日子就要动土。
    挖井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但下河村人却深刻的念着易家的恩惠,对这一家子人感戴敬畏到了极处。
    他们并没只顾着自己赚钱,秦春娇的食肆广收山货,村中妇人孩童上山挖了竹笋,采到了木耳菌子,甚至于摘下的野菜,河里捞来的鱼虾,她都按斤两收购。
    村中猎户打下的野物,她也要。
    易家食肆那块御赐招牌的名声,早已不胫而走,传遍乡镇。
    大伙全知道,这家小店可是当今圣上光顾过的,还颇为赞赏,特特题了一块匾额。
    这好吃不好吃先不说,皇帝去过的店,谁不想来试试?
    附近的十里八乡,有钱的地主,到集子上的员外,都纷纷前来,甚至还有人特特从京里赶来。
    这一来有招牌揽客,二来秦春娇的厨艺也的确是好,人只要来了一次,便必定回头。
    易家食肆每日人满为患,客源滚滚,每天做下的吃食,总是供不应求。
    而易家独产的头油与面膏,销量也很是不错。虽说方子是简单了些,但茶油到底旁处没有。何况,还有那块招牌在。
    这招牌本意是赞赏这店铺厨艺的,但人可不管那个,这是皇帝赏识的店铺里出来的,只这一点就足够了。
    如此一来,店铺人手便不够了。
    秦春娇又雇了个村中带孩子的寡妇,那寡妇今年二十七岁,早早死了丈夫,娘家婆家都没人,自己带着个孩子苦熬。
    她孩子也有十岁了,跟着娘一起每日在铺子里做事。娘俩能领两份工钱,日子顿时便好过了。
    甚至于,秦春娇有了空闲,还教那孩子识字。
    这娘俩,对这位东家,可谓是感恩戴德。
    易峋的油坊,还是每日照常开工。他虽没有再添人手,却已放出了话去,等今年秋花生和芝麻下来,只要货好,必定全收。
    之前村子里种了油菜的人家,比如王铁柱,已将油菜籽卖给了油坊,添了不少的进项。
    旁人看着,那种了花生芝麻的,心中踏实,没种的,明年也打算种上。
    如今下河村人都有一个共识,易家人都是有本事能耐的,跟着他们就能奔上好日子。
    这和赵桐生当里正的时候,可是一个天一个地。
    赵桐生被发配充军,下河村没了里正,需得再选一个。
    原本,村人是极力推崇易峋当里正的,不然他二弟易嶟也成。赵氏宗族里的人,虽说各自不满,但也只敢肚里抱怨,嘴上一个字也不敢提。这些人,如今在村中是夹着尾巴做人了。
    而且,即便是赵氏宗族里的人,也并不是各个都心齐,也有不少钦佩易家为人,而站在易峋这边的。
    赵氏,离心离德,已如一盘散沙,再也难成气候。
    但是这兄弟两个对里正这位子没一丝儿的兴趣,易峋自从听了陈长青的言语,虽说颇为不服,却也动了心思。
    考科举那是不可能的了,但如能考上朝廷的武举,也不失为一条入仕的路子。
    权钱二字,到底是权在前头。
    易嶟是为他兄长马首是瞻的,易峋既然有这个意思,他便也都听他哥的。
    易峋虽说不肯当这个里正,却推了个人出来,便是村里的黄大夫。
    这位黄大夫虽说是外乡人,但也在下河村住了二十多年,医术精湛,为人公道,老成质朴,在村中的口碑也极好。
    村人虽说有些失望,但见是他,倒也觉得合适。
    黄大夫原本极力推拒,觉得自己是一个外乡人,又没有什么本家势力,恐不服众,管不了人。但易峋却叫他不要担心,无论出了什么事,总有他们在。下河村总得有个里正,若是再让赵桐生那样的人得了手,大伙就又要遭罪了。
    黄大夫见有易家在后头撑着,易峋说的又在情在理,便答应了下来。
    从此,下河村的里正,便成了黄大夫。
    第105章
    这天临近晌午,铺子里生意正好,坐满了吃饭的客人。
    董家三兄妹和那个新雇佣的寡妇钱氏,都正忙着招呼客人,就听见村口一阵车马喧嚣声。
    店铺临近村口,而下河村这条道路又通着官道,每日都有无数行人往来,大伙对这动静早已熟了,并没往心里去。
    正忙碌着,几个村人忽然跑进店中,大声嚷道:“春娇姑娘,京里来人提亲了!”
    秦春娇如今备受村人的尊崇,大伙便都改了口里的称呼。起初叫她小姐,但秦春娇自己听着别扭,用她的话说,这一辈子都没当过小姐,她也不是当小姐的人,大伙便又叫她姑娘。
    秦春娇正在厨房烧菜,听见这声音,心中微一疑惑,转而明白过来:必定是陈长青来向她娘提亲了。
    她将手在围裙上擦了两下,连忙走了出来。
    才走到门口,果然见一列车马从村口行进村中,飞土扬尘的,看着声势浩大。
    陈长青依旧是一袭飞鱼服,骑在高头大马上,行在队伍最前头。
    马上的配饰,在日头底下,熠熠生辉。
    下河村的人,平日里哪见过这等架势,都围在道路两边,指指点点。
    一群顽皮的孩童,跟在队伍后头,说笑嬉闹。
    陈长青一个年近四旬的中年汉子,单身了半世,这提亲还是头一遭。
    他骑在马上,意气风发,行到店铺门前,下得马来,向秦春娇一笑,问道:“我来提亲,翠云在何处?”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