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1168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清宁早扔下筷子窜出去了,打开门,就听见清宁问道:“你怎么来了?”
    真是严家的孩子来了?
    那这肯定不会是孩子一个人来的,大人指定跟着呢。
    两人不能坐着了,站起来就迎出去,果然见一对三十来岁的夫妻站在门边不远处。
    俩孩子一个站在门槛里,一个站在门槛外,手拉着手说话,说不出的亲热。院子里院子外各站着一对夫妻,含笑而立。
    林雨桐主动打招呼,“是严格的父母吧,你看,在省城一个院子里住了好几年,对孩子都熟悉了,对你们两口子还是头一回见。快进来坐坐。”
    对方客套了几句,带着孩子就进来了。
    严格是不客气的,见了好吃的直接就上了桌子。叫两口子就特别尴尬。
    林雨桐拿了凳子,添了碗筷和菜,“一起吃点,不是外人。”
    严格的妈妈将这家人和院子都打量了一遍,说实在话,这可不像是婆婆嘴里的乡下人。人家住在乡下,可生活过的比百分之九十的城里人都精致。
    “我叫史可,我爱人叫严厉。”严格的妈妈帮林雨桐拿东西,“这次来的冒昧了。实在是我家这孩子,非闹着闹着要找清宁。在家也是清宁清宁的,一天都不离嘴。我跟他爸这次是下基层了,本来没打算带他的,结果呢,你听说是这个县,非闹着要来。他爷爷奶奶都拦不住。”
    下基层?
    那就是说还是再政府一类的机关任职吧。
    林雨桐这边跟她有一句没一句的聊着,那边四爷跟严厉已经说上了,“……我猜你就是严部长了……”
    如今县委就欠缺一个统战部的部长,迟迟没有任命下来,都说是回空降一位。
    而这位拖家带口的来履职了,又是从京城来的,这基本就不用猜都知道,这是从大机关衙门出来的,下来到基层,也算是镀金来的。
    一个人的履历得完整,就得有基层这个过程。
    从唐朝起就有那么一条规矩,叫‘不历州县,不拟台省’。大概的意思就是说,没有在基层历练过,就没有资格去中枢任职。
    所以,这官员的走向一般的途径就两个。
    一个是没有背景的,一步一个脚印的从最下面往上走。一个是起点高,然后从大衙门出来下基层,下来不是正副处,也得是副科。
    如今严厉走的无疑就是第二条路。
    说起来,混的也都是一个圈子的人。在一起也就有了共同的话题。
    史可和林雨桐挨着坐了,不去管两男人之间的话题,只说起了各自的情况。
    “我以前在医院工作,如今也依旧在安排在医院了。”史可说着就笑:“不过我是中医大夫,比较清闲。倒是也有时间照顾他们爷俩。”
    林雨桐也释放善意:“县城跟京城那是没法比的。有好些个东西还真就不好买。有什么为难的,就找我。我来给你办,到底是地头蛇,熟悉的多。”
    大人说的意外的好。
    尤其是严家两口子发现这一家子都能说一口地道的京片子,那就更感觉亲近了。火锅吃到嘴里,也是那么一股子熟悉的味道。
    一顿饭下来,彼此感官都不错。
    倒是小胖子严格,来的时候兴冲冲的,但走的时候却很不高兴。
    林雨桐就逗了一句:“这是怎么了?是不是清宁又欺负你了?”
    “没有!”严格低着头瓮声瓮气的,“我开学就上三年级了,可清宁开学都上五年级了。说是明年这个时候她就准备上初中了是吧?阿姨!”
    原来是这个啊!
    “没事!”林雨桐摸了摸这孩子的脑袋:“她在中学等你呢。”
    大人都笑,送出门去,还能听见严厉说他家儿子:“出息!你不能假期的时候好好在家补补课?”
    两家如今离的不远,分的房子都在这一片。
    “以后上学放学,跟严格一起?”林雨桐回来边收拾桌子,边问一遍正打算上前帮忙的闺女。
    “跟以前一样,他过来叫我。”清宁嘴角一直翘着,碰见小伙伴对她来说是个高兴的事。毕竟在县城,这孩子其实是没啥玩伴的。回老家还能跟清平和燕儿她们玩,可在县城,她的同班同学都比她大,人家玩都不爱带一个小屁孩的。
    想想孩子也是不容易,“行了!这儿不用你帮忙了,去忙你的吧。”
    跟清宁不一样,清远的小伙伴可就多了。小孩子聚在一起,在巷子里滚铁环玩,要不就是趴在地上,在地上挖出一个小坑来,把从地方捡的苦楝树的种子,那种绿色的小圆球一样的东西,放在小坑里,然后趴在地上吹,谁能把那没成熟的绿种子吹出小坑,谁就算是赢了。因此这孩子,都是干干净净的出门,回来就跟挖煤的似的,脏兮兮的就没个干净的地方。
    小老太一直就是奉行节约的人。用大铁盆在院子里晒上满满的一铁盆的水,脏猴子一进院子,就自觉得把他自己个扒干净,在盆里洗净了才敢出来。
    出来之后衣服也不好好穿,就一小裤衩,三角的小内内挂着,穿着塑料的猪八戒造型的塑料拖鞋,底子上带着气门,一走路就咯吱响一声的。
    只要这小子在家,就觉得闹的慌。哪哪都是吵的。
    不光是吵,而且啥都费。
    小老太这几天就念叨:“这个月的电费得多少钱啊?”
    费电!
    为啥费电?
    因为俩孩子带着他们的小伙伴在家里吃冰给浪费的。
    林雨桐不想叫孩子吃外面的冰棍。她是做食品卫生的,县城的冰棍厂的卫生情况到底及格不及格,没有人比自己更清楚。可现在的条件讲究不起来,就像是人家说的,我倒是想做的干净卫生,谁吃了都放心呢?可咱有这条件吗?
    没有!
    所以还得凑活!
    冰棍厂做最便宜的那种冰棍,五分钱一根的那种,就是用自来水里的水加了糖精冻出来的。给模子里放上这种糖水,再放那种细细的竹签子,只清洗过,但并没有消毒过的竹签子。冻结实了出来一包装就行了。要是有的竹签子没冻到冰棍里面,这种冰棍就便宜一点,一毛钱能买三根。孩子们特别喜欢这样的,花钱少吃的多,没竹签子就不用竹签子,直接用手捧着冰棍吃。看的人都牙疼。再说那竹签子,吃了就扔,很多孩子沿着马路能捡一大把子几十根上百根,孩子们用这种竹签子玩游戏。一大把手一松,散落在桌子上或是地上,然后一根一跟的想办法挑起来而不能叫其他任何一根移动,否则就输了。孩子们把这种游戏叫挑竹签子。
    当然了,冰棍场也回收这样的签字,一分钱一百根,依旧有人把这当废品,收起来就能换钱。孩子们是捡的多了以后,能拿着去兑换冰棍。
    你说这样的吃食,敢放心的叫孩子们吃吗?
    怕他们嘴馋,林雨桐就自己做。酸梅粉搭着奶粉白糖,再加上点水果颗粒进去,冻上几个模板就够孩子吃一周的了吧。可谁能想到他们领一屋子的孩子,那点东西就不够分了。
    不够分没关系啊。
    清宁看了一遍她妈妈做,自家觉得是学会了。
    反正就那几样东西,随便加呗。奶粉加的多点就酥软点,奶粉加的少了就硬点,糖多了就甜点,酸梅粉多了就酸点。每次做出来的味道就有差别,但并不影响吃。
    然后就是没了就冻,没了就冻,又是这个年代的冰箱,本来耗电量就大。
    小老太说,整天就听见冰箱嗡嗡嗡的响个不停,那玩意也累,被俩小祖宗给折腾的。
    好在折腾的时间不长,还没等林雨桐抽出时间收拾这俩无法无天的呢,结果这个问题好像有了完美的解决办法了。
    什么办法呢?
    补课去!
    没错!就是补课!
    如今学校的工资一拖就是半年大半年,老师那真是过的拮据。
    这一放暑假,这个老师那个老师都开始开起了补课班。补课费不贵,二十天才收十块钱。而且这些老师都不太好意思上门,都是找家境一般,孩子又比较活泼外向,跟同学都能打成一片的那种孩子,叫这些孩子去同学家,一个一个的挨着通知去。
    还有些老师,比如美术老师,音乐老师,也开一些课程。有个年纪大的美术老师,就开了个书法课。别看这课的明目,也要紧的很。在县城,你说叫家长花钱叫孩子去学画画去,那大部分人的认识就是,那不就是玩吗?画画能有啥出息。但你说要是开的书法班,这就不一样了!朴素的观念里,认为字是人的门面,这个门面还是要装点好的。
    林雨桐没有犹豫,直接给自家清远报了一个书法班。书法班是没有年龄限制的,学生来源也杂。不像是这些个班级老师办的班,都只收自家班里的孩子。
    清宁是把补课费都交了,但基本是都不去的。交钱是给老师面子,老师叫同学叫了,不去不好看,去了又耽搁时间。只能是交钱之后,咱还是该干嘛干嘛。
    少了清远以及他的那一伙子,家里日常只剩下清宁和严格,就两人,他们想闹腾也闹腾不太起来。
    这叫林雨桐和四爷一下子就觉得轻松了起来。
    以前那是老家省城县城的跑,累的跟三孙子似的。可如今没了金大婶了,四爷和林雨桐那是除非必要,完全可以不回去的状态。老二和英子偶尔会上县城来,反正离的也不远,见面也容易。在县城跟在省城还不一样,在省城的话,老家的人觉得省城陌生,不得不找个熟人壮胆。但是在县城,那找的人就少的多了。除非必要,一般是没人上门的。
    今年两人算是正式毕业了。六月份的时候论文答辩完成,七月初过去领了毕业证,这就算是一茬事了了。回来有了学历得上组织部门说明情况,估计很快,两人的工作调整就该下来了。
    暑期过半,好消息终于传来了,法院那边的消息,老三被减刑两年。
    这是第一次减刑。
    有一就有二,这日子终于有了盼头。
    消息下来之后,四爷没声张,只他跟林雨桐知道。很快的,老三就知道了。出了一口心中的闷气之后,就给何小婉和老二都去了信。他从来不给老四写信,就怕这地址给老四带去不好的影响。
    何小婉和老二是接到老三的信之后,才知道的消息。
    现实老二和英子带着清平清安来了,再是何小婉大包小包的来了,“家里蒸的南瓜包子,你们有冰箱,放着能吃好些日子。”
    清宁最怕吃的就是南瓜包子,看着这一大包就眼晕。但还是接下了,“我放冰箱冻着吧。吃的时候解冻就行。”
    除了南瓜包子再就是大南瓜,“可面可甜了,熬粥最好不过。”
    小老太就高兴了,“还是家里种的好吃,在外面买了几回,都是水南瓜。”
    “你们缺什么叫人捎话回去就行了。”何小婉码起袖子就干活,“家里啥菜都有,地头种的,以后我叫顺路的车给捎上,捎一回够你们吃一星期的。”
    她是又扫院子又拖地,把厨房里里外外的都打扫了一遍,油烟这些不好擦的,她都清洗的干干净净。
    等人走了,清宁就偷偷的问林雨桐:“我三伯娘看着咋这么生分呢?”
    这就是有金大婶没金大婶的区别了。
    有那个人在,当妈的出面,四爷就是咋帮老三,那在当妈的眼里,都是应当应分的,而何小婉都不需要出面。可没那个人在了,到底是不一样了。亲弟弟对哥哥可以不挑理,但这弟弟也是有老婆孩子的,人家就远了一步。家里这样的话那样的话听着,有时候能帮十分的只出八分力,咋吃亏的都不知道。
    客客气气的,把心里的感激都放在行动上,又能吃多少亏。
    不过是看在别人眼里,觉得是低声下气了一些。
    林雨桐跟孩子说这里面的道道,“……说到底,不过是亲疏远近这四个字……”
    就更清宁似的,去老二家呆着横着竖着都行,但叫她去她大伯家或是五叔家,只怕横着竖着都是不舒服的。亲近的人不需要客气,需要客气的,一定是因为某种原因,并不亲近。
    清宁若有所思,“就像是小瑶到林家就跟到自家一样,我跟我姐到林家就跟做客一样。”
    是这个道理。
    小瑶是林玉玲的女儿,每年过年回林家,小瑶看起来就是自由自在的,翻箱倒柜,上上下下,家里没有她不熟悉的地方。可清平和清宁就是乖乖的坐着,人家问她们回头,不问就不说话,厕所在哪里都要问人。在那边吃了饭回来还得加一顿,不熟悉的地方没吃饱。说起来都是一样的外孙,到林家也都是嫡亲嫡亲的。不过是不亲近,来往的疏远的缘故,所以自然就客气了起来。
    能明白这个道理就好!
    有时候来往的礼节归礼节,礼节做的周到与否,跟人与人之间是否亲近有时候是没有多大关系的。
    说到这里就行了,再深孩子也理解不了。
    林雨桐说起其他的,“开学要买新衣服吗?要不然去省城一趟,买了衣服再回来?还有什么需要的,这次也都买了。”
    真不缺新衣服。
    清宁头摇的跟拨浪鼓似的,“衣服不要了,给我买一双好的运动鞋吧。”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