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749章 秋文静可能还活着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也就是说,在你儿子和儿媳妇掉进悬崖之后,你孙女才失踪的,至于你孙女是不是被抓的,还不确定,加上当时那帮烂仔,死活不肯承认,我觉得,他们可能还真不知道。”
    陈三顺分析道。
    “嘶~那你是说,那帮烂仔,还真没抓走我孙女?”
    秋三田倒吸了口气。
    “嗯,很有可能,你还记得,你儿子在摔下山崖之前,他们去了哪里干活吗?我觉得,有可能是他们带着你孙女过去了,毕竟当时照顾你孙女的,最有可能就是你儿媳妇。”
    陈三顺道。
    “啊?小陈,听你这么一说,我还真想起来了,文静时常跟爸妈一起上山采药,那一次,他们是去山上打理我家的一批果树,顺便采药材,山就在我们秋家庄黄荒山。”
    秋三田道。
    “黄荒山!”
    陈三顺深吸了口气,道:“问题就出在这里,你儿子和媳妇是在回来的路上摔下山崖的对吧?当时几点,还记得吗?”
    “没到中午,当时天阴,没什么太阳,我记得很清楚。”
    秋三田道。
    “阴天,没太阳,也不下雨,他不到点就回家了,是因为活儿不多,还是怎么样?”
    “不可能,我们家果树有六亩多,要忙的话,三天都忙不完,那天是第一天,儿子前一晚问过我这事儿,我让他顺便帮忙弄点草药回来。”
    秋三田道。
    “那就奇怪了,不到中午就回来了,不像是一个真正干活的人,农民大半都是到午后才收工,所以我猜测,你儿子他们不是回来,而是遇到了麻烦,赶紧下山,中途被推了下去。”
    陈三顺分析道。
    “我当时就是这么想的,但无凭无据,你也知道的,荒山野岭的,不像大城市里,没有监控,也找不到蛛丝马迹,就算明知道是别人推的,没有证据,也告不了人家。”
    秋三田叹了口气。
    “我们现在讨论的不是复仇,而是找你孙女,说到这里,这就是关键所在了,当时村里人找到了你儿子和媳妇的尸体,却没看到你孙女,有两种可能,一种,你孙女压根就没跟过去,第二种,跟过去了,但在危急关头,你儿子把你孙女藏起来了。”
    陈三顺分析道。
    听到这里,秋三田瞪大了双眼,回想当初的场景,还真有这个可能。
    突然心头涌起了一阵绝望。
    因为,时间过去了十五年了,孙女估计早就死了吧。
    “哎呀,造孽啊,我当时怎么没想到呢,只是让大家随便找了一下,没有往那方面想,还以为她是被那帮烂仔给抓走了…”
    秋三田心痛不已,之前还有些念想,有可能找回孙女。
    如今好了,如果孙女被藏起来,而且是一个非常隐蔽的地方,小女生怎么可能逃得出来,逃不出来,不就活活饿死了吗?
    “人肯定是没了,都怪我啊,可怜的孩子。”
    秋三田捶打着自己的胸口,自责道。
    陈三顺一把抓住了他的手,道:“秋老,一切结果都未定,先别急着伤心,如果你孙女真死了,而且不是非常隐蔽的地方,那尸体肯定会发臭,这么多村民就在附近种地和活动,不可能没有察觉到,试问,这些年,有谁遇到过小孩子的尸体吗?”
    “那倒是没有。上黄荒山采药的人,几乎每天都有,但从来没听说过有尸体。”
    秋三田道。
    “那不就行了,证明你孙女可能没死。”
    陈三顺道。
    “可是她没死,应该自己能回村子里啊,可是没有回来。”
    秋三田苦笑道。
    “行吧,到底真相是什么,等过去看看再说了,现在瞎猜也没用。”
    陈三顺道。
    秋三田点了点头。
    朱大长听完两人的聊天,心中也是非常难受,没想到这老人家身世如此悲惨。
    “秋老哥,要不然,等会我也跟你们回村子吧,刚听了,有点难过了,我也是有儿女的人,很想帮你找找。”
    朱大长道。
    “小朱,还是不麻烦你了吧,事情过了那么多年,估计…”
    “让他去吧,朱哥也算是我的人了,我答应过要帮你找回孙女秋文静,他帮忙也理所当然,毕竟这件事全搬山商会都有义务。”
    陈三顺道。
    “谢谢。”
    秋三田点了点头。
    “秋老哥,你客气了,正好也去你们秋家庄参观一下,以前只是听说,但一直都没来过。”
    朱大长笑道。
    “虽然没什么好看的,但对于城里人来说,的确有些新鲜。”
    秋三田道。
    汽车一路狂奔,在一个小时后,终于进入了秋家庄路段,这边的确是开不进去了,只能将车停在了一处小树林里,然后用一些树梢遮掩住,免得被人发现了,搞破坏。
    “还得走十几分钟的路,才能进入秋家庄。”
    秋三田提醒道。
    “嗯,没事儿,我们腿脚还好,就怕你老人家…”
    “这你倒放心,只要有人给我指路,我腿脚也不差,这些年,为了找到孙女,我每天都在锻炼,一点都不落下…”
    秋三田如实道。
    听到这里,陈三顺突然问道:“秋老,之前见你飞针的时候,力道十足,而且非常精准,你用的是内劲?”
    “内劲倒不算,但是一种非常霸道的瞬劲,听说过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吗?我这就是利用手指的弹速,触发出来的飞针,毫针在速度的作用下弹出去,威力堪比内劲。”
    秋三田显然也是一个学武之人,一听就明白什么叫内劲。
    倒是一旁的朱大长苦笑道:“你俩聊的是什么呢?内劲?怎么听起来跟武功似的。”
    “朱哥,内劲就是功夫,我俩都是学功夫的,交流交流,你知道就行,别到处说。”
    陈三顺提醒道。
    “哦,不错不错,反正我也不懂。”
    朱大长笑道。
    陈三顺继续对着秋三田说道:“你这是自创的?”
    “那倒不是,是我老爸那一代传承下来的,他不是被称为神医吗?一手针灸术,也是出神入化,听说过大国手吗?可以以气驭针,他当时就能做到,几十年的运针,让他练出了内劲,而这招飞针,也是他交给我的,知道我练不出内劲,就以速度驾驭,结果还真成了,但我这一招,看上去威力很大,其实不强,跟你的比起来,差远了。”
    秋三田说出了实话。
    “以气驭针?”
    陈三顺倒吸了口气,这一招,在民国时期的时候,他只见过一个人使出来,那就是民国第一御医,华藏。
    华藏据说是华佗的后代,但具体是不是,他没有去查过底,但人家能有这样的传言,应该不假。
    有内劲,不一定能以气驭针,因为内劲只能发力,但驾驭银针,是一门技巧,就跟耍杂技一样,你会功夫不一定会耍杂。
    但耍杂本来就是一种功夫,只不过,那是用于表演的功夫,注重于身体的平衡,以及各种巧劲儿的运用。
    当初,陈三顺觉得以气驭针有悖常理,觉得不可能实现。
    但后来,他发现有很多事情都有悖常理,但依然存在现实当中,所以,他渐渐地接受了这些看似不可思议的操作。
    只要功夫深,没有完不成不了的事情。
    “嗯,以气驭针是一门非常高超的针灸术,它可以悬针刺穴,同时操作多枚银针,同时刺入穴位之中,当初我老爸说,这样的操作不是为了酷炫而已,而是有非常明显的治疗效果,穴位在同时激活的情况下,会产生一种异样的效果,这种效果,是一般针灸术没法达到的,也是这种效果,能让病人的病情,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当然,这里的转变,是良性转变,而不是恶心。”
    秋三田道。
    听到这里,陈三顺突然有些好奇,过去的路有些远,有些无聊,所以,陈三顺继续追问道:“那你老爸是怎么练出来的,有没有教过你?”
    “小陈,你想学?”
    秋三田看出了蹊跷。
    陈三顺咧嘴笑道:“就是有些好奇…”
    “想学的话,我可以将它传给你,家里有个木匣子,里面有我老爸研究透彻的讲解,本来是想给我学的,但我花了二十年都没生出内劲,只好作罢,反正我双眼也瞎了,能学会普通飞针,防个身就行,别的不奢求了。”
    秋三田如实道。
    “你是说,学那个的前提,是要有内劲?”
    陈三顺追问道。
    “嗯,必须要有内劲,而且是对医学颇有感悟的人,加上对人体各大经脉精通的医生,而不是随随便便一个人看完就能学会。”
    秋三田接着道:“当然,还得自己的悟性高,我看了好几次,就算有内劲,我也未必能学会,一头雾水,太多看不明白的,我老爸也不在了,想问也不知道问谁。”
    “好吧,那到时候给我看看吧,要是看得懂,我就学,看不懂就算了。”
    陈三顺道。
    这时候,朱大长插了一句,道:“小陈,你这么聪明,如果还学不会,估计没人能学会了。”
    “说笑了,其实我一点也不聪明。”
    陈三顺道。
    “高级凡尔赛啊,聪明的人,一般都说自己不聪明的,特会装。”
    朱大长戳穿道。
    秋三田差点就笑喷了出来,这两人太逗了。
    “行了,倒是给你研究一下吧。”
    秋三田带着两人,继续往前。
    三人走得挺快,很快就进入了村子里。
    秋家庄以前村民能有五百的,但因为交通不方便,到了现代,那个家里没一辆汽车,但买了车还开不进村,年轻一代的,基本上都去了城里买房。
    如今的秋家庄,真正住户最多二十户,加起来人不过百,大多数都是老人和中年人。
    一路上,见到几个人村民,但并没有跟秋三田打招呼,可能是因为秋三田瞎了,打了招呼也看不见,没意义,干脆就不打了。
    终于进村了,秋三田鼻子动了几下,突然出声道:“往右拐,直走五十米,然后往左拐,十米左右就是我家,门口挂着一个竹子做的灯笼,是我亲手给孙女做的,当年她才七岁,转眼十五年过去了,哎…”
    看着秋三田叹气的样子,陈三顺就知道,秋三田又在自责了。
    “没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
    陈三顺道。
    秋三田点了点头,而两人根据秋三田的提示走,至于秋三田为何会自动,他也不问了,嗅觉和听觉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比眼睛还好使。
    眼睛会别眼前的虚幻所蒙蔽,但听觉和嗅觉不会。
    果然,很快,陈三顺就看到了目的地的门口,这里挂着一个竹子做的灯笼,虽然已经被风雨侵蚀得面目全非,但依然挂在门口,就好像秋三田在等待着孙女归来的毅力一样,从未改变。
    这一点,倒是让陈三顺和朱大长很感动。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