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700章 再去文化街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当然有,不过,你得加入我们搬山商会!”
    陈三顺如实道。
    “我真的可以加入吗?”
    刘博韬瞪大了双眼,在他看来,加入搬山商会的人,都是一些很有本事的人,他貌似啥都不会,竟然有这幸运?
    “当然可以,只要是我亲自选的,就没有门槛。”
    陈三顺道。
    “太好了,我加入。”
    刘博韬直接答应了下来。
    “你呢?张宇辉!”
    陈三顺见到张宇辉不做声,直接问道。
    “我?我也可以加入吗?”
    张宇辉喜出望外道。
    “…”
    众人一阵无语。
    刘海忍不住道:“宇辉,你梦游呢,刚才三顺说的就是你们俩,见你们俩挺优秀的,惜才呢,如果想加入他的考古队,赶紧报名吧。”
    “嗯嗯,我报名,我修的是宝石鉴赏,但对古玩、历史也非常有研究。”
    张宇辉急忙介绍自己道。
    “这不是应聘,不用跟我解释这么多,不过,从现在开始,你们要对考古方面的知识看重了,我不希望我的团队里,有任何混子,明白我的意思吗?”
    陈三顺给两人提前打了预防针,免得他们以为是凭借着他的关系,进去混日子赚钱的。
    “放心吧,如果我以后确定是混子了,我也没脸在你那留下了。”
    张宇辉如实道。
    “那就好,你俩要自信点,你们之前对自己的出处,貌似有些自卑了,我们不能妄自菲薄,每一个人出身都是平等的,有句话说得好,英雄不问出处,像我,以前是孤儿院的一个孤儿,吃了苦头不比你们少,但现在呢,我已经小有成就,只要坚信自己能够做到,然后朝着一个方向,坚定不移地去努力,终会成功。”
    陈三顺鼓励道。
    “三顺的经历很励志,当初我认识他的时候,也是以为他仅仅只是一个懂点古玩的年轻人,谁知道,他却说在古玩方面研究了七八年,那可是二十四五的年纪啊,竟然研究了七八年,这么说来,人家十七八岁就开始研究了。”
    冯秋生接着道:“所以说,你现在还没有成功,不是因为你不信,而是因为你付出的努力,还没达到你成功的地步。”
    “师父这话说得好。”
    刘海竖起了大拇指,接着道:“大家一起加油吧,趁着年轻,努力拼一把,而且,你们跟三顺一起,我觉得,一定能成功。”
    “大家伙别只顾着聊天啊,吃菜。”
    刘妈提醒道。
    “是呀是呀,怎么边吃边聊。”
    香兰也说道。
    大家点了点头,一边吃一边聊起了家常,气氛倒是十分和谐。
    看着顾小北认真的样子,曹小丽满意一笑,当初她有些不确定,要不要给机会顾小北,毕竟顾小北之前显得有些怂,而且没什么斗志。
    家里人比较看重自己的未来夫婿,是一个敢于担当,有所作为的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不需要有很多钱,但必须要有担当。
    刚才顾小北的表现,让她很满意。
    一顿饭过后,陈三顺跟刘海说道:“师兄,你跟阿姨和你媳妇说一下,我们走之后,把大门关上,如果没什么重要的事情,不要出去,我们的东西常在你的书房,虽然有保险箱,但东西贵重,我怕有闪失。”
    “明白,放心吧,我们家安装了报警系统,一旦有人闯进来,我老妈和媳妇都能轻松按下报警器,距离我们家最近的警卫厅,只有一公里,三分钟就能抵达。”
    刘海说道。
    “那就好。其实也没什么,只是小心为好,李富贵这人处心积虑,这一次连朋友都敢出卖,我怕他会做出更傻的事情,连累到你家人。”
    陈三顺道。
    “嗯,应该李富贵还没那么大大胆,而且我们做得那么小心,他应该不知道我家。”
    刘海道。
    “嗯。”
    陈三顺点了点头,大家伙再次出发,前往琉璃厂。
    此时,正好八点。
    这么说来,他们还有两个小时的时间逛一番琉璃厂。
    陈三顺打算,今晚逛琉璃厂,明天上午去一趟故宫博物馆,而博物馆人多,他们就看一些比较重要的区域,然后离开,去一趟潘家园,看能不能捡漏,之后结束旅程,再待一个晚上,就回到锦城去。
    如果不是他最近树敌太多,陈三顺还想多待几天,不但可以陪着大家伙一起玩耍,还能跟曾荣荣有独处的时间。
    毕竟回到锦城之后,曾荣荣跟他会有很长一段时间要毕恭毕敬的,不像现在,他们可以住在一起,其他人都已经知道他俩的关系,也不需要忌讳。
    大家再次进入琉璃厂文化街的时候,已经是灯火通明,晚上的琉璃厂,一点都不比白天差,依然很热闹。
    可能是因为白天的时候,游人都去看风景,晚上才有空逛街的原因,感觉比白天人还多。
    为了节省时间,书店大家就不逛了,直接往前走。
    刘海一边走一边说道:“来琉璃厂,字画肯定要看的,而画最出名的,也最多最全面最热闹的地方,要数荣宝斋。”
    “这个我知道。”
    冯秋生接上了刘海的话:“琉璃厂最著名的老店就是荣宝斋,有人说:琉璃厂因荣宝斋等著名文化老店而享有盛名。这种说法有它的道理。荣宝斋的前身是“松竹斋”,光绪年间取“以文会友,荣名为宝”之意,更名为“荣宝斋”。著名书法家陆润庠题写了“荣宝斋”三个字。清末,文人墨客常聚此地,而民国年间老一辈书画家如于右任、张大千、吴昌硕、齐白石等也是这里的常客。”
    陈三顺听到民国时期的书画家时,倒是有些感慨,他死于中期,而张大千他们出名,是在中期到后期之间,如果他当时还活着,估计也是跟他们齐名的高手,陈三顺当时对在书画方面也非常有成就,打算对书画进行系统性地发展,没曾想到,人算不如天算,三十多岁的他,就这样身陨龙王墓。
    “哇塞,原来张大千和齐白石,也经常来这里呀。”
    曹小丽兴奋道。
    那些人,全都是她崇拜的偶像级别人物,尤其是齐白石和张大千,他们的画传世度相当的高,齐白石的虾,连小孩子都认识。
    张大千呢,就是一个鬼才,不但自己会作书画,描摹境界也极高,他临摹出的很多作品,价格跟正品差不多,令人惊叹不已。
    “行,那我们就进去荣宝斋一趟吧。”
    陈三顺道。
    大家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陈三顺之所以要去荣宝斋,一来是大家想起,二来,他跟荣宝斋有不解之缘。
    当初荣宝斋的老板侯华强,跟他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他每次来帝都,都会跟侯华强叙旧,而来得最多的地方,就是荣宝斋。
    因为陈三顺的一手天骨鹤体,基本上是当时的华夏第一人,无人能及,侯华强对陈三顺敬佩不已,两人因此而成为了最要好的朋友。
    侯华强善于作画,而陈三顺在作画方面天赋极高,但他当时不太喜欢作画,而是喜欢写字。
    于是,两人就合作起来,侯华强作画,陈三顺在上面提笔写字,两人合作的作品,当时也是非常受欢迎的,大家纷纷参观,想要高价买下,但侯华强觉得,这是两人友谊的见证,自然不会卖。
    这几年来,每年过来,都会合作一幅字画,不过好景不长,就在第三年,陈三顺来不了了,侯华强听到好友死去的消息,痛哭了一天一夜。
    回忆总想哭,陈三顺抬头看向天空,努力将眼泪憋回去,曾荣荣不经意见看到陈三顺的表情,倒是有些担心地问道:“三顺,你怎么了?”
    “没什么,今天可能看书太久,有点累了。”
    陈三顺找了个借口。
    “啊,这样啊,要不,我俩不去荣宝斋了,我陪你回去休息吧?”
    曾荣荣关心道。
    “没事儿,揉揉就好了,难得陪大家一起出来逛琉璃厂,我俩要是回去了,多扫兴。”
    陈三顺道。
    “好吧,如果实在不行,就跟我说,别扛了。”
    曾荣荣道。
    “嗯,好。”
    陈三顺笑了笑,轻轻地抚摸了一下曾荣荣那白嫩的脸蛋,他算是正真感觉被爱的滋味,是如此的美妙。
    此刻,他好像亲上一口,但街上的人来来往往的,这样有些失礼。
    不一小会,大家伙就站在了荣宝斋的门口。
    这是一座古色古香、雕梁画栋的高大仿古建筑,门口的牌匾上,刚劲有力地写着“荣宝斋”三个大字。
    “这就是荣宝斋了,大家进去吧。”
    刘海接着道:“不过,里面人挺多的,看上去挺热闹的,大家不要乱跑,以防走丢了。”
    “知道。”
    众人点了点头,一起走了进去。
    果然,大家进去之后,看到里面围着很多人,大概有上百个。除了人多之外,里面东西也多,挂在墙壁上的画,摆在条案桌上的字,各种文房四宝物件,比比皆是。
    不过,荣宝斋空间挺大,即使只是一家店,里面已经站了百余人,依然显得很宽敞。
    “前面围了好多人,好像有活动。”
    刘海提醒道。
    平时进来买东西的人,其实并不是很多的,毕竟文房四宝,在琉璃厂到处都有,而荣宝斋的东西相对贵一些,不是特别有钱的人,一般都不会在荣宝斋买。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