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407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少年想了想,咧开嘴笑道:“好,成交。”
    王灿说道:“小兄弟爽快,我喜欢。这样吧,你先随我到酒楼中去,等我写好书信后,你便把书信送给徐大人,可好?”
    少年说道:“走吧!”
    王灿带着少年往酒楼走去,准备将此行的任务完成。虽然王灿遇到的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请,但却能看出徐庶治理的功绩。单凭王灿遇到的这个少年,就能说明很多问题。他带着少年回到酒楼,写好书信后,又把书信封号,然后才把书信交给少年,让少年亲自将书信交给徐庶。
    解决了徐庶的事情,王灿便带着典韦乘坐马车离开了资阳。
    此行,已经达到了目的。
    事实上,王灿本意是一开始先来资阳,查看一下徐庶的情况,再去石韬、孟建两人施政的地方,但两个人和徐庶虽然能力上有差距,但治理县城这样的小地方,却足以达到程昱说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八个字,所以王灿没有继续巡查,而是直接带人返回成都。
    王灿乘坐的马车快速行驶,离开了资阳县。
    ……
    县府,后院书房。
    徐庶处理完当日的事情后,便在后院中读书,顺便整理资阳县的内务。他正入神的时候,书房外传来咚咚的叩门声。
    旋即,少年的声音响起:“先生,我是苏福。”
    苏福,便是王灿遇到的少年。
    他的原名叫苏六,因为排行老六,故称之为苏六,不过因为家中孤苦,没有正式的名字。徐庶收留苏六后,便给他起了个名字叫苏福。
    徐庶听见声音,说道:“进来!”
    苏福进入屋子后,先是恭敬地朝徐庶行了一礼,才说道:“先生,今日我在城中巡逻的时候,突然遇到一个公子掉了钱在地上,我把钱捡起来还给那个公子后,他便让我给您送一封信。”说着话,苏福将放在腰间的信递给了徐荣。
    徐庶接过信,问道:“拿公子长什么模样?”
    苏福想了一会,旋即摇头说道:“想不起,已经忘记了。嗯,不过那公子身边有一个好吓人的壮汉,又黑又壮,很吓人的,我的大腿还没有他的手臂粗呢,太吓人了。”一边说话,苏福一边伸出手,比划了一番。
    徐庶笑了笑,将苏福打发了。
    屋子中,只剩下徐庶。
    他拆开信封,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信上的内容,而是一纸调令,征调他入成都的调令,至于去了做什么,还得面见王灿后才能知晓。调令后面,才是王灿给徐庶写的亲笔信,徐庶仔细的看完信上的内容,眼眶忽然湿润了。
    有了王灿亲自送来的这封调令和书信,他这大半年受的苦值了。
    能让王灿亲自送信,这是何等的荣耀。
    徐庶拿着书信和调令,心中非常的高兴,他并没有立刻宣布事情,而是往后院行去。因为后院中还有一个人应该分享他的这份喜悦。
    那人,便是徐庶的母亲。
    徐庶在荆州求学的时候,徐母尚且在颍川一个人过日子,孤苦伶仃。
    徐庶上任担任资阳县县令后,在资阳稳定下来,才把徐母接到资阳,享受天伦之乐。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徐母健在,徐庶却远游是要遭受责骂的。故此,当徐庶学成出山,担任资阳县的县令后,就把在颍川辛苦过日子的老母亲接过来,享受天伦之乐。
    回到后院,徐庶将调令和书信递给徐母。
    老人家看了后,也欢喜不已,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他伸手摩挲着徐庶的面颊,喃喃自语道:“我儿出息了,我儿出息了!”
    望子成龙,便是如此。
    当一个母亲得知自己的儿子出息后,心中自然是非常的高兴。
    徐母,亦如是!
    ps:六更之四,求收藏、鲜花。
    第九卷 董卓死,天下乱 第535章 三人的决定(五更)
    海棠书屋 更新时间:2011-9-7 5:31:11 本章字数:4048
    徐庶得到调令的第二日,把即将离开的消息公布出去,收拾行囊准备离开资阳县。
    对于徐庶来说,资阳县只是他人生旅程的第一站。
    毫无疑问,这一站走得很踏实,很完美,没有出现任何差错。他走之后,资阳县剩下的事情自然由接任者继续施政,不过接任的官员是否按照他的政策继续实行,那又是一回事情了,毕竟每一个执政者,都有自己的理念,都有自己的手段。
    徐庶即将离开的消息,在资阳县掀起了巨大的轰动。
    百姓们听见徐庶即将高升,心中即感到高兴,却又感到悲伤。
    他们高兴,是因为替他们着想的人有了更好的前程,有了更好的发展;他们悲伤,是因为爱民如子的官员离开了资阳县,不知道后来的继任者又会是怎么样的官员。百姓们心情复杂,却都没有去挽留徐庶,因为他们不能自私的拦住徐庶。
    徐庶想要悄悄地离开,却发现百姓们早已认出了他。
    城中百姓纷纷走出家门,前去送别徐庶。
    百姓们扶老携幼,默默的站在城外。
    徐庶让马车停下来,他下了马车,深深地弯腰朝百姓们行了一礼,然后才上了马车,吩咐驾车的马夫驾车离开。
    徐母坐在马车中,神色平静,她看着眼眶微红的徐庶,说道:“我儿,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百姓要求很简单,只需要一点温饱就足够了。你才华尽展,官越做越大,却不能忘记今日的情景,不能忘记了给你送别的百姓,若是你哪一天鱼肉乡里,娘第一个不饶你。”
    徐庶正色道:“娘亲教诲,儿须臾不敢忘记。”
    车轮转动,马车不断地前行。
    “徐大人,一路走好!”
    “祝徐大人鹏陈万里,步步高升。”
    “徐大人,资阳县的百姓永远记住你,你记得常回来看看啊。”
    ……
    马车后面,百姓们的声音不断地传来。
    车轮轱辘辘转动,马车快速行驶,越行越远,可城中的百姓却还在继续送别徐庶。然而,马车的速度终究比百姓们撒开脚丫子跑步的速度快,当马车消失在百姓眼中,只剩下一个小黑点的时候,百姓们才落寞的回到城中,返回自己家中。
    在徐庶启程前往成都的时候,州牧府的调令也到了资中县和建县(今德阳)。
    资中县,是石韬担任县令施政的地方。
    建县,是孟建担任县令施政的地方。
    两人所在的县城都是小城,并不大,城墙也不厚,都是在汉武帝时候才置县,成为县城。和徐庶一样,两人到了县城后,都按照自己的施政手段,快速稳定局面,让小县城逐渐的繁荣昌盛,同时将小县城的风气改变。
    两人主持一方政事,尽情的按照自己的理念去治理,最后都达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效果,成绩斐然,令人啧啧称赞。
    百姓都是纯朴务实的,你对他好,他便对你好。
    徐庶离开的时候,百姓们跑出几里送别徐庶,其场景令人感动。
    当孟建和石韬离开的时候,两人也都遇到了相同的情景。即使他们想要默默地的离开,却依旧有无数的百姓发现了他们,争相送别,并且有无数的百姓提着鸡蛋,拿着煮好的饭菜,端着礼物……等等去送别他们,想要表达内心的感激之情。
    百姓,便是如此容易满足。
    简单的温饱,便足以让他们感恩戴德。
    石韬和孟建离开后,前往成都。
    三人启程的时间各不相同,可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却几乎在相同的时间抵达成都。返回成都后,三人在驿站中碰头。
    由于三人都没有在成都居住过,没有住宅,故此都住在驿站中。此时,阔别了近八个月的好友相聚在一起,非常的高兴,互相诉说着自己遇到的事情,脸上都洋溢着璀璨的笑容。很显然,他们主政一方的大半年都是收获颇丰。
    对于他们来说,这大半年的经历,绝对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或许没有惊人的壮举,但却有令人流泪哭泣的感动。
    孟建看着英姿勃发的徐庶,以及英武不凡的石韬,叹了口气,说道:“昔日我们有四人在先生门下学习,如今我们三人在主公麾下为官,收获颇丰,也乐在其中。可惜州平(崔钧字)仍隐居山林,不愿意出仕啊!”
    石韬听了后,也是微微叹息,有些伤感。
    徐庶闻言,摇头大笑道:“好了,人各有志,我们四个人都是求仁得仁,各有所得。州平喜欢隐居山林,每日畅游山中,潇洒自在,也算自得其乐。而我们在尘世中摸爬滚打,为百姓造福,也是一大乐事,各有所得,没有什么好伤感的。”
    孟建点头道:“元直之言有理,各有所得罢了。”
    石韬说道:“元直,时隔大半年,我们被主公召回来,你说主公会让我们做什么?是继续主政一方?还是留在成都成为主公的心腹之人?”
    徐庶笑说道:“广元(石韬字)可曾考虑好该怎么办,是准备继续牧守一方造福百姓,还是入主中枢成为主公的心腹之臣。”
    石韬和孟建听了后,都是哈哈大笑。
    两人都是聪明人,自然明白徐庶话中的意思。
    ……
    三人回到成都的第二日,便接到王灿的命令,让三人去州牧府。显然,关于三个人何去何从的时候到了?
    州牧府,大厅中。
    王灿身穿黑色官服,头戴古冠,腰缠玉带,正襟危坐,神情肃穆,透出一股高贵的气息,令人不可逼视。
    “踏!踏!……”
    大厅外,一阵沉稳的脚步声由远及近,传入大厅中。
    徐庶、孟建、石韬联袂而来,三人并排着行走,同时进入大厅中。经过大半年的历练,三个人的气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王灿在岘山碰见三人的时候,三个人都带着一丝儒雅之气,可如今却又透出一股官威,这便是在官场历练的效果。
    “拜见主公!”
    三人同时揖礼拜见王灿,躬身行了一礼。
    “坐!”
    王灿摆摆手,示意三人坐下。
    徐庶三人坐下后,都没有主动开口说话,而是静静地等待王灿说话。在岘山的时候,他们没有归顺王灿,可以说和王灿随意说话,可以出题考验王灿。然而,他们成为王灿的下属后,已经不是朋友关系,而是上下有别,有了尊卑之分,必须要有相应的礼仪。
    王灿沉吟片刻,说道:“你们主政一方,能做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非常好,足以称得上是治世之才。不过,你们去做县令的确是屈才了,虽然如此,我却相信你们担任县令后,肯定都不会后悔。”
    这番话,是王灿的真心话。
    他也是从一个小兵开始,一步步走上来,明白基层经验的重要性。
    徐庶闻言,抱拳说道:“主公所言甚是,昔日仲举(陈蕃字)公曾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庶在资阳主政期间,收获的并不仅仅是从政的经验,也有对人情世故的认知,对天下百姓的了解。这半年多时间的历练,将是卑职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