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89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乔一桥越想越是激情澎湃,拉着男朋友把各大博物馆逛了一圈之后,见男朋友神色间颇为满足喜悦,知道这步棋是走对了。他于是又开发了一下脑筋,觉得博物馆都看了,植物园也得跟上啊!毕竟只有小倾这个土著才知道他们最需要引进什么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还能顺便了解一下现代农业的基础理论,回头在他们那边也培养些这方面的人才什么的。
    这么逛来逛去,乔一桥却忘了他现在有多火了,《王朝开发攻略》首播刚结束不久,讨论热度还没降下来呢,偏偏作为正主,乔一桥连个面都不露,狗仔都抓不到他,完全神隐了!你就想想一下此时粉丝们有多饥渴。
    那一双双的眼睛,跟探照灯似的,别说你乔一桥只是化了个妆了,化成灰也认得出来!
    信息时代,一个人发现了,就相当于全世界都发现了。
    于是这段时间,“乔一桥和他师兄又去哪里约会了”的话题在粉丝群频频爆炸,配上面容模糊的偷拍,俩人都是长身玉立、气质出众的帅哥,就算戴了帽子口罩什么的,光是身形也够赏心悦目了。他们出没的地方还是博物馆植物园之类的小清新场所,惹得粉丝们一边舔屏一边吐槽,麻蛋咱家乔到底想怎么样啊!走霸总路线以后连学渣人设也要推翻了吗?谁约会去博物馆植物园啊!所以美人师兄到底是不是男朋友?问题就是要真的是跟男朋友约会,他也忒直男了点……
    慢慢的,在乔一桥的某些粉丝内部,就慢慢统一了一个观念,那就是:乔一桥是薛定谔的直男。
    第108章
    当人口基数大了的时候, 但从概率上来算, 各式各样的天才总不会缺乏的。
    不知不觉间,叶无倾“一手遮天”的区域内,算上原住民, 再算上因为逃荒、避难、投奔亲友、风闻而来……等理由迁移过来的外来人口,粗粗一算,怎么也有过千万之多了。
    等这些人解决了温饱问题, 叶无倾叫人开办的学校又有完善的奖学金政策——只要你够优秀,上学不但不花钱,还能往回赚!
    说起来,中华民族在整个世界上, 都是以“勤劳”、“重视教育”闻名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是改变一个人乃至一个家族命运的最好阶梯, 如今有这样的机会,谁还不死死抓住了啊!
    大周朝偏理科的孩子们真是有福了。
    要知道如果没有乔一桥这个蝴蝶来扇翅膀, 理科天赋奇高而文科天赋一塌糊涂的天才们在这个年代, 那真不是一般的苦逼!文科生科举去了,写文章论哲学,当官做宰,好不风光。理科生却死活搞不定那些经史子集,科举这关过不去,家里有背景的呢, 还能混个浊流官、干吏什么的,一般人最好的前程也就是做生意当账房了。
    大写的惨。
    其实刚开始的时候,面对那些物理化学生物基础学识,无论当老师的还是当学生的,都是十分茫然的。化学实验好像道士炼丹,物理实验好像工匠演习,至于生物……这不是农民的范畴吗?
    是的,这第一版理科教材,都是乔一桥找人专门编制的,算是入门级别,即有适合当下的基础理论,又有一些足够实用、寓教于乐的现象实验。反正这些零基础的古代人,也用不着学什么量子物理分子化学,现代科学的发展是建立在“应用”上的,当前最急需的应用是什么?
    比如,“肥皂”的制作是基于什么原理,“玻璃”与“镜子”又是怎么来的,元素周期表是怎么回事,炼铁的时候炉内发生什么反应,各种元素杂质的增减对钢铁的质量、品性有什么样的影响,杠杆、滑轮、齿轮都有什么样的运用,原理与计算公式是什么?动力如何转换,农作物的育种杂交该如何定向操作,怎么让鸡产更多的蛋、如何预防瘟疫,如何实现规模化养殖……
    从这些学生的反应来看,你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简直一目了然啊!
    原本能写出锦绣华章,是学校里公认的优等生,奖学金拿了一次又一次的天才们,在面临这些理化生学科的时候,满眼的蚊香圈都快具现化出来了,只觉得理论如天书,实验如受刑,费半天劲钻研,也只能拿个中不溜的成绩,于是个个感到万分沮丧,甚至开始怀疑人生。
    而相对的,一些写文章没啥灵气,成绩向来被优等生们压着摩擦的学生就突然扬眉吐气了,妈呀,这些理化生的知识也太有趣了!就跟被戳破了蒙昧的迷障一样,世界从此天高海阔、大为不同。原来万事万物都自有规律,这些规律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完全不存在模糊地带,可不像是写文章的时候,明明一样的意思,老师就说你写的没灵气,愁的头秃……
    这下他们可是翻身了,不但也拿到了以前从不敢染指的奖学金,有些特别优秀的,还因为解决了实际问题,拿到了专项奖金!大红奖状!通报奖励!
    光宗耀祖啊!
    而接下来的一项神操作,更是将火热的气氛推向了疯狂!
    第一份现代化的报纸新鲜出炉了。
    不对,不能说是第一份,因为同时推出的其实有两份报纸,给这两份报纸供稿的主体都是以学生居多,只是一份更侧重于自然科学,一份更侧重于新闻时事。
    至于具体内容,随便打开一份报纸,看看刊登上面的文章标题就知道了。
    比如前者——
    《齿轮的应用之我见》
    《耕种一体,新型耧车研制成功,效率提升一倍》
    《破除迷信,常见的十种现象背后蕴含着什么样的科学道理》
    《如何保证耕牛安全过冬不掉膘》
    《馒头是怎么蓬松起来的?小厨房里的大道理》
    再比如后者——
    《永清河边又现一名女婴,其父母或因杀子罪入刑》
    《今上再征十万民夫修建行宫,何其皇恩浩荡也》
    《淮南初现蝗灾苗头,官吏一起烧香忙》
    《今岁供辽国币帛尚未筹集,西夏又至,大人们恐夜不能寐也》
    《出海船队有望近日返航》
    总之,前者务实,后者辛辣,两份报纸最开始都是周刊,等时机成熟了或许会进化成日报。尤其令普通民众喜爱不已的是,这两份报纸的措辞都用的是白话文,不刻意咬文嚼字,又分印了两个版本,分别是简体字版本和繁体字版本,以目前的销量来说,两个版本在当地几乎持平,倒是偷卖到外地的都是繁体字版本。
    要不要在古代推行简体字,乔一桥个小学渣是不敢拿这么大的主意的。
    最后还是叶无倾拍板,繁体字自有其独特的美感,但论普及难度,简体字绝对容易得多。其实从古至今,字体一直是不断简化的,如此才能让精英阶层才能掌握的东西,最大可能的普及开来。
    大周的文盲率有多高?虽然没有精确地统计,但叶无倾走南闯北这么多年,那么多村子,全村人能有五个认字的就已经非常难得了。
    现代呢?走在大街上,让你找一个完全不认字的,恐怕比登天还难。
    这里边有没有简化字体的功劳?
    叶无倾认为,虽不能全归功于此,但一半的功劳总是有的。
    不信?
    “憂鬱臺灣烏龜盪鞦韆”,九个字来念一下?念完你再默写出来?
    如现代一样的处理方式就很好,普通人交流学习用简体字,搞艺术的文化界大师用繁体字也没人拦着,大家各取所需,谁也别瞧不起谁。
    比较有意思的是,这些报纸之所以能如此物美价廉的印刷出来,也要感谢理科生们的努力——
    理论已经教给你们了,怎么制作印刷机,怎么制作油墨,怎么改良纸张,都要靠你们自己努力。叶无倾一开始就将“什么时候搞定这些什么时候准你们创建刊号”这个胡萝卜吊在他们的脑门儿上了,吊完他是省心了,理科生们差点给他搞疯。
    研发已经够耗费精力了,应付那些傻逼文科生更是让他们吐血。
    无知者无畏啊!就特么知道催催催。
    跟一对怨偶似的,你看我像废物我看你像傻逼,结果就是将无限的压力换成了动力,总共花费了半年多的时间,还真给理科生们搞成了!
    这下好了,理科生们志得意满,一个个恨不能将鼻子冲到天上去,那段时间走路都带风啊!文科生们则全都安静如鸡,有啥办法呢,还得用人家的技术啊!你有骨气,不放低姿态,那帮混账自己印报纸不管他们了可怎么办,他们还有什么脸见人!
    还真别说,只这一回,就转变了自以为正统士大夫的文科生的观念,他们隐隐觉得,时代是真的要变了……
    没人试图逆洪流而上吗?肯定有!但一来叶无倾有绝对的武力压制,二来,他太得人心了,跟着他过了好日子的百姓撑着他的基石,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就要有被千夫所指的觉悟。
    那他们就没想过去“告御状”?叶无倾再怎么一手遮天,若是让庙堂之上的大人们知道了他这样搞事,也没他的好果子吃?
    嘿,怎么可能没有啊!
    但他们不告还好,告了才明白什么叫做绝望……叶无倾一定是魔鬼?他是怎么让那些大人们对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也对,当前大周朝廷风雨飘摇,有限的精力都集中在应付周边列国、筹集岁币、镇压南面起义军叛乱上了,青州一带?多老实多省心啊!赋税交的又快又齐,不哭穷没反贼,京官们一个不拉地打点好,还有比这更可爱的地方官吗?
    求救无门,还反被剥了一层皮,真是不能好了。这样的前车之鉴多了,剩下的自然不敢再折腾。
    继续说那两份报纸。
    在最开始排版的时候,编辑部还争论了好几天要用传统的竖排模式还是新兴的横排模式。
    竖排模式适用于毛笔书法,士人们悬笔于纸上,左手捏住袖口,无论是挥毫泼墨,还是簪花小楷,写出来都自有气韵风华,实在赏心悦目的很。
    横排模式则是伴随着铅笔、钢笔的发明,应运而生的。跟毛笔的握笔姿势不一样,用铅笔、钢笔写字,手掌侧面肯定要落在纸上,如果还是采用竖排从右往左写,一来手要弄脏,二来字迹也要糊成一片,非常的不方便。
    至于仍然采用竖排,只换成从左向右——莫非每次看文章之前,还得先判断一下到底该从右往左读还是从左往右读吗?
    干脆换成横排,各论各的,一目了然。
    辩论了半天,最后是理科生们一锤定音的,咱们不能光想着文字,多考虑考虑公式怎么印!就横排!爱用用,不用滚!
    文科生们遂愈发清醒地认识到,怪不得叶无倾先生曾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呢,受制于人,徒呼奈何!
    所以别管擅不擅长,理化生的科目,文科生们也都挺下苦功的,至少基础的概念得知道,不能回头让人家跟糊弄傻子似的,有什么新兴的好东西给你你都不会用,丢知识青年的脸!
    一时间,你追我赶,良性循环,由此还涌现出了一批文理兼优的高材生,这些人在接下来的风起云涌中,各自贡献了属于自己的华彩篇章。
    乔一桥这个学渣,在最开始的时候,还带着几篇给人润色过的稿子,跑几所“名校”过了几回“客座教授”的瘾。就跟一开始忽悠小倾似的,他肚子里的那点墨水,在现代不够看,可在古代就很能唬人了!多么难得的机会!
    一扫他上学这么多年,从来没以正面形象当众发言的沉郁!
    多惨啊!他堂堂校草,唯一一次在全校师生面前讲话,还是犯错被抓作检讨的!当他不知道那些嫉妒他的男同学在背后叫他绣花枕头吗?!
    更难听的话他就不提了!
    叶无倾显然很不能理解乔一桥的执念,但见他这么积极主动,又不是什么大事……
    乔一桥过完了瘾,砸砸嘴,感觉到了爽。
    可惜任何形式的爽,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就好比他和小倾滚床单也很爽,但若是滚的太鸡裂了,脆弱的菊花就会隐隐作痛呢……
    他后来再去那些学校参观,学生们都以为他是前辈大牛,秉着一颗好学之心,纷纷仰着一双求知若渴的眼,找他求教问题——
    “先生先生,这个公式巴拉巴拉……”
    “先生先生,这个问题你看这样处理,哪里不对吗?”
    “先生先生,你看我们新做出来的照相机,成像质量总是很虚,能不能请您给些指导……”
    乔一桥深深体会到了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痛苦,给他们问的一颗头有两颗大,偏偏他还好面子,硬撑着不肯承认自己之前是吹牛逼的,于是艰难微笑道:“我还有事,你们有什么问题可以先写下来,回头我让人把解决方法送来给你们。”
    拿着一叠的问题落荒而逃,乔一桥暗暗发誓,他这辈子大概都跟学校犯冲,以后打死不来了!
    ……等等,他刚才是不是听见了有人说照相机?
    卧槽!这些古代理科生是想上天?靠着那点理论知识,连照相机都给折腾出来了?!
    第109章
    在真实的历史中, 照相机的发明,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
    最早的照相机十六世纪就出现了, 其结构十分简单,仅包括暗箱、镜头和感光材料,后来在此基础上慢慢完善,加入光圈、快门、闪光灯, 降低曝光时间, 提高成像清晰度, 不断发明出新的更好的感光材料,到1888年,现代人所熟悉的、柔软可卷绕的胶卷才被著名的柯达公司研发出来,以后的发展就是不断地精益求精了。
    喜欢看谍战剧的观众应该对那个年代的照相机很有印象,正如里面所演绎出来的, 在二十世纪初期, 照相机就一扫粗大笨的形象,变得越来越迷你, 造型更是千变万化, 从手枪到纽扣,不一而足。
    乔一桥这个小学渣, 历史和政治学了好几年,只混了个死记硬背囫囵吞枣。工业化的进程在他印象中, 大概就是新型纺织工具诞生、圈地运动羊吃人,瓦特发明蒸汽机,各种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大航海时代开始,学术解放……乃至后来的电气时代到来,资本彻底战胜王权,内部革命、外部殖民,最后就是世界大战……
    如何人为加速这个进程呢?
    还是他家老父亲一眼点醒梦中人——蠢儿子!有那么复杂吗?看看咱家的企业,上游下游连起来,就是产业链了!
    随便举个例子,你想做个服装厂,完全不用自己纺线、织布、染色、开商店……采购的过程就是“需求”了,有了需求,别人看见有钱赚,就会去帮你纺线、织布、染色、开商店,所有的环节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利润,都会对技术革新有了需求,这就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产业规模扩大了,需要的工人就多了,大家兜里有了余钱,就会促进消费……
    总之,只要开了个口子,发展大势便无人能挡了。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