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122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少年一脸不解,“怎么了?”
    宛遥往棺中瞅了片刻,“你把棺盖往后再推一点。”
    项桓狐疑地看了她一眼,虽不甚明白,还是依言照做。
    “再推一点。”
    沉沉的摩擦声回荡在阴暗的石室内,那短腿男瑟缩地打了个冷战,忙朝他们这边挪了挪,以求个心理宽慰。
    此时此刻,他不得不感慨这群人的胆子着实够大,连一个小姑娘都能这样的面不改色。
    微弱的火光照亮了白骨的后半身,由于没了血肉,精致的服饰松松铺在里面,而腹部的位置十分明显的能瞧见有块凸起之物。
    项桓伸手一探,却从骨架中摸出一块沉甸甸的四角金锭。他拿到宛遥眼前,两人四目一对,各自都未发一语。
    “金子……”宛遥沉默了片刻,金锭沉在小腹之中,若不是死后有人放在这里,那就意味着金子是墓主人生前吞进去的。
    宛遥怀疑地喃喃自语,“莫非她是吞金而亡?”
    金银不会腐朽,因此哪怕数十年的光阴让骨肉化为尸水,这些珠宝首饰也依然完好无损。
    而吞金,自古都是一种奢靡却痛苦的死法。
    金属入口即刻会划破咽喉,坠进腹中后又会因其过沉的重量撕裂肺腑,最后大出血而死。
    但得出这个答案,她又感到哪里不对——按大将军的说法,敬德太后应该是死于奸人的毒杀。
    吞金则代表着自尽,毒杀自然是为人所害,如果真相是太后自戕,那所谓的“毒杀”到底是为了掩饰家丑,还是……连当时的人们也并不知情呢?
    假设是后者,那个被处死的奸人,岂不是白白丢了一条命?
    返程的路上,宛遥就一直心不在焉。
    说不出是什么缘由,自打看见了这座有可能是茹姬埋骨之处的墓穴后,长久以来圣母在她心中博爱无私的印象莫名散了个七七八八,反而从这四面透风的陵寝里感受到一个女人临死前天大的委屈与怨念。
    回去再途径那间破败的圣母庙时,四周荒草丛生,她远远望着太后端庄慈祥的雕像,竟无端打了个冷战。
    脑中甚至萌生出一个很可怕的猜想。
    但迎面朝她堆来的事情还有很多,菌子的毒性还需要与几位大夫商量,病情不等人,配出相应的药方迫在眉睫,一回到军营,两个人便立刻忙开了。
    几位老军医跟着宛遥紧赶慢赶的调制解毒药剂,项桓和余飞则带着人去补当年年少无知捅下的漏洞,以防毒水继续蔓延。
    也就唯有夜深人静的时候,她才能抽出些许空闲想一想这总是萦绕在心里的不解之谜。
    项桓晚上帮着她推药碾子,宛遥则坐在桌边,捧着一个药臼,发呆似的捣动。
    少年原本嘴上没停地扯着淡,半天没听见人应声,抬头看她一副神游天外的模样,遂伸出手在其眼下打了个响指。
    女孩子回神的动作非常标准,茫然了良久迷迷糊糊地望向他。
    也许是被她这个表情取悦到了,项桓心情很好似的,碾药碾得越发得劲,“那个墓我已经让人修好了,你没必要那么担心,兴许再过两三天,军中的疫情就能稳定住。”
    宛遥捧着药臼摇了摇头,“我并非担心这个……”
    “那你这魂不守舍的,想什么呢?”
    她像是不知该从何讲起,辗转犹豫,“我总感觉事情有些蹊跷。”
    项桓漫不经心地应道:“嗯?”
    宛遥极隐晦地问了一句:“你看,敬德太后死在蜀地,紫斑的瘟疫也来自蜀地,这二者之间有没有可能……不是巧合呢?”
    他碾药的动作一顿,眼底的神态登时变得有些微妙,“你想说什么?”
    “当年的长安瘟疫结束之后,我就一直有个疑惑——为什么偏偏太后无意中给我娘吃的补药,恰好便是方子里最关键的部分,世上真的有那么凑巧的事?”
    项桓的眉峰微微一拧,从这只言片语间明白她话里的意思:“你怀疑……这场紫斑疫病是那个太后一手策划的?”
    “我也只是猜测……”宛遥深吸了口气,“还得再去问一问我娘。”
    毕竟眼下得知太后生前细节的人,就只剩下她母亲谢氏了。
    据宛遥自己了解的信息,因为敬德太后早些年女儿不幸夭折,故而对于她的娘亲似乎是格外的喜爱,那说不定会为了让她避开瘟疫,特地安排了那道养生的药方呢?
    *
    在恩阳营地待了小半个月,等疫情处理妥当,宛遥二人便迅速折返回了成都。
    已经是二月初春,城内过节的花灯撤去十之八/九,暖风拂面,山花烂漫,郊外踏青的人络绎不绝。
    宛遥到府时,宛夫人也正同宛延从外回来,老夫妻大概玩得挺乐呵,鬓角还带着些微的薄汗。她让两个年轻人先去花园的石亭内等候,自己则去梳洗了一番,换了身干净的衣裳。
    “不是到恩阳帮忙了吗?怎么这么突然就回来了。”
    宛夫人在石凳上坐下。
    怕母亲忧虑,瘟疫的事宛遥没敢提,只找借口说是那边缺人,过去顶两天。
    “……忙完了,所以就回来了。”她敷衍了几句,试探性的开口,“娘,我和项桓今日来,是想听你讲讲茹太后当年的事情。”
    “太后娘娘?”宛夫人笑道,“小时候我不是同你讲了很多么?怎么,还没听够?”
    宛遥半带撒娇半带谨慎地说:“你讲的那些都是在凤口里兵变之前的,我都能背下来了,我就是好奇……南下蜀中的事。”
    听到“南下蜀中”,宛夫人的表情便没有先前那般轻松写意了。
    太后对她而言是有恩的,她能惦记小半辈子,于是年轻时的许多过往能不提便不提,但想到如今早已并非魏民,给自己女儿讲这些倒也不犯什么忌讳。
    她叹了口气:“其实我到几年前都还在想,倘若当初石应坤不曾兵变,大魏不曾离乱,太后和这整个魏国也就不至于到今天这步田地。
    “不过现在看来,国运气数有时尽,那日不乱,也必有再乱之日,这是命,躲不掉的。”
    底下的丫鬟奉上几杯热腾腾的香茶,宛夫人摸索着杯身,怅然道:“太后娘娘大概便是运气不好,生在大魏行将日薄西山的节骨眼上。”
    她饮了一口清茶,嗓音忽然渺远起来,“她年轻时就长得很美,十六岁便初露锋芒,聪慧、善良、端庄贤淑,更有着高超的医术,有幸一睹其芳容的才子学者,写了大把的诗词歌赋来称赞。正是因为名声在外,后来不知怎的落入宣宗皇帝耳中,便被一道圣旨召入了宫内,获得了常人无法比拟的殊荣和宠爱。
    “茹太后待人是很温和的,纵然后来被晋为贵妃,也依旧没有什么架子。她甚至给宫里人出体己钱度过难关,随宣宗视察灾情,为百姓治病,这辈子我都不曾见她与谁红过脸。”
    宛夫人的眸中多了几分怀念与向往,“那时的长安,才真正的长安……到处花团锦簇,到处人声鼎沸。东西市里聚集着大江南北的商客,你走出家门,能看到许多没有过的奇异容貌来来往往,金发碧眼的高大胡人和操着外乡口音的东瀛人在集市上讨价还价,他们带着本国盛产的各色新奇物品穿梭在街头巷尾,可惜我彼时太年幼,许多东西已记不清晰……”
    她的唇边浮起笑容。
    宛遥的脑海里,便满是她口中那个繁华似锦的大魏盛世,再想想而今支离破碎的江山,难免感到一丝遗憾。
    “事情出在兵变南下的途中……”
    只听她娘十分惋惜地摇头,“我那会儿约莫也就六七岁,其实什么也不懂,叛军兵临城下前,被我母亲——你姥姥抱上马车,稀里糊涂朝南边赶。
    “我们家当时还算富足,能跟随皇帝的御驾。但不管怎么说,哪怕御驾也是在逃命,一帮人路上奔波劳累,天黑前到什么地方便住什么地方。
    “我是在那个时候,觉察出异样的。”
    宛夫人言至此处,竟有些许不易察觉的悲戚,“离帝都城破大概过了十来日,守在附近护卫的侍卫,以及随行伺候的内侍、宫女,所有人都在底下窃窃相传,说是因为贵妃‘祸国’才导致家国离散,长安沦陷,她是给大魏带来不祥之人。
    “谣言在逃往的途中不断升级恶化,我那时没把这些言论放在心上,然而有一次,被母亲带去陪太后说话时,看她神情间已常常飘忽发怔,想来也并非没有被流言蜚语所影响。”
    “母亲与太后私交甚好,不欲她消沉难过,得空便过去开导劝慰,然而等到了陪都,情况还是愈演愈烈了。”
    作者有话要说:  [圣母:没错,其实我黑了]
    惊不惊喜!
    中秋节快乐呀大宝贝们=3=3=3=3=3=3=
    既然写到了圣母太后这个人设,必须安利两部我喜欢的电影和电视剧。
    一开始的灵感就是来自于《妖猫传》,被贵妃秒杀到体无完肤,所以就想设定一个全程当背景板但又无处不在的角色。
    而后看了《军师联盟》又被甄姬美到无法夫吸,于是代入了一下自己,觉得我要是人善心灵美最后还死得那么惨一定要黑化报复社会,于是就……
    ←_←
    当然剧还是很好看的,推荐给大家~~
    放假过节啦,明天可以继续更新~
    第105章
    宛遥闻言忙问道:“在陪都, 发生什么事了?”
    宛夫人说:“成都是没有行宫的,圣驾只能安置在当地一户大宅内。前线不断有消息传回, 外面的情况一天比一天乱, 石应坤知道皇帝躲在南边,迟早有一日也是要杀过来。
    “百姓们都极易受到鼓动, 不知是谁散播的谣言,闹到后来没办法收场, 整个府邸外每天堆得人山人海, 说太后是大魏的千古罪人,骂她对不起天下苍生, 对不起黎民百姓。一天结束, 靠墙一圈的地方能扫出一堆乱七八糟的污秽之物, 全是外面的人扔进来的。”
    说不清为什么, 宛遥只觉得她所描绘出的场景,有种微妙的熟悉感……
    宛夫人叹了口气,“自此便一发不可收, 渐渐的,连皇帝也不来看她了,贵妃知道自己失了宠,人也消沉了, 一日一日清减下去。
    “而母亲带我去见她的数次却越来越多。知道她早年丧女, 格外喜欢小女孩儿,临行前长辈也多番叮嘱,让我嘴甜一点, 去哄她高兴。
    “幼年时我们家受了太后不少照拂,我虽不了解时局,但也明白要知恩图报,尽量配合长辈们表现得乖巧听话。也唯有此时,茹太后脸上的笑容能多一些,我总是见她端庄地坐在那里,无论你姥姥怎么安慰,她至始至终都只着说‘好’‘我知道’。”
    其实那个时候,贵妃应该就已经明白,她早已不被这个国家所需要了。
    人世间是很残忍的,尤其是当自己意识到曾经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虚妄时,很难有谁不会心灰意冷。
    宛遥将心比心了一下,想自己如果众叛亲离,千夫所指,大概也忍不住要求个一了百了吧。
    她问道:“娘你曾说,太后给你开过一道调养身体的方子……那是在这之前,还是之后?”
    宛夫人被她问得一愣,思索良久才斟酌地回答:“好像是,来陪都之后吧?她吩咐这药得长久的吃,至少吃上个十来年……怎么突然问起这个?”
    宛遥略微平复心情,摇摇头:“没什么,随便问问。”
    一盏茶由热到凉,宛夫人握着杯身轻轻感慨,“可怜太后遭此非议却也仍旧不改初心,哪怕在这样煎熬的环境里,有找上门治病的也从不推脱,好容易见着她心情转好一些,谁知就遇害了……”
    从花园出来,日头刚好隐没进云层里,天气瞧着有些阴沉,街上满是踏青归来的人们,隔着一堵墙都能听到纷繁的声音。
    项桓近年时常出没战场,眼见着又蹿高了一节,抬起胳膊能轻轻松松把枝头的杏花折下。
    他顺手递给宛遥:“要真如你所想,那这位魏国的太后还挺了不起,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死了能拉这么多人陪葬,还将千万人蒙在鼓里给她建庙宇,修祠堂——实在厉害。”
    杏花在女孩子纤细的指间打转,她好像并不怎么赞同地抿唇摇了摇头:“我倒是……挺理解的。”
    宛遥垂眸看着面前盛开如雪的花枝,“茹太后的事,让我想起了当年长安城的瘟疫。嗯……怎么说呢,有点感同身受吧。”
    她转过身,微微抬眼,“如果不是你,其实我都不知道那个时候要怎么撑过来……”
    这么一回想,往昔隔世一样久远了。
    可她仍然记得在月光下拄着长枪静静安坐的少年。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