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66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凤寥和苏名剑等人,一起变了脸色。
    流寇!竟然出现了流寇!
    流民和流寇, 虽然只差一个字, 却是本质上截然不同的两类人。
    流民是受了大灾以后,不得不背井离乡, 去别处讨生活的普通平民, 他们是需要同情和被救助的对象。
    用一句雍若前世听过的官方语言来说:他们只是受灾群众。
    流寇却不会可怜巴巴地等着别人来同情、来救济, 他们会四处流窜, 靠抢劫别人为生。
    他们走到哪里,就会让哪里的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流寇壮大实力的速度非常快, 因为他们会裹挟受害百姓跟他们一起流窜抢劫,把受害百姓变成跟他们一样的流寇。
    灾荒之年,灾荒之地,最怕的就是出现流寇。
    一旦流寇的势力壮大起来, 哪怕最后被朝廷镇`压, 影响范围内也会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江山社稷的根本被动摇。
    如果朝廷镇压不住, 那就是改朝换代的问题了。
    这其中的利害关系, 凤寥、苏名剑这些处在帝国权力核心的人, 心里非常清楚。
    “还有……”那名斥候吞吞吐吐地说, “村子里的房屋,大多被烧毁了,只有一处院子例外。因为……因为……”
    凤寥死死地盯着他,大声喝道:“因为什么?说!”
    那名斥候深吸一口气,大声回禀:“因为那处院子的正房里,题着一首反诗!”
    “反诗?什么内容?”凤寥的手微微颤抖,掌心变得有些潮湿。
    “小人不敢说!还请王爷和诸位大人自己去看!”
    凤寥瞪了他一眼,便说:“走!去看看!”
    他转头看向雍若,尽量柔和地说:“等一下你就跟在我身边!别怕,我们有很多护卫,一般流寇奈何不了我们。”
    雍若对着他笑了笑,神情宁定而安然:“跟王爷在一处,我什么都不怕。”
    凤寥勉强对她笑了笑,心道:我现在却很怕!
    他心中既忧虑又懊悔:若若,我真不该同意让你跟来!我明知道灾荒之地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为什么还要同意你跟来?还是过于自大了!
    既有流寇出没,他也不敢将雍若乱支了。心里深深觉得:还是将她带在自己身边更安全一点,好在若若的骑术和体力都很不错!
    可是,许太医怎么办?那些流寇,要又怎么收拾?
    凤寥心中乱糟糟地转着各种念头,加快了速度往马家村前行。
    雍若的脑子里,则在想着前世历史上的几个造反名人。比如李自成,比如黄巢……
    李自成直接掀翻了大明朝的江山。
    黄巢最后被官军镇`压了,可他造成的平民伤亡难以计数,对社会秩序造成的破坏也无法估量,直接加速了大唐王朝的灭亡,间接开启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
    雍若心里叹息一声:事到如今,不管是为了此地的老百姓,还是为了自己的生命和政`治生命,凤寥都不得不尽快去处理这群流寇了。
    哪怕明知道前方有陷阱,他也不得不去踩一踩了!
    这很可能是一个针对凤寥的阳谋。
    还是一个很难破局的阳谋——阳谋强过阴谋的地方就在于:哪怕凤寥看穿了对方的种种谋划,也不得不往人家的预设战场里钻,因为他不能放任流寇壮大。
    而阿兰在这件事情中的身份和作用,也更加扑朔迷离。
    翻过第二道山梁,雍若就看到了被毁掉的马家村。
    从房屋的数量来看,村子里原本有三十到四十户人家。可如今,除了一个院子以外,其它的房子都已化作焦土,只留下了一片断墙残垣和瓦砾灰烬。
    阿兰已经从小林子那里得到了消息。
    此时,她在亲眼目睹了此情此景后,再次嚎啕大哭起来。一边哭,她还一边叫着各种亲眷的名字或称呼,然后发疯似的往村子里跑。
    负责“照顾”阿兰的两名护卫,连忙跟在她的身后一路狂奔。
    凤寥等人都是神情黯然。
    从山梁到村口的这一段路,比较陡峭狭窄,不适合骑马。
    凤寥和雍若也只能下马步行。他们的马,被身边身后的太监们牵着。凤寥就拉着雍若的手一起下山。
    快到村口的时候,凤寥捏了捏雍若的手,十分柔和地安慰她:“没事的!我会一直拉着你的手。”
    雍若反捏了捏他的手,对他笑了笑:“好!我也会一直拉着公子的手。”
    村口的一个晒谷场正中,有篝火的灰烬;篝火周围,有桌有椅,有锅有灶,还有许多被啃光了肉的鸡犬猪羊的骨头,以及一些破碎的酒瓮和酒碗。
    从篝火的灰烬残骸来看,被烧掉的不仅有柴火,还有一些被劈掉的家具。
    一些酒碗和酒碗碎片上,还有淡淡的血迹残留,像是很多人聚在一起喝过血酒的样子。
    很显然,就在几天之前,曾有一大群人在此聚集,开篝火晚会,大吃大喝,歃血为盟。
    很有些江湖好汉起事造反的样子。
    从晒谷场离开,雍若和凤寥去了村里唯一没被烧掉的那个院子。
    这也是整个村子里,建得最好的一个院子。虽然它只有一进,却是砖瓦房,成色也很新,大概才建好了一两年。
    院子的东厢和西厢房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窗户被拆掉了,家具不见了,可能是被弄到晒谷场上当柴烧了。屋里还有一些随地大小便的痕迹。
    但这个院子的正房,却保存得十分完好,十分干净。
    三间正房,中间是堂屋。堂屋正中,供着天地君亲师位。
    堂屋东侧的白`粉墙上,却被题了一首墨迹淋漓的反诗:
    潦倒流离未觉哀,幼无父母长无财;
    脏官旱鬼杀人地,草莽英雄聚义台;
    富贵荣华天不予,江山社稷我夺来;
    他年若逞凌云志,太庙当从此屋开。1
    这首诗的意思,十分浅显直白:
    虽然他小时候没了父母、长大后又没有钱财,生活潦倒,四处漂泊,却没有觉得自己很悲哀;
    如今,肮脏的官员和旱灾在害死人,正是草莽英雄结盟聚义、揭竿而起的时机;
    老天(或天子)不给他们荣华富贵,他们就自己把江山社稷抢过来;
    如果这一远大志向得以实现,这间屋子就是他帝王霸业开始的地方。
    作为一个对诗词一知半解的人,雍若觉得这首诗写得很有气势。
    一个幼年坎坷却心性豪迈、贫困潦倒却胸怀大志的草莽英雄形象,被刻画得栩栩如生。
    可凤寥看完诗以后,却冷哼一声,开始嘲讽:“口气倒是狂妄!可惜书读得不够好,写诗写错了格律。到了科场上,这就是一个名落孙山、连秀才也中不了的命。”
    雍若虚心求教:“哪里错了格律?”
    凤寥就说:“‘夺’字在入声七曷部,是仄声字。那个位置,应该用一个平声字才对!”
    他转头看着墙上那首诗,脸色讥诮地说:“因此,他这个‘夺’字,用错了!”
    雍若觉得:凤寥这话,有一点一语双关的意思。
    他真正想说的,其实不是这首诗错了格律,而是题诗之人的行为乱了律法吧?
    然而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她自然不会跟凤寥抬杠,与他辩论诗词应以意为先还是以格律为先、或者古风律诗与标准律诗的区别问题。
    她只是十分附和地点了点头:“你不说我还没发现……这首诗,果然错了格律!”
    凤寥略微不自在地轻咳一声,又转头扫了一眼那首诗。
    “怪不得满村子的房屋,只有这一间完好无损。哼,想从此屋开太庙,还得看他有没有这个造化!”
    凤寥的语气冷冰冰的,有一种淡淡的、被压抑着的愤怒。
    他抬脚就往屋外走,随口吩咐小桂子:“把题诗的这块墙皮割下来。小心一点,别割坏了!”又吩咐苏名剑把地图拿来。
    两名护卫从堂屋里搬了桌椅出来,放在院子里。
    凤寥和苏名剑坐在桌子边上,就着夕阳的光辉,一起研究地图。
    “吴林县现在很危险!”苏名剑的手指,在地图指点着,“我刚才结合阿兰的说辞和这里的户数估了一下,这个村子应该被流寇裹走了一百多人。
    “在这七八天时间里,只要他们再裹挟几个村子,就能达到上千人的规模。
    “如果他们此时混进吴林县去,这个小县城可接不下上千的流民。如果这些人趁机在县城里杀官暴动,再裹挟县城里的百姓,就可以达到数千人甚至上万人的规模。”
    “抢完了吴林县,他们就可以向周围的秀山县、安宁县、薄县、薛州府扩散。到时候,局面会难以收拾……”
    凤寥也目不转睛地看着地图,咬牙说:“此事必须尽快处理,否则让他们这样流窜下去,很快就能达到数千数万的规模。到那时,会有更多百姓流离失所、丢了性命;一个应对不好,天下都将为之动荡。本王回京之后,也难以向皇上交代……”
    他的唇,狠狠地抿了抿,又问:“斥候派出去了吗?”
    “已分出了一半的斥候去追踪流寇。只是这样一来,王爷身边的护卫力量,就会削弱一些……”
    “无妨。本王相信,这鲁南之地,还是良民居多……”
    凤寥和苏名剑分析局势、商讨对策的时候,雍若独坐在院子里一棵蔫答答的树下,仔细回想今天这些事。
    这其中,有什么可疑之处吗?有什么破绽吗?
    阿兰的身份仍未得到证实。
    这是肯定的。因为村子里的人都被裹挟走了,无人可为她作证,也无人能揭发她。
    灾荒之地出现流寇,村里的人被流寇裹挟走,这似乎很正常。
    流寇起事时与人喝血酒、开篝火晚会狂欢,这同样很正常。不将人们的情绪彻底扇动起来,谁跟着他们干那杀头抄家的勾当啊?
    满村子的房子都被烧了,这不奇怪。
    不将村民们的退路彻底断掉,这些村民又怎会死心塌地地跟着他们去流窜抢劫?
    这个小院子幸存,也并不奇怪。
    那个流寇首领都在这个院子的正房里题反诗,要“从此屋开太庙”了,他自然不能将自家的“太庙”烧了,那样太不吉利了。
    除了一切都显得太凑巧之外,他们今天遇到的一切事情、看到的一切情况,都非常符合逻辑和情理。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