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节
“是,崔瑛不敢叫人那是他新入职不该搅风搅雨,永岱想不到去国子学拉人帮忙却显得有些弱气了。”柴宗训点头认同,“下一次找个机会再让他练练。”
“要不要关扑一把,我看崔瑛这小子这事还没折腾完。”柴荣饶有兴趣地说。
“关扑我是比不上父皇你了,看人的眼光更是如此,还是不扑了。”柴宗训才不会上当,连连摇头拒绝。
柴永岱自然还不知道他爹和他爷爷对他用人能力的质疑,但此时兴奋的走路都带着蹦儿,“德华德华,你知道吗,这是我第一次凭自己的本事让朝堂上的参知政事们改变主意,以前我说什么都没人听,连父王有时都会被他们顶回去,这会他们居然改主意了!”
“我把这事同我爹说,我爹可好好地夸了我一通。”王偃也笑道。
“德华,这法子能不能让我家铺子用?”柳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这辈子尽花我爹的钱了,一直没帮他分担过什么,我瞧你这法子略改改放我家铺子里也能用,我分你一层股成不成?”
“能用你就尽管改了去用,我也不必要股子,不过说好了,若别人看中了要学,你也不要藏私就是了。”崔瑛摆摆手,不再意地说。
“阿瑛,我们再找了题目做回调查怎么样?题我找父王要或者让修明找他爹。”
“殿下,这件事可还没做完呢,”崔瑛笑着说:“您看,产妇死亡或伤了身子不能生育的原因几乎都是产后风,如果能预防产后风是不是这些妇人还能再生育?再有,婴儿说是夭折,病亡与溺亡也是不同的,就算是溺亡,也还是得要原因的吧,虎毒不食子,就算忍心下手,也一定有足够的理由,这些官府能不能管?”
柴永岱与另外两人越听眼睛越亮,各个摩拳擦掌,恨不得立即就投入调查当中,让家里的父兄另眼相看。
“不要急、不要急,这回可不是到县衙里翻卷宗,得亲自与那些百姓一起生活,所以得先学习学习,然后才能投入调查。”
第19章 田野调查
这一次的调查不再是简单的数据收集,需要采用访谈法去获取更多的信息。田野调查的方法还是崔瑛和他的女朋友到西南山区支教时,为了帮女朋友做调查学的。
崔瑛的女朋友出身书香世家,父祖都是国内一流大学的教授,她自己学习的是社会学专业,致力于保存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崔瑛由她手把手的教会了怎么列访谈提纲,怎么与当地人套近乎,怎么记录别人的言行并分析他们的心理。崔瑛顺便学习了社会心理学的东西,掌握了许多很不错的技巧,这些技巧后来全被他用来和家长谈话了,效果相当不错。
“我们再来看看数据,”崔瑛他们又一次回到崇文殿为调查做准备,“京畿之地太平了快十年,妇人生育率最低的是大家族的妻妾,平均五年生育不足一人,最高的是殷实人家的农妇,平均五年生育一个半、接近两人。婴儿周岁存活率最低的是赤贫人家,殷实人家之上存活率都挺高的。”
“大家族的妻妾生育率最低吗?”柳方惊讶道。
“不奇怪,有些妾室一年也见不到丈夫几次。”王偃不太在意地解释道。
“世家大族都要面子,我们恐怕不好去谈,先放在最后,等基本调查出结果了再用他们验证就是了,其他人家我们一会儿就去谈吧,有五万户人要谈呢。”柳方似乎想立即就做这件事。
“不对,我们不用把这五万户全走遍,举一隅则应以三隅反,闻一当知十,选择几户人家细谈就可以了吧。”王偃提议道。
“我们分分类,每类找几户人家?”柴永岱询问地看向崔瑛。
崔瑛就在一旁目瞪口呆地看着这几人三言两语就将统计的方式由遍历法变成了随机抽样,然后又变成了分层抽样。以后谁在跟他讲古人没有科学精神他一定要糊那人一脸。
柴永岱拉着崔瑛计划选择的人家,按民户五等各抽三十二家妇人——三十二这个数字是崔瑛定下的,虽然他也不知道为什么统计学上将三十以下叫小样本、三十以上叫大样本,并且连统计公式都不太相同,但这应该是有道理了。
“那从明天起,上完经学课咱们就出去找民户访、访谈?”柴永岱看向崔瑛问道。
“我觉得咱们应该先找太医问问常见的问题,否则记错了重点会比较麻烦。”崔瑛补充。
于是第二天经义之后常规的历学课变成了医学课,柴荣专门派了负责带下疾的御医帮他们拟出访问的提纲。
一切准备就绪后,柴永岱与王偃、柳方便兴冲冲地各自找一个村庄去进行访谈去了。
崔瑛选择了开封府内一处殷实富户聚居的地方开始第一次调查,柴永岱选了京中的贫民;柳方和王偃则自告奋勇去乡村里调查。
崔瑛进行地挺顺利的,先找了这周围最有名的稳婆,略聊了两句便勾起了她的谈兴,将这一片的产妇情况摸得个清清楚楚。然后再寻人家访谈就更有针对性,效率也更高。这一天,崔瑛就问清了三户人家的信息,明天则可能访问更多的人家。
回到东宫,天色已晚,崔瑛便看到柴永岱一脸郁闷地蹲在书房门外,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门看。一见到崔瑛,他便立即跳了起来,迎了上来。
“你今天如何?”柴永岱问。
“一切顺利,怎么,殿下遇到问题了?”崔瑛问。
“嗯,那些妇人都不敢靠近我的边儿,好像我会把他们怎么样似的,说得全是场面上的话,一点儿有用的信息都没得到。”柴永岱郁闷地说。
“您是怎么说的?”崔瑛好奇道。
柴永岱拉着崔瑛在台阶上坐下,慢慢述说着他这一天的经历。
柴永岱上完经学课,连衣服都没赶上换就带着一小队侍卫离开皇宫,径奔着之前选好的地方去了。已经与开封府打过招呼的柴永岱领着侍卫直接去找了这一片的里正,由里正带着挨家挨户地叫了有孕育经验的妇人出来谈话。
结果简直就是糟糕到极点,几个妇人在丈夫保护下与柴永岱谈话,各个言辞躲闪,被逼问到极致,便哭泣、诉说生活的艰难。
“感觉今天记得这些纸全废了。”
“殿下不要急,仔细想想如何才能让百姓对你放下心防?”
柴永岱默默点头,抱着自己那份整理过的卷宗一页页地琢磨了起来。
第二天在崇文殿进学的时候,崔瑛看见了眼角泛青的柳方和一肚子火气的王偃。
“说什么京城首善之地,溺死幼儿的情况居然那么多,我多追问那妇人几句,那些汉子居然还揍我,真是……”柳方捂着泛青地眼角,愤愤不平道。
“你到底追问了什么啊?”崔瑛无奈地问。
“就是为什么要溺死女婴,产后风是怎么回事,然后正碰上一家妇人生产,我想进去看看,结果你看到了?”柳方郁闷地说。
“人家没打死你估计是看你这身衣服的面上,”今天当值的是陈彭年,他眼角一挑,斜睨了柳方一眼说:“闯产房?你干嘛不直接闯女厕去?”
柳方被他一噎,总算反应过来自己的行为相当失礼了,他喃喃了两句,不敢说话了。
“修明,你怎么回事?”柴永岱好奇地看着黑脸的王偃。
“他呀,产妇的事情没打听明白,到带回来三个俏生生的小丫头。”柳方一提到王偃的糗事,也忍不住笑了出来。
“不过是做两年使女,给她们攒份嫁妆罢了,”王偃黑着脸转移话题道:“我倒弄明白为什么许多人家要溺死女婴,或者将女婴送到抚孤院里了。”
“是吗?怎么回事?”柴永岱感兴趣地问道。
“朝廷规定凡幼儿满七岁但未满二十,男子每岁交杂粮一斗或折钱三十文,女子交绢二尺,折钱二十五文,也就是养一个女孩儿比一个男孩每年只少交五文钱。”
“五文钱不多吧,一个长工一天工钱也得快二十文呢。”柳方家是商贾,基本人工价格还是很清楚的。
“可是你没算女孩子的嫁妆,京畿风俗女孩子出嫁嫁妆必须丰厚,普通人家这几年的嫁妆钱都涨到二十贯了,也就是说就算这姑娘到二十岁才出嫁,家里一年也得给她备下一贯钱的嫁妆,农家辛苦一年能攒下两贯钱就不容易了,家里有两个女儿就得犯愁。”
众人一阵沉默,过了好一阵子,柴永岱才慢慢吐出一口气来,说道:“该谕令官府限制各等户嫁妆的数量,禁行奢嫁之风吧。”
“我看应该是倡导聘礼与嫁妆数量相等,这才是结两姓之好。”柳方提议。
“修明,你问没问过女孩儿为什么要准备那么重的嫁妆?按律来说,嫁妆是媳妇的私产,多少都是分给自己孩子的,男人不能用吧?”崔瑛记得吕蒙正书房里的《显德刑统》有这一条。
“但要是舅姑整日挤兑,非打即骂的,不拿钱出来自然是要过的惨淡些。所以那三个丫头才要到我家门里做佣,三五年的攒上一笔钱,又是在大户人家里待过,平民多少要有些顾忌,日子才能好过些。”王偃这才说了为什么那三个丫头要赖在他家做佣人。
四个人头对头商量了半天,还是崔瑛下了结论:世人贵儿贱女不过是儿子是自家人,娶妻为家里添枝加叶;女儿年纪稍长便要出嫁,又要陪送妆奁,负担太大。现在女儿出嫁的日子已经被强行推后,如果没有相应政策的话,溺婴或抛弃女婴的现象会更严重。
这个崔瑛能想到的是做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工厂,雇佣女性劳动,只要女性有独立收入,婆家要求高嫁妆的可能性就会降低,而一个女儿如果能为家庭带来额外的收入,她的父母也就愿意抚养她长大了。
可是这同样很难,京畿之地还好说,高门大户众多,女孩子到大户人家或初入京城的官员家里当几年使女,也是能赚上一笔的了。就算不做使女,集中养殖些鸡鸭猪羊,织造些绢帛绸缎,这个现在就有十多万人,未来可能会发展到百万人口的大都市也消化得了。
但京畿之外的地方怎么办?就像六安,全县人口才一万左右,甚至比不上现代人口稍多的大学,一个县城不过两千口人,能消耗多少东西?更别提没有足够的粮食产出,从事手工业的人口就不能多,否则城市里的手工业者太容易被饿死了。
四个人关于女婴的看法简单形成了一稿文字,送到了柴宗训的案头。不过几日,便听到政事堂里传出政令:免十岁以下女童口赋,女子因缺少嫁妆而无法出嫁的,官媒为之婚配。
这一次调查同样影响了政事堂的意见,但柴永岱却闷闷不乐,不光他不开心,崔瑛他们三人都高兴不起来,这条政令的效果他们心知肚明。
“不说这个了,以后咱们再想办法,”柴永岱消沉了一会儿又振奋精神道:“还有妇人产后风的原因没调查清楚呢。”他转向崔瑛问道:“修明问到了点实事儿,被坑了三个丫头进府,回去还被他爹训了一通;神工被揍成了乌眼青,却啥也没问着;你怎么能安然无恙地问到这么多消息的?”
“这个么,当然是有技巧的。”崔瑛神秘地笑笑,决定传授他们一些沟通技巧和微表情心理学的小知识,这些被包装成成功学的畅销书他当年可没少看。
第20章 平静
崔瑛要和柴永岱他们讲的沟通小技巧刚开了一个头,便被正好当值的陈彭年严厉地制止了,用他的话说,这些都是苏秦张仪的舌辩之道,君子不取。
崔瑛愣了好一阵子才明白陈彭年的意思,在现代滥大街的话术技巧,在古代是纵横家的秘籍,是被正统儒士所排斥的。随后,陈彭年私下里又告诫他,他们这一科的神童试应试者不论是在世宦世禄的大家族,还是在朝中清流眼中,都还是一群幸进的娃娃,如果年纪稍长,少不得还得被冠以“佞幸”之名。
就是前面两次调查,虽然政事堂确实照此颁布了政令,但并不是没有御史弹劾的,只不过皇帝陛下留中不发了而已。但说皇孙殿下关心带下之事、心系妇人之类的乱七八糟的传闻也没少在朝堂大臣的嘴里翻滚。
崔瑛沉默了,这是他第一次感觉到,他与这个世界其实还隔了一层,他教人识字,他想让这个时代的人过的更好,但他确实是将自己摆在了领航者的位置上了,他内心里的优越感是非常强的。
但陈彭年将他与世界摩擦时弄皱的轻纱团到了他的面前,让他感受到他的莽撞与不成熟,他自认为自己已经谨言慎行了,但他其实只要抓住机会就像愣头青一样东扯西撞。
看清了这一点,崔瑛足足沉默了三天,他只安静地听、安静地看,不再参言,也不去利用超越这个时代的东西去解决问题。他不确定,自己带给这个世界的,究竟是福泽还是噩梦。
大周朝不像北宋那样丢了幽州,没有长城的庇护,生成一副柔弱才子的样子。它的疆域虽然不如汉唐时广阔,但比之后的明朝也不差什么。如今的君主柴荣,年轻时贩过茶,中年之后勤奋好学、知人善任,虽然也有重文轻武的迹象,但不像宋代那么过分,同时也重视工商。而且大周至少两代帝王至少是相对英明的,看起来就知道这个大周朝会发展成比历史上的宋朝更富庶、更强大的样子。
华夏文明直到明代中期都可以说是领先世界的,存在即合理,古人的思维方式一定有什么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保证着这个文明的延续。在没弄清楚之前,贸贸然将在西方希腊罗马文明引导下发育出的现代性传播到东方的世界里,会发生什么,崔瑛觉得他拿捏不住。
“世叔,如果不想被上佞幸之名,应当如何行事呢?”崔瑛沉默了几天后,认真地请教陈彭年。
“以清流晋身,或以循吏扬名。”陈彭年给出了答案。清流主要是以御史、不慕功名的名士们组成,只有不在意那些阿堵物又学问精深、品行高洁的人才可以被称一句清流。而循吏则是那些治理地方卓有成效的官员才能得到的名声。
对崔瑛来说,做一个风流才子实在有点困难,毕竟让一个现代人写诗作词是有点难为人了,但做一名循吏,他还是挺有把握的。
做一名循吏,以进士科入仕,造福一方百姓,在施政过程中实践自己的所学,然后培养学生,形成学派甚至党派,最终产生能左右朝政的力量。这才是一名传统文人心中的正途。
崔瑛打定主意要重新考科举,这在大周并不是什么稀奇事儿,也没什么特别。官员可以和普通考生同场考会试,然后分别录取,共同参与殿试,殿试上除了官员科考不许得甲等的潜在要求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当崔瑛打定主义开始准备科举的时候,他发现科举并没有他想象中那么难,也并不是原来历史课本里说的那么僵硬。大周朝从显德九年往后,每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录取的人数都在逐渐增加,进士科从唐代的十几人逐渐增加至四五十人,据柴永岱说,柴荣和柴宗训有计划用二十多年的时间将录取人数稳定在进士科百人,明经、明法、明算诸科每科百五十人的规模。
而崔瑛打算考的进士科,现在按重要顺序是五篇策、一篇论、十条墨义和一首诗、一篇赋。诗赋的重要性是最低的,策论的重要性不相上下。
策有些像现代公务员考试中的申论,考官提出一个历史上或现实中关于国家治理的问题,考生提出应对方法;论则是议论文,考官给一段文字材料,考生给出观点就行,这两个占了考试的大头,这与原先唐宋时的进士科考试首重诗赋不太一样。
崔瑛平时用一些与众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会被读书人斥为歪门斜道,但在策论里,什么奇怪的观点和方法都会出现,只要能自圆其说,就有可能被选中。
倒是墨义对崔瑛来说有一点点困难,大周朝的墨义是在基础注疏之上,允许自己发挥的,大约就是陆九渊“六经注我”的意思了,特别像以一句话为题写一篇读后感什么的。他又不敢引朱熹的理学,要花脑筋去思考一些《关雎》扬后妃之德的联想,真是苦不堪言。
“为什么五音会和五行有关?为什么五行还和五脏有关?为什么五脏还和五色有关?他们除了都有‘五’之外,还有什么共同点吗?”崔瑛快要疯了,他这小半年总算将经义吃透下来,策论也写得有点模样了,最近开始专攻诗赋了。
“怎么?五音调不好了?”王偃笑道。
“我明明只像学习一下用韵的技巧而已。”崔瑛觉得自己真可怜。他学习诗赋,王偃以写诗而举为神童,是极好的请教对象。然后王偃从喉舌齿牙唇五音开始,讲配合诗词曲调的宫商角徵羽五声,这还能理解,毕竟这门学问就叫音韵学,诗词又都是可以吟唱的,所以顺便学习一下音乐他就忍了。
但接下来,王偃和陈彭年开始和他讲五音和五行有关,五行又对应五脏,五脏还对应五官,所以应该如何如何用韵的时候,崔瑛就彻底疯了,他感觉自己不是穿越到了中国古代,而是穿越到了一本修仙小说里。
“好的,我接受这个世界设定,”崔瑛默默地对自己说:“也许就是这种联想能力让中华文明永远不会消亡,就这联想水平,高考阅读理解算什么?眼睛里诡异的光代表幸福算什么啊,小儿科啦。”
吐槽归吐槽,崔瑛还是接受了情诗是颂扬后妃之德、不同的声韵会影响人体健康这些奇特的想法。然后他发现,只要接受了这个设定,作起诗赋来好像也没那么难。当然最主要原因是他习惯他此时的语音语调,就像现代人如果有着不错的文学和音乐功底,为曲子填个词并不难。当崔瑛掌握了大周的官话后,作诗填词也顺利了起来,甚至因为他掌握了许多后人总结出来的修辞方法,他的诗词也变得非常华丽。
“阿瑛,你又在练字啊。”柴永岱刚刚起床就看见崔瑛已经立在崇仁殿的粉墙之下,拎着笔蘸水练字了。
“殿下早!”崔瑛笑着向柴永岱微一欠身,又凝神专注于墙上的水迹了。
柴永岱特别佩服崔瑛的一点就在这里,虽然在陈彭年的劝告下收敛了自己的奇思妙想,但却并没有动摇他立身的根基。和之前一样,每天不到寅正就起床,先练他那套据说是家传的,杀伐之气极重的拳法,再用一些奇怪的动作锻炼身体。等到太阳稍稍漏出一丝光亮,他就端上一碗水,站在西墙面前,一笔一划地练习书法,一直到将一碗水都耗尽了,才算一天开始。而此时往往才到柴永岱刚刚起床的时辰。
柴永岱站在他身后,看着崔瑛的字迹从一笔一画工工整整慢慢过渡到灵动活泼然后龙飞凤舞起来,等崔瑛收起笔才感叹道:“阿瑛你这字真是圆融多了,再无半点生涩之气。”
“殿下谬赞,今天怎么起得这么早?”崔瑛此时已经不像神童试之前那样没有定力了,他不受柴永岱影响地观察了一下自己的蘸水的字迹才转头问道。
“到秋收了嘛,之前几年我都只能在后面捡捡稻穗,今年爷爷说我也可以跟着一起收粮食了,有点兴奋。”柴永岱不太好意思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