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节
听了王姒宝的话.永盛帝的神情变得沉重起來.他沒有说好.也沒有说不好.只是站起身.向着外面喊道:
“德寿.宣和顺侯世子王子义到御书房议事.宝妹.这两天你就不要出宫了.等殿试结束后再走.”交代完这句.永盛帝便急急忙忙往御书房走去.
一边走.一边吩咐:“叫户部、吏部、刑部、工部、礼部尚來御书房见驾.”说完又道:“也不缺兵部了.把兵部尚书也一同叫來.”
往常除了武举以外.文科举考试从來都沒有兵部的事儿.
“是.”德寿领命后赶忙出去找人办差.
自家宝贝外甥女的话听起來有些小孩子气.但她却道出了朝堂上选官难还有所谓的能臣少的现实问題.现在想來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是因为沒有选到适合他们的官位才会这样的吧.
六部尚书加上王子义在得到传召后.赶忙进宫往御书房赶去.
众人在來的途中都疑惑不解.
这明天就要殿试了.现在在这个时候皇帝突然传召他们.难道是出了什么大事.
等众人陆续达到后.永盛帝将几人一同宣进御书房.
众人进到里面后赶忙大礼参拜:“微臣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永盛帝一摆手道:“众爱卿平身.赐坐.“
六部尚书同王子义均为二品.但王子义世子爵位属于世袭.是一种殊荣.在参加宫宴时他的座位要排在六部尚书之前.
但在朝堂之上.世子之位属于闲职.是不用上朝的.
现在不属于在朝堂.故王子义坐在了上首的位置.
六部尚书按照吏、户、礼、兵、刑、工排序.
虽然看起來礼部最沒实权.但是在古代对礼仪的重视程度从中可见一斑.
等众人皆坐好后.永盛帝开口道:“众位爱卿.明日即为殿试.朕一时不知道该出什么样的考題比较好.故将众位爱卿召集到一起.集思广益.薛爱卿从你先开始.”
被点到名的吏部尚书薛中原赶忙起身回复:“微臣认为还是应该遵循祖制.从《四书五经》中引经据典让生员们作答比较好.”这是个保守的答案.怎么说都沒毛病.
永盛帝点点头.询问起旁人來:“那其他人怎么看.”
“臣等附议.”除了王子义和兵部尚书以外其余几人均起身作答.
永盛帝看了看兵部尚书问道:“忠良.你怎么看.“
张忠良一听永盛帝叫到自己的名字赶忙起身道:“微臣是个莽人.也许考武举的时候.微臣还能说上几句.这个文科举.微臣实在是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永盛帝点点头.对于这种性格直爽的人.他一向比较喜爱.这主要和他自己对权谋一事不太擅长有关.
这一是因为永盛帝的性格决定.二是因为他当年根本就沒有按照储君的方式培养过.但在王姒宝看來.这反倒成了永盛帝的一个优点.
永盛帝又看了王子义.点名道:“王爱卿可否赞同众卿所言.”
王子义一直在思考永盛帝叫他们來的目的.联想到自家小女儿在这个敏感的时期被召进宫.又突然将自己这个闲散人员连同这些六部的大元聚在一起.这究竟为的是什么.
难道自家小女儿说了什么或者是做了什么引得永盛帝想到了什么.
那自家小女儿又是说了什么或者是做了什么.才会让永盛帝如此的重视.
“在我看來.科举考什么《四书五经》.其实一点都不靠谱.不就是看谁的记忆好吗.爹爹.如果那样的话.我是不是也能给您考个状元回來.到那时.您就是女状元的爹了.您说.女儿厉不厉害.”
“我觉得应该考实事題啊.您想啊.朝廷科举为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选官.选官当然要选真正有能力为百姓做事的人啊.可是.不是书读的多.背的好就一定什么职位都能胜任的.有的人就是书呆子.根本只会背.不会用.就比如做菜.你给男人们每人一本菜谱.他们可能把菜谱背的滚瓜烂熟的.但是真让他们做菜.他们可就不会了.还有.我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叫‘纸上谈兵’.这应该说的是一样的道理.所谓术业有专攻.每个人擅长的东西是不同的.在教学的时候都讲应该因材施教.那么为什么选官的时候不能根据个人擅长的东西不同.而委派不同的官职呢.”
☆、第一百一十六章 明君
“这些话听着有些信口开河.但是细想之下却不无道理.”这是王子义当时对自家小女儿说的话提出的点评.
原來如此啊.
王子义想到这里.心中了然.嘴角不自觉的上翘起來.自家这个小女儿在永盛帝面前真的是什么都敢说啊.
最有意思的是永盛帝还挺愿意被自家小女儿忽悠的.
王子义思考再三回复道:“微臣认为.殿试应该增加策论环节.”
“策论.“其余众人皆吃惊的看着王子义.
策论是什么.在以往的科举考试中是从來都沒有过的事儿.
“哦.王爱卿不妨细说一下.”这好像和宝妹的看法很像啊.
难道宝妹说的那些.是王子义教的.想到这里永盛帝狐疑的看着王子义.
“陛下可以从百姓民生、历朝文化、行军打仗、礼仪规范、吏制改革、治理水患、预防天灾、刑法断案以及农事问題等等几方面出題.让众生员來答.这样便可以借机考察一下这些人具体都擅长些什么.是不是真正可以用到实处.选官.要选的是能为朝廷做实事的人.而不是选谁《四书五经》背诵的好.我们应该从这些人当中选的是谁将书本上的知识应用的更好.而不是选谁记得最劳.这就是所谓的学以致用的道理吧.”
王子义比王姒宝懂得精炼语言.而王姒宝更擅长的是说些大白话.将人往她想要表达的事情上面去引.
说起來.王姒宝说的话更通俗易懂.更让人愿意去接受.这恐怕就是永盛帝比较喜欢被王姒宝忽悠的原因所在.
“陛下.咱们还从來沒有听过要考这样的題.这有违祖制.”薛中原赶忙上前反驳道.所谓礼不可废.怎么能这样随便的就去改变呢.
“陛下.臣之小女儿说过一句话.”不待其他人反对.王子义率先开口道.
永盛帝轻挑了一下眉毛.兴趣十足的问道:“哦.那小丫头还说了些什么.”
一个‘还’字彻底证实了王子义之前的猜测.
“臣之小女儿说.规矩就是用來被人打破的.任何规矩都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慢慢形成的.要是真的较起真儿來.最开始还沒有科举呢.但是先祖们还不是为了打破以前世家垄断朝堂的局面.重用寒门子弟.开启了科举取仕之路.微臣在这里要问一下在座各位.朝堂之上有多少人是通过走科举这条路最后踏上仕途的.有很多是不是.就是连咱们在座的也有.不是吗.”王子义说完拿眼扫了其余几人.
这几人当中户部和工部尚书均是寒门出身.这二人被看的有些许不自在.
王子义又继续道:“臣之小女儿还说.当今圣上实际上才是真正的明君.”
王子义说这话有拍马屁之嫌.六部尚书在心里都暗暗的撇了撇嘴.
但是这不妨碍人家永盛帝喜欢听啊.
但仍故做淡定的问道:“哦.宝妹怎么会这么说.”
“宝妹说.当今圣上是历朝历代帝王当中.唯一一个肯正视自己的不足、广听言论、明辨是非的帝王.虽然未必保证后不见來者.但却肯定是前不见古人的第一人.试问.别说是一个帝王.就是个普通人又有几人能够做到这一点的.陛下今天召集微臣几人到这里.为的是什么.还不是想听一下我们几人对此次殿试有什么好的想法.殿试如果改革成功的话.这将是一件功在社稷、利在千秋的大事.陛下如果真的能打破原有殿试的陈规.做到因人取材、因能力取官的话.那无疑就是做了一件从无到有.要被永记史册、千古流传下去的大事.”王子义最后又强调道:“明君沒有几人是墨守成规的.”
说白了.要想做明君.还得做几件大事可以让史官去记载.
永盛帝一直是一个不被外界看好的帝王.相比本朝前几代帝王.他文治武功都不占优.唯独有一点.他肯听劝.也不糊涂.懂得明辨是非.这正是王姒宝十分看好他的原因所在.
其余那些功成名就的帝王.无不是踩着别人的政绩、踏着众多将士的尸身、甚至是饮着至亲血脉的鲜血以成就自己的宏伟霸业.
历史功绩自有后人评说.
那些所谓的明君往往有很多被后人诟病的地方.也往往会让后人在他们明君称号的后面打上问号.
王子义最后几句话说的永盛帝热血沸腾.
他也是在听了王姒宝的话后觉得她说的还是有些道理.故而为之.当时并沒有考虑过永记史册的问題.现在看來.机会就这么轻易的摆在了自己的面前.他如果不抓住.似乎都对不起宝妹对自己的超高评价.
沒想到自己在宝妹眼中才是真正的明君啊.想想永盛帝心里都高兴的不得了.
明君.明君是会流芳百世的.作为一个帝王.还有什么比这个评价更高.
就因为这句话.永盛帝在今后的帝王之路上更加的谨言慎行.并时常用“明君”二字鞭策自己.
同样也是因为这句话.让满朝文武大臣重新对永盛帝做了一番评价.并且为自己能够成为明君座下之臣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这是他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儿.
更是因为这句话.在史书记载中给后人提了个醒:一个帝王本身可以不优秀.但是他肯听的进去谏言.不昏庸无道.懂得明辨是非.这就是一个好帝王.这就是一个明君.
尤其是永盛帝后期的生活上虽然同其他帝王一样光鲜、奢侈.但是他却很少花国库中的钱.这竟然成了后世一个难解的迷.
王子义也因为提出了科举制度的改革.成为了名垂青史的贤臣、能吏.
之后在韶国也出现了类似的科举制度改革.而且.制度制定的更完善.改革实施的更彻底.二者因为年代相近.让后世之人实在是弄不清这种改革究竟更早开始于雍国还是韶国.
后世有人专门研究过这段历史.无不发现这一改革中都与一个女子有关..就是《王子义谏言篇》中记载的臣之小女儿.
“好.众位爱卿.咱们现在就讨论一下.你们手中有什么样的问題需要解决.有什么样意见不统一的地方需要辩一辩.再有什么样的工程是需要建的、以及如何处理天灾、还有什么疑难案件无法结案等等.从中挑选一些作为明天的殿试试題.”永盛帝现在是满腔热血.恨不得立刻就能将这次改革试验成功.
难道殿试试題真的就这样就改了.这也太草率了一点吧.
几位大臣还想要各抒己见來着.但看到永盛帝跃跃欲试的表情后.他们知道现在即使反对.不但无效不说.弄不好还会给自己招來祸事.于是.都乖乖的想着待会儿永盛帝提问自己时.自己可以想到出什么样的难題.难倒这届生员.
想想能将这届生员给为难的抓耳挠腮.其实也是挺有意思的.于是众位大臣从刚刚的被打击当中.满血复活了.
翌日一早.专为殿试准备的琼林殿中.永盛帝高坐在龙椅之上.一宿未睡的他并沒有因为休息不好而精神萎靡不振.相反.众人还能看到他一副神情激动和相当愉悦的表情來.
朝中的一众大臣今日免早朝.都聚集在这里共同见证殿试的盛举.
德寿对外宣道:“请众贡士入内.”
本届有生员共有两百人榜上有名.在沒有参加完殿试获得最后的排名前.均统称为贡士.
他们从凌晨起就已经早早的在宫门外等候.黎明时分到琼林殿后的丹陛下继续排队等候.可以领取宫饼一包充饥.当然.为了减少如厕.这些人几乎都不喝水.
直到现在宣召.众考生方低着头.根据排名先后鱼贯入场.
这些人当中.年龄在三、四十岁的人偏多.还有极个别头发花白的老人.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倒是沒有几个.
这样一來.就把本來外形就过分出众的王裕洵显得更加的出类拔萃.
王裕洵王四郎此时却十分淡定的站在众贡士的首位.等候其他人的入内.
等众人到齐.德寿宣道:“跪.”
众考生连同文武百官齐跪.并山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永盛帝在龙椅之上.庄严的一摆手道:“平身.”
“谢陛下.”文武百官及众考生稀稀拉拉站起身.
永盛帝道:“赐坐.”
由光禄寺官员在殿试前一日便安放好试桌.排定考生座位.现在众位考生便在光禄寺官员指引下坐到了自己的位置之上.
永盛帝待众位考生坐好后.便直接开口道:“现在开始吧.”
“是.”鸿胪寺官员领命后.将一个大的題板放置于大殿中央.
礼部官员则开始散发題纸.
題纸用宣纸裱成.极为考究.
每页題纸长四十公分.宽十二公分.有红线直格.每行规定写二十四字.要求每个字都要书写工整.
考生逐一跪接題纸后.到自己的座位上准备答題.
永盛帝轻点了一下头.鸿胪寺官员便将在題板上卷起的黄色布匹缓慢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