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五一

第322章 三百二十一章环境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小贴士:页面上方临时书架会自动保存您本电脑上的阅读记录,无需注册
    孔夫子生存的时代和后面不同。
    春秋时代,那个时代的环境很宽松。
    比如君要臣死,臣不的不死,这种没有,打了败仗回去就得上军事法庭等等情况,也没有。
    在孔夫子生存的春秋时代,当时只有两种死敌,一种是道争,一种是内外战。
    在春秋人眼中,鲁国和齐国这种国家之间的关系,更像是兄弟打架,不是你死我活。
    一开始并没有上升到那种程度。
    越王勾践能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前提是吴王没有杀他。
    你换成曹操和袁绍,李世民和王世充,朱元璋和陈友谅。
    看看他们是怎么对待对手的。
    那个不是你死我活。
    孔子在鲁国当官当不了了,就带着弟子去其他国家当官,这在春秋是很常见的。
    大家还都任用。
    带六国相印的那个大佬,人家不就是这种情况,就是古代超级打工仔,今天在这个国家干活,明天烦了就是另外一个国家。
    在哪个国家都受到了礼遇。
    在当时来说,那是相当宽松的环境。
    如果你换成三国时代,你看诸葛亮敢跟刘备说,我今天干活累了,你给我的待遇也不好,我想去魏国做丞相。
    魏国给不给我们两说,你觉得刘备会放人吗?
    有人会说那种环境是不忠贞的表现。
    但是能频繁出现,就可以换成另外一种理解,那就是在大家看来,春秋各国都是兄弟争霸,而兄弟争霸,可以容忍的东西就很多。
    反正大家都是华夏人,换个国家就和换个公司一样,没什么的,只要不是投靠外族,那么一切都算不上背叛。
    自然,在这种环境背景下,大家对于使用疯狂技能都是抵制的,在大家眼中,好好活在规矩之下不好吗?
    换个角度说,宋朝士大夫环境,就有点春秋思想环境的意思,只不过春秋人是从莽荒中走出来的,非常能打,超级能打,从上到下都讲究一个我要一打十。。
    而宋朝不一样,他们没有经历过那种出门旅游可能遇见老虎熊,讨论学说可能会被对方暴起干死,然后把观察草原人生活作为研究课题。
    上述三种情况,综合起来成就了春秋人的能打属性。
    在春秋人眼中,我出门旅游,可能遇见虎豹熊,讨论知识点可能被揍,为了研究人思维的变化和不同,我得去观察草原人的习性。
    是的,别觉得不可能,这都是有可能的。
    孔子和仲子的故事,就是赤裸裸的现实。
    孔子讲学,遇见还是游侠的子路(仲子),子路听到孔子,不屑,说自己遇见这个老骗子一定要揍他一顿。
    然后孔子到当地讲学,子路拦路质问,二人争执,子路欲上手,然后被孔子一个过肩摔加一顿老拳打懵逼,随后孔子有了一个最忠诚的弟子。
    有事没事打一顿。
    而论语中,孔子教训最多的就是仲子,对仲子的定义也是性顽劣。
    性顽劣的另外一个意思就是调皮事多不听话,这种孩子有事没事就教训一顿,叛逆期就带在身边,有事没事打一顿。
    当你又比他能说又比他能打时,他就会听话了。
    这就是春秋辩论的环境。
    ………
    春秋人能打,他们热爱的也更多是整个华夏民族,他们对于国家的看法,更像是打工者和企业之间的关系。
    在他们眼中,当官很简单,出身足够,展现自己的能力,国家领导在喜爱一些,自然就会有不错的职位。
    当官更是实现自身思想抱负的一种途径而已。
    孔子周游列国十三年,这十三年走遍当时的春秋各国,虽然没有当几次官,但也是在完成了读万卷书后,达成了行万里路的成就。
    这种情况下,他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定义更加清楚。
    他开始专心教学,传播知识,也是真正的走上圣贤之路。
    在孔子眼里,春秋争霸,战国乱战,后世的王朝末代争霸,都可以叫做诸夏争霸,也就是兄弟争霸。
    当然,这也是大多数走遍春秋各国后,各个诸子的想法。
    在大家眼中,当时的国家代表不了民族,而民族可以包含国家。
    这就很可怕了。
    在他们眼中,秦人、赵人、齐人等等,都是华夏人。
    秦人的秦国,赵人的赵国,齐人的齐国。
    虽然都很强,虽然都很厉害,当他们代表不了华夏民族,他们只能说是华夏民族的一部分。
    就像一个总公司下面有很多分公司一样,内部虽然也竞争的难分难舍,但是都不到用下三滥手段的时候。
    思想境界达到了一种程度。
    所以孔夫子对于后世的很多现象相当不满意,对于一些人给他甩锅的事他更加不爽,老子春秋都没做过的事情,你们一个一个都做了。
    你们还好意思给我甩锅。
    ……
    群里的众人全都结合孔夫子的话,细数一下春秋的环境,然后再想一下后世的环境,最后理解了孔夫子说那话的原因。
    说春秋的人是完全的君子之路那他们自己都不信,只是说他们因为各种环境,各种原因,把自己变的更加符合君子的形象而已。
    春秋时期的读书人普遍都代表着贵族,只要你识字读书,达到了大家普遍认知的读书人形象,那你就是贵族,走到那里都是。
    这些读书人走到那里都没有尊重。
    而人普遍的一个特点就是,受到尊重,物以稀为贵后,就会主动承担责任。
    比如一些读书人会蹲在田地之间帮百姓研究种地,最早的研究水利等设施,百姓受苦为百姓申冤等等。
    在他们看来,自己得到了尊重,那就相当于收到了百姓的钱,得到了百姓手中的权利,自己就要回报一些。
    农家的种植,墨家改造机关术,儒家的思想引导教学等等。
    这些都是例子,赤裸裸的例子。
    拔一毛而利天下,其中一个意思可是该拔的时候得拔。
    无为而治的根本还是在道德足够的情况下给底层足够的发挥空间。
    这些东西都是细节。
    …………
    第一章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按 →键 进入下一页。